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觉知的心2

 训练觉知的心2
4. 放下思念
经意是闻慧,或思慧,它只是困在意念上而已,需得亲身去经行,或修安般念,体证身无我,这是修慧。需用正确的方法,修安般念或经行后观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别观。经行时以两腿觉知它是皮骨等,然后再觉知四界,直到你见到真相为止,这不是思惟或想或依靠佛学知识而得的,任何属于想而生的证悟都是假的,经不起考验的。

在平常培养觉知以一个简单的训练来解释,当我们坐着的时候,盖起眼睛,开始把心放在眼和鼻子间,然后就觉知一切,纯粹的只是知道,这是觉知。但是当你把注意力放在鼻子前,而注意到空气的出入时,这已是在修安般念,这就不是觉知了。所以觉知是全面性的知道身心的状况,修定则是把心专注于一个小地方或一个目标上。

禅修是不思念,任何思念都不是禅修,根据南传的教法以经行来解释,当你经行时,每一步专心于脚与地的接触,左脚,右脚,慢慢的走,走到你把地看得模糊了,每一步都像是走在海绵上似的,这时你就开始观照,先觉知脚的皮骨,不能靠想,直接觉知到行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照,然后你就会得解脱,这解脱是从长久的邪见解脱,看到真相,即是走的是,然后你就会生起解脱知见知道证初果,即是知道身体不是我

我们所认知的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只是短暂的因缘和合法的时空变化,没有一刻的常住性。因此就不是真实的。若是真实的,佛说我们就能要它这样就这样,要它那样就那样,(《相应部,无我相经》SN. III, 22)乃至要它永生,不老,不病,与不死,但还没有一个人做得到。所以我们面对着这许许多多的现象,必须时时刻刻的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正知正念,才能超越概念,生起直觉智(胜智abhiññāya)。

众 人所执着的身体只是二十八种色法的组合而已,包括了四大种的元素色、五净色(五根门)、四境色、二性根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食素(食色)的十八种完成 色;以及十种不完成色,包括了限制色(空界)、二表色、三变化色及四相色,这一切全是色蕴。没有一个人,或漂亮的女人,心才会放下执取。同样的道理,欲界 的有情从天神到阿修罗,到饿鬼,畜生及地狱里的众生,他们所执着的身体只是色法而已但这样观照法还是不能澈底的破除概念paññatti,因此我们还要观照这身体的因缘生灭法。观生法是指观照这身体如何而生,观灭法是指观照这身体如何死亡,观生灭法是指观照身体一世的因缘生灭,以及从《阿毗达摩论》所分析的剎那生灭。这样观后所得的结论会是它只是一个身而已(于身观为身而住),一个行者才能粉碎身体是我的微细烦恼(随眠),这时该行者才是一个慧解脱的行者,故此他独立而住,不执着于世上的任何物。

在 生活当中,我们有许多的考验,我们的心对事物,对人的感情等等的邪执,然后带来苦恼。但最终我们都得舍弃我们心中的执取。即是心念对五蕴六根六尘的错误执 取,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安乐。这并不是意味在生活当中关闭六根门,而是开的根门在心中产生执取时,以正念正智处理这些执着,不要给自他添加不必要的苦。

修 行是要把戒守护好,当你把戒修好时,就是等于在修‘六根’,也是等于修‘六根’触‘六尘’。在‘触’的当下,你得决心不让污染心生起,慢慢就能修到‘触’ 的当下,心马上能觉知它,这样慢慢的修下去,你的正念越来越强起来,一‘触’就完了,不再发展到贪嗔痴污染心的生起,那时候通过观察‘六根’和‘六尘’的 生灭因缘,你发现它们都是‘无常’和‘无我’的,‘六根’和‘六尘’就结束了。这时就只剩下‘六识’,这时你就观‘六识’的生灭因缘,你将发现,‘六识’ 是缘名(心识)和色(六根,六尘)的,至此,你就日夜专心的对付‘六识’,‘六识’一起就观,观完就灭,然后当你知道‘识’是‘无常’和‘无我’时,你就 再也不会粘着于世上任何事物

就像地(是一切的支柱),‘识’也是‘色’的支柱,‘受’的支柱,‘想’的支柱,‘行’的支柱。应该如是的观察‘识’。就像水(是滋润一切),帮助五种的植物繁殖方式(根生、枝生、节生、块生、种子生),应该如是的观察‘识’与它的滋生方式!---《相应部SN 22.54

人 在低落时,更应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这样你就不会跟别人比,越比就会心越消沉,走不出低谷。当你正思维人身与佛法的宝贵时,你才会珍惜这一生, 自然会以更宽广的眼界看人世,然后你会想,现在的情景只是考验,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人生有顺逆,这样思维你的心境才会归于平静。这样做就是皈依法!就是 在修行!

