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07的博文

佛经故事4---地獄裏的大油镬2

图片
地 狱 裏的大油镬 世尊见到难陀为了诸五百玉女修梵行,於是便握持其手臂,从尼拘陀林而出。到了大地狱里,世尊见到一铜油镬下燃烧着猛火,其油镬变为赤红,与火无异,出大光炎,炽然赩赩。世尊见了,告诉难陀∶“你去问这些狱卒,这个铜油镬要用来煮谁?於是难陀来到狱卒边,问他们说∶“这大铜油镬,要用来煮谁?”狱卒们一起向难陀报告说∶“佛陀有一个姨母所生之弟,名叫难陀,我们为他燃烧这个铜油镬。” 难陀又问∶“你们难道不知吗,如来答应这个人,给他五百天上婇女,让他修行梵行,他将会生在三十三天上。”诸狱卒说∶“正是如此,我们已经知道。但我们也知道这个人在那三十三天上,天福享尽,死后堕落到这里。” 这时难陀听了心生恐怖,举身毛竖,心想我若将来要堕落到地狱受苦,我如今不要这五百婇女作报酬了。 难陀 以做比丘的功德,能生在仞利天宫,做五百仙女的夫君,在天宫逍遥快乐千歲之後,功德耗尽,将墮落在地狱,这大油鑊就是等他來受用的。 难陀听了 臉青冷汗夾流, 衣毛皆竖,如此才决心修梵行。 ( 故事见 [ 增壹阿含 . 惭愧品七经 ]) 因此难陀说 :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盘乐!」佛对难陀说 : 「 当修二法。云何为二法 ? 所谓止与观也。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 ? 生死不可乐,知涅盘为乐,是谓二法。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 ? 所谓智与辩也。」 ([ 增壹阿含 . 惭愧品七经 ]) 这智即是观照的智慧,辩即是正见知道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因此放下执著,修清淨梵行,亲证涅槃。 世尊於是握了难陀手臂,从地狱内消失,又回到尼拘陀林。难陀已被同行诸亲友等,常唤作客人。又被笑被呵,嘲调戏弄。这次又见到地狱之苦,惭愧恐怖,心生厌离,自悼自悔。於是求空闲处,独行独坐,更不放逸,精进勇猛,凡是善男子,若有正信,捨家出家,求取无上清净梵行,修行已现世得自证神通,得诸漏尽,能自唱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罗汉果,心得解脱。难陀也是如此,证罗汉果。 然后他才到佛处,顶礼佛足,坐於一边,难陀对佛陀说∶“我今天放弃世尊以前的恩许,我以前想要如来答应给我五百天上婇女,今天请世尊为我解除它。” 佛对难陀说∶“我不是今日才能与你解除合约,当你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时,我在当时,即已得解除与你的合约。” 这时与难陀同行...

佛经故事4---地獄裏的大油鑊1

佛经故事4 地獄裏的大 油鑊1 佛陀住在伽毗罗卫国的尼拘陀林时,来到难陀(Nanda)的家,难陀供养蜜浆给佛陀,难陀持了佛钵,盛了非时浆,奉与世尊,当时世尊没有受取,於是难陀将钵交与世尊的侍者,侍者也不受取。世尊从座而起,与诸侍从回返寺院,难陀随在佛后持着蜜浆去到寺院。 当时释种女孙陀利,见到难陀执其满钵非时蜜浆随从世尊而行,她梳头未讫,便高声唤难陀说∶“难陀!你要去那里?”难陀指着钵说∶“我要将这钵奉送如来,到了那儿即回来。”孙陀利说∶“你快去快回,不要久獃。” 这时世尊出了难陀家,为了难陀而步行於街巷,欲令城内一切人民见到难陀执着非时浆,随於佛后。这时人民见到此事,互相言说∶“今天世尊必令难陀捨家出家。” 这时世尊走到僧伽蓝,唤一比丘来,秘密以手指作其相貌,令他取难陀手中蜜钵。那比丘知解佛意,就从难陀手提取佛钵。 难陀於是顶礼佛足,对世尊说∶“我今拜辞佛而回家去。”佛对难陀说∶“你不要回去。”难陀又对佛说∶“世尊!我已思惟,我不想出家。因为我想以四事尽形寿供养如来及眾僧。” 世尊又对难陀说∶“这阎浮提世界,纵广七千由旬,北面广阔,南面狭小,犹如车箱。这其中充满阿罗汉,稠密的如甘蔗竹苇麻稻。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这些阿罗汉,尽其一生,四事不缺,而这些罗汉入涅槃后,又再作供养,起舍利塔,於其塔上,各设幡盖,及宝铃幢,又以香华,及诸油灯,作种种供养,你看如何?这些善男子善女人等的功德多吗?难陀答说∶“得福很多。” 世尊又对难陀说∶“若有阿罗汉,充满了这个阎浮提,有人尽形寿四事供养,以及对舍利塔供养香华,点燃油灯等。若是有人,供养一佛的功德果报,数倍胜於这。” 五欲過患 “还有难陀!若有人能入於我的法教中,乃至出家一日一夜,梵行清净。这果报又倍多於上述供养。是故难陀!你一定要出家,不要贪受五欲之乐。” “还有难陀!这些欲望少有甘味,多诸苦患。而且诸欲无常,是可厌离,是大苦之本源,是大疮疣,是大恶刺,是大厄缚,是大苦恼,是损减相,是破坏相,无常不住,无时暂停,是不牢固,危脆易坏,多有怖畏,苦空无我。你今天应善谛观诸欲如是的过患。难陀!汝今天应善思惟五欲过患,千万不要贪著它们。” 世尊向难陀说了五欲过患,但难陀心不愿出家,因为恭敬佛陀的缘故,他低首佪仰,然后对世尊说∶“我当现在出家。” 难陀出家 世尊正在经行,以手指招唤一比丘来说∶“你去唤一剃髮师来。”该比丘即唤了一位剃髮...

