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趣论的二十四缘(Paccay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自觉》
發趣论的二十四缘(Paccaya)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这是在《阿毗达摩论》里第七部《发趣论(Patthana)》,解释缘力(Paccayasatti)或缘的特有资助力来详析名法与名法间的种种互相连系的关系。每一缘都有:(1)缘法(Paccaya-dhamma)作为其他法之缘的法,这缘法产生,支持其他法而使其成为其缘。(2)缘生法(Paccayuppanna
dhamma)是指受到缘法缘助而生起或持续存在。(3)缘力(Paccayasatti)是缘法作为缘生法的缘的特有方式。
这二十四缘是:(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五)相续缘;(六)俱生缘;(七)相互缘;(八)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生缘;(十一)后生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果报缘(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无有缘;(廿三)离去缘;(廿四)不离去缘。
二十四缘
|
业果
|
轮回
|
关系
|
修道
|
业缘
|
无间缘
|
因缘
|
道缘
|
|
果报缘
|
相续缘
|
所缘缘
|
根缘
|
|
有缘
|
前生缘
|
俱生缘
|
禅那缘
|
|
无有缘
|
后生缘
|
无间缘
|
增上缘
|
|
不离去缘
|
相互缘
|
|||
离去缘
|
依止缘
|
|||
亲依止缘
|
||||
相应缘
|
||||
不相应缘
|
||||
重复缘
|
觉音在《清净道论》是用这廿四缘解释每一支缘起支的缘的生起;阿耨楼陀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把缘法与缘生法归纳为名法、色法与名色法三组,组成六对来解释每一对之间的缘。以下先分析廿四缘:
1. 因缘(Hetupaccayo)---是指依于因的状态而为缘,其法助成另一法的存在或生起。缘法的作用有如树的根,深固而善安住,使缘生法稳固。它包括名法的三善因:贪、瞋、痴与三不善因:无贪、无瞋、无痴。缘生法是与每一因相应的名法与俱生色法:指依身、语、意造善恶之业,俱生色是指结生时生起的业生色与生命期里生起的心生色。比如贪爱,这是缘法(Paccaya-dhamma);对美女的贪爱,这是缘生法(Paccayuppanna
dhamma);缘力则是因缘(Hetupaccayo)。修行就是对治贪爱(tanha)。
2. 所缘缘(Aramanapaccayo)---此缘的缘法是六种所缘,它使缘生法取它为目标而生起。色、声、香、味、触、法处等六处是所缘,取它们任何一个作为心与心所的目标的缘生法,所以不论何法皆所缘缘。比如贪爱,这是缘法;对美女的贪爱,这是缘生法;缘力则是所缘缘。修行是对治贪爱(tanha)。修习安般念(世俗谛,概念),生起似相(panibhaga
nimitta)它是概念,也是缘法,缘生法是禅那心,缘力是所缘缘。
在这里要提到的一个是概念(Pannatti),它是世俗谛,它有两种﹕即意义概念,比如有毛的四脚家畜是狗的观念是意义概念(atthapannatti) ,或所知概念;它的名称叫「狗」则是名字概念(namapannatti),或令知概念。概念与名色以两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即所缘缘和亲依止缘,亲依止缘下面会谈到。
3. 增上缘(adhipatipaccayo)---是依于主要义而助成之法。有所缘增上缘(arammanadhipati)和俱生增上缘(Sahajatadhipati)两种。所缘增上缘指以某法为主而使非色法(心与心所法)转起,则该法是彼法(非色法)的所缘增上缘。它与所缘亲依止缘相同只是缘力稍异,所缘增上缘拥有极强吸引与支配该名法之力,所缘亲依止缘则拥有极有效能使心与心所生起之力。
俱生增上缘的缘法是以增上缘之力支配缘生法,即俱生的名色法的生起。此缘的缘法是欲、勤、心与观这四种增上缘(四神足),在任何时候,一位修行者具有这四增上缘的其中一缘作为增上缘,它只发生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里。以观俱生增上缘来说,修行到解脱的过程,无痴是缘;慧或观是心所,是俱生的名色法,是缘生法;缘力则是观俱生增上缘。
