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0的博文

什么是处、界以及门和根?

居士的问题如下: 1.什么是处、界以及门和根? 答:处(āyatana)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ajjhattika āyatana)、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bāhira āyatana)。 界(dhatu)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和色、声、香、味、触、法六所缘(目标alambana)、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vinnanam),这六识都是心。界在阿毗达摩里有五识界和七识界,五识界是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和身识界,五识界靠五净色与各自的依处转起。五识界加上意界与意识界成七识界,意界是三意界(一种转向心(五门)和两种领受心,由心脏转起),这意界其实就是意门。意识界是其余的八十九心扣除三意界。七识界就是八十九心,这些善不善唯作或出世间心可以依靠或不依靠心所依处转起。十八界在《阿毗达摩概要》的第七章。色界是指四大界(maha-dhatu)。 门(dvara)是指三业之门,意门、口门、和身门;眼、耳、鼻、舌、身也是门,它是指五净色(pasadarupa): 眼净色(cakkhuppasada)、耳净色(sotappasada)、鼻净色(ghanappasada)、舌净色(jivhappasada)、和身净色(kayappasada),这五净色都是根(indriya);眼净色是眼门心路之门,识知光与外色,其余类推;意门(manodvara)是有分心(bhavanga)。从眼门来说,眼的作用是看,有目标或所缘才能看,看是要有光和色,才能通过眼门,产生眼识,意门才会配和眼门识知目标,由触生受,受生爱、取、造业,如此流转三界。 根(indriya)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根即是门,但要知道意门不是净色。 根也指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包括了六根、性根、受根、修行根。 2.我看《阿毗达摩概要》的时候发现了意根、意处还有意界的分类,但是始终搞不明白。查看了菩提长老以及《法集论》发现意见好像并不相同,观点不一致。在《阿毗达摩概要》当中解释意处就是意根,那么为什么一个是处一个是根呢?他们相同吗? 答:十二处(indriya):即眼、耳、鼻、舌、身、意处,和色

圣道的力量

圣道的力量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圣道的力量来自那里呢?它来自圣者对三宝的信心,烦恼的断除,恶业的净化,以及培育以上的善根。五力是由五根的增长所生的力量,它维持修行,加强并成就道业而达到解脱。一个行者若有贪,或嗔,或痴,他的善根不会巩固,不会有足够的力量。在修道的进度上,将会障碍重重。 佛说:「诸比丘,有五力,何等为五?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龙藏.杂阿含]卷二十六,一零六页。)又说:「何等为信力?于如来所起信心,深入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同法,所不能坏,是名信力。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何等为念力?谓四念处如上说。何等为定力?谓四禅如上说。」([龙藏.杂阿含]卷二十六,一一三页。)佛说:「声闻(成就)五种学力,如来成就十种智力。」([杂阿含685经])因此我们都要具足这些力量。 信的力量 在[相应部4.22]里记载尊者三弥提遇到魔王的故事:「尊者三弥提,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复次,尊者三弥提于独坐静观、作如是思念:「我师乃应供者、正等觉者,我实得大利益!我于善说之律与法出家,我实得大利益。我同梵行者,诸善人之持戒者,我实得大利益。」复次,恶魔波旬知尊者三弥提心之所念,来诣尊者三弥提住处,于尊者三弥提之不远处,作大恐怖声,宛如大地破裂。时,尊者三弥提,知此乃恶魔波旬,以偈语恶魔波旬曰: 我依于信仰,由家而出家 正念与智慧,于我眼目醒 我心乃澄静,若随所意欲 将为何状态,令我无恐怖 时,恶魔波旬苦恼以:「三弥提比丘已知我。」萎身隐没于其处。」魔王都害怕尊者三弥提对三宝的信心,令尊者三弥提无有恐怖,这是信的力量。 勤的力量 在[相应部4.23]里记载退转六次的尊者瞿低迦,死时遇到魔王遍寻其识的故事:「时,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时,尊者瞿低迦退转其一时之心解脱。复次,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尊者瞿低迦又退转其一时之心解脱。如是三次…乃至五次….尊者瞿低迦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尊者瞿低迦六次退转其一时之心解脱。尊者瞿低迦七次不放逸、虔诚、精进而住,得一时之心解脱。一时,尊者瞿低迦作如是思念:「我至六次退转一时之心解脱,我宁可将执剑(自杀)!」

涅盘是有觉知吗?

