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09的博文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9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9 法增比丘 烦恼的灭尽 当烦恼的因灭时,苦就可以灭尽。在[杂阿含53经]里佛说: 「 聚落主大姓婆罗门闻......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何论何说? 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 又白佛言:云何论因?云何说因? 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佛告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赞叹于色,染着心住,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告婆罗门: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着、不留住。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灭世间,是名有因有缘世间灭。婆罗门!是名论因,是名说因。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如是论因,如是说因。」 在[杂阿含57经]里佛教导有次第每一蕴分十六种,共八十步骤来观察破除五蕴:「 当善观察诸阴(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1)彼行何因?(2)彼行何集?(3)彼行何生?(4)彼行何转? 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5)彼爱何因?(6)彼爱何集?(7)彼爱何生?(8)彼爱何转? 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9)彼受何因?(10)彼受何集?(11)彼受何生?(12)彼受何转? 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13)彼触何因?(14)彼触何集?(15)彼触何生?(16)彼触何转? 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行受。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8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8 法增比丘 三.痴的调服 愚痴的对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篇幅的关系,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1)认知苦 认知苦是貫徹四圣谛的首要任務,正确认识苦,是它全围绕着色相。佛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 ([杂阿含6经]) 「诸比丘!你认为那个比较多呢?你長劫轮回以來,怨憎会苦、爱别離苦所流之淚水,或是四大海洋之水?诸比丘答道:我们長劫轮回以來,怨憎会苦、爱别離苦所流之淚水,比四大海洋之水还多!.....为什么呢?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盖,烦恼所纏,長劫轮回,你已经受苦了太長久的时间,填滿了墳場。你已经苦夠了,应厌离於诸行法,应生厌倦,应求解脫。」([相应部15.3淚水经]) 我们的苦有身体的苦:它有生苦,老苦,病苦,和死苦。和心灵的苦:它有恩爱别离苦,怨憎相会苦,求不得苦,五执取蕴苦。苦除了上述的身苦与心苦的八苦之外,还有三苦:即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即苦的本身就是苦,或受苦时的苦;坏苦是事物败坏消失之苦;行苦是诸有为法造作之苦。 佛对须达长者说:「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透澈认知),为一顿(立刻)无间等?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杂阿含435经]) 不认识苦,对苦未知,对苦未透澈认知者,想要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修习是没有可能的事。 佛又说:「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圣谛未无间等(没有学会观照认识苦圣谛),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杂阿含436经])所以佛陀以登四阶来比喻,要登了初阶,才可能登二阶,然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7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7 法增比丘 二.瞋的调服 若将自己与他人相比,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众生皆要求快乐,因此,应以慈爱对待一切众生。我们应如是思惟,愿我安乐,无有苦恼。愿那些爱护我的,中立者及讨厌我的,愿他们都安乐。愿那些住在邻近的或在他方世界国土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愿三千大千世界国土的所有众生,和每一种类的众生,愿他们都安乐并得到最大的幸福。愿一切人类、男人、女人、高贵者、下贱者、天神、恶道众生及十方的所有众生,愿他们都安乐。 我们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瞋恚的烦恼,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要先能觉察自己内心的瞋恚。知道瞋恚存在后,才去追寻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后才能用方法消灭它,消灭了瞋恚之后,将来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时,还有可能忍耐不住,又再生起,所以还要再对治它。成功对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灭尽的瞋恚于未来永不生起。 佛陀在[慈爱经]里教导我们如此的修慈爱: 「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 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 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 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 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 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 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在[杂阿含]715经的经文:「何等为瞋恚盖食(产生原因)?谓障碍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灭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对自己的害处如下: (i)我起瞋恚后,将因瞋业在将来受苦; (ii)若起瞋恚将自毁戒,并且损害他人,两相无利; (iii)我现在要面对的可憎相,虽然是苦,但比起地狱,饿鬼,畜生道之苦为轻; (iv)我现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业所带来的,所以更应力行制止现在的瞋念,以免造未来受苦的因。 (v)思惟一切皆是因缘生,因缘灭,是空而无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业的主人,业是自己的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6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6 法增比丘 正精进 我要特别以正精进来强调,正精进是一切成就之母,它是对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用来观察心,修学观察诸行法,以及行法的过患,因而欣乐涅盘。以各种正确的法门来调服心中的各种烦恼。详细的说有四种正勤;即是令不生未生之恶,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令生未生之善法,以及令住已生之善法。 (1) 令不生未生之恶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比如毁犯五戒,八戒或十戒乃至一切的烦恼,心中生起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以使这些未生之恶不善法不致生起。要做到这样,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2) 断除和远离(降服)已生之恶不善法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以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而用各种方法(法门)来降服及远离它们,这也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3) 令生未生之善法 这是指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涅盘为目标,这些善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若尚未修持或尚不明了,以坚决心,努力精进,紧持心念以令这些善法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于心,精勤修习,乃至成就。这里就含摄了四种精进。 众生(补特伽罗)在无始以来的长久轮回里,因为欲望的缘故,他们的恶不善法都在未生长的令生长,已生长的增广,这些是指欲界的各种追求。 这些众生也长久地在恶道中流转,虽然他们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时曾经是修行人,山中隐士,或是比丘等等。因为未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恶道之苦,生在恶道的不只是这些,它还包括神与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长,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是有必要的。这些善法是三学,四谛八正道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 同时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危机,修行的人,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稳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稳定(niyāma),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定、慧的修持。从八正道来说,修习正语、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习有八定或九出世间定,若要修习的好,必须证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5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5 法增比丘 此外,下面再提供四种佛陀教导的有效方法。 (4)不淨观 修习不净观是根据佛陀教导的十不净(死尸)相,用来观修以灭除贪欲;这十种不净相是: (i) 膨胀 (尸体)相; (ii) 青瘀 (尸体) 相; (iii) 脓烂 (尸体) 相; (iv) 断坏(尸体) 相; (v) 食残(尸体) 相; (vi) 散乱(尸体) 相; (vii) 斩斫离散(尸体)相; (viii) 血涂相(不一定是尸体); (ix) 虫聚(蛆虫聚生尸体)相;(x)骸骨(尸体变为骸骨)相。 脓烂相,虫聚相 断坏相 根据[清净道论]指出﹔若以贪行的差别来说,膨胀相是适合于贪行的人;青瘀相适合于贪身色的人;脓烂相适合于贪着花香装饰身体起香味的人;断坏相适合于贪念自身坚厚的人;食残相适合于贪着乳房等肌肉部位的人;散乱相适合于贪着肢体美的人;斩斫离散相适合于贪着身体完整的人,血涂相适合于贪着装饰美丽的人;虫聚相适合于贪着身体为我所有的人;骸骨相适合于贪恋牙齿美丽的人。修不净相要配合修慈以防沮丧而产生厌世的念头。 (5)修习受念处 执著于淫欲的人,可以借助佛陀教导的受念处来渐渐减少对淫欲的贪着。 佛陀说([杂阿含42经])∶「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我们对淫欲的执著要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根本,全面性的去对治,这个佛陀称之为七处善,那即是从:苦,集,灭,道,味,患,离去著手。这怎么做呢?观照贪著淫欲的苦(各种身苦和心苦,以及轮回苦);观照淫欲的生起的因缘(触);观照自己是有能力去灭除淫欲的(修道的信勤念定慧);观照灭除淫欲的各种方法;观照对淫欲的心贪爱的作用(触,思,生喜乐想);观照贪淫的各种过患(短暂和无常的乐受,犯戒,懊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4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4 法增比丘 一.贪的调服 现在以贪欲来解释。贪欲是五盖(Nīvarana)之一,为欲贪所盖而不能见道。贪欲又是七随眠(Anusaya)之一,终日为欲贪搞得神魂颠倒。贪欲(lobha)也是十结(Samyojanāni)之一,心中被贪欲结所紧紧的束缚着;欲取(Kamupādana)也是四取(upādanā)之一,这欲取又以淫欲为最强,贪淫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因素。欲漏(kamāsava)也是四漏(āsava)之一,有欲漏,有漏,无明漏,和邪见漏;欲暴流(kamogho)也是四暴流(ogha)之一,以贪欲为首,众生为欲暴流所冲走,长夜轮转而不知。贪爱是十二缘起之八,前面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而起贪爱,后面因而带来执取、业有、生、和老死。 贪欲出现的形态很多,最常遇的是贪淫。贪淫是许多修行人最烦恼的事,对这与生俱来的淫欲,是要用心理的方法来调服它,纯靠厌制它不会耐久,也不得力。在[杂阿含1165经]中尊者宾头卢与婆蹉王优陀延那(King Udayana)的对话中提到三种对治的方法: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随缘而生活),野兽其心(调服兽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 (1)作母、姊妹、女想 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年长的),当作母想。