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4
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4
法增比丘
一.贪的调服
现在以贪欲来解释。贪欲是五盖(Nīvarana)之一,为欲贪所盖而不能见道。贪欲又是七随眠(Anusaya)之一,终日为欲贪搞得神魂颠倒。贪欲(lobha)也是十结(Samyojanāni)之一,心中被贪欲结所紧紧的束缚着;欲取(Kamupādana)也是四取(upādanā)之一,这欲取又以淫欲为最强,贪淫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因素。欲漏(kamāsava)也是四漏(āsava)之一,有欲漏,有漏,无明漏,和邪见漏;欲暴流(kamogho)也是四暴流(ogha)之一,以贪欲为首,众生为欲暴流所冲走,长夜轮转而不知。贪爱是十二缘起之八,前面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而起贪爱,后面因而带来执取、业有、生、和老死。
贪欲出现的形态很多,最常遇的是贪淫。贪淫是许多修行人最烦恼的事,对这与生俱来的淫欲,是要用心理的方法来调服它,纯靠厌制它不会耐久,也不得力。在[杂阿含1165经]中尊者宾头卢与婆蹉王优陀延那(King Udayana)的对话中提到三种对治的方法: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随缘而生活),野兽其心(调服兽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
(1)作母、姊妹、女想
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年长的),当作母想。见中间者(同年纪),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诸根平和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就在当时),心亦随起(心中随着生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有更好的方法吗) ?」
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个老师父在寺里领养了三个孤儿作沙弥,小沙弥在山上过了很多年,渐渐长大,他们从来没下过山,也没见过其他的人。有一次老师父带他们下山买货,他们初次见到花花绿绿的世界,还遇上了从没遇见过的女孩子!三个小沙弥的眼精一直盯着女孩子,老师父看了说那是吃人的老虎,不准看!后来回到山上,老师父问他们今天下山最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异口齐声的答道:我们喜欢那吃人的老虎!由此可见,业是很强韧的,一有了身体,淫欲就跟着来了,除非你有极坚定的道心,配合持戒,修定和观慧,众生为淫欲所缠,难以出离。
(2)三十二身分想
[杂阿含1165经]继续提到:「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
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溺。」
「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人心动荡迅速),若观不净(若观照不净时),随净想现(净想随着现起),颇更有因缘(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
这更好的方法就是观照男女根只是无意识的生殖器官而已,我们之所以会执取於它是我或我所有,乃是因为我们对它作不如理作意,以颠倒之心意看待它;若以观照力來看它,它只不过是皮、肉、筋、血所组合,或四大的地、水、火、風界的组合而已。若身体会衰败,更何况是不到身体百分之一的皮肉所造的生殖器。
此外,我们对它的执取是因为淫欲的乐受,这乐受只不过是男根头与包皮系带拉紧摩擦时神经的感觉,或女根的小阴唇上阴蒂摩擦时的神经的感觉而已,就是因为我们执取它是我们的乐受,我们才久陷轮回。
因此佛说要远离生欲之境,触境时要离于触,触境生想时要代之以有意义的善念,以如理思惟的方式來对治淫欲,它不是一次可以遣除的,要长期以恒心欲愿使心念清净,欲愿成佛成阿罗汉,要勤修断欲,要常抓住追向淫欲之心,要用正确的方法静下心來观照,这样才会有效。
若观照男根剥去包皮,那将只是一条血淋淋的小肉条,看了都呕心,心里的淫念早就消失无踪。同样的若是观照女根,剥去了皮,也只是一个血肉模糊腥味难堪的肉团,因而把坚实之相破除至尽,还会去想淫欲吗?
舍利弗答摩诃拘絺罗言:「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把坚实的色磨灭至尽),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现观)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杂阿含256经])
因此佛说∶「心意所观察,彼种彼种相,虚伪而分别,欲贪转增广,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杂阿含279经])要令心安住于远离欲望,善调服,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它们。
(3)守护根门
[杂阿含1165经]继续提到:「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不要执取色相),莫取随形好(不要执取随这色相所生的一切美好之想念),增上执持(以更强的心意控制自己)。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愚痴烧燃;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以上的三种对治法都能有效的对付一个行者心中所起的淫念,可以个别或一起用。
世尊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相应部]觉支相应)若一个行者能观察心中的贪欲,通过如理作意与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会带来苦,知苦就会想断苦。
世尊所教的对治的方法就是要知道心中有贪(知贪) ;然后去找生起贪欲的原因,也即是知贪。不过更深一层进去找它生起之因,对一个局中人来说,若他自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爱的是什么,放下它,离开它,那就行了,不过说是容易做却难。佛说∶「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执著于认为好的能带来快乐的外境),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执著于快乐的外境),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佛说应以不净观对治,这并非要你喜欢的境失去或喜欢的人死去,这是一种对治法门。
在[长部.涅槃经]中记载,佛陀入灭前告诫阿难尊者说:「尽量回避与女性交往,不能回避时则当不语,不能不语时则当谨慎自心。」这不是女性的过错,因为某些比丘內心尚未调伏,有可能会不慎而犯戒,所以佛才这樣告诫。
若思惟深一点,贪欲帶來苦,你将发觉这是四圣谛的第一谛:苦。进一步就会思惟它产生贪欲的原因,而会追根究底地找到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二谛:苦因。接下来就会想去消除它,以及寻找灭除它的方法,这就是其它两个圣谛。如理作意与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是修慧的一种。