涅盘是有觉知吗?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涅盘的意义 涅盘(Nibbana)是什么呢?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与八十九心),它是无为法。它是与世间相背而行,它是出世间,亦即是熄灭了世间的火,贪瞋痴三毒或三垢之火,它是渴爱的熄灭。涅盘,它和五蕴一样,也是一种法,只是它是非缘所生之法,是无為法,是不生不灭的,阿毗达摩论称它为究竟法(paramattha,parama究竟,attha,真实法)。 巴利圣典对涅盘的解释如下:涅盘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初转法轮经》)佛对罗陀说:罗陀,爱尽实是涅盘。(《相应部》卷三)佛对舍利弗这么说: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中部》第廿八经)比丘们!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着,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盘。(《增支部》卷二) 在《经集》5.7《乌波湿婆问经》中乌波湿婆问:「我将去到那里?识还否存在?我是消失了还是健康地存在?」佛说:「如风熄灭火,空寂无可名,牟尼除我执,离相亦离名。」又说:「彼灭色无有,论彼无依据,诸相无有时,诸辩、论亦无。」 在《杂阿含490经》(同[相应部. 阎浮车相应1经])中阎浮车(Jambukhadaka)问舍利弗:「云何为涅盘者?舍利弗言: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盘。」贪瞋痴等的烦恼的灭尽无余,就是涅盘。涅盘没有意识,涅盘等於意识的灭尽,有一个人在有意识的状况,那是在三界里头,不是涅盘,不过一个解脱者若是色身还在,仍然会在有意识的活动,虽未到般涅盘,但已是解脱。虽然这话可能跟上述的舍利弗的话似乎有矛盾,但我们必须分辨清楚,名法的涅盘(解脱vimutti)与名色法灭尽的澈底般涅盘(Nibbana),涅盘者,不再受生死。 在《自说经》中佛言:「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无限空间、非无限意识、非空无一物、----- 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 在《小部。感兴语》及《长部》卷一中指出: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受、想、行、识)、色(四大及四大造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 在《杂阿含962经》

佛胜吉祥偈

图片
佛胜吉祥偈 JAYAMANGALA ATTHAGĀTHĀ 法增比丘译 1. Bāhum sahassam-abhinimmita sāyudham tam Girimekhalam udita ghora sasena māram, Dānadi dhamma vidhinā jitavā munindo Tam tejasā bhavatu te jaya mangalāni. 2. Mārāti rekam abhiyujjhita sabba rattim, Ghoram panā-lavaka makkha mathaddha yakkham, Khanti sudanta vidhinā jitavā munindo Tam tejasā bhavatu te jaya mangalāni. 3. Nālāgirim gaja varam ati matta bhūtam Dāvaggi cakkha masaniva, sudārunantam Mettam buseka vidhinā jitavā munindo Tam tejasā bhavatu te jaya mangalāni. 4. Ukkhitta khaggam ati hattha sudārunantam Dhāvamti yojana pathan’gulimāla vantam Iddhībhi sankhata mano jitavā munindo Tam tejasā bhavatu te jaya mangalāni. 5. Katvāna kattha’mudaram iva gabbhinīyā Ciñcāya duttha vacanam jana kāya majjhe Santenā soma vidhinā jitavā munindo Tam tejasā bhavatu te jaya mangalāni. 6. Saccam vihāya mati saccaka vada ketum Vāda-bhiropita manam atiandha bhūtam Paññā padīpa jalito jitavā munindo Tam tejasā bhavatu te jaya

