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觉知的心3

训练觉知的心3

7. 认清真相
什么是苦(dukkha)? 它不只是身心的苦,凡是一切依缘而起的,无常的,不圆满的现象都是苦。包括乐的或好的状况。我们的苦有两种:即是身体的苦和心灵的苦。只要我们还活着,身 体的苦,生老病死苦等是难以逃避的。即使佛陀本身也没有例外。心灵的苦才是我们要努力调服的,它千变万化,简单的归纳为:爱别离苦、怨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这些要靠正思维,观照无常,修习慈爱,观照因缘法,修习中舍等方法,才能慢慢消减它的强度,渐渐达到自在的境界。一个内心追求欲乐的人,是绝对没有可能离开贪欲、贪欲之想、贪欲之觉的。---《中部.蛇喻经》

我 们生出来一定有生老病死苦,这是没法子的,每个人都会老,都会病,都会死,但是我们心的苦是可以想办法解除。佛陀比喻说好像一个人,他要是中了一支箭,这 个是生老病死苦的箭,他的心又再中多一支,那就不是中了两支箭?但是这第二支箭你可以不要给它中,那就是我们要懂得用佛法把这第二支箭防止它射过来,我们 已经中了一支,正在那边流血,痛,为什么你要给自己再中第二支箭呢?我们这种第二支箭是什么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苦。

不要迷失在生活里,那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只有智慧能灭除苦,在观照时,不要粘住观察的目标,而是在旁边观察目标,这样智慧才能生起。要知道,是主导者,将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没人害,是自己害自己。

认识它就够我们知道的,等苦受了,自会找苦的原因,它不在别处,是在我们这里!等找到苦的原因,要断啊还挺费劲,因为我们的手指会一直往外指,不会往自己心里指。知道心里有苦,就得找心药医,这心药就是修安般念让心平静,修慈爱让心平和,快则半载,慢则半生。

不论身体或心是处于何种的状况,我们应该只是觉知它,我们应该做一个离尘绝垢的观察者就够了。对于心,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虽然内外的心态我们都觉知到,但在调服我们内在的烦恼时,我们要学记取佛陀的教诲,那即是我们只调服自己的心,别人的心是别人的事:「假使有后世,因善恶之业会得到果实或成果,那么在身坏命终之后,将因善业生 于天界,享受极乐。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一种利益。假使无后世,因善恶之业也不会得到果实或成果,即使在此世间,此时此地,无有瞋心,无有害意,安全和快乐, 此人能维护自己。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二种利益。假使恶果落在造恶者身上,此人,心不对任何人起邪念,若没做恶业,那么恶果又怎么能影响此人呢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三种利益。假使恶果不落在造恶者身上,那时此人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本已清净。这是此人能得的第四种利益。迦摩罗经这完全是正思惟。

六根(内六处)没有力量束缚外境,而外境(外六处)也没有力量束缚六根,但它们都受到渴爱(tanha)的牵制。就如两只牛,白牛不是黑牛的系缚,黑牛也不是白牛的系缚,但这两只牛,都被同一条绳子或轭带所系缚。

一个没有修习观照的人,当看到一个物体时,他以心识辨别之後,马上就以过去的经验,生起分别心思惟它是好是坏,在佛法上这叫做作意(manasikāra)。这个人於是对喜好的境生起贪爱,对不喜好的境生起瞋恨,因而陷入不同程度习惯性的感官的好恶反应。但一个行者就不是这样,他们会以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来面对境尘,保持安静,觉知并观照它。困难的事不是求佛力加持,而是想办法解决。

色、 受、想、行、识都不是我,但是要用方法来破它,每一种都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破。因为我们对它错误的认识,所以我们就执取于身体,执取于感受,执取于想,执取 于行为造作,执取于识。所以我们才要平常一直有正念,有正定,就是一直集中我们的精力来观察,观察这个五蕴,或者观察身心或名色法的现象。我们明白色法的生起,它不是单一无因缘而生起的,每一个色聚里,它有八种色法: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再加上命根色和性色而成十法聚。至于名法的生起,也不是单一无因缘而生起的,它也是组合生起的,它有八个名法:一个识(心),加上七个心所:触、受、想、思、一境性、名法命根、作意。或其他的组合。

我 们为什么会有‘我’的想法?我们可以用自己做试验,你只要想:我们受苦是因为有个‘我’,从早上一睁眼就有个‘我’,可是当我们睡觉或者是在‘定’里面的 时候,那个‘我’就不见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我们修到解脱,涅槃的时候,那个‘我’也不存在,涅槃不一定要等到死,在活着的时候‘我’就已经消灭 了,就不会有‘苦’了,当我们明白了这点,我们在修‘戒定慧’的时候就要针对那个‘我’来下功夫,佛陀解释的那个‘我’是跟随着‘五蕴’来分类,每个 ‘蕴’都有四种我,所以五蕴就有二十种‘我’在里面。