4. 无间缘(anantarapaccayo)---无间缘是由于无间而助成之法,此缘是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使其它名法不能插入其间。一个心灭去之后,下一个心即刻生起,所以称为无间缘。生死轮回的现象是心的生灭之流,即无间缘。
5. 相续缘(等无间缘)(Samanatarapaccayo)---相续缘是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依照心的定法即刻生起。无间缘与相续缘二缘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个心识剎那灭尽的心与心所,以及紧随它们之后生起的心与心所。刚灭尽的心与心所是缘法,随后生起的心与心所是缘生法。至于阿罗汉的死亡心,没有无间缘与相续缘,因在这死亡心之后并无任何心生起。
6. 俱生缘(Sahajatapaccayo)---是指一法生起之时,依俱生性而助成之法,如灯火点燃时,光明、颜色与热能与它同生。它可详分为六种:
(1) 名与名(心与心所):四非色蕴(受、想、行、识)相互由俱生缘为缘,或名法为相应名法的俱生缘。比如眼取色为所缘,而起眼识。眼识是缘法;眼识随所缘缘(色相)而起后,其他俱生心所(名法):触、受、想、思、作意、一境、命根俱生,这些是缘生法;缘力即是俱生缘。
(2) 名与色:每一名法都作为俱生色法的俱生缘。
(3) 四大色:四大种(元素色)的每一个作为其它三个的俱生缘。
(4) 四大与所造色:四大种的每一个都作为所造色的俱生缘。
(5) 于结生时,心所依处(色法)作为果报名法的俱生缘,而果报名法又作为心所依处的俱生缘。
(6) 色法(心所依处)对于非色法(名法)有时由俱生缘为缘,有时对无色界的心、心所法不以俱生缘为缘。
7. 相互缘(aññamaññapaccayo)---它是俱生缘的一个分类。是以相互生起和互相支持之法,如三脚架互助而立。可详分为三:
(1) 四名蕴(受、想、行、识)由相互缘为缘;
(2) 四大种(地、水、火、风)由相互缘为缘;
(3) 入胎剎那的名法(结生识)与色(心所依处)由相互缘为缘,它也是俱生缘。
8. 依止缘(nissayapaccayo)---这缘的缘法作为缘生法的资助或依处而导致后者生起。如大地支助树木或风支助云朵等。它有三种:
(1) 心与心所互相作为依止缘及作为俱生色法的依止缘;
(2) 四大元素互相作为依止缘及作为所造色的依止缘;
(3) 六依处作为七识界的依止缘。
依止缘的例子如心所依处(心脏)的色法是意界及意识界及彼等相应诸心所法的依止缘。
9. 亲依止缘(Upanissayapaccayo)---这缘乃依彼而生起的,为了自己的成果而依止,是强力的助成之因。它有三种:
(1) 所缘亲依止缘(arammanupanissaya)---它与所缘增上没什麽差别,所缘增上缘是指比如行布施、持戒、忏悔等法,尊重而行观察,而以强有力的原因为修道的所缘亲依止,它使属于缘生法的名法有极强度依它而生起以便识知它。
(2) 无间亲依止缘(anantarupanissaya)---它与无间缘相同,只是缘力稍异,无间缘是导致后生名法在前生名法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之力,而无间亲依止缘是导致后生法极度依靠前生法的灭尽而生起之力。
(3) 自然亲依止缘(pakatupanissaya)---《清净道论》称本性亲依止缘,它涉及范围极广,其缘法包括一切能够在以后有效地使属于缘生法的心与心所生起的过去名色法,比如以前的贪欲是作为后来的杀生、偷盗、邪淫等邪思的自然亲依止缘。
10. 前生缘(purejatapaccayo)---它是由于先前生起而进行资助之法。如眼处对于眼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由前生缘为缘。其它的五处也同。意界及意识界依于心所依处而转起,该色法对意界及彼相应心所法以前生缘为缘;至于意识界及彼相应心所法,有时由前生缘为缘,有时不以前生缘为缘。它有依处前生(vatthupurejata),和所缘前生(arammanapurejata)两种。依处前生缘指在生命期中,六依处色(眼、耳、鼻、舌、身、意)作为名法(识)的依处前生缘。比如缘眼生眼识。眼是缘法,眼识是缘生法,缘力是前生缘。所缘前生是指五所缘(色、声、香、味、触、法)是五门心路过程心与心所的所缘前生缘。比如缘色起贪心,美色是缘法(所缘),贪心是缘生法,缘力是所缘前生缘。