5. 平衡诸根
修行人对自己的五根Indriya)要加以调服平衡它们,才会进步。这五根是信、勤、念、定、慧。就好像冶金师在提炼金,太热撒水,不够热就鼓风,这样做成的金器才会优良。所有的不善心所可以归纳为五盖(Nivarana): 贪、嗔、昏沉睡眠、掉悔、疑,对治的方法是培育五根,生起五力,成就七觉支。不净观对治贪,慈爱对治瞋,精进对治懈怠昏睡,安般念对治掉悔,培育信心对治 疑。懂得平衡五根才能有效的使心平静,进入定境,心有定才能安静的观照名色法生灭的真相,看到名色法的真相才能舍弃对它们无智的执着,印证无常、苦、无 我,达到解脱和解脱智。

安般念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鼻前或人中位置,坐时要认清以下几个步骤,记住它:以便就地应用。1.觉知每一个入息与出息。2.(定力加强后)觉知每一个息的长和短。(即是分辨息的长短)3.觉知全息,即是觉知整个的入息与出息,当成是一个全息。4.当进入禅定时,觉知出入息变得缓慢,如此就觉知缓慢的入息与出息。这是修定。如实观察呼吸的身心生灭,这是观照。开始应该只修定,而不是观。

要如何真真实实的修安般念呢?1.放下知见!2.真的去觉每一个呼吸,就当你是已经被宣布死刑的犯人一样,知道明天就要死了,这下子,你当真的去觉知每一个吸和每一个呼。什麽都不理了。你越是思维,越是进入思念的死胡同,就不能修定,要修定,必须完完全全的放下思念!老老实实的去觉知每一个出入息。一般人心念纷飞,乱得很!若你心多杂念,应当以安般念(即是安那ana==入息,般那pana==出息)来修习看住出入息做为你控制杂念的办法,这是佛教的最有效对付杂念的方法。它的次第是:1.出入息。2.修习深了,接下来看长短息。3.又深了,接下来看全息(一入一出为一全息),并数到五十,中途有杂念起时,从头来。4.修习深了,接下来进入缓慢息,直到出入息停了。心进入定境,身体消失了,别怕,不会死的。

觉知出入息的长短,是觉知它跟身体的关系,因为肺是身体的温度调节器,若能修到此,就能看到身体依赖肺的出入息而活,而安般念也可以修到更深的层次。你进入了定的境界,看见禅相的光,定是因为你的心停止了思维。心清澈所致,这种清澈的心正是用来观照破除身体是不是‘我’或‘我的’的最有效办法。观察到有些物体的某个部分有“流动”的效果,这是体内的水大的现象。

在佛陀的众多弟子里,能够达到四禅八定者,不乏其人,他们当然戒行都是圆满者,但要达到解脱,光靠戒与定是达不到的,因此佛陀教导的第二部经---无我相经就针对慧学的部分说法。「诸比丘!色(受、想、行、识)不是我。如果色(受、想、行、识)是我的话,那麽色(受、想、行、识)就不会产生病苦,而且可以于色(受、想、行、识),愿求:“愿我的色(受、想、行、识)成为这样,愿我的色(受、想、行、识)不要成为那样。”然而,诸比丘!因为色(受、想、行、识)不是我,所以色(受、想、行、识)会产生病苦,所以不能于色(受、想、行、识),愿求:“愿我的色(受、想、行、识)成为这样,愿我的色(受、想、行、识)不要成为那样。”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色(受、想、行、识)是常的或无常的呢?”“无常的,世尊!”“既然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那麽色(受、想、行、识)是苦的还是乐的呢?”“苦的,世尊!”“既然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苦的、变易法,那麽,你这样看待色(受、想、行、识)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自在的我”。不适当的,世尊!诸比丘!一切的色(受、想、行、识),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或现在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观照一切的色(受、想、行、识):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自在的我。”诸比丘!通过如此的认识之后,善学的圣弟子对色厌倦,对受厌倦,对想厌倦,对行厌倦,对识厌倦。如此厌倦之 后,他远离欲染。远离欲染之后,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他生起如此的智慧:“我已经得到解脱。”他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 有。”   在其他的经典如罗睺罗经 也以同样的方式以智慧如实地观照。罗睺罗经 还详加了从根、尘、识、触、受、想、行、识来观照。

阿难陀是一个特别的弟子,他证了初果之后,二十五年都为僧团忙碌办事,没时间观修,但佛灭之后,他以三个月的时间精进修习经行(cankama),调服诸根,勤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一直观照五蕴的无常、苦和无我,而能在三个月后直接从初果证得解脱。