心 念是连续的,一个心念跟着一个心念,就像水流。我们的正念不够,所以觉察不到,以为心念不是连续的。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下阿毗达摩论。觉察总是有点慢,那是 正确的,这是因为正念不强的关系,不能当下跟着它,一般上,观照都是在观照刚发生过的心念,我们是不可能一边面对着境,又能同时观照的。若是能即时随观, 我们就能避免造恶业,或者使自己受惯性的反应而造业。能觉察心,觉察后就消失,念头过去了,才意识到刚才起念头,做到这样观心,虽然慢点,还是正确的。做 个自由的人吧(不是有‘我’)!别被‘身体’和‘想’把你拐去了!

只要修的正确,就能达到名色分别智,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观智。经行在走时,靠心作意左脚,右脚等,心念起后,脚跟着走,就能看到名色分别智Namārupa parichedañāna。当然若你想要用更细的阿毗达摩论里所讨论的方法来修,那也没问题,还是能达到名色分别智。经行一个小时以后,半 个小时没有什么效果,一个小时你一直在注意,因为那个时候你放松,当你放松的时候你眼睛的注视地面也跟着放松,结果它变成怎么样?地模糊了,因为你没有注 视它,你知道没什么好看的,结果你就不会注视地面,那个地面一下子变成整片,是模糊的,这个现象一出现,就表示你的意念的思维已经断了,因为我们要看,才 会产生一种想,当这个地面变成模糊的时候,这个想已经断了,没有想了,就是进入定了,就表示你已经进入定了,这个时候你还是维持你的念在脚底,这个时候你 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念很强,正念很强,你一直在感觉脚里面的构造,你就看到脚里面的构造,就好像手指,手指里面的构造是什么?外面有皮,还 有肉,里面还有筋,还有骨,三节的骨头,脚也是这样,它有脚趾、脚掌,还有脚踝,还有小腿,还有这边的关节,还有大腿,还有大腿上面股的关节,有几个地 方,你走的时候注意力就跑到那边去,当你的注意力跑到那边去的时候,那还是修定,还没有达到观。早上我就跟他们这样分析:好了,你走的时候左脚、右脚、左 脚、右脚,一个小时之后,如果你还是没有达到刚才我所说的知道它的皮肉筋骨的阶段,你还是能够维持左脚、右脚,但是这时候你的心很清楚,你就能分辨是命令 使我的脚走,结果你就达到第一种观智,就是名色分别智,这是第一种。当时你达到它的时候,你自己的心也不清楚的,只是你知道这边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身体, 一个是心,这就是名色分别智,你的心中知道而已,但是你要过后,就是经行完了你才观照回头,这叫审察智Patisankhāñāna, 每一个人的心都有这个功能的,就是会想回头刚才我到底去了什么地方?我做了些什么事情?这叫审察智,第十个观智,就是你检讨你自己刚才做了些什么?比如说 我们忘记手机放在哪里去了?结果你就想,刚才我去了什么地方?我去了厕所,然后就跑去厕所,看见手机在那边,对吗?就是你开始想,想回头去,刚才我去了什 么地方?我的手机放在哪里去了?刚才上厕所,跑去厕所找一下,果然在那边,这个就是审察智,就是你检讨你自己刚才发生的事情。一个修行者也是这样,他会审 察自己,刚才我经行是怎么样的过程?所以第十个叫作审察智。

你能够达到第一个名色分别智已经不得了了,这个已经达到快要破身见的地步了,已经分辨两个了,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然后你再继续走下去,观照,你观照,是因为我的心叫他走的,你脚才走,所以心是因,脚是果,同样的左脚、右脚是互为因缘;你可以达到几种观智,你走的时候可以观照,你就观照,是因为我的心叫他走,所以脚才会走,这个心就是因,脚是果,这个就叫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na,第二种观智。