佛经故事3---青蛙变神仙

图片
佛经故事3 青蛙变神仙 佛陀在瞻婆国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时,当时池中有一隻青蛙,听闻佛陀的说法声,极为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聚神倾听。 这时來了一个牧牛人,看见大众围绕在讲堂听佛陀说法,他就走向那儿听佛法,谁知他拿的一枝木杖,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而命终。 青蛙死後,以其听佛法功德之故,生于忉利天上,青蛙天子在天宫里听见诸妓女娱乐歌午的音声,听已即便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何缘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陀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 於是青蛙天子即从天宫下来人间,来到佛陀说法的讲堂,天身光輝燦爛,遍照迦罗池边。青蛙天子以头顶礼佛足,佛陀明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 青蛙天子以偈答佛:「往昔为蛙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 佛陀即以青蛙天子之偈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因此而得须陀洹果(初果),他证果后,欢喜含笑,回到忉利天上。 法增比丘,澳洲雪梨云居兰若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佛经故事2---佛陀教弹琴

图片
佛经故事2 佛陀教弹琴 二十亿耳(首楼那Sona Kutikanna)比丘是摩诃迦旃延的剃度弟子,在阿盘提(Avanti)时跟随尊者摩诃迦旃延出家。一年后,他请求去见佛陀,因为摩诃迦旃延要等了三年才能召集十位比丘來授具足戒,因此摩诃迦旃延托他带口信给佛,请求世尊应允修改五条比丘戒。 二十亿耳脚底有毛,皮肤细薄,在作经行时常脚底流血,於是佛陀允许他穿一层底的鞋子,但他没有穿,他说他舍了八十车的金锭和七象扈从,由家到非家,如今怎能贪着一层底的鞋子! 他来舍卫国时尚未开悟,很精進的跟随佛修行了一段日子,但是还是不能证果。他想我是一个富家子,大可舍去比丘戒,还俗回家做居士,享受自己原有的财富,常行布施供养僧团,亦是修行。世尊知道他求证心切,用功过度。就在他动念后佛以神通知他心之所念,便告一比丘,去呼沙门二十亿耳来。 於是佛以调琴的比喻来教导他,问他在俗 家時,善於弹琴吗?他答是善於弹琴,又問 他弹琴時,若是琴絃太紧,能得到和雅琴 声吗?他说不能。佛又問若把琴絃转緩,可以 得到和雅琴声吗 ? 他说不能。佛又問 若把琴絃調得不緩不急的话,可以 得到和雅琴声吗? 他说能。 佛於是告诉他修行太 精進,增加了掉悔;修行太鬆緩,则令人懈怠 。因此他应當平均地修習,不要执著,不要放逸,不要取相 。 他听了佛的教导,歡喜隨喜,礼佛 而去。吸取了世尊宝贵的教导後,他就去选择了一个安静的处所,以正确的态度修行,不久就证了阿罗汉果。(故事见杂阿含254经) 法增比丘,澳洲雪梨云居兰若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佛经故事1---树神捣乱比丘众

佛经故事1 树神捣乱比丘众 五百位比丘众在树林里修禅时,有一个树神来捣乱,令比丘众无法修下去,他们于是回去向佛陀报告,佛陀就为他们开示[慈爱经],比丘众再回到原地去修习并散播慈爱,树神因此为慈心所感化,不再捣乱比丘众。 法增比丘,澳洲雪梨云居兰若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 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法的真义

图片
法的真义

五戒的故事(6)----戒饮酒的故事

图片
Drawing by Piyaratne Hewabattage 五戒的故事五 戒饮酒的故事 ( Kumbha Jataka (Jataka No. 512) )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园精舍。毗舍佉,一位富有而虔诚的优婆夷,被五百位舍卫国的妇女邀请去参加城里的节日庆祝。毗舍佉知道这是一个饮酒的节日,因此对她们说我不会饮酒。这五百位妇女於是对她说,既然如此,那你自己去佛陀那兒,而我们则去参加节日庆祝。 次日,毗舍佉在她的家中对佛陀和众僧作四事供养(供养袈裟、食物、枕耨、药品)。在午后,她拿了香和鮮花去祗园精舍听佛陀开示佛法,那五百位妇女参加节日庆祝后,已经相当迷醉,但她们仍追随毗舍佉去祗园精舍。到了精舍门口,五百位妇女仍然还在喝酒。進了讲堂,毗舍佉恭敬的礼敬佛陀,然后坐在一边。那五百位妇女完全不懂礼仪,她们根本不知道身在何处,在佛前唱歌,跳午,跌跌撞撞,甚至吵架相骂。 为了使这些愚痴的妇女觉醒过來,佛陀从他的眉毛射出深蓝的光,突然之间,周遭一切变得黑暗,妇女们因为恐懼,才清醒起來。佛陀也从他的座上消失,然后出现在须弥山的虚空上,他双眉间的白毫射出犹如一千个太陽与月亮般明亮的光芒,对她们说∶“为何你们还在欢笑和享乐呢?你们常在黑暗之中,为何不寻求光明呢?” 这五百位妇女的心已柔软堪教,听完佛陀的开示,她们都证了向初果。 佛陀回到祗园精舍,坐在座上,毗舍佉再次恭敬的礼敬佛陀,然后问佛陀∶“世尊!请告诉我们,这毁灭一个人道德与惭恥的饮酒的起源。” 佛陀於是就说了一个发生在久远以前的故事。 很久以前,当梵施王(Brahmadatta)是波罗奈(Baranasi)的国王时,有一个从加希(Kasi)來的叫蘇拉(Sura)的猎人去到喜马拉雅山上打猎,在山里有一株奇異的树,高过人头加上手臂的高度,树幹才分三枝长出去,在分枝处凹下有一个大水桶般的深度,下雨时,雨水充滿了枝幹凹陷处,在树旁长着一棵酸梅树,和一棵胡椒籐,酸梅和胡椒常掉入枝幹凹陷处,附近因为又有稻田,鸚鵡啣來稻穀,站在枝上吃,一些稻米落入枝幹凹陷处的水里,经过日晒,凹陷处的水已发酵成血红色的液体了。 热季时,鸟群飞來喝水,喝后就醉了,它们飞起來,然后又从空中掉下地面,在地面上躺了一阵子,它们醒來,又再次吵雜地飞走。猴子和其他的爬树动物也是如此。蘇拉观察了一段时间,他想∶“树幹凹陷处到底装了什么東西,不过它一定不是毒药,...