6. 按次第修
我们应该学开明,明理,正思惟,正思择,相信业果的法则,以及一切依缘而成立的道理。

当一个修行人专注在觉知/她的身心的状况时,就是在修习正确的佛法,就是在开展八正道。当你在修四念处时,就是在贯彻四圣谛。你必须从皈依,守戒,做早晚课,修安般念和经行开始修,慢慢你就会懂。、定、慧学或八正道是每个修行者必走的路,没有捷径,只有实修,生活里每一个细节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考验。学习观照要懂得它的次第,因为我们的愚痴是很深厚的,所以不能潦草地解决我们的困苦。依照佛陀教导的十结(samyojannani我们先断除对身体的邪见,这是先破除对色法的执着,然后再进而减弱心里的粗显的烦恼如贪和嗔,断了贪了之后,基本上你是可以过的很快活的。破身见以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别,加修因缘法(nidana 12缘起),贪以修不净观(asubha)对治,以培养慈爱心(metta bhavana)对治,平常的各种小烦恼就观它们的根尘识的因缘关系来对治。

为什麽四念处(catu satipatthana)是唯一的道路呢?我们必须从身念处开始修,如果我们不以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来亲身觉知外境来修,我们不可能会有其他捷径可以直接到达涅槃。因为意门是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上的,没有了身体,意门根本无从超作,因此意门必须绝对清净方能观照。所以我们必须老老实实的从身体五根门对五尘的接触的觉知上来修,通过觉知,才能随观(Anupasanna,一个随观者(anupassi, anupasaka)就能直接的观察到身体的五根与五尘的虚幻性,才能有效的放下身心愚痴的执取。

我们若不以身体的眼、耳、鼻、舌、身从觉知外境来修,我们不可能会有其他捷径可以直接到达涅槃。平常人的心,一直以六根门跟着外境跑,分别它们,然后思前想后,妄起分别,自以为是。所以去找个清静的场所修行,别让身体被俗缘綁死了!多数人常那无形的(想)所牢牢控制住,不能自拔!一切的都是随缘而生灭的,所以它是无常不圆满非我如何知道它呢?平常安住心,觉知它们。

向初果的圣者,要断的什么烦恼?怀疑、戒禁取、身见这三个。这些都是佛陀讲的,佛陀已经把路指出,就好像我们要煮一道菜,那个菜谱已经给你了,你如法炮制就是了,你就能够煮出同样的菜来,你不需要做大厨师,你只要拿出菜谱如法炮制,如何预备,用什么料,怎么样煮,就能同样煮出香喷喷的一道菜来。修行也是这样,佛陀已经把东西全部给我们,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就能同样的证果,不需要另外再去找别的方法了。

烦恼生起时,要觉知它的生起,当然只要烦恼一被觉察到,它们几乎是马上停止的,然后我们应採用正确的对治法,不然未断的烦恼会在未来又再生起。佛说:「比丘们!有知、有见的人,才可以消除诸漏,无知、无见的人是不可以的。一个人要知、见什么呢?那就是:‘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会令未生起的诸漏生起、已生起的诸漏增加;‘如理作意’会令未生起的诸漏不生起,已生起的诸漏消失。」中部2经.一切漏经)这如理作意即是对境界正确的寻(vittaka)与伺(vicara)。如理是指与佛法有关的,不如理的是指世间的或与欲望(kama)有关的。

这部经里佛陀教导七种对付烦恼的方法:(一) 有漏可依正思惟断,(二) 有漏可依克制断,(三) 有漏可依使用断,(四) 有漏可依忍耐断,(五) 有漏可依避开断,(六) 有漏可依驱散断,(七) 有漏可依培育断。

第一个是依正思惟破除关于‘我’的不正思惟,一个人依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况而生起十六种邪思惟:
1)  过去的‘存在吗?
2)  过去的‘不存在吗?
3)  过去的‘是什么?
4)  过去的‘我(身心状况)是怎么样的?
5)  过去的‘曾经做过什么,因而变成什么?
6)  未来的‘会存在吗?
7)  未来的‘不会存在吗?
8)  未来的‘会是什么?
9)  未来的‘我(身心状况)’将会是怎么样的?
10)  未来的‘’将会做什么,因而会变成什么?
11)  现在的‘是这个样子吗?
12)  现在的‘不是这个样子吗?
13)  现在的‘是什么?
14)  现在的‘我(身心状况)是怎么样的?
15)  现在的‘来自何处?
16)  现在的‘’将去往何处?

