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



解脱之道

法增比丘讲于福州,洛阳张熠璇笔录



解脱之道

法增比丘讲于福州,洛阳张熠璇笔录

我来国内是教佛法。这些佛法的内容跟我们所认识的佛教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先问一下自己我们是怎么样认识佛教的,可能你们认识的跟你们会听到的会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我们的观念里面的佛教,是通过我们在外头通过眼睛、耳朵等等所认识的,它跟真正的佛教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就是因为佛教来到国内之后跟我们中国的文化、习俗,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融入到社会里面,所以产生了我们所谓的那些佛教。

但是真正的佛教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佛教的中心的思想是四圣谛。四圣谛是讲什么呢?四圣谛是讲苦,巴利文叫Dukkha。苦,这个苦是什么东西呢?要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好的话,几乎多数人不会觉得有什么苦的。如果生活舒服、经济条件好,如果没有什么病痛的话,他们会觉得人生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西方的国家,欧美来讲,可以讲,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去追求宗教的东西。他们所追求的都是怎么样去找享乐。到处去追求享乐,追求新奇的东西,以及追求各种各样的——有什么地方好玩啊,这样的,他们就会去想办法去找那个地方看那个地方,然后去享乐。因此他们就不会发现佛陀所教的这个中心的问题,就是苦的问题。佛教我们所讨论的是有关生老病死的这个问题。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也是苦。这是我们身体所受的苦。

除了这些我们身体所受的四种苦之外,还有另外四种。这另外四种苦是心里面的苦。我们的苦不止身体的苦,还有心理的苦。心理的苦是指什么呢?心理的苦是指爱别离,跟我们的亲爱的人分离,他们可能搬去很远的地方;还有怨憎会苦,跟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物遇上的苦;还有就是求不得苦,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是我们得不到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也有苦。
这三种心理的苦,它的后面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这个身心的现象的错误的认知。也就是叫做五阴炽盛苦,也就是五取蕴苦。怎么说是五取蕴苦呢?因为我们对于我们身心的现象有一种错误的看法。我们认为这身体是我,感受是我,想是我,行为是我,以及我们的意识也是我。所以最完整的来说是这个原因。所以因此就有四种属于身体的,以及四种属于心灵上的苦。

所以,你问问你自己,这种佛法的内容,你有认识它吗?目前大多数人他不从这些地方下手的,因为他们不认识这些东西。大多数人对于佛法的内容不知道的,要是没有人提,他们根本不了解的。

这个就是佛陀所讲的最中心的思想,最中心的佛理了,也就是苦。当我们认识苦了之后,我们才会去找,为什么我会受苦的原因。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会受这种生老病死苦,以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蕴炽盛苦,或是五取蕴苦。我们必须要去寻找它的原因在哪里。当你找到原因的时候,你才能够去想办法解除这种苦。当你会去想办法解除苦的时候,你就能够得到安乐。

然后第三个四圣谛就是讲到如何去灭除苦。如果把烦恼——错误的看法,把烦恼灭的话,苦就灭了。当你能够把苦灭的时候,你就能够得到一些圣人的果位。那就叫做灭苦,也就是跟证果有关系的。

然后第四个圣谛也就是灭苦的方法。佛陀所教的灭苦的方法里面有八种方法。就是要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然后正精进,最后两个是正念和正定。

可以讲,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的。如果你自己认识这个东西,你是要靠自学的。要靠自己努力去探讨、去学习,自己去用心找资料,去看各种各样有关这些方面的讨论,然后你才会慢慢把它学会。一般上这些不是学校的课程。小学也不教,中学也不教,大学也不教这些东西的。有一些大学有这些佛教的课程,比如说硕士班或者说博士班,他们有这样的课程,但是它是给那些人专门做学术研究的。它跟修行是两回事的。做学术研究的人,是找各种各样的资料来比较分析,然后把佛陀讲的法理加以整理。这是学术研究,跟修行没有关系。

