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08的博文

佛法治病的真理---12

图片
佛法治病的真理---12 10.日日吉祥幸福与安康 在[小诵经][吉祥经](Mangala Sutta)里佛陀教导我们: “不亲近愚人,应亲近智者,敬礼有德者,此为最吉祥。 家居择善处,往昔修善业,决心行正道,此为最吉祥。 广学善工巧,戒学具律仪,真实柔和语,此为最吉祥。 孝順于父母,护养妻与子,正命维生计,此为最吉祥。 布施修十善,扶助诸亲族,不作诸罪业,此为最吉祥。 禁绝造诸恶,不染麻醉物,精勤修善法,此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逊,知足常感恩,适时听闻法,此为最吉祥。 忍辱易受教,诣沙门僧伽,请教于佛法,此为最吉祥。 善御修梵行,彻了四圣谛,亲证悟涅盘,此为最吉祥。 虽接触世法,清静无忧恼,安稳离垢染,此为最吉祥。 人天如是修,能胜诸怨敌,随处皆安乐,此为最吉祥。 愚人是贪嗔痴重的人,世人不能分辨,所以和他们天天混在一起,他们不信三宝,不信因果,不敬圣人,不修梵行。十善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梵行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不喝酒。也即是众善法。世间法是世间人所追求的,世间八法是得、失、苦、乐、称、讥、誉、毁。也称为利(labha)、衰(alabha)、苦(dukkha)、乐(sukha)、称(pasamsa)、讥(ninda)、誉(yasa)、毁(ayasa)。这是愚痴无闻凡夫天天感受的遭遇。在[世间苦恼经]( Lokavipatti Sutta,AN VIII.6.)中佛陀指出∶“八法推转着世间,世间随着八法转。”世人随著这些起舞,随它团团转,在里边只有造更多的业,继续轮回,受生,老,病,死之苦。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31/10/2008 台北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buddhism.sampasite.com 佛教之法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groups.yahoo.com/group/buddha_middle_way 佛陀中道园地 http://groups.yaho...

佛法治病的真理---11

图片
佛法治病的真理---11 9. 佛度众生渡过生死苦海 在《杂阿含1025经》里记载一则佛度一个未证果的年轻比丘在死前证阿罗汉果的故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边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无活。善哉世尊!往彼住处,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午后),从禅觉至彼住处。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卧勿起。” “(佛言:)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罗(Sutra)广说。如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乃至病苦但增不损(病比丘答病苦有增无减)。” “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无变悔耶?” “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对于超越凡夫的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未)知生何处?故生变悔。”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复问比丘: 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 “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佛言:)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盘。”。 《法句义疏》卷一里记载一位名叫帝须的年青比丘,在病床上听佛开示佛法后,从凡夫直证阿罗汉果的真实故事,他听完后就圆寂了。这帝须可能就是这位病比丘。 为什么这么容易证悟呢?从十二缘起还灭门来看:六入处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识灭→识灭故→行...

佛法治病的真理---10

佛法治病的真理---10 修法念处断除对法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通过对法念处五盖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觉察并消除五盖。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 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 通过对法念处五取蕴法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五取蕴法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鼻, 知香,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舌,知味,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知身,知触,知缘其二者生结...

佛法治病的真理---9

佛法治病的真理---9 修受念处断除对受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诸比丘!比丘若在感觉乐受,知:“我在感觉乐受。”在感觉苦受者,知:“我在感觉苦受。”在感觉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觉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觉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苦受。”又在感觉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觉精神之不苦不乐受。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通过对受念处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受的执著。 修心念处断除对心念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又心,嗔者,知:“心嗔。”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又心,痴者,知:“心痴。”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通过对心念处的观照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消除对心的思念的执著。