我心中的庙堂

我心中的庙堂 法增比丘 世上许多堂皇的寺庙 庄严的佛像 富丽的殿院 教人向往 但我只向往我心中的庙堂 在我心中的庙堂 我为佛祖上一柱香 从我心中祈愿 愿人人都爱自己 爱自己的不要伤害他人 在我心中的庙堂 我为佛祖供一杯水 从我心中祈愿 愿人人少欲知足 像水一般清淡 在我心中的庙堂 我为佛祖供一朵花瓣 从我心中祈愿 愿人人看到无常 从见无常而欣乐涅盘 我心中的庙堂 没有华彩 淡泊无味 充满希望 愿人人都有一座心中的庙堂 做好自己 爱护他人 实现佛教 导向涅盘 法增比丘 砂劳越泗里街(Sarikei)佛教正信会13.11.2010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在家众的修行---4

在家众的修行---4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现世富裕及快乐四法 在《虎径经》Vyagghapajja Sutta(《增支部 4.155经》)佛陀教导现世富裕和安乐的方法,佛告诉長膝虎径(Dighajanu Vyagghapajja)∶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现世富裕,及现世快乐。 1.方便具足(utthana-sampada) 「善男子经营种种工巧业处以自维生。有的种田、或经商,或饲养乳牛,或射艺,或为国王办事,或他种营业,对於这些工巧业处精勤修行,善知正确营生方法,善行工巧业处工作,是名方便具足」。这是指有正当谋生的技巧或专门的职业技能。 2.守护具足(arakkha-sampada) 「善男子所有财物,精勤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勞苦而得,如法而得;能極守护,不令国王、盗賊、水、火劫坏损失,或由恶子嗣败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这是指对所得工资或营业盈利善予守护应用。 3.善伴党具足(kalyanamittata) 「善男子居於某村某聚落,与聚落主聚落主之子,年長或年幼者而具信(saddha),具戒(sila),具施(caga),具慧(pañña)之善知识交往,言语。举止有信,有戒,有施,有慧,是名善男子善伴党具足。」这是指与有信、戒、施、慧者交往做朋友。 4.正命具足(sama-jivikata) 「善男子所有钱財出內稱量,周园善护,不令多入少出、亦不令多出少入。 犹如執秤者(Tuladharo),少则增之,多则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少入钱财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搖優曇缽果(Udambarakhadaka)樹者(为了要吃一個果而把整棵树的果子搖落)。若善男子财物丰厚,悭吝不用,傍人皆言此愚痴人如饿死狗。 善男子,虎径!所积财物有四法能令减损∶(1)縱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 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与四出水道,若关闭四入水道而開啓四出水道,天晴不雨,水槽之水將不能增加;与此同理,有四法能令财物减损∶(1)縱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 (善男子,虎径!)有四法能令财物增益∶(1)不縱情享乐,(2)不酗酒,(3)不赌博,(4)与善伴党为友。 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

在家众的修行---3

在家众的修行---3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7.佛随念 随念世尊是如来、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1的功德。随念佛能得近行定。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 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盘。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盘。 随念佛是∶「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罣碍),入法流水(进入佛法修行),乃至涅盘。」(《杂阿含931经》)由此可知随念佛的功德能至涅盘,这是随信行2乃至信解脱阿罗汉3。 佛具有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仪,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是匪人所思。 8. 法随念 随念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超越时间概念)、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这些教法与九出世间法应常予以随念。随念法能证得近行定。在《大般涅槃经》里佛对阿难陀说∶「阿难!汝等当自为洲,汝等当自归依,勿他归依。当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阿难!不论是现在,或是在我死后,作为我的弟子,要能自为洲,要能以法为洲,和以法為依止。.....若他们能夠用心修行,将会得最高的解脱。」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

