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离、离欲、与灭尽---2


厌离、离欲、与灭尽---2

离欲与断欲的思惟

1.欲的作用

欲的生起是从触开始,当根门触境时它对我们身心产生乐受,心中认知它是乐受是想,想后有思,思后生爱,意念对爱反复思念,不肯舍离。是故佛说:「欲从思想生。」。

它的生起过程是:触→受→想→思→爱。因此要修习到无欲是:知欲→离欲→灭欲→断欲→无欲。先得了解欲如何生?常观察它,知道它是源于对境的接触之后,才修远离这些生欲之境,以免受引诱再生欲念。

若心数数忆念于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灭除欲;这包括远离生欲的境,修不净观,无常观,思惟欲的过患,思念佛与罗汉的庄严与清净,思惟恶道的苦,死,自己的修行时间不多,同时要对圣道常常向往,出离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缘四识住的道理;一次成功灭欲之后,将来触境时欲还会再攀缘生起,那时还得再做灭欲的工作,直到该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算是断欲。

这只是断我们心里的一种欲而已,我们六个根门对可爱境的欲是很多的,要踏实的修,修到无欲的成果叫做“心解脱”,是心对欲不再思念,如实地知道它会带来苦而放下它,免得被它烧着了。

2.欲的比喻

在《中阿含经》《阿梨吒经》( 大正藏1册, p763b)里记载:「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指淫欲)者无障碍。-----诸比丘訶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吒!汝可速捨此恶见也。-----世尊叹曰:善哉! 善哉! 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 我亦如是说,欲有障碍,我说欲有障碍。欲如骨锁! 我说欲如骨锁。欲如肉臠! 我说欲如肉臠。欲如把炬! 我说欲如把炬。欲如火坑! 我说欲如火坑。欲如毒蛇! 我说欲如毒蛇。欲如梦! 我说欲如梦。欲如假借! 我说欲如假借。欲如树果! 我说欲如树果。-----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行野林间,见极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迴举头,或蜇手足及餘支节,彼人所為求取捉蛇,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

为何说欲如骨锁呢?因它把你紧紧的锁住,不是锁在身上,而是锁在骨上,所以你跑不了。为何说欲如肉臠呢?因它只是一小块的肉,只给你一点点的肉味。为何说欲如把炬呢?因它是逆風把炬,自招焚烧。为何说欲如火坑呢?因为它看似无害,跌下去就会被烧坏。为何说欲如毒蛇呢?因为它是有毒的,会害死人的毒物。为何说欲如梦呢?因为它是虚幻不实的。为何说欲如假借呢?因为是暂时用用的。为何说欲如树果呢?因为它是时节性的,熟了就掉下来。

世尊把欲形容成障碍,如骨锁、肉臠、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等,因为它们都是短暂的快乐。

3.当灭贪欲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贪淫之所染,
  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贪欲,
  便成阿那含。」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一)经](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灭除的了贪欲,就不会贪睡,贪吃晚餐,贪淫,贪钱,那就非常清净了。所以佛说得阿那含果。

能够做到这种地歩确是要花许多年的时间与精神,所以要培养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的念力;要用四正勤,恶未生不令生,已生令断,善未生令生,已生令长;要知五根,信、勤、念、定、慧根;培养五力,信、勤、念、定、慧力;才能成就四神足,要能修成无欲,真要有欲愿成佛的如意足心愿,勤如意足,澈底的知道自己的心念的心神足,能成就心神足还要靠正思惟的观如意足,所以达到心解脱是真的要有大神力的。

4.二十一結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前后围遶而为说法。尔时,江侧婆罗门身负重担,便至世尊所,到已舍担,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

尔时,彼婆罗门作是思惟,今日沙门瞿昙与数千万众,前后围遶而为说法,我今清净,与沙门瞿昙等无有异,所以然者,沙门瞿昙食好粳粮,种种肴馔,今我食果蓏以自济命。

尔时,世尊以知婆罗门心中所念。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以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彼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云何为二十一结?瞋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疾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幻为心结、奸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憍为心结、慢为心结、妒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犹如白毡新衣。久久朽故。多诸尘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黄、赤、黑终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尘垢故。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设复有人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堕地狱中,犹如新净白毡,随意欲作何色。青、黄、赤、黑必成其色,终不败坏。所以然者,以其净故,此亦如是。其有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生天上,不堕恶趣。

若彼贤圣弟子起瞋恚心结,观已,便能息之。起恚害心结、起睡眠心结、起调戏心结、起疑心结、起怒心结、起忌心结、起恼心结、起疾心结、起憎心结、起无惭心结、起无愧心结、起幻心结、起奸心结、起伪心结、起诤心结、起憍心结、起慢心结、起妒心结、起增上慢心结、起贪心结,(观已,便能息之。)

