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08的博文

最大的果报

最大的果报 [增支部9.20] 法增比丘谨译 我们作的布施会给我们带来果报,但布施的果报是有差别的。如在[增支部9.20]里佛陀对给孤独长者的谈话所示。 (佛陀对给孤独长者说:)“在过去,在家人!有一婆罗门名叫维腊玛(Velāma),他对僧团作了一次如是巨大的供养:他供养八万四千个金钵装满了银子,八万四千个银钵装满了金子,八万四千个铜钵装满了金条,八万四千只大象,八万四千辆车乘,八万四千只乳牛,八万四千个奴婢,八万四千个座垫,许多百万匹的丝绸,和不可胜计的食物,饮料,香油,和床褥等。”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但供养一个有正见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有正见者,但供养一个一来果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一来果者,但供养一个不来果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不来果者,但供养一个阿罗汉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阿罗汉,但供养一个辟支佛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辟支佛,但供养一个正等觉佛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正等觉佛,但供养一个以佛为首的比丘僧团,和建立一所寺院来接待四方僧众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以佛为首的比丘僧团,和建立一所寺院来接待四方僧众,但供养一个有坚强的信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人,并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这人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皈依佛法僧和受持五戒者,但供养一个在挤牛乳的短时间里修习慈爱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犹如婆罗门维腊玛对僧团所作的大供养,若一个人供养一百个修习慈爱者,但供养一个在弹指的短时间里修习观照无常者能得到更大的果报。” 在汉传的[四十二章经] ‘第十一章施饭转胜’里佛陀的开示:“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

修供养的善处受生

图片
修供养的善处受生 法增比丘谨译 一般上世人都爱修供养,在我们汉人之中,修供养还是主要的修行。修供养者能得到八处善处受生。 根据[增支部8.35经]所载,佛说:「诸比丘!修供养者能于八处善处受生。是那八处呢?诸比丘!某某善士供养食物、饮料、衣著、车乘、鲜花、香、涂香、床褥、住处、和灯光给修行人或婆罗门,他在作供养时希望能得到回报,他看到那些富裕的人、婆罗门、和在家众享受五欲的乐趣,因此他心想:当我死后,身体解散之后,但愿我能生在他们之中!他的心如是思惟它,坚信于它,和培育它。他只是想着这些鄙劣的回报,若他的心没有开发至更高的境界,他的布施会给他带来这种善处受生。在死后,身体解散之后,他会生于那些富裕的人、婆罗门、和在家众之中。但我要附带说这只是给那些有戒德的,而不是给那些无戒德的;因为他的清净,诸比丘!他的心里企求清净的德行,所以他能够得到善的果报。 复次,某某善士供养食物、饮料、衣著、车乘、鲜花、香、涂香、床褥、住处、和灯光给修行人或婆罗门,他在作供养时希望能得到回报,他听到那些四天王天的天人的长寿、庄严、和快乐,他愿能生在四天王天的天人之中!他的心如是思惟它,坚信于它,和培育它。他只是想着这些鄙劣的回报,若他的心没有开发至更高的境界,他的布施会给他带来这种善处受生。在死后,身体解散之后,他会生于那些四天王天的天人之中。但我要附带说这只是给那些有戒德的,而不是给那些无戒德的;因为他的清净,诸比丘!他的心里企求清净的德行,所以他能够得到善的果报。 复次,某某善士供养食物、饮料、衣著、车乘、鲜花、香、涂香、床褥、住处、和灯光给修行人或婆罗门,他在作供养时希望能得到回报,他听到那些忉利天的天人的长寿、庄严、和快乐,他愿能生在忉利天的天人之中!他的心如是思惟它,坚信于它,和培育它。他只是想着这些鄙劣的回报,若他的心没有开发至更高的境界,他的布施会给他带来这种善处受生。在死后,身体解散之后,他会生于那些忉利天的天人之中。但我要附带说这只是给那些有戒德的,而不是给那些无戒德的;因为他的清净,诸比丘!他的心里企求清净的德行,所以他能够得到善的果报。 复次,某某善士供养食物、饮料、衣著、车乘、鲜花、香、涂香、床褥、住处、和灯光给修行人或婆罗门,他在作供养时希望能得到回报,他听到那些夜摩天的天人的长寿、庄严、和快乐,他愿能生在夜摩天的天人之中!他的心如是思惟它,坚信于它,和培育它。他...