在家众的修行---2

在家众的修行---2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六根本与六随念 在《杂阿含933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何等为六?正信为本,戒、施、闻、空(舍)、慧以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缘自涅盘。」 是故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配合十随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证涅盘。前六法是实践根本;后六法是随时随念,是增上的修行,虽不能得安止定,但能得近行定。 1. 正信为本 信是信佛,信法,信有贤圣僧,信善恶业及其果报,信业未灭尽者还有來世,不生常见或断见,正信依法修行必定证果。世间人多数是信鬼神,迷信而愚痴的很严重,又不能如理思惟,常随着自己的习气和世俗的拜神法來思惟和修行,因此障碍了正见与正信的生起。 正信主要是对佛陀的深信。在《增支部》(2.22)中,佛陀明确地说,他是一个人,但佛陀不是普通的人,因为他已经根除了凡夫所有的烦恼和污染,如莲华生於水中,而不被污泥所染一样。虽然佛陀身体也会生病,但是佛陀内心是充满着快乐的。 「比丘们啊!有一个人生於此世,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对世间的慈悲,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他是谁呢?他是如来(Tathagata)、应供(Arahat)、等正觉(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u )、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师(Sattha deva-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比丘们! 这一位人生在世界上,是一位非凡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在《增支部》(II.37)中还有一段谈到佛陀。有一次,一位名叫陀那(Dona)的婆罗门,观察到佛陀脚印的特征,来到佛陀跟前,问道: 「“尊者是天神吗?” “不,婆罗门,我不是天神。”佛陀回答道。 “那么,尊者是乾达婆?” “不,婆罗门,我实在不是乾达婆。” “那么是夜叉?” “不,我

在家众的修行---1

在家众的修行---1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的修习分为四个层次:即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及法次法向。一个人若欲修行,最重要的是把这四个层次思惟清楚,以免事倍功微,或是毫无成绩。 在家众受持五戒的優婆塞(Upasaka)与優婆夷(Upasika)以及八戒男或八戒女,都应认真地思惟上述的道理,然后每一天不间断地修习它们。若不这样做,那么到达证悟的境界将会是很漫長的,这其中还隐藏着堕落到恶道遭受長久痛苦的危险。三界是众生轮回的地方,我们应当对三界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系缚,是我们长久受苦之处,所以要决心从中出离。有智慧的人是会勤求方便透彻四圣谛,贯彻八正道,不会求生在三界六道里,而会求以智慧和舍去对身心的执着,达到寂灭清凉出苦的境界(涅盘),那就是彻底的从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中解脱出来。 在家众的修行依照汉传《杂阿含933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Mahānama)的教导和南传《增支部 4.155经》《虎径经Vyagghapajja Sutta》 里佛对長膝的教导共有六根本与六随念及四现世法与四后世法。本文配合参考汉传《中阿含》的《善生经》和《尸迦罗越经Sigalovada Sutta》里佛对善生子的教导來讨论。 在修行过程应常配合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试想想若人生只有六十年,我们都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睡觉,小孩时用了六年,读书花了十二年至十六年,接下來为家庭与事业忙碌而花费了其余的人生,毫无时间修行,死后去了恶道。因此是不是有必要为自己着想,並以最少的时间,作精密与正确的修行呢?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行,这是佛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极为稀有,就如百年盲龟颈项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在享尽天界的荣华富贵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 首先每一个修行者都应选择供奉一尊莊严的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天天要以他為对象作瞻仰,培养信心,礼敬,皈依,供养,诵早晚课,祈祷,忏悔,回向功德等等的修持。 要做好修行先得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比如孝养父母,护养妻儿,恭敬师長等等。在《善生经》中佛指出∶「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

