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07的博文

胜解漏尽者偈

图片
BHŪRIDATTO-ARAHATO-GĀTHĀ 胜解(完全明了) 漏尽者偈 NAMO ĀCARIYA BHŪRIDATTO ARAHATO SAMBODHIMUTTANO NAMO ĀCARIYA BHŪRIDATTO ARAHATO SAMBODHIMUTTANO NAMO ĀCARIYA BHŪRIDATTO ARAHATO SAMBODHIMUTTANO 敬礼漏尽,正等觉的胜解圣者 敬礼漏尽,正等觉的胜解圣者 敬礼漏尽,正等觉的胜解圣者 ITIPI SO ARAHATO RŪPAKKHANDHO PĀRAMĪ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VEDANĀKKHANDHO PĀRAMĪ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SANNĀKKHANDHO PĀRAMĪ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SANKHĀRAKKHANDHO PĀRAMĪ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VINNĀNAKKHANDHO PĀRAMĪSAMPANNO 祂如是漏尽,断除色蕴,修行具足 祂如是漏尽,断除受蕴,修行具足 祂如是漏尽,断除想蕴,修行具足 祂如是漏尽,断除行蕴,修行具足 祂如是漏尽,断除识蕴,修行具足 ITIPI SO ARAHATO ASUBHARABBHA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YAMALOKĀ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PATHAVĪDHĀTU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ĀPODHĀTU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TEJODHĀTU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VĀYODHĀTU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ĀKĀSADHĀTU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VINNĀNADHĀTU SAMMĀVIJJĀCARANASAMPANNO ITIPI SO ARAHATO LOKĀDHĀTU SAMMĀVIJJ...

法的认识(8)

图片
法的认识(8) 8. 法是洲与島屿。 佛教阿难以自己为洲以自己为島屿,勿他炽燃,勿他归依。佛对阿难说:「阿难! 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 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 比丘观内身, ……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劝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见《长阿含经.游行经》) 《相应部.大篇4.5》佛对阿难说:「阿难!以修习多修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究尽调伏于贪,为究尽调伏于嗔,为究尽调伏于痴。……信慧诸法轭,常时为自辕,惭轴意为魔,护念为御者,戒资具为车,静虑以为眼,精进而为轴,舍三昧为辕,无欲为覆具,无嗔害舍离,如是为兵器,忍辱以为锁,以趣于安稳,以此已具足,为无上梵乘,智士出世间,一向伏贪等。」如是以法自炽燃自归依,度生死彼岸。

法的认识(7)

图片
法的认识(7) 7. 法是庇护。 当我们在烈日阳焰下时,法是遮蔭处,是这碎弱不堪的身体的庇护。它提供我们清涼的休息处,不致疲劳过度。休息之後,我们才能继续工作。 在《相应部7.11.10》婆罗门相应佛对耕田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指出:「信仰是种子,锻炼是甘雨,智慧轭为锄,惭乃为其柄,定为是其绳,正念我犁镵,乃至为刺棒,守身及守语,以知食之量,以信免割草,乐道我休息,精进乃我负,重荷立牡牛,瑜伽运安稳,行而无有归,行前亦无悲,如是我耕耘,不死是果实,以为此耕耘,我悉脱苦恼。」故佛不愁不耕田没的吃,他的心如光音天人,以禅悦为食。 有法为庇护,直到解脱,再也不来生死。故在《相应部7.12.6》婆罗门相应佛说:「屡屡播种子,屡屡降天雨,屡屡耕农田,屡屡谷类实,屡屡乞食食,屡施施主食,屡屡施主施,屡屡行天界,屡屡榨牛乳,屡求犊母牛,屡屡疲劳苦,愚者屡入胎,屡屡于生死,屡屡送墓场。」有了法的庇护,我们就不用屡屡来投胎受生死了。

法的认识(6)

图片
法的认识(6) 6. 法是良药 。 佛是众生疼苦的良医,法是良医所开的良药,要病会痊癒,那就要服用良药,病才会快点痊癒。佛以此良药,度脱众生,皆悉免除生老病死苦。 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告诸比丘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病不复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这位能为我们去除众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见《杂何含389经》)

法的认识(5)

图片
法的认识(5) 5.法是美德的來源 法是一切美德的來源, 一个人开始修行,断恶修善,奉持戒律,培养崇高与善良的品德,故此,法是美德的來源。 在《相应部1.31.8》指出:「唯与善人坐,唯与善人交,知善之正法,人人有幸福。」与善人交往有福,是美德。 在《相应部7.15.13》佛答憍傲婆罗门说:「对于父及母,乃至年长兄,第四乃师长,应当行谦让,应尊此等人,恭敬此等者,供养此等人,是为善供养,清凉阿罗汉,已作漏尽者,对此诸善众,行无上礼敬,憍慢与强傲,应当皆舍去。」修习佛法,恭敬谦让,供养圣众,舍去憍慢与强傲,皆是美德。 在《相应部1.33.7》指出:「善哉行布施,贫困施是善,依信施亦善,如法施亦善,辨别施亦善,辨别之施者,善逝所赞叹,此世值供养,行施有大果,犹善田莳种。」修习布施,施贫困,法施有大果,善逝所赞叹,如耕耘良田,可得大果,亦是美德。 在《相应部5.1-6》佛说:「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 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对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起忘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依四正勤而培养诸美德,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崇圣寺晚课

