僧宝



僧宝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众,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于此众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业,名曰圣众,是谓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盘,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僧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13

如来的圣众,不论在家出家,从向须陀洹。须陀洹果,向斯陀含,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阿罗汉果,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恭敬,供养,礼敬,合掌。这是世间的福德田。因为在一起他们能够互相帮助,成就道业。戒,定,慧三学也能成就,三学的修习是大小乘佛法修行的总纲,它的细分是八正道,更细分是三十七道法。这一和合众,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因为在一起的关系,能够自度,并能度别人到三乘道:即声闻道,缘觉(辟支佛)道,以及佛道、这儿,有时间上前后的差别来成就道业,达到解脱。


佛在《恒水经》( 卷一)里说:「海中有七宝: 何谓七宝? 一者白银;二者黄金;三者珊瑚;四者白珠;五者车磲;六者明月珠;七者摩尼珠;是为海中七宝。今佛道中亦有七宝;佛言:道宝是也。一者须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罗汉;五者辟支佛;六者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七者佛泥洹大道;是为七宝。欲得道宝者,皆当弃捐淫泆、瞋恚、愚痴,持戒精进累积功德,中外清净自守无常高士。」是故僧团中亦有七宝,精进于断除淫泆、瞋恚、愚痴,成就道果。


在僧团里最重要的是以戒律(最根本的是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ā别解脱戒),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戒律的基本精神称为十句义。《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里记载:「云何为十?一、摄取于僧故,二、令僧欢喜故,三、令僧乐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惭(愧)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长故,八、断现在有漏故,九、断未来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上述的十句义,总结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乐住。);二是建立清净僧众(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意思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


每位修行者都应该知道有四法不得菩提:即是无善友或善知识,用错误的方法来修学,不努力精进,以及不调伏自己的根门和种种烦恼。在如来的圣众同处的时间里,不和谐以及摩擦的情况是会发生的。不过这些逆缘在一位明眼的修道者来说,是没有妨碍而倒反成了修道的助缘。


佛对僧团的寄望甚深,初期总是教诫证阿罗汉的比丘们去弘法。在南传《律藏》中佛言﹕「诸比丘!去人间游行吧!为了慈愍众生,为了众生的安乐,为了诸神与人们的利益,为了爱及安乐,去吧!分开走,不要两个人结伴同行一条路。去宣说初亦善、中亦善、后亦善的具足真与美的法吧!」佛对众生的慈爱之心由此可见。


13 《 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法增比丘
愿众生安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死随念(Marananus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