修行是你认识了这个道理,然后就通过亲近善知识,通过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维,以及法次法向。这四个步骤。修行的人是通过这四个步骤来做。他跟大学里面的那些读硕士读博士的人做的,在写论文是两回事,完全是两回事。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把论文写完就结束了,就拿到文凭了,拿到学位了。这个和修行还差很远的。

修行就是我们要认识佛陀所讲的道理,然后一直去做。亲近善知识,听了佛法,然后你就去想是对还是错,你自己分析。然后对的你就开始做,做的这过程就是法次法向。
做的过程里面有基本三个步骤。也就是如何把戒守好,以及第二个步骤如何把心调伏——调伏我们的心中各种各样的杂念,各种各样的妄想,使心能够安静下来。然后第三个步骤,有了清净的戒,把心调伏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很清净的心来看、来观察这个世间,观照这个世间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我所见到的这样。因为我们以凡夫的方式来看世间,所看的世间是不正确的,它有基本上的错误。根本上,它里面有很多错误、错觉,以及错误的看法。因此我们不能够见到真相。

你只要想一想我们汉传佛教里面很出名的那个心经,你看心经里面怎么讲。它不是跟你讲,照见五蕴皆空嘛,就是照见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那你问你自己,你能不能够看见身体是空的?你能不能够看到身体不是我呢?对不对。你能不能够看到感受是空的,不是我呢?你一个个看嘛。你对它们一个一个都是肯定的,身体是我,感受是我,想是我,行为是我,识也是我。那难道这个心经讲的是错的吗?它没错,它讲的是没错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看法,跟这个心经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呢?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是还没有修嘛。它的差距就是我们还没有修。

如果你开始修,慢慢的你就会见到真相,你会明白。你要做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认知身体是不是我。我来国内在不同地方教的课程,主要就是针对这一个。

现在我要稍微分析比较深一点。刚才只是非常笼统的介绍佛法的中心的教理,它的非常笼统的一个课题。现在我就讲比较细的部分。我们如果看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身体里的色,它是属于色法(Rupa)的。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佛法所说的名法(Nama)。所以基本上,我们所认为是“我”的这一个人,里面可以分成两大组,第一组就是色法(Rupa),第二组就是名法(Nama)。名法是看不见的,抓也抓不到的。它是没有形象的。我们要怎么样处理它?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比较明显的东西。我们比较明显的东西就是色法,这个色法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修行的首要的工作就是针对身体。我们要看这个身体,看这个身体是怎么来的,从什么地方来——是从父母那边来的。再看这个身体有没有变化。再看这个身体里面是什么东西组合起来的。对吗?这样你就能够认识身体的真相。所以有点像在大学里面读医科的那些学生,他就要把这个身体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认为整块身体是我,他们把它分成不同的组,比如说固体的部分,比如说肌肉的部分。还有分成其他的部分,比如说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所以,把它一个一个分组,然后他们就能把这个身体看得非常清楚。他就能够对这身体,每一组的来看。

佛法也是这样。因为佛陀的弟子里面,大部分早期跟随佛陀出家的那些弟子都是慧根很高的,他们都只要通过佛陀讲因缘法,就能够见到真相,然后就证果,然后再证阿罗汉果,就解脱了。但是后来那些善根很强的人都解脱了,剩下的都是那些善根较差的,因此后期的那些善根较差的修行人呢,佛陀在晚年的时候就给他们教《大念处经》。《大念处经》巴利文叫Maha Satipatthana Sutta。《大念处经》里面教四种东西,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这四种念处。我来国内教的主要是身念处。当然,这是属于四念处的范围。我先跟你们简单介绍一下。身念处是给要破色法的人,专门要修的课程。当一个人能够掌握身念处,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修断五蕴20种有身见,他就能够破除有身见;就是对身体的错误看法,所以叫有身见(Sakkaya ditthi)。认为身体是我。

然后,接下来,当他掌握了这个方法过后,他知道身体不是我,他就会进入第二个步骤和第三个步骤的修行,也就是受念处。佛陀所教的受念处,里面包括身体和心的感受,这个也是和我们有关系的。每个人都有身体,每个人都有感受,对吗?感受是因为我们的六个根门,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接触什么?接触外头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了,然后我们就会产生感受。感受主要是分为三种:苦、乐和不苦不乐的感受。就是受念处的范围。所以我们要认清感受是什么。我们分析它,然后我们就发现,感受是根与尘接触产生的,也不是我。