五戒的故事(5)-----戒妄语的故事

图片
Drawing by Piyaratne Hewabattage 五戒的故事四 戒妄语的故事----本生经第三 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Seriva)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鬧的安达葡罗城(Andhapura)去做生意,像往常一般,他们同意分头去沿户贩卖,以避免直接竞爭。 在城里有一座破烂的大屋,这家人以前是富商,但家道中落,家族衰亡,至今只住着一个老妇人和她的孙女,她们只靠被人僱佣谋求糊口。 当天下午,那位贪心的商人來到大屋前的街道贩卖,他拉长喉咙,喊着∶“卖项鍊!卖项鍊!” 小孙女听到叫卖声,哀求她的老祖母说∶“婆婆,请您买一條项鍊給我。”“我们穷得很啊,家里一分钱都没有,我也找不到什么可以交換的东西。” 小孙女突然想起家中还有一个旧的碗,她把碗拿來,对婆婆说:“你看,这个髒旧碗,对我们也没用,不如将它換一件好看的东西。” 小孙女拿旧碗给婆婆看,那是这家旧主人吃饭的珍贵的金碗,他常用來吃他的咖喱饭,自从他死後,它被丢在其他的锅盤之间,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垢,但这对婆孙俩根本不知道它是金做的。 老祖母把商人召了進屋,请他坐下,然後拿着髒碗,对他说:“先生,我的孙女想要一條项鍊,你能不能夠拿这个碗,交换一些她要的东西。” 这个贪心商人怀疑碗的价值,他把碗翻转,偷偷地以针在碗底劃了一下,他一眼就知道这髒碗是金的。他坐在那里,脑筋快速的转,最后被他的贪欲所制,因此决定要免费得到金碗,而不想给她们交換。然后他把碗丢在地上,说:“为什么你拿这个髒碗來,它連半分钱都不值得。”接着他气愤地冲出门去。 两位商人同意过,若是一位商人贩卖过的地方,另一位商人可以前去卖,因此这位诚实的商人也來到大屋前的街道贩卖,他拉长喉咙,喊着∶“卖项鍊!卖项鍊!” 小孙女这次听到叫卖声,再次哀求她的婆婆,老祖母说:“乖孙女,第一位商人把碗丢下跑了,这一回用什么交換呢?” 小孙女说:“那个商人很奸诈,婆婆!这个商人看起來挺老实的,我想他会肯的。” 她把这个诚实的商人引進到屋里,婆孙俩腼腆的把髒碗交到他手,马上他就知道这是个金碗,他对婆孙俩说:“老妈子,这个碗值得十萬个银元,对不起,我没那么多钱!” 驚讶於这位商人的话,老祖母说:“先生,早些时另一位商人看过了这碗,他说不值得半分钱,他把碗丢在地上,然后...

五戒的故事(4)----戒邪淫的故事

五戒的故事三 戒邪淫的故事---小王子与夜叉(Jataka本生经96,132) 波罗奈的梵施王有一百个兒子,最小的王子是一位聰明而又有善根的人,他心里想要如何做才会成为波罗奈的国王。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辟支佛,他乘机寻求他的意见。辟支佛告诉他将要成为塔卡西剌(Takkasila)的国王,除非他能在七天以內到达那里,但是他必须穿过一座极危险的大森林,在森林里住着许多吃人的妖魔。 辟支佛於是教导他善於调服自己的六个根门,若能这样,他将会平安无事。然后他給小王子一條線和一些细沙作为保护身体的吉祥物。小王子就与他的五个仆从波罗奈出发去塔卡西剌国。 在森林里走了一段路程,第一个仆从见到一个夜叉变的漂亮女人,结果他爱上她,不愿跟随小王子上路,那夜叉尽情娱乐了那位愚迷的仆从后,把他杀了吃掉。第二个仆从听到一个夜叉变的女人的歌声,他听得入迷,不愿上路,结果也给夜叉杀了吃掉。他们继续在森林中前进,见到一座很华丽的大厦,第三个仆从见到后进入屋内,嗅到各种微妙的香味,他也不要上路,结果也给夜叉吃掉了。后來他们见到一座大餐馆,飄出诱人的食物香味,第四位仆从被吸引进入餐馆后,再也没见他出來。剩下的仆从随着小王子继续前进,他们遇到一座大屋,臥室里面备有极舒適的床舖,第五位仆从坐上之后,不想起身,小王子劝他也没用,他只好自己上路,第五位仆从也被夜叉杀了吃掉。 其他跟在后面的夜叉想這小王子心意如此坚定,不能引诱他,因此他们都放棄引诱他。只有一个夜叉说她不信小王子会这么坚定,她决定化作小王子的新娘子,跟在他后面,樵夫见到问小王子为何不与新娶妇同行,小王子说她不是新娘子,是夜叉,樵夫听了就跑了。 女夜叉又变为一个怀孕大腹便便的新娘子,跟随在小王子后,另一个樵夫见了问小王子为何不帮助扶着孕妇同行,小王子说她不是他的妻子,是夜叉,樵夫听了也跑了。夜叉不能碰小王子是因为辟支佛給小王子的吉祥物保护了他的缘故。 最后小王子走出了危险的大森林,到了塔卡西剌国,他住进一座賓馆,夜叉因为不敢碰小王子,只好獃在门外。塔卡西剌的国王从皇宫看下來,见到这个貌若天仙的女夜叉,决定要她作为嬪妃,因此派人把她带进皇宫里,女夜叉知道这国王是好色之徒,因此她要国王答应立她为皇后,給予她后宫的权力,国王被女色迷了心竅,只好答应,因此女夜叉抖擞全身狐媚之本事,尽情娱乐国王,喝酒唱歌,最后国王烂醉如泥,女夜叉跑回森林,把大小饥饿的夜叉都召...