图片
崇圣寺晚课 南无本師释迦牟尼佛﹝三称﹞ 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再皈依佛.再皈依法.再皈依僧. 三皈依佛.三皈依法.三皈依僧. 敬礼三宝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自証成正等正觉。我礼敬佛陀、世尊。﹝一顶礼﹞ 法,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我礼敬法。﹝一顶礼﹞ 世尊之追随者,良好修行於道的僧伽,我礼敬僧伽。﹝一顶礼﹞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佛陀世尊)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称﹞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佛陀之德行) 世尊的名声与威望,普遍地传扬著。如是世尊、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善教之尊者。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佛陀) 佛陀具有阿罗汉之崇高美德、清净、无上智、与大悲共聚於一身,他觉醒有智者,犹如太阳照耀,莲花绽放。我礼敬无上清净的征服者。 佛陀是一切眾生最安稳的皈依处。 第一项,我以至高崇敬之心如此忆念,我俯首礼敬佛陀。我是佛陀的仆侍,佛陀是我伟大之善导;佛陀是眾苦的摧毁者,赐於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对於佛陀,让我奉献此身心,对於佛陀至上觉悟的真理,我将恭敬地奉行。 於我并无其他皈依处,卓越的佛陀是我真正的皈依处。以此虔诚的真实语,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以此礼敬佛陀所生的一切功德,愿一切险难都不生起。﹝一顶礼并俯首诵﹞从我的身、口、意,对於佛,我所造的任何恶业,请求佛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在将来,对於佛,我会更谨慎。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法之功德)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向内返照,智者皆能各自証知。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法) 法具有善妙及详尽的殊胜功德,可分為道与果,学位与解脱位,护持法者,依教奉行的人,将免堕恶道。我虔诚的礼敬卓越的法,黑暗的摧毁者。 法是一切眾生最安稳的皈依处。 第二项,我以至高崇敬之心如此忆念,我俯首礼敬法。我是法的仆侍,法是我伟大之善导;法是眾苦的摧毁者,赐於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对於法,让我奉献此身心,对於法至上善妙的真理,我将恭敬地奉行。於我并无其他皈依处,卓越的法是我真正的皈依处。以此虔诚的真实语,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以此礼敬法的一切功德,愿一切险难都不生起。﹝一顶礼并俯首诵﹞从我的身、口、意,对於法,我所造的任何恶业,请求法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在将来,对於法,我会更谨慎。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