接下来我们修第三个步骤,就是心念处。心念处的范围是我们的心,是无形的。当然感受也是无形的,不过感受比心来得粗,所以感受先修。通过修习感受的话,我们就能够调伏我们的非常明显的那些负面的情绪,比如瞋恨心或者很明显的贪心。为什么?因为我们感受的时候我们会追求喜欢的感受,那个就是‘贪’;我们也会对不喜欢的感受加以排斥,那个就是‘瞋’。这一个是很明显的。如果这个部分的工作做完,你就会修到心念处。心就更细了。心是我们心里面的东西,心里面的东西分成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散心或者集中心,有广大心或者有狭小心,有精进心或者没有精进心,有定和没有定,有解脱心和没有解脱心。这些是属于心的范围,就是这些心对整个我们所认知的世间的反应,我们心中的反应。它还是属于根和尘接触的,不过它比感受来得细。所以,当一个人能够修到心念处的时候,他的心对世间各种各样错误的见解和执着,就慢慢的会被调伏,慢慢地放下、放下。渐次证得道果。

我们就讲到第四个部分的法念处。法念处里面有什么内容呢?里面讲五盖。五种盖,随时随地它都会盖住我们的心的障碍,所以叫盖。这盖里面有贪、瞋、昏沉睡眠、掉悔恶作和怀疑。这几乎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我们不知道它,它好像我们心中潜伏的敌人。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五盖。我们认识五盖的时候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调伏它。佛陀讲的第二个就是怎样去认知五取蕴。我们对五蕴有错误的认识,然后我们就执着五蕴是我,我们不会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会认为五蕴是我,我们就执着身体是我,感受是我,想是我,行为是我,以及识是我。所以叫五执取蕴(paccupadanakkhandho)。这边就讲到了‘法’,那些就是法,我们所修的范围就是针对五执取蕴,用修四念处来破五执取蕴。接下来他教我们认识十二处,就是眼对色、耳对声、鼻子对香、舌头对味道、身体对触、还有意对法。六个内根(salayatana)以及六个外尘,所以叫十二处(ayatana)。认识完这个之后,佛陀再继续讲了更多的内容,不过它不在这个《大念处经》里面。那就是十八界。就是我们里面心中还有升起六种东西,这六种东西就是所谓的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而我们的执着都在我们的六个识里面,就是六个识对这个世界的错误的认知。不过这其实在十二处里面已经分析了,也在心念处里面的十六种心分析了,贪瞋痴的心在里面都分析了。因此佛陀在这个法念处里面就不讲十八界,就只讲到十二处。然后,佛陀接下来就教我们七觉支,我们要用七觉支来修。修七觉支,就是开发自己,使自己慢慢觉悟真相。就是要有正念、择法、精进、喜、乐、一心和舍,所以叫七觉支。最后佛陀就讲到四圣谛和八正道。所以这就是法念处的范围。

佛陀在这经里没有讲到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在其他的经里提到的。不过,我们也必须要修十二缘起,所以这边我们要修的范围又可以加多一个内容。因为它会帮助我们更加认识我们自己。尤其是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这几个联结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使我们认识我们到底是怎么样反应的,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就是六个根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就是执取(upadana)了。执取什么?执取五蕴,以及执取各种各样外头的东西,以为它是真的。所以这就是佛法的内容,也就是整个四念处的内容。都几乎在这一部经里面全部讨论了,那些没有讨论到的我也指出来了。