若彼贤圣弟子无瞋、无恚、无有愚惑,心意和悦,以慈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限无量,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慈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悲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悲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喜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喜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护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於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护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便於如来所成於信根,根本不移,竖高显幢,不可移动。诸天、龙、神、阿须伦、沙门、婆罗门、或世人民。於中得欢喜,心意便正。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於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亦复成就於法。如来法者,甚为清净,不可移动,人所爱敬。如是智者当作是观。便於中而得欢喜。

亦复成就於众。如来圣众甚为清净,性行纯和,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圣众者:四双八辈。此是如来圣众,可爱可贵,实可承事,於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诸结便尽,亦无沾污,性行柔软,逮於神通,便得自识无量宿命事,所从来处,靡不知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败劫、不成败劫、成败不成败劫、无数成败劫、无数不成败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受命长短,从彼终生彼间,从彼终生此间。如是自识无数宿命事。

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知众生心所念之事,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心行恶,诽谤贤圣,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生三恶道,趣泥犁(Niraya)中。或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正见、无有邪见,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是谓清净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无有结使,心性柔软,逮於神通,复以漏尽通而自娱乐。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复观苦尽,复观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作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如是,比丘!贤圣弟子心得解脱,虽复食粳粮、善美种种肴膳、抟若须弥,终无有罪,所以然者,以无欲、尽爱故。以无瞋、尽恚故。以无愚痴、尽愚痴故。是谓比丘中比丘,则内极沐浴已。
尔时,江侧婆罗门白世尊曰:瞿昙沙门!可往至孙陀罗江侧沐浴。
世尊告曰:云何?婆罗门!名之为孙陀罗江水。
婆罗门曰:孙陀罗江水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诸恶皆悉除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此身无数劫
经历彼河浴
及诸小陂池
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乐彼
暗行不清净
宿罪内充躯
彼河焉能救
净者常快乐
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
彼愿必果成
设护不与取
行慈不杀生
守诚不妄语
心等无增减
汝今於此浴
必获安隐处
彼河何所至
犹盲投乎冥

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止!止!瞿昙!犹如偻者得伸,暗者见明,迷者示道,於暗室然明,无目者为作眼目。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说此妙法,愿听为道。

尔时,江侧婆罗门即得作道,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即成阿罗汉。」(《增壹阿含經(卷6)(五)经》T02, p0573c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对这二十一结染著心能净除者,得生天上,再修四无量心,得定,对三宝心意便正,得宿命通,心解脱,慧解脱,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欲是贪心结,须治以无常观,不净观等。

在《杂阿含22经》中佛言:「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又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这是断欲的成果,法的保护,法的成就。

4.欲的调服

4.1远离贪爱之境

从上述[杂阿含经14经]所举的方法,即是要知道味,欲的生起的作用,对所喜爱境因触之后的生起不如理作意,识住之后,再攀缘,生起众多不善念。若能当下以戒抓住心意,思惟耽欲的过患和害处,即能离生欲之境,若不能,那就再造业而要受苦了。从因缘法來看,因为无明,所以产生行,因为触所生的乐受,所以生起贪爱心,因为贪爱的缘故所以生起执取,对色及对受的执取。

追求欲的众多不善念生起后,最重要的是要对治不善念,恶不善法起于恶念,恶念的消灭是根治的办法,在《寻相经》(Vitakka Santhana Sutta)里谈到五种消除恶念,以对治不净念头的方法:(同《中阿含.增上心经》)

(一) 以善念替代恶念----培养起善念,以善念对付恶念,采取替代的方法,这需要有很好的正念基础,能在恶念一生时就发现它,并以有效能克制的善念来替代它。

(二) 思惟恶念的过患与害处----从毁戒,破戒,犯戒与业果方面考虑恶念的危害,并考虑到轮回与恶道的痛苦。

(三) 忘却恶念----以忘却的方式不去理会恶念,这就如同《杂阿含》六四经谈到的四识住的念如何停住的症结所在,若完全不睬它,识不住,不攀缘,不爱乐,不增进广大生长,恶念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营养而增进广大生长。

(四) 缓慢恶念的作用----观察恶念生起的因缘,它的形态或方式,它的作用以及它影响的程度。如此观察的结果就会缓慢恶念的作用,并进而用正确的方法消灭或放弃它。

(五) 击败恶念――以坚强不移的意志,控制住恶念,抓住心压迫并击败恶念,就像以强大的军队,击败来侵的敌人一般。

如此修习的结果,心便得自在,那时欲念则念,不念则不念,随意诸念,自在诸念迹。

4.2根触境的态度

在《杂阿含282经》中,佛在迦微伽罗牟真邻陀林中,谈到修习诸根在接触到境时应采取的态度;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1)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喜爱)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2)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不喜爱)故,修如来不厌离(不讨厌)正念正智。
(3)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4)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5)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都舍弃) 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所以根触境时,喜欢的要远离;讨厌的不要逃避;中性的(不是喜爱的或不喜爱的) 要舍弃。声闻弟子要惭耻厌恶对境所生的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的心,生起了就要用法灭尽它,舍弃它,这是圣人修根的方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身体的32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