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轮回(3)
色界
表2.2 色界天
禅天
初禅天1st -------------------寿命(中劫)
1梵身天 (Brahma kayika)----⅓
梵众天(Brahma pārisajjā)----½
2梵辅天(Brahma purohitā)3大梵天(Mahā brahman)----1
二禅天2nd Jhāna
4少光天 (Parittābha)----2
5无量光天 (Appamānābhā)-----4
6极光净天,光音天(Abhāssarā)----8
三禅天3rd Jhāna
7少净天 (Pārittāsubhā)----16
8无量净天 (Appamānasubhā)-----32
9遍净天 (Subhākinhā)-----64
四禅天4th Jhāna
10无云天,小严饰天 (Anabhraka)
(少福天) (阿毗达摩论无)
11福生天,大严饰天 (Punyaprasava) (阿毗达摩论无)
12广果天,严饰果实天(果实天) (Vehapphalā)-----500
五阿那含天Suddhāvāsa
13,无想天 (Asañña sattā) (俱舍论无)
14无烦天 (Avihā)----1000
15无热天 (Atappā)----2000
16善现天 (Sudassā)----4000
17善见天 (Sudassī)----8000
18色究竟天(阿迦尼咤天Akanittha)----16000
(表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五章)
色界是指物质的世界,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每种物体都是由坚固的地界,液体流动的水界,温热的火界和流动推动的风界所组成。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内。比如毛发皮肉筋骨内脏等是属于地界,唾泪血尿脓痰等是属于水界,温暖是属于火界,气息和胃肠风是属于风界。
色界是有别于欲界和它之上的无色界,此界众生无男女相,已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以光明作为食物和语言,已无憎恚之心,但是仍贪着于清净微细的色法。依照他们入定的程度可分为四禅天。《俱舍论》详分为十七天,《大毘婆沙论》则详分为十八天,《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分为十六色界地。
这色界的初禅地有梵众天、梵辅天、及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三禅地有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四禅地有七天(缺无云天及福生天)或九天,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及五阿那含天。色界天的寿量由三分之一劫到一万六千劫。
五阿那含天也叫净居天,这些是三果圣人投生之地,他们投生至此会在这儿般涅盘。它之所以有五种,乃是因为修定所证境界的差别的关系,最高的色究竟天也叫阿迦尼咤天。密宗里称它为真言密剎或邬金净土,它是要靠证三果后修色遍与光明遍而在死时修迁识法投生到那里去,不再回到欲界来。
青(蓝)、黄、赤(红)、白色,光是色界;这和上述的地、水、火、风四大都是属于普遍性的。这些都能作为修禅定的课题或目标。它们叫做“遍”(Kasina) 。 从修定来说,上述的 “遍”和安般念(出入息)都能修到第四禅;身念处(三十二身分和死尸观)能修至初禅。
六根中的五根,即是眼、耳、鼻、舌、身也叫做五内色或净色,其相对的境,即是色、声、香、味、触,也叫五外色,或境色。这些是用来修根门接触境时所生的受,和三受(乐、苦、不苦不乐)所生的思和想,以及接踵而来的污染心。(十二因缘的:六入 →触→ 受→ 贪爱) 《俱舍论》把香、味二 境 与鼻、舌二识以外的十四界作为色界的系缚。
在《小部Khuddaka Nikaya》经典《如是语》经中第七十二经佛言: "诸比丘!此等为三出离界。何之为三?欲界、出离此为舍弃;色界,出离此为无色,所有存在者,已作者,依缘起者,出离此为灭尽。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出离界。"
在《如是语》七十三经中说:"诸比丘,由色,无色胜;由无色,灭尽胜。"
欲界有众多欲望,多欲为苦,出离为净;色有定中乐,但出定后烦恼仍未断,出离为寂;无色界虽长期在定中,甚至到非想非非想天仍未能脱离轮回之苦,故出离为妙,灭尽为乐。请看下边的《二种随观经》就会明白。
无色界
这界无有物质,无有色法,也无场所。空间大小高底的差别。依果报的胜劣,可分为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寿量很长,《长阿含》里记载四处各为一万劫,二万一千劫,四万二千劫和八万四千劫。众生皆是男性,但无男根。在定中的众生对欲、色等都不起念头。在十遍(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里,没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色界,只有空及识。
在《经集.大品》第十二经《二种随观经》里佛开示:「依他之异门(指其它方法),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一随观,灭尽定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1)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2)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色界诸有情,及住无色界,不知灭尽定,是为再来者。遍知色界定,善住无色界,灭定解脱者,彼等舍死魔。」
