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想的生灭---3
如何断除想呢?
佛陀在[济历曼南达经Girimananda Sutta]([增支部10.60])里说:「阿难!如何观修舍弃想呢?于此,阿难!比丘不容一毫欲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一毫嗔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一毫害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任何时候之恶念,不利之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
阿难!如是观修舍弃。阿难!如何观修远离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此是寂静,此是殊胜,即是寂止诸行法,放下一切执取,灭绝贪爱,无执,涅盘。阿难!如是观修远离。
阿难!如何观修灭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此是寂静,此是殊胜,即是寂止诸行法,放下一切执取,灭绝贪爱,灭尽,涅盘。阿难!如是观修灭。
阿难!如何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呢?于此,阿难!比丘舍弃对这世间的执著,舍弃我慢,邪信念,以及对这世间的潜在烦恼,不执取它们,放下,不参与。阿难!如是观修对世间的厌倦。
阿难!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对诸行生忧患,羞辱,厌恶心。阿难!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我们必须学会善巧观照‘想’,在[杂阿含42经]里佛陀说:「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前面已经解释过想,想的生(集),想的灭。想的味(作用)即是我们的心会因缘生喜乐,看到喜欢的,爱的,会想个不停,就像恋人思念所爱的人似的。想的过患也就是想的缺点,它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我们被想所引导而不停的造业。如何是远离想呢?那要修八支圣道才能离弃它,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事,无不跟欲念有关,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我们要花上许许多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得到它。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却在烧个不停,日以继夜,常常疯狂地在攫取外界的事物。是故佛说:「缘‘爱’有‘取’,缘‘取’有‘有(业有)’,缘‘有(业有)’有‘生’。」
佛在[杂阿含64经]中解释:「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受想行识)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问了没有去思维,所以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远离对色相)贪已,于色意生缚(对于色相生的结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就住于无欲的平静心),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对诸世间色相无所执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执取无所取故无所黏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对受想行识的爱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佛陀在[济历曼南达经Girimananda Sutta]([增支部10.60])里说:「阿难!如何观修舍弃想呢?于此,阿难!比丘不容一毫欲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一毫嗔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一毫害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任何时候之恶念,不利之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
阿难!如是观修舍弃。阿难!如何观修远离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此是寂静,此是殊胜,即是寂止诸行法,放下一切执取,灭绝贪爱,无执,涅盘。阿难!如是观修远离。
阿难!如何观修灭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此是寂静,此是殊胜,即是寂止诸行法,放下一切执取,灭绝贪爱,灭尽,涅盘。阿难!如是观修灭。
阿难!如何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呢?于此,阿难!比丘舍弃对这世间的执著,舍弃我慢,邪信念,以及对这世间的潜在烦恼,不执取它们,放下,不参与。阿难!如是观修对世间的厌倦。
阿难!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对诸行生忧患,羞辱,厌恶心。阿难!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我们必须学会善巧观照‘想’,在[杂阿含42经]里佛陀说:「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前面已经解释过想,想的生(集),想的灭。想的味(作用)即是我们的心会因缘生喜乐,看到喜欢的,爱的,会想个不停,就像恋人思念所爱的人似的。想的过患也就是想的缺点,它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我们被想所引导而不停的造业。如何是远离想呢?那要修八支圣道才能离弃它,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我们从早到晚所做的事,无不跟欲念有关,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我们要花上许许多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得到它。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却在烧个不停,日以继夜,常常疯狂地在攫取外界的事物。是故佛说:「缘‘爱’有‘取’,缘‘取’有‘有(业有)’,缘‘有(业有)’有‘生’。」
佛在[杂阿含64经]中解释:「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受想行识)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若作是说,更有异法,识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若(爱乐)增进,广大生长者。但有言说,问已不知(问了没有去思维,所以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所以者何?比丘离色界(远离对色相)贪已,于色意生缚(对于色相生的结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于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就住于无欲的平静心),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对诸世间色相无所执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执取无所取故无所黏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四个心意的路程(四识住):那就是‘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五蕴的每一蕴都会发生识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清它发生的过程,解除心对色相的爱缚,对受想行识的爱缚,那时识就无所住,无所攀缘,无可爱乐增进,无能广大生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