崇圣寺早课

图片
崇圣寺早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再皈依佛.再皈依法.再皈依僧. 三皈依佛.三皈依法.三皈依僧. 供佛 供灯 敬供佛明灯,世上无上士,愿以此功德,除愚痴黑暗。 供香 敬供佛妙香,世上无上士,愿以此功德,除邪恶臭味。 供花 敬供佛鲜花,顶选色与香,奉献予佛陀,圣者莲足前。 敬供佛鲜花,思身如花萎,愿以此功德,助我早解脱。 敬供佛鲜花,世上无上士,愿以此功德,除无戒臭秽。 供食物 敬供佛食物,世上无上士,请慈悲待我,接受这供养。 敬供佛食物,世上无上士,愿以此功德,除贪欲饥渴。 供水 敬供佛食水,世上无上士,愿以此功德,除贪爱饥渴。 供药汤 敬供佛药汤,世上无上士,请慈悲待我,接受这供养。 礼敬佛塔 我永远礼拜,十方诸佛塔,舍利菩提树,以及佛圣像。 礼敬菩提树 礼敬菩提树,佛陀坐树下,摧服眾魔障,得成等正觉。 此大菩提树,佛陀所崇敬,我亦当崇敬,大菩提树王。 供佛赞嘆偈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自証成正等正觉。 法,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 世尊之追随者,良好修行於道的僧伽。 我今向佛、法、及僧伽致以无上崇高灼的敬礼,在此,我们献上这些供品,愿已久入涅槃的圣洁世尊,慈悲怜悯而接受这微薄的供养,以便让我们及后世行者,获得长恒的利益与幸福吧! 发愿 愿以此功德,永离诸愚人,随彼善知识,得证般涅槃。 於我无他皈依处,佛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 於我无他皈依处,法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 於我无他皈依处,僧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 敬礼三宝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自証成正等正觉。我礼敬佛陀、世尊。﹝一拜﹞ 法,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我礼敬法。﹝一拜﹞ 世尊之追随者,良好修行於道的僧伽,我礼敬僧伽。﹝一拜﹞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佛陀世尊)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称﹞ (现在让我们来赞颂佛陀) 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帅、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亲証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於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証完善与圆满的行為。我最虔诚地礼敬世尊,於世尊,我俯首顶礼。﹝一顶礼﹞ (现在让我...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8)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8) 皈依三宝 三界是众生轮回的地方,我们应当对三界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系缚,是我们长久受苦之处,所以要决心从中出离。有智慧的人是会勤求方便透彻四圣谛,透彻八正道,不会求生在三界六道里,而会求以智慧舍去对身心的执着,达到寂灭清凉出苦的境界(涅盘),那就是彻底的从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中解脱出来。 要是我们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应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长远在三界六道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会考虑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行,这也是佛做菩萨时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说能生为人极为稀有,就如一隻盲龟颈项入於漂浮于海面上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带不走的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里,而这世界在遥远的将来会被七个太阳焚毁,你想将要怎么办?那唯有寻求皈依!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来找佛,他问佛未来世将会有多少佛出世,佛答说将来有无量恒河沙佛出世,这婆罗门想我当从这些佛修梵行,婆罗门听完很高兴的拜谢佛后离去。在路上他想起怎么没问过去有多少佛出世,因此又转回头来问佛,佛答说过去世中有无量恒河沙诸佛出现於世,这婆罗门想我过去世中这么多佛出现於世,我不曾亲近修习梵行,假使未来无量恒河沙佛陀出世时,我还是亲近娱乐,不修习梵行,那不是很不利吗?我应当现在就於沙门瞿曇(Gotama)处修行梵行,想完他便合掌对释迦牟尼佛说,唯愿世尊听我於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佛告婆罗门,听你现在於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出家后,这位婆罗门独自一人静处思惟法义,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故事见《杂阿含946经》)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真正的皈依三宝乃是如佛对阿难说的:「阿难!当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7)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7) 佛先度有善根者 「有一位在家居士问佛:如来为何為一种人说法,又不為另一种人说法? 佛对他说:「我问你,聚落主!譬如有三种田,第一块田肥沃,第二块田中等,第三块田贫瘠。聚落主!那么田主会在那一块田先耕种呢?」 聚落主答∶「瞿曇!於最肥沃者,先下种。」 佛又问:「聚落主!接下来在那一块田次下种呢?」 聚落主答:「瞿曇!当於中等的田下种。」 佛又问:「聚落主!接下来在那一块田次下种呢?」 聚落主答:「瞿曇!接下来在那最贫瘠的田下种。 佛又问:「聚落主!为什么这样做呢?」 聚落主答:「不欲把种子撒在坏的田地上。」 佛对他说:「我也如是。那肥沃田者,就如我的比丘、比丘尼眾,我常為他们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他们闻法已,依於自舍执著、自為洲渚、自为覆盖、自为荫凉、自趣涅槃。常以净眼,观照自己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稳乐住。 聚落主!那块中等的田地者,就如我的优婆塞、优婆夷弟子,我亦為他们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他们闻法已,依於自舍执著、自為洲渚、自为覆盖、自为荫凉、自趣涅槃。常以净眼,观照自己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稳乐住。 聚落主!那块最贫瘠的田者,就如那些外道异学尼揵子之辈,我亦為他们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他们少闻法者,我為他们说;多闻法者,我亦為他们说;然后他们在我善说的法中,得一句法语,知道它的意义的,亦能长夜以明白义理而得饶益,安稳乐住。」」(《杂阿含915经》)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6)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6) 苦恼无量 「诸比丘!由於不能澈知四圣谛,你我長久以來,皆迷失於生死輪迴!」(見《相应部》56.21) 为什么我们不能见到苦呢﹖因为没观察无常。佛陀常常为弟子们开示无常的道理。什么是无常呢?那即是没有常恒不变的人、事、物。无常在那里呢?佛说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还说五蕴是魔,是魔法,是苦,是苦法。还说是集法,是灭法,应断对彼等之欲贪。 在《杂阿含5经》中佛说﹕「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白),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对色无智的执取,对受、想、行、识无智的执取,所带来的只有忧悲恼苦。有的人夭折,糊里胡涂的来了,又糊里胡涂的去了。有的人足寿,但也不满百岁,一半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了,十五岁前幼童不懂事,六十岁后身体衰弱,常与医生、医院及病床结不了缘。壮年时又为家庭忙碌,剩余很少时间,而又把这宝贵的时间,花在应酬,看无聊的电视节目,上网闲聊,旷时费日的小说,或是闲话,一生就这样子过了。 佛以四种马来比喻四种人,对生老病死苦的思惟的急緩﹕ 「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种善男子;何等为四﹖谓善男子,闻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顾影(鞭的影子)则调(心就调服而领悟)。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见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毛尾,能速调服,随御者心(随顺调御者的心意)。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见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所亲近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肤肉,然后调服,随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于圣法律,而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亲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厌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侵肌彻骨,然后乃调,随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于圣法律,能自调服。」