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的出离与修断(3)
欲的出离与修断 (3)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知道这一切都在燃烧,若能断欲念,则一切连带而来的不善心所亦得断,那么燃烧之火就熄灭了。
「诸贤,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亦恶,着亦恶;彼断贪亦断着。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盘。」 (《中阿含》,八十八经,求法经)
每一位行者对‘欲’都得下一番苦功去认知它。无论它是普通的欲念或是为了生存而起的欲念,断了欲念心才能安宁;恶欲更非要断除它不可。只要下决心去观察心,经过一段时间都能分辨心里的欲念。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心里所生之念大部分是跟欲有关,而且都是为了要满足这个身体的需要而生起的,我们简直就是欲念的奴隶,为了它生起恶欲伤害别人,造作诸恶业,将来要尝受苦果。
我们应当常正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见[杂阿含经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于色、受、想、行、识正思惟;见[杂阿含经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於于色、受、想、行、识正知、明、断、离欲(贪),心才能解脱;见[杂阿含经4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不于色、受、想、行、识爱喜;见[杂阿含经7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醜、远、近等这十一种情况來观照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无我。
见[杂阿含经9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此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因缘來观照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无我。见[杂阿含经1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比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味(作用)、患(害处)、离(捨离)來观照色、受、想、行、识;于色、受、想、行、识味、患、离以智慧如实见。见[杂阿含经14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味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尊对梵行者马干地亚(Magandiya)说:「通过我自己亲身体会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灭,欲的乐着,欲的过患,从而生起对欲乐的出离,我舍离对欲乐的渴爱,我心住于无贪爱,我住于内心的平静。我见到别的众生不能解脱于对欲乐之贪爱,为欲乐之贪欲所吞没,我不羡慕他们(的享乐),我也不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为何如此呢?马干地亚!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欲乐的欣喜,比这凡夫的不净之境,更为快乐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悦。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说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中部1)
远离贪爱之境
从上述[杂阿含经14经]所举的方法,即是要知道味,欲的生起的作用,对所喜爱境因触之后的生起不如理作意,识住之后,再攀缘,生起众多不善念。若能当下以戒抓住心意,思惟耽欲的过患和害处,即能离生欲之境,若不能,那就再造业而要受苦了。从因缘法來看,因为无明,所以产生行,因为触所生的乐受,所以生起贪爱心,因为贪爱的缘故所以生起执取,对色及对受的执取。
追求欲的众多不善念生起后,最重要的是要对治不善念,恶不善法起于恶念,恶念的消灭是根治的办法,在《寻相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里谈到五种消除恶念,以对治不净念头的方法:(同《中阿含.增上心经》)
(一) 以善念替代恶念----培养起善念,以善念对付恶念,采取替代的方法,这需要有很好的正念基础,能在恶念一生时就发现它,并以有效能克制的善念来替代它。
(二) 思惟恶念的过患与害处----从毁戒,破戒,犯戒与业果方面考虑恶念的危害,并考虑到轮回与恶道的痛苦。
(三) 忘却恶念----以忘却的方式不去理会恶念,这就如同《杂阿含》六四经谈到的四识住的念如何停住的症结所在,若完全不睬它,识不住,不攀缘,不爱乐,不增进广大生长,恶念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营养而增进广大生长。
(四) 缓慢恶念的作用----观察恶念生起的因缘,它的形态或方式,它的作用以及它影响的程度。如此观察的结果就会缓慢恶念的作用,并进而用正确的方法消灭或放弃它。
(五) 击败恶念――以坚强不移的意志,控制住恶念,抓住心压迫并击败恶念,就像以强大的军队,击败来侵的敌人一般。
如此修习的结果,心便得自在,那时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迹。
在《杂阿含282经》中,佛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谈到修习诸根在接触到境时应采取的态度;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1)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喜爱)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2)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不喜爱)故,修如来不厌离(不讨厌)正念正智。
(3)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4)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5)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都舍弃)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所以根触境时,喜欢的要远离;讨厌的不要逃避;中性的(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要舍弃。声闻弟子要惭耻厌恶对境所生的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的心,生起了就要用法灭尽它,舍弃它,这是圣人修根的方法。