从以上的十六种邪思惟就会生起六种‘自我’(atta)的见解:
1)  我有一个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2)  我没有一个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3)  我依靠自我觉知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4)  我依靠自我觉知无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5)  我依靠无我觉知自我:这见解在他心里生起,且被他认为是真确的。
6)  或者,一个错误的见解在他心里生起:这个我的自我,它会说话和感受,它一时在这里、一时在那里体验着自己的善业与恶业果报,这个自我是常在的、稳定的、永恒的、不变的,它会永远永远保持原来的样子。

对这十六种邪思惟与六种的我见通过对现象的如理思惟与讨论就能排除它们。佛陀说配合明智的反省四圣谛就能断除我见、疑、戒禁取(须陀洹果)。

第二种漏依克制力断是对眼欲、耳欲、鼻欲、舌欲、身欲、意欲的调服。第三种漏依使用断是对四资具的正思惟。第四种漏依忍耐断是对恶劣环境的忍耐。第五种漏依避开断是对恶境恶友的回避。第六种漏依驱散断是对欲乐之念、恶意之念、暴力之念、有害之念的坚拒、抛弃、消灭和扑灭。第七种漏依培育断是对七觉支明智的为了超脱、不动情欲、止息、舍弃而修习以便对付烦恼、悲痛、和苦恼。

烦恼和引诱是从心的攀缘而生起的,但通常我们的心不能知,马上观照六尘的无常,因此常不知不觉的落入魔的圈套里。若我们不离开这六尘,就有可能受引诱而造恶业,所以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就是远离它们。

色欲实在是死缠的厉害,犯戒又要常常忏悔,很多人把持不住,又想不出什麽好法子来对付它,所以必须应用不净观,它有几种:观身体的三十二身分,尤其是遍布全身的皮肉筋骨,静坐时以袈裟或衣服的触觉来观察身表的皮,以肺部和腹部的呼吸动作来观察全身的肌肉,以手指和脚趾的轻微动作来观察筋,以全身的轮廓来观察骨架。你将能看到‘男根’只是‘皮’和‘海绵状的肉’而已,无‘有情’,无‘我’!许多人放不下,是因为你没有正思惟,跟随着自己的欲望和一时的冲动而速行造业,没有如理作意所致。若以上的方法不能克制,那你就要修更严厉的不净观,即是死尸的腐化过程,尤其是男根的腐化,这就能彻底的破除你的淫念,女众也是一样这么修。在家居士,若已婚嫁,只须在斋日的时候才要守不淫戒,其他的时候,只要你没乱搞男女关系,是没有必要断淫欲的。要克制淫欲,你必须学会观三十二身分,再观身体的四界差别,然后在性欲生起时观死尸的十种不净,就能克制它。你还得学习认知心中的寻(vittaka)和伺(vicara,即是对欲的对象的寻,和对欲的对象的守伺,这两种心才是修行者的大敌,认清它的作用,你还得常常心保持安静的观照,才不会落入欲的魔掌。并还得正思欲的过患,以及离欲与灭欲的利益,这样才能坚定心念,欲一生起,就能正思与观照它。当你证得三果时,就算断了淫欲。

对于心,若能觉知心和我慢心的生起,就能断除它们,无需到佛前忏悔。根与尘一接触一定生识,识生了只要不想就不会起烦恼,不会造业。对任何人的心都是不好的,都应忏悔,这是不善心,也是我慢,都是障碍。不要跟着外头的风风雨雨起舞。不然你永远像牛都是被牵着鼻子走。心的对治是修习慈爱心。

因果就像一个国家的法律,有法律全民就会遵循。但因果的法则比法律还要严密,它是自己在进行着的,不请警察来监管。人懂得因果的法则,自会守法,行善得善果,造恶得恶果,人的思想变化多端,行为千差万别,因此果报也就千差万别。人只有凡夫与修行人两种,修行人从随信行开始直到阿罗汉,修行方法很多,简单说是修戒定慧,或八正道,详细说是修三十七菩提分。四双八辈行者的前七个是有学者(sekha),最后一个阿罗汉果圣者是无学者(asekha)。

佛陀对罗候罗(Rahula)说:任 何要做的身、语、意业,欲做时,若做这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业。观照一下,任何正 在做的身、语、意业,欲做时,若做这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业,要极力压制自己不去做。----《中部61经》

佛说∶阿难Ananda! 不是只靠读诵正确的经文、歌詠、记说的缘故,有信心的弟子随着世尊修行,依教奉行到命终。但是,阿难!或者他们長夜常常听闻到这法,诵习过千遍,意念里所 思惟和观照的,明見深达,若这道理,这圣人之道理,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没有各种烦恼蓋障,所谓谈论布施的道理、持戒的道理、修定的道理、修慧的道理、解 脫的道理、解脫知見的道理、渐损烦恼的道理、不与恶法会合的道理、少欲的道理、知足的道理、无欲的道理、断除烦恼的道理、灭除烦恼的道理、独自静坐的道 理、緣起的道理、这些沙門所谈论的道理。能得到,容易而不难得到,因为这样的原因,有信心的弟子随着世尊修行,依教奉行到命终。大空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死随念(Marananus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