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治病的真理---5
佛法治病的真理---5
6.修慈爱来医好受嗔恨伤害的心
在[小部]里有一部经叫《慈爱经》 (Metta Karaniya Sutta):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
这部经的缘由是因为有五百位比丘众在树林里修禅时,树神不喜欢他们,因此捣乱,令到比丘众无法住下去,比丘众也生厌恨,他们离开后回去向佛报告,佛为他们开示此经,并敦促他们修慈爱,比丘众回到原地,对树神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不再骚扰。我们又何尝不曾对他人生起厌恨嫌弃之心呢?当我们的心被这污浊之心念所污染时,你说是好吗?他人会回应给你爱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对他人散发慈爱者,他人才会回应给你爱心。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āra),它是四无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修习:(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敌人;(4)无关者(无瞋或爱者);(5)异性;(6)死人。
佛陀在讨论瞋恚的对治时指出,有五法可以冶瞋: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爱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慈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平等舍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忘却与回避;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思维业:自己是业主,是业的嗣者,由业而生,是业之亲族,依赖己业支撑而活,善恶业皆得自己承担。依赖这五法以对冶心中的不喜。([增支部]五支161经)
修习慈爱会给我们带来十一种利益。这是佛在《慈心功德经》里所说的:“比丘们,慈心能引发出不动摇之心。对于熟悉慈心并经常训练的行者,渐次掌握它并形成他的习性,该行者经过培育慈心后将获得十一种利益。是那些利益呢?(1): 他睡时安宁;(2): 醒时精神舒畅;(3): 不做恶梦;(4): 人所敬爱;(5): 非人也敬爱;(6)天人护卫;(7):刀兵火毒不能侵;(8):易摄心入定;(9): 肤色美好;(10): 死时心不颠倒 (临终不昏迷不恐惧 );(11): 若未得解脱 (生死) 也将获生梵天界 (如睡醒一般)。
我们要天天修习慈爱,在生理方面它能让我们颜容光采,性格温和,充满精力,调和神经,降低血压,调整消化、排泄、免疫、内分泌系统,生起智慧,就像换了全身一般。在心理方面修慈爱能够帮助我们和别人沟通,打造友谊的桥梁,原谅和接受他人的缺点,帮助我们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当我们开发慈爱后,我们便会明白,若不善待别人,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自己会变得忧郁,失落;当我们友善地和他人沟通时,别人会以实际的行动,以相应的态度对待我们,人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是孤立的,他们互为因缘,变化多端,但总的来说只是贪嗔痴,若能净化心念,其他的心态也得到净化。修习慈爱是最好的方法,这也能帮助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成长。
6.修慈爱来医好受嗔恨伤害的心
在[小部]里有一部经叫《慈爱经》 (Metta Karaniya Sutta):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
这部经的缘由是因为有五百位比丘众在树林里修禅时,树神不喜欢他们,因此捣乱,令到比丘众无法住下去,比丘众也生厌恨,他们离开后回去向佛报告,佛为他们开示此经,并敦促他们修慈爱,比丘众回到原地,对树神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不再骚扰。我们又何尝不曾对他人生起厌恨嫌弃之心呢?当我们的心被这污浊之心念所污染时,你说是好吗?他人会回应给你爱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对他人散发慈爱者,他人才会回应给你爱心。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āra),它是四无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修习:(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敌人;(4)无关者(无瞋或爱者);(5)异性;(6)死人。
佛陀在讨论瞋恚的对治时指出,有五法可以冶瞋: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爱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慈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平等舍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忘却与回避;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思维业:自己是业主,是业的嗣者,由业而生,是业之亲族,依赖己业支撑而活,善恶业皆得自己承担。依赖这五法以对冶心中的不喜。([增支部]五支161经)
修习慈爱会给我们带来十一种利益。这是佛在《慈心功德经》里所说的:“比丘们,慈心能引发出不动摇之心。对于熟悉慈心并经常训练的行者,渐次掌握它并形成他的习性,该行者经过培育慈心后将获得十一种利益。是那些利益呢?(1): 他睡时安宁;(2): 醒时精神舒畅;(3): 不做恶梦;(4): 人所敬爱;(5): 非人也敬爱;(6)天人护卫;(7):刀兵火毒不能侵;(8):易摄心入定;(9): 肤色美好;(10): 死时心不颠倒 (临终不昏迷不恐惧 );(11): 若未得解脱 (生死) 也将获生梵天界 (如睡醒一般)。
我们要天天修习慈爱,在生理方面它能让我们颜容光采,性格温和,充满精力,调和神经,降低血压,调整消化、排泄、免疫、内分泌系统,生起智慧,就像换了全身一般。在心理方面修慈爱能够帮助我们和别人沟通,打造友谊的桥梁,原谅和接受他人的缺点,帮助我们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当我们开发慈爱后,我们便会明白,若不善待别人,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自己会变得忧郁,失落;当我们友善地和他人沟通时,别人会以实际的行动,以相应的态度对待我们,人际间的关系得以改善。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烦恼习气不是孤立的,他们互为因缘,变化多端,但总的来说只是贪嗔痴,若能净化心念,其他的心态也得到净化。修习慈爱是最好的方法,这也能帮助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成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