见中间者(同年纪),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诸根平和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就在当时),心亦随起(心中随着生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有更好的方法吗) ?」 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个老师父在寺里领养了三个孤儿作沙弥,小沙弥在山上过了很多年,渐渐长大,他们从来没下过山,也没见过其他的人。有一次老师父带他们下山买货,他们初次见到花花绿绿的世界,还遇上了从没遇见过的女孩子!三个小沙弥的眼精一直盯着女孩子,老师父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3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3 法增比丘 烦恼的调服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系缚,对受想行识的系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佛说:「诸贤,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亦恶,着亦恶;彼断贪亦断着。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盘。」 ([中阿含]88经,[求法经]) 平常的欲念是不善的,而邪恶的欲念也是不善的。我们要断除平常的欲念,也要断除邪恶的欲念。因此对嗔恚、怨恨、怨结、悭贪、愚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我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等都要断。贪欲是不善的,执著也是不善的。我们要断贪欲,也要断执著。这才是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着法,次第学法,得通,得觉,亦得涅盘。 我们还要从味(作用)、患(害处)、离(捨离)來观照色、受、想、行、识;于色、受、想、行、识味、患、离以智慧如实见。(见[杂阿含经14经])佛说∶「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造作),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味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对梵行者马干地亚(Magandiya)说:「通过我自己亲身体会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灭,欲的乐着,欲的过患,从而生起对欲乐的出离,我舍离对欲乐的渴爱,我心住于无贪爱,我住于内心的平静。我见到别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2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2 法增比丘 烦恼的生起---攀缘四识住 烦恼的生起是非常迅速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六个根门一直是开着的,每一天外头有千千万万的六尘或六境接触这六个根门,我们的心一直在起起落落,有时喜,有时忧,有时愁,有时嗔恨,有时贪著,有时又痴的可笑。这种种心态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把它们归纳为触、受、想、思、爱、寻、伺。 以贪欲的生起来说,这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这在[杂阿含752经]里佛说:「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为何去思念它呢?这是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人的心生起欲的过程,佛在[杂阿含64经]中解释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识)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受想行识)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受想行)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愚痴无闻凡夫于不应恐畏之处生起恐畏,原本是无我,不属于我的,而生起恐畏,这是因为对境攀缘而生起四识住:对色触境时识留住,对色攀缘,对色生起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识也一样。识在这几个地方,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 (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如果你说,还有其他的原因,使到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愚痴,思惟不正确的。这是如何的呢?当比丘离于色界的贪著后,对于色相意念生起的系缚也就断了,对于色相意念生起的系缚断后,攀缘也就断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1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1 法增比丘 我们的烦恼带给我们心灵的波动,身体的痛苦。跟随个人的习气,有的人可能苦恼一段短时间,有的人可能长期受苦。烦恼是因为对人、事、物的错误见解所致,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应用佛法去解除我们的烦恼。 佛说:「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杂阿含经4经]) 人人都想得到快乐,但是人人却一直是在追求苦,或在制造受苦的因缘。因为我们一直是在错误的思惟,没有如理的思惟,在错误的思惟的前提下,以身口意造作众多恶业,给自己带来苦,所以说是在制造受苦的因缘。我们的苦乃是不能如实明了世间的真相,执着于身体是我,再延伸到其它一切与我的身体有关的事物上,心中缠绵计较,忘怀不了。然后执着于心是我,当接触到可爱或不可爱的境界时,执着感受是我,想念是我(我的想法,我的意见),心中缠绵计较,忘怀不了。这种我慢、我见、我想、我欲。使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被系缚住,产生种种的烦恼、有漏、障碍、炽燃、忧、悲、恼、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在[杂阿含133经]里佛说:「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知)本际﹖ (是什么原因控制,是什么原因生起,是什么缠系住,是什么认为是我,使众生为无明所盖,爱系是它的主因,长期在轮回道上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原来的情况?)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什么是“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呢?因为有了色身,以及执著外在的色相;所以才有各种的色相的事情生起;产生种种的缠系;错误的认为这些色身及色相是我或我所拥有的。如此的生起执著于苦或乐的感受,并且混淤的把五蕴的色,受,想,行,识都扯在一起,统统的当成是我或我的,纠缠不清。因为对人、事、物的错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