11. 后生缘(pacchajatapaccayo)---此缘刚好与前生缘相反。它的缘法协助并增强在它之前生起的缘生法。此缘开始于一世当中的第一个有分心,并支助在结生时生起的业生色。比如第一个结生心,生起之后,受接下来的十六个心路过程心的协助,它是缘法;心路过程是缘生法;缘力是后生缘。
12. 重复缘(asevanapaccayo)---《清净道论》将此缘作数数习行缘。它的缘法是导致与它同类的缘生法相续地生起,并对后者注入更强劲之力。所以任何世间善、不善及唯作速行名法若能作为下一个速行剎那里拥有同一业力品质(善、不善或唯作)的名法之缘,即是重复缘,后者是此缘的缘生法。心路过程里的七个速行心就是重复缘。人的善恶习气,就是重复缘。然而四出世间道心虽是善速行,但不能作为重复缘的缘法,这是因为在它们之后是果报心的果心。
13. 业缘(Kammapaccayo)---它是心的加行,有助成的作用。它有两种:
(1) 俱生业缘(Sahajata-Kammapaccayo)---它的缘法是八十九种心里的思心所,缘生法是与思心所相应的心与心所及俱生色法。这是作为俱生业缘的思,使其相应名法执行各自的作用,并促使某些色法生起。
(2) 异剎那业缘(Nanakkhanika-Kamma-paccayo---它的缘法是过去的善或不善思,缘生法是结生与生命期里的果报心及其心所及业生色,两者隔一段时间,不会在同时生起(异刹那),缘力是‘思’产生相符的果报名法及业生色的能力。此缘也存在于道心与果心之间。
14. 果报缘(Vipakapaccayo)---《清净道论》作异熟缘。它的缘法是使与它同生的缘生法保持被动及不活跃。它的缘法是果报心与心所;缘生法也是该些果报名法及俱生色法。诸果报心是因为业成熟而产生,故不活跃且被动。如于熟睡者心中,果报有分心(bhavanga)连续不断生灭,但并无造业,也不清楚觉知目标。
15. 食缘(aharapaccayo)---它的缘法维持缘生法存在,并支助其成长。它有两类:即色食(Rupahara)或段食,以及名食(Namahara),它有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种。色食是食物中的食素或营养,滋养身体,它是色身的缘法,食物消化后生新的食生色,食生色支助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及制造新的色聚。因此食物是缘法;身体是缘生法;缘力是食缘。名食的三食(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因)是俱生名色法的食缘。比如眼触生三受,触是缘法;受是缘生法;缘力是食缘。意思是业,分善恶业;善业又分欲界、色界、无色界善业。若一个人遇到僧人而开始修行证果,僧人是缘法,修行是缘生法,缘力是意思食缘。识食是指结生识,前世的死亡心是缘法;下一生的新身体(识缘名色而生)是缘生法;缘力是识食缘。
16. 根缘(indriyapaccayo)---它是除去男、女根的二十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它的缘法是通过在其范围之内,执行其控制力而支助缘生法。眼根等五根对非色法(眼识界及彼相应心所法)为缘。比如眼根只能看,不能听,如此眼根以其根缘之力,执行控制眼识及其相应心所。其余十四根对诸色及非色法为缘。对于诸业生色聚里的命根,以其色命根为缘。信根,比如给孤独长者在朋友处听到佛陀的名号,这是缘法;他开始跟佛修行是缘生法,缘力是信根缘。
17. 禅缘(jhanapaccayo)---它的缘法使缘生法紧密地观察目标,它是除去二种五识中的乐受与苦受的两种身识,一切有善、不善、无记等各别的七禅支(即寻(vittaka)、伺(vicara)、喜(piti)、一境(samadhi)、悦(Somanassa)、忧(domanassa)、舍(upekkha)),但只有五种心所,因悦、忧、舍都是受,受只是一个心所。缘生法是与禅支相应的心与心所及俱生色法。如修安般念时,能够把心固定在呼吸上,达到寻,就是禅缘之力。
18. 道缘(maggapaccayo)---它的缘法是使缘生法依之导引而生。有善、不善、无记等各别的十二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思惟、邪精进、邪定)。它有十个心所(正见是慧心所,正思惟是寻心所,正精进是精进心所,正念是念心所,正定是一境性心所;正语、正业与正命是三个离心所(Virati),邪见是邪心所,邪思惟是不善心的寻心所,邪精进是不善心里的精进心所,邪定是不善心的一境性心所。)四邪道分是导向恶趣的道缘,八正道分是导向善趣与涅槃的道缘。缘生法是除了十八无因心(ahetukacittani)之外的一切与道分相应的心与心所及俱生色法(无因心中的道缘是不可得的)。