五戒的故事(3)-----戒偷盗的故事

图片
五戒的故事二 戒偷盗的故事---草比金值钱(Jataka本生经89) 佛在舍卫国祗園精舍时,有一鬼计多端的恶比丘,常为比丘众带來麻烦。佛陀就为他们说了这个故事。 「很久以前,梵施王(Brahmadatta)治理波罗奈(Baranasi)时,有一个狡猾的辮发修行人住在一个小村莊里,一位地主在森林里为他盖了一间修行的草寮,並每日在家里为他提供丰盛的食物给他吃。 地主常担忧強盗來搶钱,因此他想來想去,最后他决定最安全的地方,又最不为人查觉的是那辮发修行人住的草寮,他认为该修行人已是圣人,值得信赖。因此他带了一百个金元,拿到那辮发修行人住的草寮,在那挖了一个洞埋下。辮发修行人告诉他说∶“施主!你大可以放心,我们出家人是不会贪求别人的東西的。”“那太好了!”地主放心的走了。地主走后,辮发修行人想∶“这里埋的金钱足夠我过一生。”过了几天,他把钱挖出,然后把钱拿到大路边,另外挖个洞埋好。 次日,他又如常地去到地主家用飯,吃完了地主供养的咖哩午飯后,他对地主说∶“施主!我在这兒已住了一段長时间,不瞞你说,我们出家人是不能在一个地方呆太久的,所以我想离开这到他处去。” 地主一直劝他留下,但都不能改变他的去意。无耐之下,地主对他说∶“既然你要走,那我祝你一路平安。”然后他送他到了村莊外,才转身回來。辮发修行人走了一段路,想了一个鬼计骗地主,他拔了一根草,用发纏住,然后快速的走回村莊。 地主看到他折返,问他∶“你为什么又回來呢?” 辮发修行人说∶“我走后发现你屋顶的草纏住了我的头发,我们修行人是不可以拿别人未给的東西的。因此我回來还给你。”“那你把那根草丢了就是了。”他想∶“这个人实在诚实,连一根草都不取,真是少见。”他很赞赏这个辮发修行人,因此第二次又送了他一程。 当时菩萨是一个商人,去到边疆做生意,恰巧经过这个小村莊,他看到辮发修行人所做的一切,他怀疑辮发修行人是在骗取了地主的東西,他向地主询问你有東西寄在他那兒吗?地主说曾寄放了一百金元。商人教他不如去查看一下,地主快速的走去林中的草寮查看,发现金元已经失踪,他回來对商人诉苦说∶“金元不见了!”商人说∶“一定是那狡猾的辮发修行人拿走了,快追。” 两人追到村莊外,抓到了辮发修行人,拷打了一顿,他才说出在大路边藏金的地方,地主拿回了金元,商人责问他∶“为什么这一百个金元不会困扰你,而那一根草卻困扰你的良知呢?你这个虛伪的假修行人!以后你...

五戒的故事(2) -----戒杀生的故事

图片
五戒的故事一 戒杀生的故事----又笑又哭的山羊(Jataka本生经18) 佛在舍卫国祗園精舍时,比丘众问佛陀,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有什么好处?佛以此因缘告诉众比丘们∶“杀牲畜以祭供祖先是没有好处的。”然後佛陀就说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波罗奈的梵施王(Brahmadatta)时,有一个婆罗门要杀一隻山羊祭祖,他对徒弟们说∶“把这隻羊带到河里洗一个澡,刷好它的羊毛,在颈项上挂一个花圈,给它吃一点穀料,然后牽它回來。”他的徒弟们就照着去办事。 当他们在刷羊毛时,山羊先开始笑了一阵,然后接着哭了起來。他的徒弟们很是驚奇,就问山羊是什么缘故,它对他们说∶“等回去见到你师父后,重覆你的问题就行了。“他们就趕快把山羊带回來见师父,並告诉他河边的事。 婆罗门於是亲自问山羊为何它先笑後哭,山羊说:“很久以前,我也像你一样是一个波罗门,教授吠陀(Veda,婆罗门教的圣经),我也像你现在一样杀一隻山羊來祭祖,因为造了这个杀业,我沦落在畜生道五百世,被人砍断我的头已经四百九十九次,我先开始笑是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在畜生道的最后一生,从今天以后我将不再受断头之苦。但是后來我哭是你为了祭祖而杀了我,你将沦落在畜生道而被断头五百次,因为可怜你,所以我才哭了。” 婆罗门听了,对山羊说∶“很好!我已决定不再杀你了。” 但山羊对他说:“不论你是否杀我,我今日难逃一死。” 婆罗门说∶“放心,我会派人看顧你的。” 山羊说:“你不明白业力的,你的保护是很微弱的,而我的恶业是很强大的。” 婆罗门於是吩咐他的徒弟们把山羊放到草地上去,並交代不要讓人伤害它,他的徒弟们就照着他的吩咐去做了。 山羊在草地上吃草时,伸长着颈项去吃长在一个大石头后的草,突然天空出现一道闪电,闪电击中大石,把它劈为几塊,一塊锋利的石片飞向山羊,正好把羊头切断,这时一群村民聚在羊屍处,对这奇怪的事议论纷纷。 一个树神见到买羊,洗羊,与羊谈话,放羊,闪电,石劈羊头的整个过程,现身來劝告村民说∶“你们千萬不要去杀生啊!当你们知道了杀生的果报以后,你们才会停止杀生。”村民很懼怕,从此停止杀牲畜祭祖。树神还劝他们守持五戒和多行善事。很多代以後,人们还是持戒行善,他们死后,很多生到天界去,树神也转世到更高的天界去。 佛陀结束他的故事,对比丘众说∶当时的树神就是我的前生。」 法增比丘译,澳洲雪梨云居兰若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

五戒的故事(1)