一 个修行者是这样,他会审察自己,刚才我经行是怎么样的过程?所以第十个叫作审察智。你能够达到第一个名色分别智已经不得了了,这个已经达到快要破身见的地 步了,已经分辨两个了,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心。然后你再继续走下去,观照,你观照,是因为我的心叫他走的,你脚才走,所以心是因,脚是果,同样的左脚、右 脚,你可以达到几种观智,你走的时候可以观照,你就观照,是因为我的心叫他走,所以脚才会走,这个心就是因,脚是果,这个就叫缘摄受智,第二种观智。早上 我讲了五个,第一个名色分别智,第二是缘摄受智,接下来就辨别左脚,左脚就结束了,就右脚了,右脚完又左脚,右脚就结束了,那就是生灭智Udayabbayañāna,你就看到生灭,看到左脚的生灭,右脚的生灭,当你念左脚的时候,左脚开始走,就是生了,等到左脚走完就灭了,就到右脚,所以又达到第四个观智,生灭智。你从生灭智就可以看到脚步在走的时候是无常的,这就是第三的三相智Sammasanañāna,第一个三相就是无常随观智,随观无常,这观智是一点一滴在累积的,累积的话把它汇合起来变成一个很圆满的观智,每一个人修行都是这样的过程。接下来第五,坏灭智Bhangañāna, 坏灭智就是说你走完了之后你看,刚才所谓的经行去了哪里?没有了,结束了,那就是坏灭。或者平常我们看见某某人死了,自己的公公或者婆婆死了,你就知道这 个人死去,不会再恢复,再也不会出现了,这就叫坏灭智,就是永远消失了,永远消失了就是指坏灭,不会再出现了。这是五种智慧,第一个手掌的五个智慧,第二 个手掌里面也有五个智慧。这边五个已经到达坏灭智,这边五个全部是你心里的正思维,就是怖畏Bhanyañāna、过患Ādinavañāna、厌离Nibbidāñāna、欲解脱Muñcitukamyatāñāna、审察智Patisankhāñāna,这全部是你心里在检讨自己,这是正思维。

总的说,四念处都是观法是法,一切只是‘法’,没人,没众生。只要我们持续修习,学习观察身心的真相,直到我们的心不再粘着于五蕴。直到我们从身和心解脱出来,时候了,苦也就止息了。

观念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但是我们正念不够,不能查觉,所以你得先学习认识它们,几乎大部分经过我们心念的,都是观念或概念。若常觉查观念,你就得学佛陀教游行者婆醯Bahiya的 方法,即是看时只是看,听时只是听!这样想就不会生起,就不会产生观念。紧张的情绪是我们没破身见,被身见和我见所牢牢控制住,所以平常依靠修习守戒,修 安般念和经行,把正念提昇,这样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时,定力能使你现法安住,静观其变,紧张自会舒缓。要学随时随地处于完全放松的,平静的,学习的状态 中,跟提昇正念密切相关,有了正念,自会持好戒,自会安定,自会观照名色法的真相。正念的培养,靠天天皈依三宝,持戒,做早晚课、修定,观照五蕴无常,以 及平常修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来达到,但初学者,就只能做到身念处,或者多一个受念处。身念处里的内容有安般念、四威仪、正知、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墓墟观等,它们是用来培养正念和对治贪欲心的。我们还得常思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以及死随念,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懈怠所耽误。

那个‘我’一直在控制着你,结果你的修行就一直在退步,因为你没有对付那个‘我’,你那个‘我’控制住你,一直认为‘我’是怎么样?‘我’要怎么样?因此你在修行也是这样的,一直有个‘我’!人 若常观照无常,只有更积极的感悟人生是苦,更坚定的去求取涅槃,而不是“觉得对啥事都无所谓了”。我们觉得自己是怎样怎样?这都是“我慢”!我慢是很狡猾 的,我慢一直会让你想,让你思,让你觉得,让你会意,让你自以为是,然后把你继续困在轮回当中。所有生起的情感,都是随缘而变化的,小心别上当,一上当你 就被情感所惑,然后生起各种个样的情感,就像天气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刮风,一会儿雨,我们对这些都得认清,我们要有备而修,自能不被境界所 控制,才得自在。

以什麽样的态度对待怨家和烦恼呢?心!排斥心!怨烦心!错啦。看着它,将会看到真相,那就是,它是名色法,是眼处,是色尘,是耳处,是声尘,是色蕴,是行蕴,是不善心,是随缘而生灭的,它不是,它不属于只要想一想,现实若是如是假象。那死后怎会有真相!要知道,过去的若是我,现在的是谁?若过去的是我的话,那我应该还活在过去,来不到现在!若想通了,因此决定过去已消失,百千年的事了,由它去。那,现在的呢?现在在那一刻?每一刻不停的过去,身体不停的变老,那要抓住那一刻,无从去抓啊!