现在我就分析一下那个修行人的分类。修行人的分类有分凡夫(puggala),就是普通的人,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的人。不信三宝的人就是凡夫。怎样去分辨一个凡夫跟一个修行人?就是看他信不信而已。信三宝,信佛、信法、信僧的那就是修行人了。但是修行人里有很多种,有各种各样的修行人。有的善根很强,今天所讲的所谓善根是指有信勤念定慧五个根。但是,我们所讲的善根强,又有分类。有的人信根很强,有的人定根很强,有的人慧根很强,它又有分别。因此修行人就有很多种,有各种各样的修行人,几乎每一个都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要认识我们自己,要学认识我们的五个根,认识我们是属于哪一种人,这需要靠慧根,很多人做不到,因此我们要靠有经验的师父来指导。然后我们就要找正确的法来修,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我们所下的时间和功夫会少一点,然后我们所得到的利益会非常的快,而且非常的大。

修行人里面基本上有两种人。一个人开始信佛之后,基本上分成两种人,一种叫做随信行,一种叫做随法行。随信行的巴利文叫做saddhānusāri。他信根很强,他依据他的信根就去信佛、修行,所以叫随信行。第二种人呢他心比较理智,虽然他有信,他的信根可能不是很强,但是他的慧根很强。因此他叫做随法行(dhammanusari)。他就会去找佛法的内容是什么东西,然后依照这个内容来开始修。比如说我们要考一个驾照,现在在都市很普遍,几乎每一个都市人都有驾照。但是你要考驾照,你不是只要考驾车而已,你还要考他们道路的规则,对不对。如果你是在外国的话,你还要学当地的语文的。你还要考规则,考官还要坐在你车里面,坐在你旁边,看着你驾,看你会不会合格。当一个人这样做,当一个考官这样做的过程,他是用什么东西?他用方法嘛,他用方法来看我们的驾车的技巧合格不合格。那我们自己要学,要学方法嘛。要怎么样控制驾驶盘,怎么样踩油门,怎么样控制那个油门控制得恰到好处,不太快也不太慢,太快会撞到别的东西,太慢会把后面的车都堵住了。对不对?要懂得换那个档位,一档二档三档四档,如果是手动的啦,自动档就不用担心了,它自动会换了。但是你要懂得用技巧,要学的。这种就是所谓随法行了。这种呢,你不能只是说“我相信我会驾车”。你坐下去,怎么去开?随法行就是像这样的人,他如理思维,他观察我要学什么技巧,他就掌握它,然后就会了,就会驾车了。然后通过考试,就及格了,就拿到驾照了。

但是,修行来讲,它不只是说你要懂得,还要靠信的。这个信呢,对这个车来说就是你相信这架车的性能是好的,你也相信你自己,也相信路上的人会懂得你是一个在学驾车的人,你要挂一个牌子,你是在学考车的,因此他们就会让出空间给你慢慢地驾,跟在你后面不会按他的喇叭。对不对。所以这个就是随信行的范围。但是,这个世间上的修行人,随信行是占大多数,随法行的人比较少。因为很少的人他能够如理思维(yonisomanasikara),就是他的心中是非常理性的。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是很冲动的,感情非常丰富的那种,都属于感性的,所以那种人就是随信行。随法行的人是属于理性的人,比较理性的人就会随法行。

那么,这个修行里面来讲呢又有分了,又有分别。随信行修什么东西?他修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所以最重要就是守五戒。他会很注意每一天守好五戒,斋日的时候他会守好八戒。他会花很多精神在佛像、供养、点灯、供花、供香、供水、供食物这方面的功夫,他的佛堂非常的庄严,整整齐齐,很光鲜,很亮,很美丽。他是随信。法,他也信,他很恭敬那些经书,经书摆到美美,整整齐齐一尘不染。他对出家众非常恭敬,他是选择非常恭敬坐在低的位置,让出家众坐在高的位置,对出家众非常的恭敬。这种就是随信行了。
随法行的人不会这样子。随法行他会观察,他会观察这个出家人怎么样,他会用他的心从微细的地方来观察这个出家人,听他讲的话,看他的行为。从这些很微细的地方他可以看得出这个出家人有没有慈爱的心,是不是很骄傲,是不是很贪钱,是不是很贪吃等等。他们会观察。这样的人就叫做随法行。