(見《杂阿含922经》) 读者您是属于那一种的马呢﹖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5)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5) 佛法难闻 要能听闻佛法,我們必须克服八种障碍,那就是: (1)生於地狱中; (2)生於餓鬼中; (3)生於畜生中; (4)生於長寿天; (5)生於无佛法的边地; (6)心有邪见; (7)诸根不全,盲聋闇哑; (8)佛不出世。(《中阿含.八难经》) 有一回一位老比丘生病了,躺在地上,自己的尿粪之中,无人照料,这名老比丘祈求於佛。世尊於是率领了众多比丘到老僧人的寮房去,亲自为他除去污秽。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及毘沙门天王等,劝世尊勿须亲自执劳。 佛於是说他未成佛前,修菩萨行时,是一位仁慈的国王,释提桓因天王化为要吃鸽子的老鹰,考验菩萨的悲心。为了保护那隻鸽子,仁慈的国王以全身的肉去扺押鸽子肉都不足,但国王勿顾於自己,自投命根,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何况今日成就佛道,能捨此老比丘吗?这时,释提桓因及毘沙门天王等皆默然。 世尊於是为老比丘施设坐具,洗浣衣裳,灌以香水,然后世尊自手授食。吃完后,佛对老比丘说:你现在要捨去这三世以来的病苦。为什么呢?你应当知道,生时有处胎之苦;因为有生就有老,老时,形羸气竭;因为有老就有病,病时,坐卧呻吟,四百四十几种病,都能得病发作受苦;因为有病就有死,死时,形神分离,往生善道或是恶道。假设罪业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或為畜生,為人所使,食以芻草,受苦无量;又在不可计数无量劫中,生為饿鬼,身长数十由旬,咽细如针,以融铜而灌其口;又经歷无数劫中得作人身,为人鞭笞拷掠,不可计数;又於无数劫中,得生天上,与天侣经历恩爱合会,又遭受恩爱别离,欲无厌足。唯有行贤圣八正道,才能离苦。 如今有九种人:离於苦患。是那九种人呢?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 比丘们!如来出现世间,甚為难遇;人身难得;生於有佛法的国土中,也很难遇;与善知识相遇,也很难遇;听闻佛法,亦不可遇;法法相生,遇缘时才有;比丘们应知!如来今日出现在世间;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又能明白正法。现在要不精勤,后悔无及,这是我之教诫。(故事见《增壹阿含经》40.7) 对众生诸多错误的见解,《俱舍论》将它们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即是萨迦耶见,众生妄执身心为‘我’、‘我所’的错误见解;边见即是妄执身心为‘断’或‘常’ 的错误见解;邪见即是不信因果、不信轮迴、不信三宝、不信...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4)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4) 轮迴久远 有一次佛对众比丘说法,说众生无始以来,长久轮迴;一位比丘问佛,世尊您可以譬喻来解释吗?於是佛对他说,比如世人寿命百岁,早上忆念三百劫,中午忆念三百劫,晚上忆念三百劫,如此日日忆念劫数,百年之后命终,还不能忆念穷尽劫数,因此我们久远以来轮迴无量劫数,长夜受苦,苦楚无量。 去到地狱,刀山油鑊折磨;生饿鬼中,食物难以下咽,累劫滴水难得;生畜生中,恒被啗杀。轮迴无量劫数,积骨成山,高於毘富罗山(喜马拉雅山);髓血成流,多於四大海水。无始以来,长久轮迴;不知受苦了多长的时间。因此佛说应当精勤,断除三界诸有,不要无休止的造业下去。(见《杂阿含950经》) 佛再悲痛地道出轮回的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诸比丘!若无明所盖,爱结所繫,眾生生死轮迴,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诸比丘!无明所盖,爱结所繫,眾生生死轮迴,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无明所盖,爱结所繫,眾生长夜生死轮迴,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眾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繫,眾生长夜,生死轮迴,爱结不断,不尽苦边。 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见《杂阿含266经》) 这是因為我们为无明所盖,贪爱结使所系,不知五蕴的生灭性质与过患,也不知出离。如此,我们随着色相而转,随着感受而转,随着想念而转,随着诸行而转,随着意识而转,不能超越五蕴,不能脱离生死流转。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3)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3) 生者皆死 「时,波斯匿王(Pasenadi)有祖母,极所敬重,忽尔命终。……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极敬重爱恋。世尊!若国土所有象马七宝,乃至国位,悉持与人,能救祖母命者,悉当与之,既不能救,生死长辞,悲恋忧苦,不自堪胜。曾闻世尊所说: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佛告大王:正使婆罗门大姓、剎利大姓、长者大姓,生者皆死,无不死者。正使剎利大王灌顶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於诸敌国无不降伏,终归有极,无不死者。若復,大王!生长寿天,王於天宫,自在快乐,终亦归尽,无不死者。若復,大王!罗汉比丘诸漏已尽,离诸重担,所作已作,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归尽,捨身涅槃。若復缘觉善调善寂,尽此身命,终归涅槃。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无所畏,胜师子吼,终亦捨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当知,一切眾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輒死,终归磨灭,无不死者。 尔时,世尊復说偈言:一切眾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為善上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捨身命,何况俗凡夫!」(《杂阿含1227经》) 世尊已把话说得这么深刻,应知有生无不死,当要自己能在下世去到人天道继续修行,最好是把握有限光阴,今生自度。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2)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2) 人身难得 众生(巴利语Sattā, 梵语Sattva, 有情) 生存的地方,简单的分类有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详细的分有三十一界:即四恶趣地,七欲善趣地,十六色界地和四无色界地。这些有情,形态各异,寿命长短不一,而且数量无限。他们统摄于三界、四生(胎、卵、湿、化) 、六道、九有情居(九众生居) 、二十五有、二十九有、三十一界之内。这些芸芸众生在三界里生死輪迴,依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而住世。 我们在六道三界里轮转,麻木地只是跟随自己的欲念造作各样的业,从来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冷静地来观察一下或思惟一下。这无休止的轮回本质是什么?它只有“苦”。我们的生命依赖于这身体,它是多变的,它是组合的,它是依赖空气、食物和水而存在的。它是一个碎弱的生命体,它有出生,成长、老、病和死亡!虽然有的人会想他有选择食物与饮料以及行动与工作的自由。但是这身体要依赖于空气、食物和水,就表示我们没有自由选择,而老、病、死却像魔鬼或敌人一般等待着,你又怎能说是有自由,有选择呢? 我们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苦所流的血泪,比四大海洋的海水还要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长夜轮转生死,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宗亲,朋友,有时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有时招受創伤,身体被伤流血甚多。死了之後,屍体弃于冢间,身中脓血流出,甚多无量。有时生於地狱,畜生,饿鬼等诸恶道,为狱卒所害,为人所杀,畜生互噉,身中流血,甚多无量。从无始以来,长夜生死轮转,身中血泪所流,甚多无量。(見《杂阿含937,938,939经》) 愚人不知苦, 不知出离,就像蚂蚁黏着糖一样,也像狗被绑在柱子,一直绕着柱子转一般。许多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苦与悲惨之事都视若无睹,乃至自己身受之苦也都忘得一乾二净。 在[增支部]1.19经里佛言:「诸比丘 ! 于此阎浮提洲,只有少数之乐园、乐林、乐地与湖泊。而多为险峻悬崖地,难越之河川,茂密之荆棘林,难登之山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人死后再生为人。……或生于天神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天神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在地狱、傍生与饿鬼中的众生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因此死後要再生为人或天神是极其稀有之事。你有想...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1)