四食与轮回的剖析

四食与轮回的剖析 归命彼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何谓四食? 在【长部33经,等诵经】中佛言: 「一法者何耶?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Sabbe satta ahara thitika),一切之有情依行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見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蓋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四食有充分的认识,当不令由于对四食缺乏认识,而在僧团之间起纷诤。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了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与慈愍世间,为了诸天、人之利义、利益与安乐。 食(ahara)有四种,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相应部12.11食经】记载佛言:「四食者何?或粗、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食’是指作为強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这‘食’是指‘因’,不是指食物。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受;意思食维持三界轮回,业即是思,业导致众生轮回三界;识食則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於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种名食則属於三种善、不善或无记的心或心所法。 根据阿毗达摩的教法,它谈到二十四缘,食緣(āhāra paccaya) 是其中之一,它维持色身,食缘的缘法維持缘生法存在以及支助缘生法成長。這就好比柱子支撐着旧屋子以防止它倒塌,因此食緣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或鞏固众生的存在。食緣有兩種:一、色食(rupahara);二、名食(namahara)。(一)色食是食物里的食素(營养),它是色身的缘法。当食物被消化时,其食素制造了新的食生色。食生色当中的食生食素也能支助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以继续制造新的色聚。在体內,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里的食素能增強與它共存於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也能支助其它色聚里的色法。(二)名食有三种:一、触食;二、意思食;三、识食。它們是俱生名色法的食缘。 舍利弗尊者(Ven.Sariputta)在【中部9经,正见经】里指出:「何为食?食之集?食之灭?食灭之道?于此有四食,长养众生,已生将生。何为四食?一者段食,或粗、或细之搏食;二者触

‘业’是究竟法吗?

‘业’是究竟法吗?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业’是佛法里的重要课题。我们若不把它仔细的学习和瞭解,将不能生起正见,亦不会寻求皈依,守持戒律,修习止观,证悟道果。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业’是什么? 第二我们要知道‘业’的作用? 第三我们要知道如何消除‘业’的作用或‘净业’,达到解脱。 什么是‘业’? "Cetanàhaü, bhikkhave, kammaüvadàmi. Cetayitvà kammaü karoti-kàyena vàcàya manasà."----【增支部第六集,第六品,第九经】 “‘意图’,‘意行’是业,一个人以身,语,意造业。” “思业,思已而以身语意造业。”---元亨寺的版本 元亨寺的版本应更正确的从巴利文译为:“‘思’,比丘!说是业。‘思已’而以身,语,意造业。” 巴利文‘kamma’是‘作为’,但在佛教里则专指‘意愿的作为’。在究竟法的角度来看,业是指善或不善的思心所(cetana),因为思是负责造业的心所。 业是‘行为', ‘意愿的作为’,追源而说它是善或不善思心所(cetana),‘思’负责造业。佛陀与阿拉汉不再造业,因为他们已完全断除了造业根源的无明与渴爱。 业力与轮回的关系是这样的,造业是因,轮回是果。报是指果报(异熟Vipaka)。业有如种子,报有如种子长大开花后所结之果。随彼业因,业报也有好坏之分。因果是自然的规则,不受任何力量控制,也无上帝或大梵天王的主使。 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3.135经】中佛言:“比丘们啊!凡是在过去世之中,曾为应供及正等觉者的世尊(复数),都曾经是业论者、业果论者和精进论者。比丘们啊!摩伽利(Makkali)是个愚人,他说:“非业、非业果、非精进”而遮止这一切。”佛陀承认业,并认为我们受过去所造之业影晌。 佛说:“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这是肯定的,我们应当天天如此地思维及反省。”【中部135经】 在《中阿含.鹦鹉经》里鹦鹉摩纳向佛提出业报的问题:「瞿昙(Gotama)!何因何缘彼众生者俱受人身,而有高下,有妙不妙,所以者何﹖瞿昙!我见有短寿、有长寿者,见