人有不同的能力,所以因此人就不一样。随信行的人他就不会观察,他只是会表面上做得非常好,但是他的内心里面还缺的远、还缺很多的东西。但是随法行的人就掌握了修行的方法了。他就懂得我要把戒守好,我要修定,我要学观照,因此他就修身念处。他就修身念处里面佛陀所讲的,要修安般念,要修定,要修经行,要注意四威仪,要注意心中所起的念,维持正知。以及要修三十二身分,要修四界差别观,它是观照的部分。三十二身分也是属于观照的部分。而且当他掌握的时候他心中有很强的贪念的时候,他就去修不净观,九种墓墟观等,来对付他自己心中的贪念。他会用这个方法。他不需要靠老师,老师只要讲一次,他就会了。这种人就是慧根强,所以老师只要讲了他就可以慢慢做,他不用依赖太多师父。但是随信行的人,或者慧根比较差的随法行的修行人,他就要一直依赖师父,天天都在问,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拿出来问,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那种态度。所以这种人非常辛苦,那个师父要教的话也非常辛苦,他就要花很多的时间。这种人多得不得了,可能一百个里面有九十个是这样的人,可能只有十个是随法行的人。随法行的人你不用理他太多,只要指点一次他就乖乖地去做了,半年之后他来告诉你他的成绩。但是随信行的人不是这样,他天天几个问题一直在问,很多问题。师父这样可不可以做,今天我的花是从厕所前面经过,可不可以拿来供佛。他担心这花有厕所的臭味,等一下怕佛会不高兴。他心中有很多迷信嘛,结果他就有很多这些疑问,所以他非常困惑。

因此我们这边就讲到比较细的东西,就是五下分结(samyojannani)。我这边简单分析了什么叫五下分结呢?就是怀疑、戒禁取、身见——身体是我的邪见,还有贪和瞋。结就是打结,这五下分结是什么东西呢?这五下分结是佛陀观察所有的修行人,然后观察我们所有的烦恼,把它分类成十种结,然后分成五种下的结和五种上的结。五种下的烦恼里面就分成五下分结。

第一就是怀疑(viccikicca)。怀疑什么东西?怀疑佛,怀疑法——就是佛讲的内容,刚才我已经讲了,主要就是四圣谛、八正道。还有怀疑什么?怀疑僧。什么是僧呢?僧在哪里?谁是僧?穿袈裟的是吗?但是穿袈裟的现在都有问题了,我刚刚从扬州那边过来,他们跟我说江苏那边的很多和尚不是真正的僧来的,我说为什么不是僧?穿袈裟嘛。他说不是,你不知道,师父,他们那些家里有老婆的。我说那怎么可以算是僧,这样是假的了。他说那边很多做经忏的嘛,那么多到处去赶经忏,后面坐的是他老婆。没有办法,日本现在也是这样,韩国也是这样。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的,是那个扬州的居士告诉我的。我是听了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他说就是这样了,现在就是这样了。总之,这个是国内的特殊情况了,我也没有办法。这个是很严重的现象。
总之,要是一个人怀疑佛、怀疑法、怀疑僧,他怎么样?他就不修了,他不来了,你叫他来这边听佛法,他不来了。因为他看到这些现象他怀疑了,他说你们这些都是假的,对吗?是不是?所以说看到这种现象他会来这边听吗?他就怀疑我们这几个和尚是真是假了,他怀疑我何必浪费这些时间,我不如坐在家里吃粽子,翘着脚看电视机会更快乐,对吗?还有,怀疑什么?怀疑过去世,未来世,以及现在世。过去是我吗,过去不是我吗,过去我是什么样的状况,过去我是什么,过去我是从怎么样的状况到现在这样的状况,这就是怀疑了。怀疑过去。他也怀疑未来,未来是我吗,未来不是我吗,未来我是怎么样的状况,未来我是什么,未来我是从现在怎么样的状况变成那样的状况。这就是未来的怀疑了。还有现在,现在这个是我吗,现在这个不是我吗,现在我是怎么样的状况,现在我是什么,现在我从何处来的,我又会往何处去。这就是怀疑。这几个情况,怀疑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还有,怀疑什么?怀疑修行。真的需要修行吗?“我明白就是了,我又没有做坏事,为什么要修行。”他就开始对这个修行有怀疑了。他说“道理很简单啊,我懂啊,这个不是我。这个身体不是我。”你看,很多人都这样说的嘛,“我懂,这个身体会越来越老,我会死去的,我明白。”但是,他一执着起来他就认为身体是‘我’了。又不能够破身见了。还是认为身体是他的。因为他没有去通过修行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和看身体的因缘生灭来破它。而这些法都在佛陀的《大念处经》的身念处里面教导的。所以如果你不去修,你只是看看经书,你就说我理解,那不行的,必须要修的。所以,这就是对修行的怀疑。