图片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1) 佛陀在世时,在瞻婆国(Campeyya)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隻青蛙,听闻佛的说法声,极为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聚神倾听。这时來了一个牧牛人,看见大众围绕在讲堂听佛说法,他就走向那儿听佛法,谁知他拿着一枝木杖,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而命终。青蛙死後,以其听法功德之故,生于忉利天上,青蛙天子在天宫里听见诸妓女娱乐歌午的音声,听已即便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何缘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於是青蛙天子即从天宫下到人间,来到佛说法的讲堂,天身光輝燦爛,遍照迦罗池边。蛙天子以头顶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答佛:「往昔为蛙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即以青蛙天子之偈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因此而得须陀洹果(Sotapanna初果),他证果后,欢喜含笑,回到忉利天上。

修行佛法的目的---3

图片
修行佛法的目的---3 七.净化三业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这世上有四种人∶从黑暗到黑暗的人;从黑暗到光明的人;从光明到黑暗的人;从光明到光明的人。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黑暗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贱,过着贫穷的生活,这个人做身恶行,做口恶行,做意恶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恶行,身坏命终,生於恶趣。这种人是从黑暗到黑暗。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黑暗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贱,过着贫穷的生活,但这个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善行,身坏命终,生於善趣。这种人是从黑暗到光明。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光明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贵,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但这个人做身恶行,做口恶行,做意恶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恶行,身坏命终,生於恶趣。这种人是从光明到黑暗。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光明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贵,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这个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善行,身坏命终,生於善趣。这种人是从光明到光明。」(《相应部》3.21) 生而为人,人身难得已得,应该思惟做恶业的果报,继续做善行,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增长功德,这样才能保证继续生在人中,从光明到光明。 佛陀以布的比喻告诉比丘众说∶「比丘们!你们知道贪欲是心的污染,就必须努力捨离它;知道瞋恚是心的污染,就必须清净它。即使是脏布放在清水中洗,也能成为清洁的布。金矿石必须放在溶炉里溶化,才能得到纯净的黄金。」(《中部》7,《布喻经》)因此我们要至力去净化自己,把心的污染净化它。 八.认识自我的真相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

修行佛法的目的---2

图片
修行佛法的目的---2 四.解除苦恼 凡夫都是被众多的人事与物所困,因为执著於这些为我或我所拥有,对变易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执取,而生起苦恼。因此佛说∶「於色爱喜者,则於苦爱喜,於苦爱喜者,则於苦不得解脱。(於色不知、)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於苦不得解脱。」(《杂阿含5经》) 在《杂阿含4经》里记载佛言∶「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五.培养慈悲 佛陀听到波斯匿王和他王妃茉莉的谈论关於‘在世上没有比自己更可爱的人’后,告诉他们∶「人的心思,随处可到。但无论到达那里,却不能发现比自己更可爱的人。同样的,别人都是以自己为最可爱的人,因此,知道自爱的人,就不要害别人。」(《相应部》3.8茉莉) 然后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诚然,如您所说,一个人若以身口意做恶事,此人则不是真正地爱自己。一个人若以身口意做善事,此人则是真正地爱自己。」(《相应部》3.4爱着) 六.生起正见 修行佛法先要有正信,这是通过理解教法之后所生的智慧的信,不是迷信。迷信者信鬼神的力量,占卜问吉凶,求签问乩童,不去听闻佛法,不研读佛经,更不修八正道。 《杂阿含22经》里佛言∶「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 正见是要能明白现象无常的真理,由观察周遭的人、事与物的变化而领悟生、老、病、死;或生、住、异、灭;或成、住、坏、空的变化过程。佛法概括地说‘诸行无常’,佛陀是要我们明白世间的一切皆是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佛对波斯匿王言:死亡像四座大山(老、衰、病、死)从四方面压来,无人能倖免。([相应部3.25山之比喻] Pabbatopama Sutta)就算波斯匿王出动象军、马军、步兵、军师、或以国库藏金来贿赂等,亦无能制止死王。波斯匿王听了,对世尊说∶「世尊!面临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待办的事。唯有信奉三宝,但愿尽有生之日,布施行善,累积功德。」 佛陀告诉询问的婆罗门伤歌逻说∶「假使有一个水盆,若水染有红色或青色,就不能把原来的脸色反映出来。同样的,人心若为贪欲所染,因为心不...

