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安般念的十六个步骤 十六胜行

  安般念的十六个步骤 (安般念十六胜行)   法增尊者,澳洲佛宝寺   佛陀教導罗 睺罗( Rahula ) 修習安般念的十六次第,也称为十六胜行( soḷasavatthukaṁ   ānāpānassatikammaṭṭhānaṁ ),这是止观双修的法门,和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教的是一致的。在《 大 罗 睺罗 经》 Maha-Rahulovada Sutta ,和《增支部》 10.60 的《济历曼南达经》 Girimanandasuttam 里都有提及这十六个步骤。   身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 步骤,是修止。 (1) 正念出息,正念入息。(知出入息) (2) 知長息出入息 , 知短息出入息。 (知长短出入息) (3) 知入息的全部过程 , 知出息的全部过程。(知身行出入息) (4) 知緩慢入息 , 知緩慢出息 ( 觉知静止身行出入息 ) 。 受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 步骤,是修止。 (5) 体验喜入息 , 体验喜出息 ( 知喜出入息 ) 。 (6) 知念生灭入息 , 知念生灭出息 ( 知乐出入息 ) 。 (7) 知念止息入息 , 知念止息出息 ( 知心行出入息 ) 。 (8) 有全知觉 ( 受与想 ) 入息 , 有全知觉出息 ( 知静止心行出入息 ) 。 心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 步骤,是修止。 (9) 知乐入息 , 知乐出息 ( 知心静出入息 ) 。 (10) 知心知足入息 , 知心知足出息 ( 知心知足出入息 ) 。 (11) 知定入息 , 知定出息 ( 知心定出入息 ) 。 (12) 知心解脱入息 , 知心解脱出息 ( 知心解脱出入息 ) 。 法念处的安般念:有四个 步骤,是修观。 (13) 观察五蕴无常入息 , 观察五蕴无常出息 ( 观无常出入息 ) 。 (14) 观察远离入息 , 观察远离出息 ( 观远离出入息 ) 。 (15) 观察滅入息 , 观察滅出息 ( 观灭出入息 ) 。 (16) 观察舍入息 , 观察舍出息 ( 观舍出入息 ) 。 在《大罗睺罗经》里佛陀教罗 睺罗修安般念 乃至知最後一息的入息、最後一息的出息 。   修安般念,能得定,尽诸漏,能由色界初禅修到第四禅,然后再由第四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众生,业,四食与轮回的关系

众 生, 业,四食与轮回的关系 法增法师 目录 众生与轮回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造作是苦 十二缘起、三连接、三轮转 何谓四食? 四食的生起为何导致苦生起和轮回生起呢? 四食的灭为何导致苦灭和轮回的终止呢? 四食与业的关系 如何断除四食 断四食的成就   众 生与轮回   众生 ( 巴利语 Sattā, 梵语 Sattva, 有情 ) 生存的地方,简单的分类有三界:即欲界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详细的分有三十一界:即四恶趣地,七欲善趣地,十六色界地和四无色界地。这些有情,形态各异,寿命长短不一,而且数量无限。他们统摄于三界、四生 ( 胎、卵、湿、化 ) 、六道、九有情居 ( 九众生居 ) 、二十五有 1 、二十九有 ( 见表 2 . 1 ) 、三十一界 2 之内。这些芸芸众生皆有生死,依四食 3 而住世。   轮回 (Samsara) 之说在古印度为人们普遍接受。佛陀以他卓越的天眼通与宿命通,肯定多生轮回的存在,并以此教诫弟子们。这绝不是迷信,或以轮回来吓唬弟子们。近代更有心理学家用催眠术让病人说出前世的苦难与恶业,所带来今生病痛的例子,以证明轮回的存在。所以轮回并非宿命论,它有积极的伦理与道德的价值。   在《弥兰王问经 Milindapañhā 》中曾多次提到有关的问题,以下举几例:第二品六经:「大王,若其不转生,其得从恶业解脱。但大王,因其转生,所以其不能从恶业得解脱。」   第二品七经:「大王, ( 我死之时 ) 若有取,我转生,若无取则不转生。」第五品五经:「大王,比如有人从一灯点燃另一灯,是否该灯转让给另一灯?尊者,否。大王,不转世者则不转生亦复如是。」   第六品九经:「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后种植其核,从此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果。其人再食彼熟芒果后又种植其核,从彼又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实,似此则其树之终尽不可知。大王,生于此者即死于此,死于此者即生于他处,生于他处者即死于他处,死于他处者又生另一处亦复如是。大王,如此即是轮回。」   在《杂阿含 938 经》中佛指出,我们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苦所流的血泪,比四大海洋的海水还要多。「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