还有,他怀疑什么?会证果吗?现在这个是末法时期了,还能够证果吗?不是说都是末法了,都没有修行人了,已经不能够再修了,我们只要去一个安全的地方就是了。只要念佛然后去安全的地方就是了。去到那边是中间站,然后从那边我们都成佛去——哪里有这一回事。没有这一回事,这是不对的,佛陀没有这样教的。我们可以找遍整个南传的经文,没有一篇经文讲这个东西。但是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接触了北传的,来源是梵文的经。从印度那边传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公元七八百年的时候,那时候已经离开佛很远了,已经有很多假的经文出来,所以那些假的经就通过梵文被翻译成我们的汉文,就传回国内来,结果我们就相信那些经文是真的。所以很多人去那边去研究,他只是随信行,他不去那边研究它是真还是假的,没有去花时间去看那些经文,找它的源头,它们是怎么样来的,是几时来的。如果你去找这个源头的话你会发现,原来它们不是很正确的,已经离开佛很久的时间了才传过来。这就是随信行跟随法行的差别。所以,他对佛怀疑,对法怀疑,对僧怀疑,对戒怀疑,还有对业的怀疑,对修行的怀疑,对证果的怀疑,很多。各种各样的怀疑。这就是这些人的一种最主要的烦恼了。

当你克服了这个烦恼结之后,你就进入了第二种烦恼,就叫做戒禁取(Silabattam paramasa)。什么是戒禁取呢?就是执着佛陀所没有定的戒律。所以叫戒禁取。当每一个人开始修行,跟随师父。师父传你们五戒,教你规矩,怎么样拜佛,怎么样礼佛,怎么样对出家众,要怎么样、有什么样威仪。慢慢你就开始就执着起来了,有这么多规矩。他就拿了五戒,然后就开始执着了。他就想,哎呀,不杀生戒,那就是要吃素了。这就是我们这里最严重的戒禁取,就是吃素的问题。我首先要先说明,我不是在鼓吹吃荤。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我们心中对修行的执着,我们如果心中认为我们要守好五戒的第一条不杀生戒的话,因为这样,我就必须要吃素,这个就叫做戒禁取。而这个戒禁取呢,在所有的国家里面,我们中国是最严重的一个,就是这个。其他的国家不会这么严重的。日本他们没有吃素的,南传国家也没有所谓吃素的。在西藏,也没有吃素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吃素呢?如果你去找到以前它的原因的话,你会发现,是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定了这条规矩而造成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定呢?因为梁武帝他的皇后死了,她死了之后投胎做了一只大蟒蛇,而那个大蟒蛇托梦给皇帝,告诉他要去救它、超度它。结果那个皇帝就执着起来,他自己去出家,然后做短期和尚,然后就开始吃素。然后他规定所有来参加念经的那些出家众全部都要吃素,可以给他多一点功德给他的皇后。当然后来皇后超度了,他就认为很有效,所以他就认为,从那一天开始全部和尚要吃素。他定这个规矩的时候那些和尚本来是反对的。但是后来他就找几个长老在皇宫里面,他就说,你请他们全部来问答,他们要依照律跟他来问答。就是依照我们比丘的律,律藏。然后他就跟他们三个长老说,你必须要答要吃素,结果那三个长老没有办法,所以那些和尚问的时候他就说“要吃素”,另外一个和尚一问,“要吃素”,另外一个一问,“要吃素”。没有办法,所以就一直吃素到现在。我们中国的出家人吃素是这样的原因。不过,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他很看重少林寺,他允许少林寺的和尚吃荤。有这样的记载。现在少林寺的和尚有没有吃荤我不知道。但是普遍上我们的观念就是认为,要是和尚吃荤的话,就是野和尚,是酒肉和尚。这个是错误观念的。所以我们要认清这个戒禁取,每一个国家的戒禁取都不一样的。你去别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戒禁取。对修行的执着,所以叫戒禁,取呢就是执取。

