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轮回(1)




三界轮回(1)




常行生死路,迢迢何所之?荒丘埋遗骨,三界何时出?

众生与轮回

众生(巴利语Sattâ,梵语Sattva,有情)生存的地方,简单的分类有三界:即欲界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详细的分有三十一界:即四恶趣地,七欲善趣地,十六色界地和四无色界地。这些有情,形态各异,寿命长短不一,而且数量无限。他们统摄于三界、四生(胎、卵、湿、化) 、六道、九有情居(九众生居) 、二十五有1、二十九有(见表2。1 ) 、三十一界2之内。这些芸芸众生皆有生死,依四食3而住世。

轮回(Samsara)之说在古印度为人们普遍接受。佛陀以他卓越的天眼通与宿命通,肯定多生轮回的存在,并以此教诫弟子们。这绝不是迷信,或以轮回来吓唬弟子们。近代更有心理学家用催眠术让病人说出前世的苦难与恶业,所带来今生病痛的例子,以证明轮回的存在。所以轮回并非宿命论,它有积极的伦理与道德的价值。

在《弥兰王问经 Milindapañhā》中曾多次提到有关的问题,以下举几例:第二品六经:「大王,若其不转生,其得从恶业解脱。但大王,因其转生,所以其不能从恶业得解脱。」

第二品七经:「大王,(我死之时)若有取,我转生,若无取则不转生。」第五品五经:「大王,比如有人从一灯点燃另一灯,是否该灯转让给另一灯?尊者,否。大王,不转世者则不转生亦复如是。」

第六品九经:「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后种植其核,从此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果。其人再食彼熟芒果后又种植其核,从彼又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实,似此则其树之终尽不可知。大王,生于此者即死于此,死于此者即生于他处,生于他处者即死于他处,死于他处者又生另一处亦复如是。大王,如此即是轮回。」

在《杂阿含938经》中佛指出,我们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苦所流的血泪,比四大海洋的海水还要多。「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恒水及四大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非彼恒水及四大海(能比)。所以者何?汝等长夜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宗亲,知识,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冢间,脓血流出,及生地狱,畜生,饿鬼,诸比丘!汝等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其身血泪(所流)甚多无量。」

佛悲痛地道出轮回的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4 这是因我们为无明所盖,贪爱结所系,不知五蕴的生灭性质与过患,也不知出离。如此,我们随着色相而转,随着感受而转,随着想念而转,随着诸行而转,随着意识而转,不能超越五蕴,不能脱离生死流转。

众生存在的世界,可以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界,如下表所示。三界的有情众生若从形相与烦恼看,是由有形相,爱欲极重的欲界众生;到无形相,少起心念的无色界众生;由烦恼很多的欲界众生,到少有烦恼的无色界众生。众生的生命乃依其过去的业而决定,当他的识的种子落在其相应的业的土地或生存地时,就会随着它的缘与其业力而生根长大。

注:


1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人,六欲天﹐色界的初、二、三、四禅天,大 梵、净居和无想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五天。
2三十一界:四恶趣,人,六欲天,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无量光、光音天,三禅天有少净、无量净、遍净天,四禅天有广果、无想天,加上五阿那含天,﹐与四无色界四天共三十一界。
3四食指粗搏食,即食物;细触食,即苦乐受;意思食,即思惟;识食,即意识。

4 《杂阿含》,二六六经。




表2。1 三界


三界(种种想) 九地(九众生居) 二十九有


无色界(Arūpāvacarabhūmi)

非想非非想处(九地)
无所有处(八地)
识无边处(七地)
空无边处 (六地)
无想天 (五地)


色界 (Rūpāvacarabhūmi)


五阿那含天

色究竟,善现,善见,无热,
无烦天
四禅 (4th Jhana)
三禅 (3rd Jhana) (四地 )
二禅 (2nd Jhana) ( 三地)
初禅 (1st Jhana) ( 二地)
梵天


欲界 (Kamabhūmi)


六欲天(初地) (Deva)

他化乐 (Para Nimmita Vasa Vatti)
化乐 (Nimmānarati)
兜率 (Tusitā)
夜摩 (Yāmā)
仞利 (Tāvatimsā)
四天王 (Catumahārājikā)

人四洲(初地) (Manussa)

东胜神 (Pubbavidehadvipa)
南瞻部 (阎浮提洲Jambudvipa)
西牛贺 (Aparagoyanadvipa)
北俱卢 (Uttarakurudvipa)


四恶趣(Apāyabhūmi)

阿修罗 (Asura)
畜生 (Tiracchana)
饿鬼 (Petas)

地狱 (Niraya Bhumi)


众生所以会有轮回,是因为众生们见解颠倒的关系,他们执持四种颠倒之见。首先是执持常见,认为世间或诸相包括自身为常;二是执持乐见,认为世间里他们所追求的事物会带给他们快乐;三是执持我见,认为有一个常存不灭的我;四是执持净见,认为自身是净,或可以用水或其它清洁东西洗净。因为见解颠倒故,众生见不到世间诸相的无常,苦与不完美的本质,见不到四大和合常变之身没有我,以及这色身九孔常流不净之物,比如粪泻尿脓疮汗涕唾液呕吐等等。由于邪见,他们造诸身口意三不善业,从这一世到另一世,从子宫到子宫。




欲界


欲界共分六道;即四恶道与二善道。



贪欲的生起,乃是因为五根接触五尘时,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这在《杂阿含752经》里佛说:「佛告迦摩:欲谓五欲功德,何等为五?谓眼识明色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如是,耳、鼻、舌、身、识触可爱、可意、可念,长养欲乐;是名为欲。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因接触境之后心中所生的思念,对这思念常去引欲是贪欲,为何去思它呢?因为对所触境的爱乐。

人的心生起欲的过程,佛在《杂阿含》六十四经中解释的很清楚,那就是心(识)在接触到境时连续发生的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对受想行识的爱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人若不冷静思惟观察,常会着于欲,因为长久熏习的结果,已经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欲的害处,并且会贪得而不厌,以致害了自己。

欲有什么过患呢?为欲思念辛劳是过患;为欲所驱,广为敛财是过患,敛财已恐财富为子所败是过患;又恐失财于水火,失财于贼等,以至心乱是过患;又缘于欲,与他人斗争,乃至国与国战,杀死众多人是过患。这在《增壹阿含》二十一第九经中有详细说明。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知道这一切都在燃烧,若能断欲念,则一切连带而来的不善心所亦得断,那么燃烧之火就熄灭了。




--------待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死随念(Marananus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