佛法治病的真理---8

佛法治病的真理---8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通过这样身念处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学习观照色身的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从观照色身的四界来破除对身体的执著。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 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 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 ..... 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 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 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 ..... 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 冢间之死尸,经过一年,骸骨堆高。..... 冢间之死尸,骸骨粉碎败坏,”.....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通过对身念处不净观的修习,一位有善根的行者能依靠不净观消除对身体的执著。

佛法治病的真理---7

佛法治病的真理---7 8.医好自己的身和心 在[大念处经]里佛陀教导我们:“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为什么四念处是唯一的趣向道呢?我们对世间的一切执著,都包容在这里边了。因此修身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身体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受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身体对受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心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心念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修法念处,培养起正念,断除对法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修身念处断除对身体的执著,解除心的欲贪苦恼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这是依靠修习出入息(安般念),培养定根,使心不系于外,消除散漫,有念乐,热诚,正知(sampajano),正念(satima)地住于出入息,修习,多修(习)者,则能达到寂静,殊妙,无染,乐住之境,而在恶不善法生时,随即消灭。就能进入四色界定的安止定(Appana samadhi),依靠定力消除对身体的执著。若是心无正念,散漫而系于外的话,佛比喻有如猎师以黏黐来捕捉猴,猿猴若是不愚痴,不轻率的话,见到黏黐就逃离。但那愚痴轻率的猴,以手触其黐,结果其手被黏,这痴猴欲脱手而以第二手去触黐也被黏,为了要挣脱...

佛法治病的真理---6

佛法治病的真理---6 7.痛苦时的对治 有一位在家人纳库腊毗塔经病了,跑来见佛。佛对他说:“如是,居士,这身体是为病所害,孱弱,拖累。只有愚痴的人才会说他能照顾身体达到健康。所以你应该如此修习:仅管我的身体受苦,我将不让心也受苦。” (相应部22.1纳库腊毗塔经)他听了,极为欢喜,然后跑去见舍利弗,舍利弗看到他容光焕发的样子,问他原因,他答说是听了佛的开示,得的佛法不死的甘露。 舍利弗又问他:那你怎么没问佛陀如何能不让心受苦呢?纳库腊毗塔于是请舍利弗开示。舍利弗说:“愚痴无闻凡夫不尊敬圣人,不听法,也不修行;于是他们把色身当成是我,我拥有色身,色身中有我,我中有色身,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色身,色身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色身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受当成是我,我拥有受,受中有我,我中有受,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受,受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受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想当成是我,我拥有想,想中有我,我中有想,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想,想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想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行当成是我,我拥有行,行中有我,我中有行,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行,行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行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把识当成是我,我拥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识,识是我的。因为他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识变化和变更时,他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因此,居士,就这样一个人身体受苦,心也受苦。” “一个人如何在身体受苦时,心不受苦呢?多闻圣第子,尊敬圣人,听法,付诸修行,他们不把色身当成是我,我不拥有色身,色身中无我,我中无有色身,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色身,色身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色身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不把受当成是我,我不拥有受,受中无我,我中无有受,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受,受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受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他们不把想当成是我,我不拥有想,想中无我,我中无有想,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我是想,想是我,因他不执著于这样的念头,当想变化和变更时,他不陷入于愁、悲、苦、忧、恼之中。 他们不把行当成是我,我...