因为无色界虽然有很长的寿命,但最终果报竭尽时,也要死,不得解脱,所以学佛的人要对色界及无色界有正确的认识,若到了色界及无色界,只修禅定,不起慧观,最终还是要回来。
脱离三界
众生受制于贪欲,受制于色爱,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想念,因此不能脱离三界。致于那些学了佛法的,由于没有正确的学习佛法,他们的意念还创造出一个佛国来,以便死后能去到那儿。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去认识佛法所产生的错误观念,因此认识正法的人是非常的少。
西方阿弥陀佛(无量光佛)与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是八胜处的第五至第八胜处或净解脱处。当然密宗里许多本尊净土也是净解脱处,这是依頼观想思念佛进入定境后,若在死时仍不能证更高的境界则会生到那儿去。上面所引的《中阿含。意行经》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小结
明了三界的无常,尤其是欲界的过患,有慧眼的人会克制欲,不会生欲,也不会着于欲或常住于欲,心中常生警惕,远离于欲。
"世常燃烧中,有何可喜乐?汝常在暝暗,何不求光明."18
"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麤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19
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在家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几乎全是因为欲而产生。我们若对欲时时观察思惟,必对佛为何制戒有所省思。若佛不制戒,但说出离欲界,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也会自然而然的,为了出离欲界,为了行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
三界是众生轮回的地方,我们应当对三界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系缚,是我们长久受苦之处,所以要决心从中出离。佛说纵欲是卑俗的,是平民所喜爱,世人沉迷而不知出离。修行的人要离欲才有可能明了色界,色界就在这身体里,色界内的地、水、火、风,一切的物质世界(器世间)包括光和声音都是色界,修定的人能感受到它,亲自体验它。无色界是纯心灵的世界,它是广大无有边际,清净虚无的境界。它仍是系缚众生的地方。佛在未觉悟前的第二个老师就是教导佛修到最高的无色界定,但佛知道,出定后,心仍为烦恼所缠未得解脱。
在《杂阿含》四三零经中佛言﹕「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着地,或腹着地,或头着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是故,比丘! 于四圣谛未无间(还未透彻)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
又在《杂阿含431经》中佛言﹕「如人掷杖置虚空中,其必还堕,或堕净地(善趣),或堕不净地(恶趣)。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故,或生善趣,或生恶趣。是故,诸比丘! 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又在《杂阿含432经》中佛言﹕「 譬如五节相续轮,大力士夫令速旋转。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轮回五趣,而速旋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人,或天,还堕恶道,长夜轮转。是故,比丘! 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有智慧的人是会勤求方便透彻四圣谛,透彻八正道,不会求生在三界五趣里,而会求以智慧舍去对身心的执着,达到寂灭清凉出苦的境界(涅盘),那就是彻底的从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中解脱出来。
这里以《如是语》的七十二与七十三偈作结:
「欲界之出离,知已越色界,勇猛者常触,一切行之静,正见之比丘,解脱在此处,贤者悟神明,离世成牟尼。」「入色界众生,停无色界者,不知有灭界,唯知往他生,认识色界者,不停无色界,解脱灭界人,成为舍死者,无漏正自觉,身触不死界,离依舍依者,无忧离染道。」
法增比丘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学习佛法
www.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佛陀中道园地
www.groups.yahoo.com/group/TheTasteOfDhamma佛法之味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www.groups.msn.com/Buddhisminworld世界佛法
www.groups.msn.com/middlepath佛陀中道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学习南传佛法
18 《南传法句经新译》,一四六偈。
19 《法华经》,譬喻品第三。