那第三个烦恼呢就是身见。身见的巴利文叫做sakkaya ditthisakkaya是有身,ditthi就是见,巴利文叫ditthi,也就是看法。有一个身体的看法。有哪一个身体?这个身体嘛,每一个人都认为他的身体是他的嘛,所以叫做有身见。有一个身体的看法,它的巴利文的意思是这样的。那怎么样对付它呢?对付这个东西的方法就是在《大念处经》里面的身念处章里面所讨论的。佛陀所教的就是修三十二身分,以及修四界差别观。我这边稍微介绍一下,修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别观,根据《清净道论》里面所教的有七种方法。第一,你要背它,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粪、脑。二十个部位。这是地大,地大是什么特征呢?硬的和软的这两种特征。什么是水大?水大有十二种,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和尿。这十二种,就是身体里面的水。(其他是:2.意念记忆,3.颜色,4.形状,5.处所,6.方位,7.界限水大有什么特征呢?有两种特征,它会流动,它会黏,有这两种特征。已经有三十二种了,所以叫三十二身分。接下来还有火大,火大有几种?四种:就是间隔发热的火,就是我们有食物的时候它就发热,没有食物身体就不发热了;接下来是老化的火,头发白、皮肤皱,这叫老化的火;接下来是什么的火?就是发烧的火,就是感冒、发烧;最后才是消化的火。这四种火。那么风呢?有六种,上行风,就是从胃里面出来的风;下行风,从肠里面出来的风;还有肠内风;肠外风;还有手脚会动的风,就是我们一般练气功的时候手脚会有气,那就是手脚的风,是肢体的循环的风;还有最后一种风就是呼吸。所以这样有六种风。因此又加上四种火大、六种风大,就多了十种,因此就有四十二身分。

所以严格地说三十二身分和四十二身分配合四大差别。火大的特征是冷和热,风大的特征就是压力,支持和推动,主要就是风的压力,支持和推动它,很容易感觉。你只要把手放在肚子这边,你看着自己的呼吸,它肚子会上下上下。对吗?你把手放在肚子,你就感觉你的肚子在膨胀收缩,膨胀收缩,那就是风的压力和推动。它在我们身体里面产生作用,风的压力和推动是在我们全身,血液循环、消化、排泄,一切都靠这些东西来推动的,这是风大的作用。所以,风大是身体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身体的冷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是身体一直受寒、生病发烧,可能会死去的。水大的流动和粘结也很重要,身体如果没有水会干的,所以必须要有适当的水分。而且,身体还需要有地大,地大就是维持这个身体的重量的部分。所以要有地大就是软的和硬的,要有水大就是流动和粘结,要有火大必须冷和热平衡,你看耳朵这边是冷的,但是你摸一下这边(颈项)看看是不是热的?对吗?所以你摸摸手背是冷的,但是你摸摸手心,手心是温的。所以它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温度。身体是这样的。到处是有温度差别。风大就是支持和推动,这个风大造成全身能够运动,各个系统能够运动、操作。所以,这就是身体了。身体里面有四十二身分,三十二身分,和四界差别。差别就是它有分硬和软,流动和粘结,冷和热,支持和推动,所以叫差别,就是四界差别观。

如果你天天去观察色、受、想、行、识,一直在修,只要一段时间就破20种有身见了。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不是很困难,只要方法做得对,就能够破有身见。这个是正确的佛法,但是没有人教。你去看哪一个寺院教?没有人教这个东西。这个是真正的佛法。