佛法治病的真理---5

佛法治病的真理---5 6.修慈爱来医好受嗔恨伤害的心 在[小部]里有一部经叫《慈爱经》 (Metta Karaniya Sutta): “如是修习之贤善,以此亲证寂清凉,常养勤快与真诚,正直言语意和婉。 待人和蔼不骄慢,知足易养俗务少,检朴六根悉平静,谨慎谦虚不俗攀。 慎勿违犯纤细罪,以免将来智者诃,应常散发慈爱心,惟愿众生得福安。 普愿一切诸众生,心常喜悦住安乐。凡有生命强或弱,高壮中等矮粗细, 可见或是不可见,居于邻近或远方,已生或是将生者,一切众生常安乐。 愿彼恒于一切处,不鄙视亦不欺瞒,假使忿怒怨恨时,心亦不念彼得苦。 犹如母亲以生命,护卫自己独生子,愿能如此于众生,施放无限慈爱心。 慈爱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维处,遍满十方无障碍,无有仇恨或敌意。 无论行住或坐卧,若是心中觉醒时,应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见,具足戒德与慧观,去除欲乐之贪恋,必定不再生于胎。 ” 这部经的缘由是因为有五百位比丘众在树林里修禅时,树神不喜欢他们,因此捣乱,令到比丘众无法住下去,比丘众也生厌恨,他们离开后回去向佛报告,佛为他们开示此经,并敦促他们修慈爱,比丘众回到原地,对树神修慈爱,树神因而为慈心所感化,不再骚扰。我们又何尝不曾对他人生起厌恨嫌弃之心呢?当我们的心被这污浊之心念所污染时,你说是好吗?他人会回应给你爱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对他人散发慈爱者,他人才会回应给你爱心。 慈心的修习是一种梵住(Brahma-vihāra),它是四无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爱欲,而是平等地普愿一切众生都安乐的善愿。慈爱是一种美心所,属于无瞋心所。慈心观的修习的次第:(1)应先对自己散播慈爱,(2)接下来是亲爱者,(3)无关者,(4)以及怨敌者。修慈心观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对象来修习:(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敌人;(4)无关者(无瞋或爱者);(5)异性;(6)死人。 佛陀在讨论瞋恚的对治时指出,有五法可以冶瞋: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爱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慈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平等舍心;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忘却与回避; 对不喜之人修习并维持思维业:自己是业主,是业的嗣者,由业而生,是业之亲族,依赖己业支撑而活,善恶业皆得自己承担。依赖这五法以对冶心中的不喜。([增支部]五支161经) 修习慈爱会给我们带来十一种利益。这是佛在《...

佛法治病的真理---4

佛法治病的真理---4 5.走到世界边缘亦解脱不了苦 在[增一阿含经]卷38一经中:“马血天子非人之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天子白世尊言:向者生此念,在地步度,可尽此世界不乎?我今问世尊,可以步尽世界不耶? 世尊告曰:汝今以何义理而作此问? 天子白佛言:我昔日一时至婆伽梵天所。是时,梵天遥见我来,而语我言:善来,马血天子!此处无为之境、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终、无始、亦无愁、忧、苦、恼。当我尔时,复作是念,此是涅盘道耶?何以故?涅盘之中无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世界之极边耶?设当是世界边际者,是为世间可步度耶? 世尊告曰:汝今神足为何等类? 天子白佛言:犹如力士善于射术,箭去无碍,我今神足其德如是,无所罣碍。 世尊告曰:我今问汝,随所乐报之,犹如有四男子善于射术,然彼四人各向四方射,设有人来,意欲尽摄四面之箭,使不堕地。云何?天子!此人极为捷疾不耶?乃能使箭不堕于地。天子当知,上日月前有捷步天子,行来进止复踰斯人之捷疾,然日月宫殿行甚于斯,计彼人天子及日月宫殿之疾,故不如三十三天之速疾也,计三十三天之疾,不如艳(摩)天之疾,如是,诸天所有神足,各各不相及。假使汝今有此神德,如彼诸天,从劫至劫,乃至百劫,犹不能尽世境界,所以然者,地界方域不可称计。 天子当知,我过去久远世时,曾作仙人,名为马血,与汝同字,欲爱已尽,飞行虚空,无所触碍,我尔时,神足与人有异,弹指之顷,以能摄此四方箭,使不堕落。时,我以有此神足,便作是念,我今能以此神足,可尽境地边际乎?即涉世界而不能尽其方域。命终之后,进德修业而成佛道,坐树王下,端坐思惟,往昔经历所施为事,本为仙人,以此神德犹不能尽其方面,当以何神力而为究其边际乎?时,我复作是念,要当乘圣贤八品之径路,然后乃得尽生死边际。 彼云何名为乘贤圣八品之径路?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天子!又知斯名贤圣八品道,得尽世界之边际。诸过去恒沙诸佛得尽世界者,尽用此贤圣八品道而究世界。正使将来诸佛世尊出现世者,当以此贤圣之道得尽边际。”(同[增支部]卷四45经) 要能解脱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出于世界之极边,只有靠修习八正道:正见、正治(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勤)、正念、和正三昧(正定)。 这不要在别的地方修,就在这七尺之躯,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六尘,六识...