在[中阿含] 的[漏尽经] 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1)有漏从见断:由於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圣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并且断除常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见解)、与断见(死了就没了的见解),消除对三世的疑虑,如:我有过去世吗?我无过去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无来世吗等?自疑我是谁呢?众生那儿来呢?有灵魂吗?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2)有漏从护断:由於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有漏从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4)有漏从用断: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5)有漏从忍断: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6)有漏从除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因此靠思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法则,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使忧恼不生。
(7)有漏从思惟断: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灭尽诸烦恼结使,而达到涅盘解脱的境界。
总结
依上面所引的经文思惟应知;欲的生起是从触开始,当根门触境时它对我们身心产生乐受,心中认知它是乐受是想,想后有思,思后生爱,意念对爱反复思念,不肯舍离。是故佛说:「欲从思想生。」。
它的生起过程是:触→受→想→思→爱。因此要修习到无欲是:知欲→离欲→灭欲→断欲→无欲。先得了解欲如何生?常观察它,知道它是源于对境的接触之后,才修远离这些生欲之境,以免受引诱再生欲念。
若心数数忆念于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灭除欲;这包括远离生欲的境,修不净观,无常观,思惟欲的过患,思念佛与罗汉的庄严与清净,思惟恶道的苦,死,自己的修行时间不多,同时要对圣道常常向往,出离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缘四识住的道理;一次成功灭欲之后,将来触境时欲还会再攀缘生起,那时还得再做灭欲的工作,直到该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算是断欲。
这只是断我们心里的一种欲而已,我们六个根门对可爱境的欲是很多的,要踏实的修,修到无欲的成果叫做“心解脱”,是心对欲不再思念,如实地知道它会带来苦而放下它,免得被它烧着了。
在《杂阿含22经》中佛言:「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又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这是断欲的成果。
能够做到这种地歩确是要花许多时间与精神,所以要培养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的念力,要用四正勤,要知五根,培养五力,才能成就四神足,要能修成无欲,真要有欲愿成佛的如意足心愿,勤如意足,澈底的知道自己的心的心神足,能成就心神足还要靠正思惟的观如意足,故达到心解脱那真是有大神力了。
法增比丘,澳洲雪梨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www.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佛陀中道园地
www.groups.yahoo.com/group/TheTasteOfDhamma佛法之味
www.groups.msn.com/Buddhisminworld世界佛法
www.groups.msn.com/middlepath佛陀中道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学习南传佛法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知道这一切都在燃烧,若能断欲念,则一切连带而来的不善心所亦得断,那么燃烧之火就熄灭了。
「诸贤,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亦恶,着亦恶;彼断贪亦断着。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盘。」 (《中阿含》,八十八经,求法经)
每一位行者对‘欲’都得下一番苦功去认知它。无论它是普通的欲念或是为了生存而起的欲念,断了欲念心才能安宁;恶欲更非要断除它不可。只要下决心去观察心,经过一段时间都能分辨心里的欲念。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心里所生之念大部分是跟欲有关,而且都是为了要满足这个身体的需要而生起的,我们简直就是欲念的奴隶,为了它生起恶欲伤害别人,造作诸恶业,将来要尝受苦果。
我们应当常正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见[杂阿含经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于色、受、想、行、识正思惟;见[杂阿含经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於于色、受、想、行、识正知、明、断、离欲(贪),心才能解脱;见[杂阿含经4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不于色、受、想、行、识爱喜;见[杂阿含经7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醜、远、近等这十一种情况來观照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无我。
见[杂阿含经9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此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因缘來观照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无我。见[杂阿含经1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比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应当常从味(作用)、患(害处)、离(捨离)來观照色、受、想、行、识;于色、受、想、行、识味、患、离以智慧如实见。见[杂阿含经14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味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尊对梵行者马干地亚(Magandiya)说:「通过我自己亲身体会了解,我知道欲的生,欲的灭,欲的乐着,欲的过患,从而生起对欲乐的出离,我舍离对欲乐的渴爱,我心住于无贪爱,我住于内心的平静。我见到别的众生不能解脱于对欲乐之贪爱,为欲乐之贪欲所吞没,我不羡慕他们(的享乐),我也不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为何如此呢?马干地亚!因为我知道有一个比这欲乐的欣喜,比这凡夫的不净之境,更为快乐的境界,超越梵行的喜悦。因此我住于它,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下劣的,更不用说欣喜于他们所在之境」(中部1)
远离贪爱之境
从上述[杂阿含经14经]所举的方法,即是要知道味,欲的生起的作用,对所喜爱境因触之后的生起不如理作意,识住之后,再攀缘,生起众多不善念。若能当下以戒抓住心意,思惟耽欲的过患和害处,即能离生欲之境,若不能,那就再造业而要受苦了。从因缘法來看,因为无明,所以产生行,因为触所生的乐受,所以生起贪爱心,因为贪爱的缘故所以生起执取,对色及对受的执取。
追求欲的众多不善念生起后,最重要的是要对治不善念,恶不善法起于恶念,恶念的消灭是根治的办法,在《寻相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里谈到五种消除恶念,以对治不净念头的方法:(同《中阿含.增上心经》)