我在澳大利亚的寺院,有个居士很烦恼,老婆要跟他闹离婚,广州去的居士。他是做那个修理计程车的电表,自动计算里程的那个,他是一个技术人员。但是他的老婆不喜欢,她要回来国内,准备把她的孩子抱回来,结果他很烦恼。没有办法,跑到五龙岗庙里面去求,有什么样的办法。当然他的这种想法是一种迷信啦,他可能是希望找个很快的方法,通过那些出家人念念经,菩萨保佑加持一下,他的老婆就回来了,他可能是这样想的。不过他去到那边,他很吃惊。那边的出家人说你去点一支香就可以了,然后他说哦这么简单啊,点一支香,他就准备去点了。他们就跟他讲,你点一支香要一千五百块。他说哇,一支香要这么贵啊。他后来他就犹豫了,他就不点了。不点了以后他就从那边就跑到悉尼了,跑到火车站,当时我坐在火车站的那个佛教图书馆里面。我跟那个图书馆的居士在谈话,他跑进来。我也不知道他有烦恼,不过你可以从他的气色看他有烦恼。店里的人对他说你不如去看看这个师父吧,看他怎么样给你解决你的困难。后来他就来见我。然后我就跟他解释应该怎么样了解他的妻子,分析给他听。他说“唉?这是我要的嘞。”你看,我们要怎么样教佛法?对不对,我们不能够骗人的。你点一支香就可以啦?这是什么佛法。对吧,不可以这样做的。

现在的佛法太过粗俗了,它不是真正拿来教育人的。佛法是用来解除我们的烦恼的,对吗?我们的烦恼解除了我们就安乐了。这个就是佛法的教育的功用。我们应该做这样的工作,把佛法弘扬,直到人家能认识真正的佛法,能够应用佛法在人生里面,那么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利益。这样才是真正做这个佛教的教育的工作,是这样做的。当然我们教你们,使你们学会,你们也会得到安乐,对不对。你们就不会这样执着,你懂得怎么样调伏你的心嘛。使到你的贪心瞋心受到调伏,使到你跟你的妻子和蔼相处,不要吵架。对不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夫妻相处几十年没有问题,为什么有的刚刚结婚没有几个月就吵吵闹闹分居?就是我们不懂得处理这个人跟人之间的这个关系嘛。那你要怎么做?这关系主要靠慈爱心嘛。这种慈爱心不是男女的爱,男女的爱那种是非常粗俗的。但是人不只是这样。人要想用心去触动另一个人的心弦,我们要怎么样使到一个人的心能够感动?我们要有一种行为,使到人家知道我们真正的在关心别人,这样你就会感动那个心,这样才有用。你说你去点那个香交一千五百块,能做什么?对不对。所以不能够这样做。总之会有这样真实的例子来解释、告诉你们怎么样把佛法来应用在人生,使到每一个人能够受到利益,能够使佛法更加在国内能扎根,能够弘扬得更广。能够使得更多人得到利益。佛教绝对不是迷信,绝对不是迷信。佛教是非常理性的。你说是宗教吧也可以,你说是教育可能更加适合,这个名词可能是更适合的。它教育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人,直到我们能认识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来这边做什么。这个才是佛教的教育要做的工作。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学。这不只是我们出家人的工作,这是每一个愿意接受佛教的人都要做的工作。

我今天的这个课题不是很深,只是跟你介绍这一个大概的体系,以及《大念处经》怎么样修习,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先修身念处,受念处,一步一步这样做。以及为什么要断五下分结。这是非常浅的,它不是很深,还没有到更深的内容。更深的内容就个别来教,因为不适合每一个人。更深的东西要解决我们的心的问题。教你们怎样去分析那些微细的心,怎么样注意我们的心路过程,怎么样去认识我们心中的意识,怎么样使我们不用再回来轮回。这个才是更深的东西。这个东西现在讲没有用,对你来讲没多大意义,你也不能够掌握的。所以不需要讲这些课题。

今天讲的这个课程,我要说给大家听的这些东西就到这里为止。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人中之狮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