修行佛法的目的---1

图片
修行佛法的目的---1 一.充实精神的生活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一下子就过去了,想一想,每一个人生下后,经过几年的孩童生活,接下来就要上学过学习的生活,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然后幸运的进入大学四年,接下来就要为生活奋斗了,成家立业,天天都是为生活而努力,维持家庭,经营事业,忙得不可透支,然后身体渐渐老了,开始有毛病,最后病入膏荒,不能治疗,眼巴巴的看着家人,以及自己一生奋斗的财物,万般不捨,但却无耐的放弃。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过一生,你们想想到底有什么意义? 作为一门宗教,佛教能提供给我们人生的正确方向,充实我们精神的粮食。并使我们在家庭与事业上,注入精神的生命,带来一个平衡的生活方针。数千年來,世上许多的国家,帝国,朝代,民族,家族都衰亡了,唯独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基督教还能長存不朽,这说明了宗教的精神价值;因为佛教是以入世的方式,教导信众修到出世的目的。 我们的人生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物质的生活,二是精神的生活。物质的需求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求,但愚痴凡夫会把它当成是生活的全部,成日成年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花在争取更多更好的金钱与物质上。我们人类有天赋的智慧,因此我们还需要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才不至於心灵空虚,要平衡我们的生活,避免产生偏差。佛教就能这方面提供给予我们精神的粮食。 二.培养道德 道德是人类生存之道,它是人与人之间得以互相信赖,共同和平相处的原则。当一个社会人民普遍具有崇高的道德水平,有贤明的领袖,不需要用严诃的刑法,人民都能安居乐业。但是当道德沦丧,领袖腐败无能时,就算以严法治理国家,人民却得不到保障,生活在恐惧与水深火热之境。基本的物质生活都达不到,精神上却只是恐惧与不安。 在《相应部》里提到佛陀曾慨嘆政治与道德低落,魔王就诱惑佛陀说∶「佛陀呀!亲自操纵政治吧!亲自统治,实现没有杀和被杀,没有征服和被征服,没有悲伤和令人悲伤的遵随道德的政治吧!」但是魔王受到佛陀严峻的拒绝。因为圣者之道,是朝向真理与理想迈进的,而王者之道,是充满贪欲和污浊的行为。两者刚好相反。(《相应部》4.30, 《杂阿含》1098经) 佛教里教导我们的是止恶修善,奉持诸佛所共同宣说的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奉守佛陀宣说的五条在家戒法和六斎日的八关斎戒,以实现崇高的社会道德水平。 三.寻求真理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诉比丘们∶ 「...

皈依三宝

图片
皈依三宝 要是我们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应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长远在六道三界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会考虑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这也是佛做菩萨时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也极稀有,就如盲龟颈项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而这世界在遥远的将来会被七个太阳焚毁,你将怎么办?那唯有寻求皈依啰!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在[长阿含经]仞利天品里佛指出: 「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比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 (正)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比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世人皆欲天神保佑,只要天天皈依,就有数十天神守护;若再守戒行十善业,就能得百千天神免费护佑;这不是最吉祥的事吗?比起你花钱去请保镖还要好。 真正的皈依三宝乃是如佛对阿难说的:「阿难!当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復如是。」([长阿含经] 卷2,大正藏1册, 15b) 皈依三宝仪式 皈依三宝一定要举行皈依的仪式。这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入门。依南传佛法的传统,这只需要一个简易的仪式,五分钟就结束。在佛、法、僧三宝面前,由一位具德比丘僧人主持见证,至诚皈依,我们才能得三宝的加持,这种皈依三宝仪式的传承具备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功能;如果随便皈依,无僧人主持见证,事后恐怕心里会有挂碍。汉传及藏传的三皈传授仪式隆重而庄严。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接受三皈五戒,不然就不能被当作是佛教徒。假如不皈依的话,那...

人中之狮偈

图片
人中之狮偈 (这是耶输陀罗於佛回家国时為罗睺罗说的偈。)(法增译) 1.他红色的足有轮印 圣者的足跟 皇族的足印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2.他是有教养释迦族的王子 身体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人中之雄 世界的福祉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3.脸如满月皎洁 人天亲密的善导 人中之象 象中之王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4.他有王者的传承 武士的种姓 人天拜在他的足下 心住於圣戒与正定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5.鼻樑挺直而修长 眼睫如小乳牛 蓝色的眼 眉毛是深蓝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6.颈项圆满幼滑 有力的下巴如狮子 身体狮样雄伟 肤色纯金发亮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7.深沉慈爱的语音 朱红的舌 白齿双十两排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8.深蓝流水似的头髮 前额像磨亮的金盘 眉间白毫如晨星绚灿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9.如眾星伴月游於太虚 世尊的僧眾弟子们 也如是伴随著他 那确是你的父亲,人中之狮 法增比丘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纂改。 dhamma18@yahoo.com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www.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 www.groups.msn.com/middlepath 佛陀中道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学习南传佛法

僧宝

图片
僧宝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众,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于此众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业,名曰圣众,是谓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盘,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僧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1 3 如来的圣众,不论在家出家,从向须陀洹。须陀洹果,向斯陀含,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阿罗汉果,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恭敬,供养,礼敬,合掌。这是世间的福德田。因为在一起他们能够互相帮助,成就道业。戒,定,慧三学也能成就,三学的修习是大小乘佛法修行的总纲,它的细分是八正道,更细分是三十七道法。这一和合众,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因为在一起的关系,能够自度,并能度别人到三乘道:即声闻道,缘觉(辟支佛)道,以及佛道、这儿,有时间上前后的差别来成就道业,达到解脱。 佛在《恒水经》( 卷一)里说:「海中有七宝: 何谓七宝? 一者白银;二者黄金;三者珊瑚;四者白珠;五者车磲;六者明月珠;七者摩尼珠;是为海中七宝。今佛道中亦有七宝;佛言:道宝是也。一者须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罗汉;五者辟支佛;六者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七者佛泥洹大道;是为七宝。欲得道宝者,皆当弃捐淫泆、瞋恚、愚痴,持戒精进累积功德,中外清净自守无常高士。」是故僧团中亦有七宝,精进于断除淫泆、瞋恚、愚痴,成就道果。 在僧团里最重要的是以戒律(最根本的是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ā别解脱戒),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戒律的基本精神称为十句义。《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里记载:「云何为十?一、摄取于僧故,二、令僧欢喜故,三、令僧乐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惭(愧)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长故,八、断现在有漏故,九、断未来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上述的十句义,总结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乐住。);二是建立清净僧众(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

