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3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3

识的生起

明白了上述的识蕴,识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这样的观照识蕴的因缘生,然后才观照它的剎那生(指在接触境时所生的识)。

色、受、想、行、识的观照

要把对五蕴的执取断除,是需要正见以及强大的正念,而且不能对它们生起情感,心念必须非常的冷静,先学习常常观照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状况,等待正念生起巩固之后,才学习常常观照受、想、行、识,并断除对它们的执取。

在[杂阿含42经]里佛教导说:“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观察身体的四大及眼、耳、鼻、舌、身的状况。爱喜是心对色的执取,也是色的味,要断灭对色身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色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观察受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受。爱喜是心对受的执取,也是受的味,要断灭对受的执取是修八正道,受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观察想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想。爱喜是心对想的执取,也是想的味,要断灭对想的执取是修八正道,想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观察行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思。爱喜是心对思的执取,也是行的味,要断灭对行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行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如实知。” (观察识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识。爱喜是心对识的执取,也是识的味,要断灭对识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识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圣者识的灭尽

观照五蕴的坏灭与灭尽;同样的,它们也有因缘灭与剎那灭。阿罗汉一切烦恼灭尽,故根触境时不动心。但是识还存在,要是没了识他就不能吃饭与人对答了。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这就是因缘灭。五蕴剎那时的坏灭是剎那灭,比如从眼识转去耳识时,眼识就是剎那灭。圣者的识在死时不再生起,因此就不会去转世。

故在[杂阿含64经]里佛说:「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于正念正智的无念状态),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

在[杂阿含905经]里舍利弗和诸外道出家及摩诃迦叶讨论说:“云何?舍利弗!如来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

又问: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非有后生死、非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诸外道出家又问尊者舍利弗:云何所问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一切答言:世尊说:此是无记。云何为上座?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作此语已,从坐起去。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相去不远,各坐树下,昼日禅思。尊者舍利弗知诸外道出家去已,诣尊者摩诃迦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以向与诸外道出家所论说事,具白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后有生死、后无生死、后有后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

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后有者不然。后无、后有无、后非有非无者不然。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

圣者死时诸根停止,意识也停止,识不会离开身体,也不再造业;若从缘灭法来看: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因此他们不再回来。在佛经上佛陀为他们授第一记。他们很多是在活著的时候就早已做到不再造业的境界,不是在死时才做到的。

在[中阿含1091经]里记载一则以刀自杀的阿罗汉的故事:“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

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

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烟起,充满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

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

证悟者的识在身体死时已经灭尽,因此恶魔波旬找不到他的识。魔王是要我们继续回来轮回,这样子他就有更大的力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死随念(Marananus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