五戒的故事 前言 戒的故事是从《南传大藏经》《本生经》里取出来的故事,对一个在家众来说,受持五戒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皈依成为佛教徒后,就必须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 一.不杀生,从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慈心不杀不伤害,不自作或教人作。犯戒須具备五個条件∶对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动机(故意要殺),行动(自作或教人作),結果(受害者死亡)。 二.不偷盗,凡是有主人的物件,价值超过五钱(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不给予时不以盗心取用。犯戒須具备六個條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為有主物),动机(盜心),行动(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过五钱),结果(取离原处)。 三.不邪淫,五戒的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為;八戒的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為。犯戒須具备四个条件∶对象(男女),知道(清醒),动机(淫),行动(三道交媾∶口、陰道、肛门)。 四.不妄语,犯此戒須具足五个条件∶对象(人),话題(謊话),看法(说謊),动机(欺骗),结果(听者明白)。 五.不饮酒,犯此戒須具足二个条件∶对象(酒類),行動(飲用)。也有的说犯此戒須具足四个条件∶对象(迷幻物),动机(饮用的慾望),行动(饮用),结果(迷幻物经過喉咙)。 佛在《长阿含经》(卷二)里说道∶「世尊告诸清信士曰 ∶凡人犯戒 ,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 ;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 ;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佛又告诸清信士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在[律藏]的[附随](12.2)里提到∶「戒是为了防护, 防护是为了免於後悔,免於後悔是为了喜悅,喜悅是为了轻安,轻安是为了心靜,心靜是为了心乐,心乐是为了心定,心定是为了正知見,正知見是为了厌离,厌离是为了不愛染,不愛染是为了解脫,解脫是为了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为了完全无取无系縛。」由此可知持戒的重要。 法增比丘,澳洲雪梨云居兰若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三界轮回(3)

色界 表2.2 色界天 禅天 初禅天1st -------------------寿命(中劫) 1梵身天 (Brahma kayika)----⅓ 梵众天(Brahma pārisajjā)----½ 2梵辅天(Brahma purohitā)3大梵天(Mahā brahman)----1 二禅天2nd Jhāna 4少光天 (Parittābha)----2 5无量光天 (Appamānābhā)-----4 6极光净天,光音天(Abhāssarā)----8 三禅天3rd Jhāna 7少净天 (Pārittāsubhā)----16 8无量净天 (Appamānasubhā)-----32 9遍净天 (Subhākinhā)-----64 四禅天4th Jhāna 10无云天,小严饰天 (Anabhraka) (少福天) (阿毗达摩论无) 11福生天,大严饰天 (Punyaprasava) (阿毗达摩论无) 12广果天,严饰果实天(果实天) (Vehapphalā)-----500 五阿那含天Suddhāvāsa 13,无想天 (Asañña sattā) (俱舍论无) 14无烦天 (Avihā)----1000 15无热天 (Atappā)----2000 16善现天 (Sudassā)----4000 17善见天 (Sudassī)----8000 18色究竟天(阿迦尼咤天Akanittha)----16000 (表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五章) 色界是指物质的世界,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每种物体都是由坚固的地界,液体流动的水界,温热的火界和流动推动的风界所组成。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内。比如毛发皮肉筋骨内脏等是属于地界,唾泪血尿脓痰等是属于水界,温暖是属于火界,气息和胃肠风是属于风界。 色界是有别于欲界和它之上的无色界,此界众生无男女相,已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以光明作为食物和语言,已无憎恚之心,但是仍贪着于清净微细的色法。依照他们入定的程度可分为四禅天。《俱舍论》详分为十七天,《大毘婆沙论》则详分为十八天,《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分为十六色界地。 这色界的初禅地有梵众天、梵辅天、及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三禅地有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四禅地有七天(缺无云天及福生天)或九天,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及五阿那含天。色界天的...

三界轮回(2)

图片
欲界的六道 一﹕恶趣恶趣有畜生道,包括天上的飞禽和昆虫类,水里的鱼类,和地面上的走兽,常为人类役使,饲养或捕杀,又互相残杀,弱肉强食 。阿修罗趣是憍慢忌妒极强的非天。饿鬼趣有内外之障,难得饮食。地狱趣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四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寿命极长 (以劫计,一劫为十八亿年乘三百六十再乘一千) 15 。 15 《增壹阿含》﹐卷四十三﹐第十经。 (一) 地狱道(Niraya) 这是最下的生存地,也是最苦之处。地狱里的众生从生到这儿开始直到离开,都在不停的生死,忍受着自己所造的恶业的苦果,没有暂时的休息,他们的寿命与诸天等长。地狱有八大热地狱,即是等活地狱(Sañjīva) ,黑绳地狱(Kālasutta) ,众合地狱(Sanghāta) ,号叫地狱(Roruva) ,大号叫地狱 (Mahāroruva) ,燃烧地狱(Tāpana) ,大燃烧地狱(Mahātapana) ,及无间地狱(Avīci 阿鼻地狱)。这些大地狱的四方又各有四个小地狱,称为近边地狱,因此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个近边地狱,如此共有一百三十六个地狱。 等活地狱的寿量是以四天王天的五百年为一昼夜,乘以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而其寿量为五百年(50X365X500=四天王天寿命X365X500 )。如此递增至无间地狱为一中劫。 寒地狱有十个:即是水泡地狱(Abbuda) ,水泡裂地狱(Nirabbuda) ,阿咤咤地狱(Atata),阿诃诃地狱(Ahaha),阿婆婆地狱(Ababa),白莲地狱(Ku-muda),水莲地狱(Sogandhika),青莲地狱(Uppalaka) ,红莲地狱(Puņdarika) ,及大红莲地狱(Paduma) 。 近边地狱有火葬堆地狱,铁蛆虫污水地狱,刀叶林地狱,剃刀地狱,沸釜地狱,利石刀地狱,热风炭地狱,剌树火鬼地狱,飞虫地狱,热河灌铜地狱等。此外还有许多暗无天日无窗无门的孤独地狱。 这些地狱众生在各个地狱里经常忍受种种不同的苦刑长达数千万年之久。《长阿含经》里卷十六地狱品有提到这些。 如何去到地狱呢?造十恶业就会去那里。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一者身行重恶业,二者口行重恶业,三者意行重恶业,四者起于断见,五者起于常见,六者起无因见,七者起无作见,八者起于无见,九者起于边见,十者不知恩报。以上十业,得地狱报。」 (二) 鬼道(P...