(一) 以善念替代恶念----培养起善念,以善念对付恶念,采取替代的方法,这需要有很好的正念基础,能在恶念一生时就发现它,并以有效能克制的善念来替代它。
(二) 思惟恶念的过患与害处----从毁戒,破戒,犯戒与业果方面考虑恶念的危害,并考虑到轮回与恶道的痛苦。
(三) 忘却恶念----以忘却的方式不去理会恶念,这就如同《杂阿含》六四经谈到的四识住的念如何停住的症结所在,若完全不睬它,识不住,不攀缘,不爱乐,不增进广大生长,恶念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营养而增进广大生长。
(四) 缓慢恶念的作用----观察恶念生起的因缘,它的形态或方式,它的作用以及它影响的程度。如此观察的结果就会缓慢恶念的作用,并进而用正确的方法消灭或放弃它。
(五) 击败恶念――以坚强不移的意志,控制住恶念,抓住心压迫并击败恶念,就像以强大的军队,击败来侵的敌人一般。
如此修习的结果,心便得自在,那时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迹。
在《杂阿含282经》中,佛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谈到修习诸根在接触到境时应采取的态度;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1)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喜爱)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2)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不喜爱)故,修如来不厌离(不讨厌)正念正智。
(3)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4)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5)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都舍弃)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所以根触境时,喜欢的要远离;讨厌的不要逃避;中性的(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要舍弃。声闻弟子要惭耻厌恶对境所生的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的心,生起了就要用法灭尽它,舍弃它,这是圣人修根的方法。
在[中阿含] 的[漏尽经] 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1)有漏从见断:由於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圣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并且断除常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见解)、与断见(死了就没了的见解),消除对三世的疑虑,如:我有过去世吗?我无过去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无来世吗等?自疑我是谁呢?众生那儿来呢?有灵魂吗?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2)有漏从护断:由於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有漏从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4)有漏从用断: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5)有漏从忍断: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6)有漏从除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因此靠思惟无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法则,来断除根本的攀缘和执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除去心中对外境所生的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使忧恼不生。
(7)有漏从思惟断:由修习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来断除烦恼。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为主要的原则修习七觉支。修习四念处来培养念觉支、修习决择善恶法来培养择法觉支、修习精进断恶修善来培养精进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喜悦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轻安觉支、修习四禅定来培养定觉支、修习观照来培养舍觉支,依远离、依无欲、依趋向於寂灭,灭尽诸烦恼结使,而达到涅盘解脱的境界。
总结
依上面所引的经文思惟应知;欲的生起是从触开始,当根门触境时它对我们身心产生乐受,心中认知它是乐受是想,想后有思,思后生爱,意念对爱反复思念,不肯舍离。是故佛说:「欲从思想生。」。
它的生起过程是:触→受→想→思→爱。因此要修习到无欲是:知欲→离欲→灭欲→断欲→无欲。先得了解欲如何生?常观察它,知道它是源于对境的接触之后,才修远离这些生欲之境,以免受引诱再生欲念。
若心数数忆念于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灭除欲;这包括远离生欲的境,修不净观,无常观,思惟欲的过患,思念佛与罗汉的庄严与清净,思惟恶道的苦,死,自己的修行时间不多,同时要对圣道常常向往,出离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缘四识住的道理;一次成功灭欲之后,将来触境时欲还会再攀缘生起,那时还得再做灭欲的工作,直到该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算是断欲。
这只是断我们心里的一种欲而已,我们六个根门对可爱境的欲是很多的,要踏实的修,修到无欲的成果叫做“心解脱”,是心对欲不再思念,如实地知道它会带来苦而放下它,免得被它烧着了。
在《杂阿含22经》中佛言:「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又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这是断欲的成果。
能够做到这种地歩确是要花许多时间与精神,所以要培养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的念力,要用四正勤,要知五根,培养五力,才能成就四神足,要能修成无欲,真要有欲愿成佛的如意足心愿,勤如意足,澈底的知道自己的心的心神足,能成就心神足还要靠正思惟的观如意足,故达到心解脱那真是有大神力了。
法增比丘,澳洲雪梨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佛教之法
www.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www.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佛陀中道园地
www.groups.yahoo.com/group/TheTasteOfDhamma佛法之味
www.groups.msn.com/Buddhisminworld世界佛法
www.groups.msn.com/middlepath佛陀中道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学习南传佛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