佛法治病的真理---3

佛法治病的真理---3 4.佛陀的慈悲愿众生得离苦 在[弥兰王问经] 第一品 第三 [提婆达多之出家]里指出:“复次大王,请听另一理由。以该理由故,世尊度提婆达多(Devadatta)出家。大王,譬如有一箭所穿之创伤,创孔内陈血充满,忽然因风、胆汁、痰三者凑合,时令转变, 及不适的护卫所侵,(中箭者)呼号恸哭。腐溃如死尸的臭气四溢,一位高明的内外科医师为减轻其痛苦以猛烈、激烈、灼热、剧痛的疮药涂抹伤口令其化脓。既柔 软后,以尖刀剖脓,以腐蚀针烧灼。既烧灼已涂以腐蚀液汁,为愈创伤将其缝合,以使伤者迅速康复。大王,当内外科医生以药涂抹,以刀剖割,以针烧灼及涂以腐 蚀液汁时,是否他怀有恶意呢?” “尊者!否。他怀有饶益心,作他所应作并希望伤者康复。” “但由彼医药应作之事,使其人生诸苦受。由是因缘,是否内外科医师造作任何非福德呢?” “尊者!他以饶益心及希望其康复,内外科医师作了诸应作之事。以该因缘,如何会作任何非福德呢?尊者!该医师将得生天。” “大王!为了离苦,世尊以悲愍度提婆达多出家亦复如是。” 又在[弥兰王问经]335里指出:“世上任何药,众多与繁杂,无药如法药,比丘众喝饮。喝此诸法药,老病死不侵,禅修能亲见,病愈再不取。” 提婆达多在小的时候给了悉达多太子很多的麻烦,但是悉达多太子并没有记恨在心,他来请求出家还是接受,佛陀难道不知道将来他会破僧吗,当然是知道,但是为了悲愍他,仍然是度提婆达多出家。佛陀的法是给我们用的,我们都患了重病,当然要吃药。

佛法治病的真理---2

佛法治病的真理---2 2.济历曼南达尊者由重病痊愈 “具寿济历曼南达(Girimananda)感染严重病疾,因此具寿阿难前往佛所,头面礼足,坐于一边已,告诉世尊说: 世尊!具寿济历曼南达感染严重病疾,为了怜悯他,愿世尊能前往看望他。 佛说:阿难!你可以代我前往看望他,向他唸诵十种观修法,那位济历曼南达比丘听完后病就会好的。 是那十种观修法呢?观修无常想;观修无我想;观修不净想;观修危厄想;观修舍弃想;观修远离想;观修灭想;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观修诸行无常想;和正念出入息。 .....那位具寿济历曼南达听完后,病马上好起来,具寿济历曼南达因此由重病痊愈。”([济历曼南达经]---[增支部10.60])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身体受到疾病的折磨,我们当时心中所想的只是‘我的身体病了’这就是不正思惟,不如理作意,因此我们在身苦之外,再受心的执著之苦。那就是苦上加苦!济历曼南达比丘当时也不例外。佛陀通过阿难传法给他,济历曼南达比丘听完后,病马上好起来。 这里边的奥妙在那里呢?观修无常想是‘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正观身体是无常,舍弃对它的执著。观修无我想是‘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非我,声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身是非我,触是非我;意门是非我,意境是非我。’正观身体是非我,舍弃对它的执著。观修危厄想是正观身体是‘此身诸多苦楚,此身诸多危厄,众多疾病由此身起,诸如:眼视疾,耳闻疾,鼻疾,舌疾,身疾,头疾,耳疾,口疾,齿疾,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胃炎,发热,胃病,昏晕,腹泻,红肿,腹绞痛,麻疯,脓肿,淋巴结核,肺痨,羊癫,皮肤病,痒,疮痂,涩疹,疥疮,内外出血与黄疸,糖尿,痔疮,肿瘤,溃疡;疾病由胆汁所引起,由痰所引起,或由风所引起;四大不调;天气所引起;自身举止不审所致;他人加害;业果成熟;冷,热,饥,渴,大便,小便等。’ 舍弃对身体的执著。观修舍弃想是正观‘不容一毫欲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一毫嗔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一毫害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任何时候之恶念,不利之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 正观身体的真相,舍弃对它的执著。观修灭想是‘此是寂静,此是殊胜,即是寂止诸行法,放下一切执取,灭绝贪爱,灭尽,涅盘。’ 正观身体的真相,...