表2.2 色界天
禅天
初禅天1st -------------------寿命(中劫)
1梵身天 (Brahma kayika)----⅓
梵众天(Brahma pārisajjā)----½
2梵辅天(Brahma purohitā)3大梵天(Mahā brahman)----1
二禅天2nd Jhāna
4少光天 (Parittābha)----2
5无量光天 (Appamānābhā)-----4
6极光净天,光音天(Abhāssarā)----8
三禅天3rd Jhāna
7少净天 (Pārittāsubhā)----16
8无量净天 (Appamānasubhā)-----32
9遍净天 (Subhākinhā)-----64
四禅天4th Jhāna
10无云天,小严饰天 (Anabhraka)
(少福天) (阿毗达摩论无)
11福生天,大严饰天 (Punyaprasava) (阿毗达摩论无)
12广果天,严饰果实天(果实天) (Vehapphalā)-----500
五阿那含天Suddhāvāsa
13,无想天 (Asañña sattā) (俱舍论无)
14无烦天 (Avihā)----1000
15无热天 (Atappā)----2000
16善现天 (Sudassā)----4000
17善见天 (Sudassī)----8000
18色究竟天(阿迦尼咤天Akanittha)----16000
(表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五章)
色界是指物质的世界,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每种物体都是由坚固的地界,液体流动的水界,温热的火界和流动推动的风界所组成。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内。比如毛发皮肉筋骨内脏等是属于地界,唾泪血尿脓痰等是属于水界,温暖是属于火界,气息和胃肠风是属于风界。
色界是有别于欲界和它之上的无色界,此界众生无男女相,已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以光明作为食物和语言,已无憎恚之心,但是仍贪着于清净微细的色法。依照他们入定的程度可分为四禅天。《俱舍论》详分为十七天,《大毘婆沙论》则详分为十八天,《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分为十六色界地。
这色界的初禅地有梵众天、梵辅天、及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三禅地有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四禅地有七天(缺无云天及福生天)或九天,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及五阿那含天。色界天的寿量由三分之一劫到一万六千劫。
五阿那含天也叫净居天,这些是三果圣人投生之地,他们投生至此会在这儿般涅盘。它之所以有五种,乃是因为修定所证境界的差别的关系,最高的色究竟天也叫阿迦尼咤天。密宗里称它为真言密剎或邬金净土,它是要靠证三果后修色遍与光明遍而在死时修迁识法投生到那里去,不再回到欲界来。
青(蓝)、黄、赤(红)、白色,光是色界;这和上述的地、水、火、风四大都是属于普遍性的。这些都能作为修禅定的课题或目标。它们叫做“遍”(Kasina) 。 从修定来说,上述的 “遍”和安般念(出入息)都能修到第四禅;身念处(三十二身分和死尸观)能修至初禅。
六根中的五根,即是眼、耳、鼻、舌、身也叫做五内色或净色,其相对的境,即是色、声、香、味、触,也叫五外色,或境色。这些是用来修根门接触境时所生的受,和三受(乐、苦、不苦不乐)所生的思和想,以及接踵而来的污染心。(十二因缘的:六入 →触→ 受→ 贪爱) 《俱舍论》把香、味二 境 与鼻、舌二识以外的十四界作为色界的系缚。
在《小部Khuddaka Nikaya》经典《如是语》经中第七十二经佛言: "诸比丘!此等为三出离界。何之为三?欲界、出离此为舍弃;色界,出离此为无色,所有存在者,已作者,依缘起者,出离此为灭尽。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出离界。"
在《如是语》七十三经中说:"诸比丘,由色,无色胜;由无色,灭尽胜。"
欲界有众多欲望,多欲为苦,出离为净;色有定中乐,但出定后烦恼仍未断,出离为寂;无色界虽长期在定中,甚至到非想非非想天仍未能脱离轮回之苦,故出离为妙,灭尽为乐。请看下边的《二种随观经》就会明白。
无色界
这界无有物质,无有色法,也无场所。空间大小高底的差别。依果报的胜劣,可分为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寿量很长,《长阿含》里记载四处各为一万劫,二万一千劫,四万二千劫和八万四千劫。众生皆是男性,但无男根。在定中的众生对欲、色等都不起念头。在十遍(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里,没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色界,只有空及识。
在《经集.大品》第十二经《二种随观经》里佛开示:「依他之异门(指其它方法),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一随观,灭尽定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1)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2)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色界诸有情,及住无色界,不知灭尽定,是为再来者。遍知色界定,善住无色界,灭定解脱者,彼等舍死魔。」