《不动利益经》---中部106

《不动利益经》---中部106 法增比丘解释与注释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Kuru)1,名剑摩瑟昙(Kammasadhamma)2之拘楼国聚落。 于其处世尊唤诸比丘曰: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曰:世尊! 世尊如是说:诸比丘!欲为无常、空虚、虚伪、愚痴法3。诸比丘!是为诳而愚者之浮言。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俱为魔之领域,此乃魔之境界,此乃魔之饵食、此乃魔之食。于此等恶不善之意,生贪欲、嗔恚、斗诤,而此等于此成为随学圣弟子之障碍。 于兹,诸比丘!圣弟子作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对圣弟子成为障碍。我今以广大之意胜于世间,住于意之确立如何?我以广大之意4胜于世间,于意确立时,一切恶不善之意、贪欲、嗔恚、斗诤则不生。由此等之断尽,我心可无限、无量、善于修习。彼如是行,对此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5,或依慧解脱6。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不动7。 诸比丘!是称之为第一不动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所有之色为此四大与四大所成色8。彼如是行,对此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不动。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二不动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一切现世之色,一切来世之色,一切现世之色想,一切来世之色想,俱是无常。所有无常者不应喜悦、欢迎、执着。彼如是行,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不动。9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三不动利益行道。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如是思念:一切现世之欲,一切来世之欲,一切现世之欲想,一切来世之欲想,一切现世之色,一切来世之色,一切现世之色想,一切来世之色想,此等一切想之无残灭时,此为寂静、殊妙,即无所有处。彼如是行之,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之导引,达于无所有处。诸比丘!此称之为第一无所有处利益行道。10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行至阿兰若,或行至树下,作如是思念:此依我、或依我所属之物,为空。彼如是行,对其专心住之时,对处心静,静时,今或达不动,或依慧解脱。身坏命终后,由识...

[大念处经1]注释---3 

[大念处经1]注释---3  Mahasatipatthana Suttam (DN 22) 法增比丘注释 17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18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38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39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40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41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42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43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44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45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46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47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老法之下,我等不愿意老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病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病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死法之下,我等不愿意死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

[大念处经1]注释---2

[大念处经1]注释---2  Mahasatipatthana Suttam (DN 22) 法增比丘注释 10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经过一年,骸骨堆高。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11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比丘若在感觉乐受29,知:“我在感觉乐受。”在感觉苦受30者,知:“我在感觉苦受。”在感觉不苦不乐受31者,知:“我在感觉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觉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觉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苦受。”又在感觉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1...

[大念处经1]注释

图片
[大念处经1]注释  Mahasatipatthana Suttam (DN 22) 法增比丘注释 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俱卢国2,名剑磨瑟昙3之俱卢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4,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5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6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7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8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9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2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10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11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12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13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14,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15而住;又于身,观灭法16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17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18”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19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20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3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21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22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

法的认识---30. 法是不燃烧

30. 法是不燃烧 在《杂阿含1244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烧燃法.不烧燃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烧燃法?若男、若女、犯戒行、恶不善法。身恶行成就;口、意恶行成就。若彼后时疾病困苦,沈顿床褥,受诸苦毒,当于尔时,先所行恶悉皆忆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众生先所行恶,身、口、意业诸不善法,临终悉现,心乃追悔,咄哉!咄哉!先不修善,但行众恶,当堕恶趣,受诸苦毒,忆念是已,心生烧燃,心生变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是名烧燃法。 云何不烧燃?若男子、女人、受持净戒、修真实法。身善业成就;口、意善业成就。临寿终时,身遭苦患,沈顿床褥,众苦触身,彼心忆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当于尔时,攀缘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为众恶,当生善趣,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 恶人行恶,善人行善,恶人恶自己,善人善自己。恶人行恶,死后当堕恶趣,受诸苦痛,心忆念这些,心生烧燃。善人行善,死后善心命终,当生善趣,心忆念这些,不生烧燃。 法增比丘, 佛宝寺,澳大利亚,5/9/2008。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ratana.earth.prohosting.com 佛宝寺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佛教之法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 佛陀中道园地 http://groups.yahoo.com/group/TheTasteOfDhamma/ 佛法之味 http://groups.msn.com/middlepath/ 佛陀中道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学习南传佛法

法的认识---29. 法是一乘道-----唯一的道路

29. 法是一乘道-----唯一的道路 在《杂阿含607经》里佛说:“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受观念处;心、心观念处;法、法观念处。” 在《杂阿含608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法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法增比丘, 佛宝寺,澳大利亚,5/9/2008。 这唯一的道路就是四念处,追随这条路,得以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法的认识---28. 法是日出

28. 法是日出 在《杂阿含396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闇冥,光明显照。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观照)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sotapanna),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是故,比丘于此四圣谛未无间(观照)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为何法是日出呢?因为日出破除闇冥与愚痴,使一位行者生起法眼,恒常观照,正念正知,不会有一个烦恼法不断,离欲、离恶不善法,直至涅盘。 法增比丘, 佛宝寺,澳大利亚,5/9/2008。

法的认识---27. 法是诸行的渐次止息与寂灭

27. 法是诸行的渐次止息与寂灭 在《杂阿含474经》里佛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阿难白佛:世尊!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在修习禅定时,达到初禅的行者,言语止息,言语寂灭。达到二禅的行者,觉观止息,觉观寂灭。达到三禅的行者,喜心止息,喜心寂灭。达到四禅的行者,出入息止息,出入息寂灭。达到空入处的行者,色想止息,色想寂灭。达到识入处的行者,空入处想止息,空入处想寂灭。达到无所有入处的行者,识入处想止息,识入处想止息。达到非想非非想入处的行者,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想寂灭。达到想受灭的行者,想受止息,想受寂灭。达到想受止息,想受寂灭的行者,一定般涅盘。不再来三界,永断轮回。 法增比丘, 佛宝寺,澳大利亚,5/9/2008。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ratana.earth.prohosting.com 佛宝寺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佛教之法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