法增比丘
一.贪的调服
现在以贪欲来解释。贪欲是五盖(Nīvarana)之一,为欲贪所盖而不能见道。贪欲又是七随眠(Anusaya)之一,终日为欲贪搞得神魂颠倒。贪欲(lobha)也是十结(Samyojanāni)之一,心中被贪欲结所紧紧的束缚着;欲取(Kamupādana)也是四取(upādanā)之一,这欲取又以淫欲为最强,贪淫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因素。欲漏(kamāsava)也是四漏(āsava)之一,有欲漏,有漏,无明漏,和邪见漏;欲暴流(kamogho)也是四暴流(ogha)之一,以贪欲为首,众生为欲暴流所冲走,长夜轮转而不知。贪爱是十二缘起之八,前面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而起贪爱,后面因而带来执取、业有、生、和老死。
贪欲出现的形态很多,最常遇的是贪淫。贪淫是许多修行人最烦恼的事,对这与生俱来的淫欲,是要用心理的方法来调服它,纯靠厌制它不会耐久,也不得力。在[杂阿含1165经]中尊者宾头卢与婆蹉王优陀延那(King Udayana)的对话中提到三种对治的方法: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随缘而生活),野兽其心(调服兽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
(1)作母、姊妹、女想
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年长的),当作母想。见中间者(同年纪),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诸根平和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就在当时),心亦随起(心中随着生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有更好的方法吗) ?」
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个老师父在寺里领养了三个孤儿作沙弥,小沙弥在山上过了很多年,渐渐长大,他们从来没下过山,也没见过其他的人。有一次老师父带他们下山买货,他们初次见到花花绿绿的世界,还遇上了从没遇见过的女孩子!三个小沙弥的眼精一直盯着女孩子,老师父看了说那是吃人的老虎,不准看!后来回到山上,老师父问他们今天下山最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异口齐声的答道:我们喜欢那吃人的老虎!由此可见,业是很强韧的,一有了身体,淫欲就跟着来了,除非你有极坚定的道心,配合持戒,修定和观慧,众生为淫欲所缠,难以出离。
(2)三十二身分想
[杂阿含1165经]继续提到:「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
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溺。」
「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人心动荡迅速),若观不净(若观照不净时),随净想现(净想随着现起),颇更有因缘(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
这更好的方法就是观照男女根只是无意识的生殖器官而已,我们之所以会执取於它是我或我所有,乃是因为我们对它作不如理作意,以颠倒之心意看待它;若以观照力來看它,它只不过是皮、肉、筋、血所组合,或四大的地、水、火、風界的组合而已。若身体会衰败,更何况是不到身体百分之一的皮肉所造的生殖器。
此外,我们对它的执取是因为淫欲的乐受,这乐受只不过是男根头与包皮系带拉紧摩擦时神经的感觉,或女根的小阴唇上阴蒂摩擦时的神经的感觉而已,就是因为我们执取它是我们的乐受,我们才久陷轮回。
因此佛说要远离生欲之境,触境时要离于触,触境生想时要代之以有意义的善念,以如理思惟的方式來对治淫欲,它不是一次可以遣除的,要长期以恒心欲愿使心念清净,欲愿成佛成阿罗汉,要勤修断欲,要常抓住追向淫欲之心,要用正确的方法静下心來观照,这样才会有效。
若观照男根剥去包皮,那将只是一条血淋淋的小肉条,看了都呕心,心里的淫念早就消失无踪。同样的若是观照女根,剥去了皮,也只是一个血肉模糊腥味难堪的肉团,因而把坚实之相破除至尽,还会去想淫欲吗?
舍利弗答摩诃拘絺罗言:「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把坚实的色磨灭至尽),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现观)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杂阿含256经])
因此佛说∶「心意所观察,彼种彼种相,虚伪而分别,欲贪转增广,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杂阿含279经])要令心安住于远离欲望,善调服,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它们。
(3)守护根门
[杂阿含1165经]继续提到:「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不要执取色相),莫取随形好(不要执取随这色相所生的一切美好之想念),增上执持(以更强的心意控制自己)。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愚痴烧燃;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以上的三种对治法都能有效的对付一个行者心中所起的淫念,可以个别或一起用。
世尊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相应部]觉支相应)若一个行者能观察心中的贪欲,通过如理作意与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会带来苦,知苦就会想断苦。
世尊所教的对治的方法就是要知道心中有贪(知贪) ;然后去找生起贪欲的原因,也即是知贪。不过更深一层进去找它生起之因,对一个局中人来说,若他自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爱的是什么,放下它,离开它,那就行了,不过说是容易做却难。佛说∶「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执著于认为好的能带来快乐的外境),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执著于快乐的外境),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佛说应以不净观对治,这并非要你喜欢的境失去或喜欢的人死去,这是一种对治法门。
在[长部.涅槃经]中记载,佛陀入灭前告诫阿难尊者说:「尽量回避与女性交往,不能回避时则当不语,不能不语时则当谨慎自心。」这不是女性的过错,因为某些比丘內心尚未调伏,有可能会不慎而犯戒,所以佛才这樣告诫。
若思惟深一点,贪欲帶來苦,你将发觉这是四圣谛的第一谛:苦。进一步就会思惟它产生贪欲的原因,而会追根究底地找到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二谛:苦因。接下来就会想去消除它,以及寻找灭除它的方法,这就是其它两个圣谛。如理作意与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是修慧的一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