法宝

图片
法 宝 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后,思惟:「甚深微妙法,无须为众说,贪瞋束缚人,难解此深法,贪婪愚昧人,不见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妙难得见。」 7 大梵天王(Brahma)因此向佛陀三次恳请,并提出众生中有一些眼里只有一点尘染,若听不到正法,他们会堕落,并肯定有人会理解佛法的,所以世尊以佛眼观察众生时,知道有一些能受持佛法,因此答应大梵天王的请求而开启不死门。 佛成等正觉后在优留毗罗林,尼连禅河边思惟:「无所尊敬、恭敬之生活,是苦恼。我如何尊敬婆罗门而予近住耶? 时,世尊生如是思惟:“为成就未满之戒蕴,应尊敬其他沙门、婆罗门而予近住。但我于天界、魔界、梵天界所含之世界。于沙门、婆罗门、人、天所含之众中,不见如我成就戒者,以尊敬其他沙门、婆罗门而住。……我宁可对我所悟之法,尊敬此法而予近住。” …… 时,梵天沙巷婆提,偏袒一肩、含掌礼世尊,如是白世尊曰:“世尊!如是,善逝!如是。世尊!过去之应供、正觉者、世尊亦恭敬、尊重、亲近法而住。未来之应供、正觉者、世尊亦恭敬、尊重、亲近法而住。今之应供、正觉者、世尊亦恭敬、尊重、亲近法而住。”」由此可知,就是已证正觉的佛陀亦恭敬、尊重、亲近法而住。(《相应部.梵天相应2经》) 在《增壹阿含经》里:「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夫正法者,于欲至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此法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 8 皈依佛法及受持佛法,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遵循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于五根接触外境时,不生欲爱。这五种妙欲是当眼所识的色相,耳所识的声音,鼻所识的香气,舌所识的美味,以及身所识的触觉,在心中产生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和可染的欲爱。若起欲时,应求方便,离诸结缚。并且还要认清五盖在混浊的心识中起持续欲染的作用。五盖是指贪欲、瞋恚,疑,昏沉睡眠和掉举恶作。 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一个佛教徙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酒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为不淫,加上不华鬘严饰观听歌舞,不非时食,不坐睡高广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末两天受持。以修戒来克制自己的欲爱乱想。「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

佛十名号

图片
佛 十 名 号 我们应恭敬佛,常常诵佛的十个名号并思惟它的意义:「祂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5 下面详加解释: 1।如来(Tathagata);“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恼,如实说正觉法;“来”是成就解脱。乘如实道而成就正等正觉。 2।应供(Arahant);音译阿罗汉,有远离,离烦恼和习气;杀贼,断烦恼怨贼;破辐,破生死轮辐;应供,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和无隐恶,于无人处亦不行恶等意思。 3।正等觉(Sammasambuddha) ;或正遍知,从四圣谛来说是指应知者已知,应断者已断,应证者已证,和应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证三明,六明或八明 6 ,“行”,义实践修行,具律仪,根门调御,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学是明,戒定学是行,三学圆满;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见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业是行。“足”是修持圆满的意思。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实去彼岸不退转的意思。善于以净行,妙行,正行来断烦恼使它们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乐的极端行为,也不持常见或断见;也指善巧于语言,不说无利益的话,只说真实语。(1)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2)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不说;(3)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4)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要等适当的时机才说;(5)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是适当的时机,才好好解说。 6।世间解(Lokavidu);佛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有情众生,因造作种种善恶业,升沉在善趣或恶趣中;对于堪受教化的,方便济度;对于无善根的给他们以种善根的因缘;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长,使他们在人天道,趋向涅盘。对于器世间佛也洞解它们的生灭及因缘。 7।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众中戒德无上圆满。调御丈夫是说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贪重的难陀(Nanda),瞋重的鸯鸠摩罗(Angulimala),痴重...

佛宝

图片
佛宝 那拉达(Narada)长老说:「越了解他,我就越敬爱他。越敬爱他,我就越了解他。」 1 这是近代钖兰一位大师所说的真心话。为什么呢? 註1《佛陀与佛法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那拉达长老着,中译释学愚。 在《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品里佛自说过去世有王名宝岳,女名牟尼(即后来释迦佛),当时佛名宝藏如来,教诸弟子坐禅、诵经、劝众之法。彼时有一老比丘,不堪坐禅,所以便行劝众之法,于城中求得烛火麻油,日来供养宝藏如来。牟尼女见老比丘来乞求,知所求是烛火麻油后,便欢喜踊跃日来供给,老比丘发愿要成佛,后来佛为他授记当于将来成佛,号灯光佛,老比丘颜貌变得殊妙。牟尼女知老比丘颜貌异常的原因后,也发誓愿并向宝藏如来请求授记,但宝藏如来对牟尼女说将来无数阿僧祗劫后,有佛出世会为她授记,到灯光佛成佛时,他为经过长久转世的梵志名叫须弥陀(Sumedha)的婆罗门隐士(即牟尼女) 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佛,号释迦文佛。 佛 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盘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历二五四七年。他上世从兜率天下来;以托白象梦后从母左胁入胎;从右胁出胎于蓝毗尼(Lumbini),下生为迦毗罗卫(Kapilavatthu)国净饭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MahaMaya)夫人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提(Maha Pajapati Gotami)抚养长大;他在少年时出游四门见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触,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从这轮迥中解脱,因而生起要离家修行的信念。 他在妃子耶输陀罗(Yasodhara) 与幼儿罗候罗(Rahula)熟睡时离家弃国而去;后来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饿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这么死了还不能开悟,因此决定行中道进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养后,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树(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东而坐,发誓不成正觉决不起座,然后战胜魔王的扰乱;依禅定而获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觉悟成佛。 他静坐了四十九天,头七以正念透彻顺逆的十二缘起;二七他在菩提树下站立思择法理;三七他在菩提树右边精进经行;四七他进入深定身体清澈光明法喜充满;五七他对一位来询问的婆罗门说明弃恶从善与离欲之乐;六七他在榕树下(今为湖)一心深定,大雨滂沱,蛇王为他遮雨;七七他安然寂...