当你触到乐受时,你要警戒,在电光火石之间,贪欲就在心中生起,贪欲是一种盖,盖住我们清明的心,然后你就会一头栽入,如象陷于泥沼,自拔不得,然后事后将会后悔莫及,整个过程就是十二缘起的六入------贪爱--取。对治的办法就是及时醒觉,放弃,远离。不要抱有侥幸之念,以为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实际上大部分修行人是控制不了,无能为力。能够及时醒觉,放弃,远离的人才是真修行人,才是心如意足Cittiddhipādo,才是缘灭的触解脱。当一位禅修者精勤地修行,他时时正知(sampajanna)无常(anicca),这位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Vedana)。在完全了知之后,他摆脱了所有的不净和垢染。当身体坏灭时,他已安住于正法,已完全了知感受,超越攀缘的世界,达到殊胜的境界。

若你已经越过怀疑、戒禁取、破了身见,证得初果,你应努力修证二果。当你走向越高的圣果,你就会越肯定心是非我,然后你就会越来越不相信你心里所起的任何念头。这念头就是根、尘、识三者的作用。找不到‘我’或‘我的’。观身体需要观到九法聚-----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命根。就能破身见

舍利弗Sariputta在路上看见马胜比丘(Asajji),就是五个比丘里面的一个,他中译名叫马胜,中文阿说示。阿说示在路上托钵,慢慢走,很庄严,很有正念,因为他是阿罗汉,所以他很正念地走,但是舍利弗有 善根,他一看,这个人不同凡响,他就跟上去问:请问你的师父是谁?阿说示答说我的师父就是世尊!舍利弗再问你的师父教你什么法?马胜比丘很有耐心,就跟他 说:我的师父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东西都是因缘生的,这个比佛陀开示的《转法轮经》还要深,因为因缘法是总结看佛法,他是阿罗汉,他总结佛陀所讲的第一部经和第二部经的内容,一切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

我们只要看自己的身体,看自己的祖父、父亲、母亲、祖母,或者我们有些亲戚朋友死了,你就懂得是因缘生,因缘灭的。舍利弗一下子就法眼净了,于是证了初果,他就知道这个身体是因缘灭,不是我,马上就证了,都不用这么麻烦看三十二身分了。他证了之后想这太好了,他就赶快跑回去跟他的朋友目犍连(Mogallana)说:我今天在街上遇到这个和尚,他跟我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目犍连听第三者传,听第三个人传诵的同一个,听完后他也证了,你看两个人都证了初果。结果他们两个人就离开他们的师父,来找世尊,就跟佛出家了,结果他们心地很善良,他们回去找他们的师父也过来,但他的师父不愿意来,因为他有很大的我慢,结果他就错过机会,没有来,后来怎么样不知道,那是他的事情。

要用心的去找那个自我,它不难找,就在根门接触境尘时生起,它一直在生起。觉知到它时就地解决它,别让它溜啦,而且它会一直的复活,死缠的厉害。所以别对它手軟。烦恼来时,把它斩了;自我来时,把它斩了;魔来时,把它斩了;佛若来时,把他也斩了,免得挂在心上又多一个‘我’。

眼 睛看的时候,任何东西都是触,这边就有十种东西,就是根、尘、触、识、受、想、思、爱、寻、伺。这十种法。我们来一个个分析,‘根’就是‘六根’:眼、 耳、鼻、舌、身、意根,‘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境,都是外面的东西。接下来是触,‘根’和‘尘’触,接下来产生‘识’,‘眼识’,眼睛看了产生 ‘眼识’,耳朵听了产生‘耳识’,鼻子闻了产生‘鼻识’,舌头吃了产生‘舌识’,身体触了产生‘身识’。早上我坐的时候蚊子来叮我,身体是根,蚊子是尘, 被蚊子叮的时候是‘触’,触的时候我还不懂是什么,它只是触而已,后来会痛了(‘受’),马上就起了‘识’,‘识’起了就‘想’,就辨别是蚊子叮,所以已 经到第几步了?‘根’、‘尘’、‘触’、‘识’、‘受’‘想’,辨别是蚊子的时候已经是‘想’了,然后‘思’,思了跟着就是‘爱’和‘恨’,这个就是 ‘行’,然后‘寻’,就是你找到那个对象—蚊子,‘伺’就是把它赶走,十个步骤在两秒之中就发生了。我们天天都是这样做的,每一个东西接触我们的根的时候 都发生这十种情况。佛陀所分析的都是法,这边里面没有众生,这里边所分析的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十种东西,什么地方 是色蕴,‘根,尘’,什么是受蕴?‘触’也是色,色跟色接触,也是属于色。接下来‘受’是哪里?‘受蕴’,认识在哪里?‘识’是‘识蕴’,根,尘,触, 识,‘识’是属于‘识蕴’,接下来‘受’,‘受’就是‘受蕴’,接下来‘想’,‘想’是‘想蕴’,‘思’是‘行蕴’,‘爱’是‘行蕴’,‘寻’是‘行 蕴’,‘伺’是‘行蕴’。你看,十法五个蕴都有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身体的32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