因为无色界虽然有很长的寿命,但最终果报竭尽时,也要死,不得解脱,所以学佛的人要对色界及无色界有正确的认识,若到了色界及无色界,只修禅定,不起慧观,最终还是要回来。
脱离三界
众生受制于贪欲,受制于色爱,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想念,因此不能脱离三界。致于那些学了佛法的,由于没有正确的学习佛法,他们的意念还创造出一个佛国来,以便死后能去到那儿。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去认识佛法所产生的错误观念,因此认识正法的人是非常的少。
西方阿弥陀佛(无量光佛)与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是八胜处的第五至第八胜处或净解脱处。当然密宗里许多本尊净土也是净解脱处,这是依頼观想思念佛进入定境后,若在死时仍不能证更高的境界则会生到那儿去。上面所引的《中阿含。意行经》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小结
明了三界的无常,尤其是欲界的过患,有慧眼的人会克制欲,不会生欲,也不会着于欲或常住于欲,心中常生警惕,远离于欲。
"世常燃烧中,有何可喜乐?汝常在暝暗,何不求光明."18
"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麤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19
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在家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几乎全是因为欲而产生。我们若对欲时时观察思惟,必对佛为何制戒有所省思。若佛不制戒,但说出离欲界,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也会自然而然的,为了出离欲界,为了行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
三界是众生轮回的地方,我们应当对三界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系缚,是我们长久受苦之处,所以要决心从中出离。佛说纵欲是卑俗的,是平民所喜爱,世人沉迷而不知出离。修行的人要离欲才有可能明了色界,色界就在这身体里,色界内的地、水、火、风,一切的物质世界(器世间)包括光和声音都是色界,修定的人能感受到它,亲自体验它。无色界是纯心灵的世界,它是广大无有边际,清净虚无的境界。它仍是系缚众生的地方。佛在未觉悟前的第二个老师就是教导佛修到最高的无色界定,但佛知道,出定后,心仍为烦恼所缠未得解脱。
在《杂阿含》四三零经中佛言﹕「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着地,或腹着地,或头着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是故,比丘! 于四圣谛未无间(还未透彻)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
又在《杂阿含431经》中佛言﹕「如人掷杖置虚空中,其必还堕,或堕净地(善趣),或堕不净地(恶趣)。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故,或生善趣,或生恶趣。是故,诸比丘! 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又在《杂阿含432经》中佛言﹕「 譬如五节相续轮,大力士夫令速旋转。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轮回五趣,而速旋转。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或人,或天,还堕恶道,长夜轮转。是故,比丘! 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有智慧的人是会勤求方便透彻四圣谛,透彻八正道,不会求生在三界五趣里,而会求以智慧舍去对身心的执着,达到寂灭清凉出苦的境界(涅盘),那就是彻底的从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中解脱出来。
这里以《如是语》的七十二与七十三偈作结:
「欲界之出离,知已越色界,勇猛者常触,一切行之静,正见之比丘,解脱在此处,贤者悟神明,离世成牟尼。」「入色界众生,停无色界者,不知有灭界,唯知往他生,认识色界者,不停无色界,解脱灭界人,成为舍死者,无漏正自觉,身触不死界,离依舍依者,无忧离染道。」
法增比丘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学习佛法
www.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佛陀中道园地
www.groups.yahoo.com/group/TheTasteOfDhamma佛法之味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www.groups.msn.com/Buddhisminworld世界佛法
www.groups.msn.com/middlepath佛陀中道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学习南传佛法
18 《南传法句经新译》,一四六偈。
19 《法华经》,譬喻品第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