证悟初果的方法

证悟初果的方法 法增比丘 正确的方法才会有成果 学佛的人要知道,佛说我们就像病人,既然病了那就要看医生,医师有很多,佛是所有医师中最好最精明的。好的医师诊断病人,他会很仔细的观察病人,马虎不得,要找到正确的病因,是季节变化?是风寒?是吃错食物?是疲劳损身?或外因伤害等等。然后问病人的一些生活的资料,才能开正确的药剂给病人服用;是要针炙?要发汗?要泻?要吐?或服药?或动手术等等。当医师作了正确的诊断,才采取正确的医疗方法,开正确的药给病人,并要确定病人的病不再复发。而病人一定要服药,才可能会复元,若是不按照医师的吩咐订时服用,或根本不服用的话,那病人是不会痊愈的。同样的道理,修行要能够成功,要有成果,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果,头脑绝对不能胡涂。许多人学了很多年,还在那团团转,有些贪瞋痴比以前还严重,根本找不到正道,也不能证果,就是因为没有正见正思惟法义,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修行所致。 在[杂阿含271经]里佛说;「善哉! 低舍(Tissa),今当说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语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当示我路。时,知路者即示彼路,语言:士夫,从此道去,前见二道,舍左从右前行;复有坑涧渠流,复当舍左从右;复有丛林,复当舍左从右;汝当如是渐渐前行,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痴凡夫。其知路者,譬如来,应(供),等正觉!前二路者,谓众生狐疑。左路者,三不善法。贪,恚,害觉。其右路者,谓三善觉;出要离欲觉.不瞋觉.不害觉。前行左路者;谓邪见,邪志(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涧渠流者;谓瞋恚,覆障,忧,悲。丛林者;谓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也。城者;谓般涅盘。(离狐疑不善法八邪道) 佛告低舍:佛为大师!为诸声闻所作已作,如今当作哀愍悲念,以义安乐,皆悉已作。汝等今日,当作所作。当于树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后,心有悔恨,我今教汝。」 世上有些修行人,虽然遇到善知识和听闻正法,但是因为狐疑和邪见,起不正思惟,产生邪执,执取戒禁和仪式;或追逐五欲,行放逸事,以邪欲修行,而走上八邪道。有些则因为善根(宿世波罗蜜)不足,遇到邪师,听了邪法,

Freedom 超越混沌世间

Freedom The sky is high, the land broad, the air fresh, glide with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rriving at places of utmost serenity. Let the mind be still, let the heart warm, let the spirit pure, seeing with the inner eyes of insights, transcending the world of utter chaos. Tasmania, wineglass mountain, 2006 Bhikkhu Dhammavaro 超越混沌世间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蓝天高,大地广,空气爽, 顺缘翱翔, 来到幽闲方所。 让意静,让心净,让神怡, 法眼内观, 超越混沌世间。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23/7/2010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学习南传佛法

我心中的家园

我心中的家园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美丽的草原, 是我心中的家园, 山中那青青的草甸, 陋屋也住的悠闲。 啊!啊! 我心中的家园,我心中的家园, 问你复有何愿? 人生嘛一眨眼! 不如归家园, 宁静得安闲。 美丽的草原, 是我心中的家园, 山中那静静的禅院, 独住也胜于神仙。 啊!啊! 我心中的家园,我心中的家园, 问你复有何愿? 人生嘛一眨眼! 不如归禅院, 禅修绝思念。 法增比丘,澳洲佛宝寺。6/7/2010 建僧房日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学习南传佛法

没有身心的境界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没有身心的境界 法增比丘 佛法灭除我执 佛说:「五蕴是难以背负的啊!人们背着这极重的东西,背起这么重的东西是世间的苦,把它放下是安乐!」(《佛教朝暮课诵》) ‘我’是痛苦的根,‘我’是痛苦之源。佛法的本意在于消除众生俱生的我执,执取‘身体’是我,而延伸到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去,然后执取‘心’也是我,再延伸到一切跟自己有关的感受,想法,看法,观点,思念,计划,策略,意识,灵魂等等去,如是起了这整堆苦。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 佛陀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杂阿含710经》)心解脱是指心从贪欲解脱;而慧解脱则是心离无明而解脱。 在佛法中有三种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有三解脱门:即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 它是指‘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和‘空解脱门’。这三门都是趣向涅盘之门。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证悟的刹那 这证悟的境界实际上是不能给予言说的,它是不可思议的。开悟的时候是明瞭不着相的境界,心里正念清清楚楚,眼还是照样看,耳还是照样听,其它根门都很敏锐,但心里却是知道这些相都是无常,如幻如化的,一起思量就会被境牵去,所以还要常维持正念。 佛对这种境界的描述说:「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小部。感兴语》) 在《杂阿含962经》佛告婆蹉:「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我亦如是说。色已断已知。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既然如此,根据《阿毗达摩论》里的分析,证悟的阶段应该是在造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