持戒之功德----3

图片
持戒之功德----3 有戒行者因彼正念而得大富,有好名声,在圣者中有自信,临终不后悔,而且死后生在人中或天界。最重要的是戒清净带来喜悦,身心轻安生起,引发定,而得如实知见,以证悟涅盘。 在《预流相应》百手品第六破戒(一) 经中记载佛言:「居士,汝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杂染,不檅,离脱(解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无渴爱与邪见污染),能发三摩地(定)之戒。」 佛举出具足这七点者,戒清净能生定。戒有在家戒的五、八、十戒、梵行五戒,活命八戒(也叫初梵行戒,即身三,口四和正命戒。)出家众戒有沙弥与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正学女sikkhamana)戒(受特别训练的年长沙弥尼,受完二年再受比丘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等。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又说∶“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勳巍巍,众圣嗟歎,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信戒会使佛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佛弟子念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的戒,就会不起贪瞋痴念,出离染着五欲功德,安住正念正智,随顺直道修到涅盘。 “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戒人。”(北传法句经729,730偈) “戒德后世业,以作福追身,天人称誉善,心正无不安。”(北传法句经738偈) 《长部.涅槃经》中载佛陀在巴连弗城外教导居士们,持戒有五功德: 1.得大名誉。 2.得有惭、有愧、正信、精进、多闻、正念、智慧之七圣法财。 3.持戒者在亲近僧团等清净人士住处时不会羞惭却步。 4.持戒者在临终不昏昧苦恼。 5.持戒者可由其心清净,死后得以往生善趣六天中。 佛又告诸清信士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经》卷二)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长部.涅槃经》) “由戒清净则心清净,由心清净则见清净,乃至于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究竟解脱。”(《清净道论》) “若离杀生,成就十离恼法:一于众生普施无畏,二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瞋恚,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六...

持戒的功徳---2

图片
持戒的功徳---2 持戒的正思惟 我们应注意不杀生的戒条,不要为了口腹之欲而去杀生,但佛方便允许持戒比丘吃三净肉;即可吃不眼见被杀的动物的肉、不耳听被杀的动物的肉、及不疑为我而被杀的动物的肉。在《经集》小品第二经《荤腥经》里佛说道:「世人不克制欲望,贪求美食,过混杂不凈的生活,信奉虚无,行为不正,思想顽迷;这才是荤腥而非肉食。」 为什么呢?杀业须先有动机,而且完整的杀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有杀害的意念,(2)对方为有情众生,(3)知道他是有情众生,(4)杀害的行为,(5)造成对方死亡。一个人去购买食物时,见到鸡肉而买回家去烹煮来吃,买的人并没犯杀业。况且买者只是在买鸡肉,不是在买活鸡(有情众生)。虽然有些人辩说若你不去买,鸡农就不会养鸡,鸡就不会被杀了;但这种说法虽有道理,从造业的观点来看买主并无杀业,反而是鸡农与屠宰场犯杀业。 不过现在的农场唯利是图,常灌输给被饲养的动物大量激生素,抗生素及其它对人体有害的药品和饲料,因此肉品皆含有大量毒素,实不宜食它,蔬菜瓜果食品农人喷撒大量的有毒杀虫剂,而制成的素食品也一样含有毒害的物质在内,故此现在人们消化系统的许多病症,都是因为食用工业食品所造成的关系。 不杀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经许可的东西,不邪淫(除夫妇的正淫外),这三戒是世间正业。出世间正业,是一个行者证悟涅盘时所做的身三妙行(不杀,不盗,不淫),其余身恶行也远离并加以断除,不行,不作,不去与境合,不去理会境所带来的诱惑。 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时,这是世间正语。当证悟涅盘时,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而行口妙行,说法语,发言真实,用词友善,充满意义与利益,说话照顾人、时、与地,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这是出世间正语。 在家众的邪命有贩卖人口,军火,杀生工具,沽酒,经营毒药,毒品,嫖赌,看相,看命,看风水,使用蛊术等。若出家众无理求取,贪欲无厌,并以种种技术咒说来维持生命,或非法求衣,非法求食,非法求得床座和其它用品,故弄玄虚,诵经征费,占卜看相,查地理风水说吉凶等也是邪命。 一位行者念苦、集、灭、道谛后,观自己所念,观察诸行及其过患,欲求涅盘,以求心能速得解脱,会依正见正思惟而舍离邪命以求正命,这是世间的正命。出世间的正命是当一个行者证悟涅盘后,以其道智灭除邪命的恶不善法,而有出世间正命。 以上的三种正...

持戒之功德---1

图片
持戒之功德---1 奉持禁戒 佛言: 「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24.6) 佛法的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一个佛教徙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酒类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的不邪淫改为不淫,加上不华鬘严饰观听歌舞,不非时食,不坐睡高广床座;奉持八戒者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末两天受持。以修戒来克制自己的欲爱乱想。「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檅、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第一经,王。) 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在家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几乎全是因为欲而产生。我们若对欲时时观察思惟,必对佛为何制戒有所省思。佛若不制戒,但说出离欲界,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也会自然而然的,为了出离欲界,为了行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 持戒波罗蜜是以思为主要因素,它还包括三离(离身恶行,离语恶行,离邪见),无贪,无瞋,无痴,念,慧,精进,诸心与心所。戒的相是防护人的身语业,使导向善处;它的作用是防范;它的现起是身语意之清净,当智者省察戒时,会知觉它是清净三业;它的因是惭(羞于作恶)与愧(惧怕作恶),听法是戒的远因。 佛陀当时对一位婆罗门说:「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所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辱骂?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杂阿含1044经》) 若你不能...