19. 相应缘(Sampayuttapaccayo)---它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同生、同灭并互相资助,他们同一所缘,拥有同一依处色。若心是缘法,心所就是缘生法,或者心所是缘法,心就是缘生法。缘力即相应缘。即四名蕴相互由相应缘为缘。若取任何一心(指心与心所的组合)的任何一个名法为缘法,其它的相应名法即是缘生法。没有色法。
20. 不相应缘(Vippayuttapaccayo)---它的缘法资助现在的色法的名法,或资助现在的名法的色法是不相应缘,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类。它有俱生、后生与前生三种:俱生是指诸结生时,心生色是名蕴的不相应缘,结生识是名法,它与心所依处同生,但心所依处的寿命比名法的结生识长,所以不同灭,故结生识是缘法;心所依处是缘生法;缘力是不相应缘;后生是指后生的名法是前生色法的不相应缘,比如看见不喜爱的人(缘法),心生讨厌(瞋心,缘生法),瞋心灭后,但脸色还很难看,这缘力就是不相应缘;前生是指前生识是后生六依处的不相应缘。
21. 有缘(atthipaccayo)---有缘与不离去缘含义同而名称不同。有缘指缘法资助缘生法生起,或与缘生法同在时资助缘生法继续存在,或两者暂时同时存在以资助缘生法。它是因现在存在相及由于有的关系。可由七点来解释:
(1) 四名蕴相互以有缘为缘;
(2) 四大种相互以有缘为缘;
(3) 入胎剎那的名色相互以有缘为缘;
(4) 心、心所法对于心生色相互以有缘为缘;
(5) 四大种对于诸所造色相互以有缘为缘;
(6) 眼处对于眼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乃至身处……色处……乃至触处对于身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色处……乃至触处对于意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
(7) 凡依止于某色(心所依处)而意界及意识界得起作用,则彼色之对于意界与意识界与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
此外它亦可由五种来说:
(1) 俱生,以一蕴对于其它三蕴及心生色,以有缘为缘;
(2) 前生,眼等以有缘为缘;
(3) 后生,对前生来说,此身是由于后生的心与心所法,以有缘为缘;
(4) 段食对于此身,以有缘为缘;
(5) 色命根对于业生色,以有缘为缘。
22. 无有缘(natthipaccayo)---这缘是对名法之灭尽给予其它名法有机会随其后生起。无有缘与离去缘相似,它是以不存在的缘力支持缘生法。
23. 离去缘(Vigatapaccayo)---这缘是对名法之离去给予其它名法有机会随其后生起。离去缘是以名法之离去的缘力支持缘生法。
24. 不离去缘avigatapaccayo)----它与有缘含义相同而名称不同。有缘支助名色法是生、住、灭过程。而不离去缘的缘法是依不离去的状态而支助名色法是生、住、灭过程。此缘的缘法资助缘生法生起,或与缘生法同时存在并资助缘生法继续存在,或两者暂时同时存在以资助缘生法。
缅甸的列迪(Ledi Sayadaw)长老将这些缘归纳为四大缘:即所缘缘、亲依止缘、业缘与有缘。以下列为参考:
1.所缘缘──所缘增上,所缘前生,前生依止,不相应。
2.亲依止缘──所缘增上,前生依止,所缘前生,异剎那业,不相应,无间,相续,重复,无有,离去。
3.业缘──异剎那业。
4.有缘──所缘增上,俱生增上,俱生依止,前生依止,依处前生,俱生业,不相应,因,俱生,相互,果报,食,根,禅那,道,相应,不离去,后生。
又根据《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对缘的解释;它依六种方式来分类:
1.名作为名的缘──无间缘,相续缘,无有缘,离去缘,重复缘和相应缘。
2.名作为名色的缘──因缘,禅那缘,道缘,业缘和果报缘。
3.名作为色的缘──后生缘。
4.色作为名的缘──前生缘。
5.名色作为名的缘──也是概念与名色作为名的缘,它有所缘缘与亲依止缘。
6.名色作为名色的缘──增上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食缘,根缘,不相应缘,有缘和不离去缘。
法增比丘整理,台北。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