佛法治病的真理---1

图片
佛法治病的真理---1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法能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之苦,这是不用置疑的。本文是从传统的经文入手,把有关的经文引来解释。病苦只是我们在三界轮回的众苦之一,佛陀教导我们的教理,是要我们实践慢慢地解除我们遭受的众苦,达到清凉的境界。佛是众生苦痛的真正大医师,他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告诸比丘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病不复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这位能为我们去除众苦的才是真正的大医王。(见[杂何含]三八九经) 1.佛由疾病痊愈 当悉达多(Siddhartha)还是太子的时候,住在舒适的王宫里,没有见到世上的苦,但是当他走出四门之后,显现在他眼帘的是人生的老病死之苦,他像从梦中被唤醒似的,看到了人生的真相,人们并不能逃避生老病死之苦!佛陀也像我们大家一样,有色身就得受生老病死之苦!在佛经里曾经不只一次记载佛陀生病。 “曾有一次,当法王染上了疾病,佛叫纯陀长老亲切关怀地诵出七觉支偈。当佛获得法的喜乐,即時从病痛中解脫出來。”(七觉支偈Bojjhanga Paritta) 什么是七觉支呢?那即是开悟的七个因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它也称为七菩提分。佛开示说:“比丘!资于觉故,说为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

發趣论的二十四缘(Paccaya)

《礼敬世尊 , 阿罗汉 , 正 自 觉》 發趣 论 的二十四 缘 (Paccaya) 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 这是在《阿毗达摩论》里第七部《发趣论 ( Patthana) 》,解释缘力 ( Paccayasatti) 或缘的特有资助力来详析名法与名法间的种种互相连系的关系。每一缘都有: ( 1) 缘法 ( Paccaya-dhamma) 作为其他法之缘的法,这缘法产生,支持其他法而使其成为其缘。 ( 2) 缘生法 ( Paccayuppanna dhamma) 是指受到缘法缘助而生起或持续存在。 ( 3) 缘力 ( Paccayasatti) 是缘法作为缘生法的缘的特有方式。      这二十四缘是:(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五)相续缘;(六)俱生缘;(七)相互缘;(八)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生缘;(十一)后生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果报缘(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无有缘;(廿三)离去缘;(廿四)不离去缘。   二十四缘 业果 轮回 关系 修道 业缘 无间缘 因缘 道缘 果报缘 相续缘 所缘缘 根缘 有缘 前生缘 俱生缘 禅那缘 无有缘 后生缘 无间缘 增上缘 不离去缘 相互缘 离去缘 依止缘 亲依止缘 相应缘 不相应缘 重复缘 觉音在《清净道论》是用这廿四缘解释每一支缘起支的缘的生起;阿耨楼陀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把缘法与缘生法归纳为名法、色法与名色法三组,组成六对来解释每一对之间的缘。以下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