持戒为根本之修行

图片
持戒为根本之修行 早上诵完皈依文,就要诵念自己要持守的戒,这包括平常的五戒和六斋日(陰历的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及月末两天)遵守的八戒。在家戒 (gaha ttha-sila)是在家男女众所受持的戒,有五戒(pancasila) 、活命八戒(ājiva- attha-maka-sila)、布萨八戒(uposatha-atthaïgasila)等。 五戒是每一位在家众要受持的戒條,一个人皈依成为佛教徒,就必须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爱自己的人才会认真去持戒∶ 一.不杀生,对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慈心不杀不伤害,不自作或教人作。杀生須具备五個条件∶对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动机(故意要殺),行动(自作或教人作),結果(受害者死亡)。 二.不偷盗,凡是有主人的物件,价值超过五钱(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2006年幣值)),物主不给予时不以盗心取用。偷盗須具备六個條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為有主物),动机(盜心),行动(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过五钱),结果(取离原处)。 三.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為;八戒的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為。邪淫須具备四个条件∶对象(男女人),知道(清醒),动机(淫),行动(三道交媾)。 1.(1)如果男人與二十种女人其中的一种女人性交。這二十种女人可归納為三类,即是∶ A.九种被守护的女人即∶母亲守护 (mātu-rakkhitā),父亲守护 (pitu-rakkhitā),父母亲守护(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护(bhātu-rakkhitā),姐妹守护(bhagini-rakkhitā),亲戚守护(nāti-rakkhitā),家系守护(gotta-rakkhitā),法守护(dhamma-rakkhitā),有(丈夫)守护(sārakkhā)。 B.十种已婚的女人即∶买得妇(dhanakkitā以財物买之令住),乐住妇(chanda-vāsini愛人令愛人住),雇住妇(bhoga-vāsini與物而令住者),衣物住妇(pata-vāsini與衣物而令住者),水得妇 (oda-patta-kini 触水缽而令住者。共取缽水灌手,共誓說:「愿此水和合不离」,而為夫妇,為最正当的結婚仪式), 鐶得妇(obhata-cumbatā取去花鐶而令住者。如取薪等以鐶置头上而载物。取女鐶...

如何持好戒?(3)

图片
持戒的功德 是以我们应当持戒。在《长阿含.游行经》里佛言:「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守持十善业的功德在《十善业道经》中有详细的解说﹕ 若离杀生,成就十离恼法:一于众生普施无畏,二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瞋恚,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六非人常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若离偷盗,得十可保信法:一资财盈集,王贼水火及忌妒人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身)、力(体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若离邪淫,得四智(者)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吵) 掉(悔) ,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若离妄语,得八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优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若离两舌,得五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若离恶口,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无理),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若离绮语,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身语意业) 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超过原本的)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若离瞋恚,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无诤)故速生梵世(梵天)。 若离邪见,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不归依天神)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恶业的果报会令人心寒,故为人要常思惟上...

如何持好戒?(2)

图片
应知犯戒的果报 在《 中阿含.分别大业经》里,世尊曾就众人因为愚痴,执着于所见的情形,以四种情况详加分析业力: (1)恶作恶受—在此处造恶业的人,若是杀生者,偷盗者 ---- 乃至邪见者,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生于苦处,恶趣,险难处或地狱里。其恶报可在现世,当来世或后世。若在死时持有邪见,因为这邪见,而生在苦处,恶趣,险难处或地狱里。 (2)恶作善受—在此处造恶业的人,若是杀生者,偷盗者----- 乃至邪见者,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其善报(往昔善业)可在现世,当来世或后世。若在死时持有正见,因为这正见,而生在善趣,天界。 (3)善作善受—在此处行善的人,若是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乃至正见者,在他们身坏终命之后,生于善趣,天界。其善报可在现世,当来世或后世。若在死时持有正见,因为这正见,而生在善趣,天界。所以临终的一念影向下一生的趣处。 (4)善作恶受—在此处行善的人,若是离杀生者,离偷盗者……乃至正见者,在他们身坏命终之后,生于苦处,恶趣,险难处或地狱。其恶报(往昔恶业)可在现世,当来世或后世。若在死时持有邪见,因为这邪见,而生在苦处,恶趣,险难处或地狱。这也是因为临终的一念决定了下一生的趣处。由此可见人死时的见或念决定他的下一世生趣。 罪大恶极的人会造极恶业,这是五无间业或五逆业(Ānatariya-kamma):(1)杀父、(2)杀母、(3)杀阿罗汉、(4)出佛身血、(5)破和合僧。前三者都是杀生,这些杀生的对象都是人伦所不允许的。第四是恶意伤害,因为对象是佛,所以恶业极重。最后是口意的恶业,因为对象是精进修行的僧团,所以也是重的恶业。这些恶业的果报是堕到无间地狱里长久受苦。而无论是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作(赞同欢喜他人所作) ,都要承担果报。 要是一个人不能明了杀生是坏事,是造恶业,那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如何做呢?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身,那又怎么能够去伤害他人呢?在《南传法句经》刀杖品里佛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其它如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瞋、痴等亦以同理来理解。 因此守戒需从自身的处境来想一下,若别人对我做这样的事,我会如何想呢?所以孔子说:“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每做一事,若侵犯到他人时,先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如何持好戒?(1)