三宝

图片
三宝 佛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证悟后,最初只有二宝即佛宝与法宝,三宝的成立是在离波罗奈(Varanasi)不远的鹿野苑(Isipatana)佛向五位比丘(僧)开示《转法轮经》后而正式出现的。 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 根据佛经的记载,当时的和合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过确实的数目应不只这个数字,在家众更以数百万计。佛灭以后,佛教便以僧团为中心,道场由僧众来住持,佛的教法也由僧人来弘扬,佛的经典靠僧团来保留。 佛住世时也曾对阿难说过,要学众以戒为师,以法为究竟的归依处,因为佛的色身也是无常故,是会消失的。 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但佛的正确教法仍然可以听闻到,我们应该争取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赶快激厉自己,精进求度,以三宝为最上最终的归依处。不要等将来佛法灭后,求度无术,长劫轮回,那不是对自己很不利吗? 法增比丘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纂改。 dhamma18@yahoo.com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法的认识----4

图片
法的认识----4 4। 法是善导。 在旅途上,孤独没有伴侣是很辛苦的。在修行的道路上,法是我们的良伴,给予我们身体劳力的协助,精神上的支持。 《别译杂阿含》卷四(第六十五经)佛告阿难说:「我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盘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一年三月写于中国云南鸡足山,八月补充于布里诗本,澳大利亚。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法的认识----3

图片
法的认识----३ 3.法是光明。 在黑暗之中,我们须依赖光明來指引,法是这冥冥黑暗之中的明灯。这明灯能把千年的暗室带來光明。 在《相应部5।12.18》谛相应里佛陀指出法是光明:「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云何为随明耶?”“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说∶「大王!这世上有四种人∶从黑暗到黑暗的人;从黑暗到光明的人;从光明到黑暗的人;从光明到光明的人。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黑暗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贱,过着贫穷的生活,这个人做身恶行,做口恶行,做意恶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恶行,身坏命终,生於恶趣。这种人是从黑暗到黑暗。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黑暗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卑贱,过着贫穷的生活,但这个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善行,身坏命终,生於善趣。这种人是从黑暗到光明。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光明到黑暗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贵,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但这个人做身恶行,做口恶行,做意恶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恶行,身坏命终,生於恶趣。这种人是从光明到黑暗。 大王!那一种人是从光明到光明呢?大王!好比有人出生富贵,过着富裕而幸福的生活。这个人做身善行,做口善行,做意善行。你想结果会如何?这个人,在人间,继续做善行,身坏命终,生於善趣。这种人是从光明到光明。」(《相应部》3।21) 生而为人,人身难得已得,应该思惟做恶业的果报,继续做善行,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增长功德,这样才能保证继续生在人中,从光明到光明。 在《相应部1।26》诸天相应佛言:「世有四种光,无第五种光,于昼太阳光,于夜月普照,时有日夜火,彼此皆遍照,正觉最胜火,此为无上光。」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一年三月写于中国云南鸡足山,八月补充于布里诗本,澳大利亚。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法的认识---2

图片
2.法是道路 这一条圣道,佛形容为古仙人道,古仙人道迹。这记录在《杂阿含287经》里: 「我今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 在《相应部5।1-40》道相应里佛陀指出法是道路:「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此八支圣道,能偏知此苦,有此道、此迹。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八支圣道。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可染者;为断此五妙欲,应修习八支圣道。在家、出家而正行者,以正行故,则乐正理之善法,修习在家出家之正道。若发起此八支圣道者,则为发起正顺苦灭之八支圣道。为善士;有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而修八支圣道。为梵行,贪欲之灭尽、嗔恚之灭尽、愚痴之灭尽,为梵行之究竟。修习、多修习此八法者,则可资于由此岸到达彼岸。佛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众生唯奔走于岸边。于佛正说之法,行如法者则能到达彼岸,超越甚难超越死之境界。贤者舍弃黑法,应修白法。离在家到出家,难得乐而向远离处。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贤者去心垢而净己。于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欢欣无取,舍弃执着,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佛言不死,不死者,达不死之道,即此八支圣道。修习圆满者志欲已寂静,寻思已寂静,想已寂静。为了求取沙门果,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而修习八支圣道。为了求取沙门法,为了沙门果,为了沙门义;为了求取婆罗门法,为了婆罗门果,为了婆罗门义;为了求取梵行,为了梵行果,为了梵行义,而修习八支圣道。此八支圣道,可以到涅槃、达涅槃、究竟于涅槃。 法增比丘 http://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法的认识---1

图片
法的认识---1 1法是皈依处。 在《相应部6.1.8》梵天相应里佛陀初证正觉,告诉梵天沙汉婆提(Sahampati)以法为皈依处:「我宁可对我所悟之法,尊敬此法而予近住。」 见法即见佛,法是最终的皈依处。三宝偈云∶「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学习法,观察和学习僧众的行为也是修持法。 佛对阿难说的:「阿难!当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 阿难!于此,比丘当以身观察身,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对受……乃至……对心……乃至……对于法观察法,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如是,阿难!当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为洲,法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 阿难!于现在或我灭后,若有人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不归依他人者,阿难!彼等于我比丘众中,将在最高境地,必定乐于修学。”」([大涅盘经])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一年三月写于中国云南鸡足山,八月补充于布里诗本,澳大利亚。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