图片
如何持好戒?(1) 应知如何才是犯戒? 在《中阿含.思经》里佛道﹕「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报,或后世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佛说的故作业,是指有意图的去造作业,造恶业必得苦报。这里所指的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不与取) 、与邪淫;口四恶业是妄语(虚诳语)、两舌(离间语)、恶口(粗恶语)、绮语(杂秽语);意三恶业是贪欲、瞋恚和痴(邪见) ;加起来是十恶业。犯这些恶业是不为人群社会所接受的。还有酗酒及服食麻醉品等也是恶业。为了追求快乐,人总是追随自己的欲念,于是以身、口、意造作种种恶业。 杀生是对一切有生命的乃至昆虫,无有慈悲,常念杀害,手常血腥,悭贪吝惜以种种方法,捶、斩、烫、毒,令其命断。 杀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有杀害的意念,(2)对方为有情众生,(3)知道他是有情众生,(4)杀害的行为,(5)造成对方死亡。 不与取是对他人的财物,于聚落或空地,物主没有给予,而去盗取。 盗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有偷盗的意念,(2)他人的财物,(3)知道是他人的财物,(4)偷盗的行为,(5)占据他人的财物。 邪淫是对有父,有母,有兄弟姊妹,有亲属,有守护人,有夫,乃至与有华鬘饰的女人有淫欲的行为。 邪淫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以为邪淫是一种享受,(2)起淫念,(3)造邪淫的行为,(4)得到淫欲的满足。 妄语(虚诳语)是指在公众场合,做官为民,在亲属之中,在团体里面,或作证人时说不诚实的话,不见而说见,见而说不见,不闻而说闻,闻而说不闻,不知而说知,知而说不知;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了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肯坦白舍离。 妄语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已知不是真实,(2)有欺骗的意念,(3)以言语欺骗的行为,(4)完成欺骗的事实。 两舌(离间语)是为了使和穆者乖离,把这边听闻的传向那边,把那边听闻的传向这边,两处破坏,使和合的分离于结党,分离后心中欢喜。 两舌业须具备下面的四个条件:(1)被离间的对象是人,(2)有离间的意念,(3)以言语离间的行为,(4)完成离间的事实。 恶口(粗恶语)是说刚强,粗暴,粗俗,恶心的语言,被多人所厌恶,不可爱,不适意,使人心不得定。 恶口业须具备下面的三个条件:(1)有瞋恚的意念,(2)被伤害的对象是人,(3)诋毁或漠视事实。 绮语(杂秽语)是...

三界轮回(1)

图片
三界轮回(1) 常行生死路,迢迢何所之?荒丘埋遗骨,三界何时出? 众生与轮回 众生(巴利语Sattâ,梵语Sattva,有情)生存的地方,简单的分类有三界:即欲界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详细的分有三十一界:即四恶趣地,七欲善趣地,十六色界地和四无色界地。这些有情,形态各异,寿命长短不一,而且数量无限。他们统摄于三界、四生(胎、卵、湿、化) 、六道、九有情居(九众生居) 、二十五有 1 、二十九有(见表2。1 ) 、三十一界 2 之内。这些芸芸众生皆有生死,依四食 3 而住世。 轮回(Samsara)之说在古印度为人们普遍接受。佛陀以他卓越的天眼通与宿命通,肯定多生轮回的存在,并以此教诫弟子们。这绝不是迷信,或以轮回来吓唬弟子们。近代更有心理学家用催眠术让病人说出前世的苦难与恶业,所带来今生病痛的例子,以证明轮回的存在。所以轮回并非宿命论,它有积极的伦理与道德的价值。 在《弥兰王问经 Milindapañhā》中曾多次提到有关的问题,以下举几例:第二品六经:「大王,若其不转生,其得从恶业解脱。但大王,因其转生,所以其不能从恶业得解脱。」 第二品七经:「大王,(我死之时)若有取,我转生,若无取则不转生。」第五品五经:「大王,比如有人从一灯点燃另一灯,是否该灯转让给另一灯?尊者,否。大王,不转世者则不转生亦复如是。」 第六品九经:「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后种植其核,从此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果。其人再食彼熟芒果后又种植其核,从彼又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实,似此则其树之终尽不可知。大王,生于此者即死于此,死于此者即生于他处,生于他处者即死于他处,死于他处者又生另一处亦复如是。大王,如此即是轮回。」 在《杂阿含938经》中佛指出,我们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苦所流的血泪,比四大海洋的海水还要多。「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恒水及四大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非彼恒水及四大海(能比)。所以者何?汝等长夜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宗亲,知识,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冢间,脓血流出,及生地狱,畜生,饿鬼,诸比丘!汝等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其身血泪(所流)甚多无量。」 佛悲痛地道出轮回的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

随念僧之功德

图片
随念僧 随念僧之功德 (PALI 原文) Sangha Vandana S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Uju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Ňāya-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Sāmici-patipanno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Yadidam cattãri purisa yugãni attha-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 san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neyyo, añ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ññakkhetam lokassā ti. Recollection of the Disciples of the Buddha (英文翻译) 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good path; 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direct path; 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correct path, 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has entered on the proper path, that is to say; the Four Pairs of Men, the Eight Types of Persons; the Sangha of the Blessed One is worthy of gifts, worthy of hospitality, worthy of offerings, and worthy of respect, as the incomparable field of merits for the world. (崇圣寺南传课诵本)译文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 他们即是四双...

礼敬于法

图片
随念法 礼敬于法 (PALI 原文) Dhamma Vandana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Recollection of the Doctrine(英文翻译) The Dhamma of the Blessed One is perfectly expounded; to be seen here and now; of immediate result; inviting one to come and see; onward leading (to Nibbana); to be realized by the wise, each for himself. (大典尊经,六)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 (崇圣寺南传课诵本)译文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是可奉行,可得成果(来见),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诱导),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有智者应自知)。 (随念法经) 法尊法师译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增一阿含经,卷12,三宝品4) 如 來法者,善说無碍,极為微妙,由此成果,如 是智者,当学知之。 自归于法 (增一阿含经 (卷11) 三宝品第二十一,一) 有三自归之德,云 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 ?所谓诸法,有 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 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 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 然复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 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為,无為,无欲, 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 ,无能及者,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 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 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正法成就 (增壹阿含經 (卷1)十念品第二,二) 世...

念佛之功德

图片
随念佛 念佛之功德 (PALI 原文) Buddha Vandana Iti pi so Bhagavā-Araham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na 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ro Purisa-damma-sārathi Satthā deva-manussānam Buddho Bhagavā ti Recollection of the Buddha (英文翻译) He indeed is the Blessed One: the Holy One, fully enlightened, endowed with clear vision and virtuous conduct, sublime, the knower of the worlds, the incomparable leader of men to be tamed, the teacher of gods and men, He is enlightened and blessed. ( 崇圣寺南传课诵本 )译文 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佛、世尊。 他以最高智慧,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于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我最虔诚地礼敬世尊,于世尊,我俯首顶礼。 《 随念三宝经 》法尊法师译 圣随念佛经 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盘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暴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盘,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增一阿含经 (卷1)十念品第二,一) 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 ,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