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身见”的经论解释



“有身见”的经论解释
澳洲 蓝山佛宝寺 法增比丘



‘有身见’的定义

为了断‘有身见一个行者必须具有以下四种美德:(1)信心;(2)戒德;(3)布施;(4)洞察力。(《相应部55.3255.33》 和《增支部8.54 10.92》)然后精进的(atapi修习止禅samatha与观禅vipassana培育正念(satima)与觉知力(sampajanno)才能将‘有身彻底除。

上座部的巴利圣典中(《中部48》《憍赏弥经》(Kosambiya Sutta)), 要得到须陀洹果, 须具有七种智:

1没有五盖的污染如实知如实见内心有觉悟真理的能力得第一种智。
2反覆修习常修习(没有五盖的污染)得到止息寂灭得第二种智。
3没有外道有这样的见解得第三种智。
4依法的本质而行无论犯了任何戒都会立即向导师或智者同修忏悔说出自己的过失好让将来约束自己不再毁犯得第四种智。
5即使要为同修做各种辛劳的工作自己也不会忽略戒增上学心增上学慧增上学得第五种智。
6当如来讲授法和律时会求取义理思维作意全心全意地聆听法义得第六种智。
7当如来讲授法和律时会得到一份由法义所带来的乐受会得到一份闻法的欢悦得第七种智。

在《相应部55.5》里讨论到如何是‘入流’?舍利弗答说:世尊!这神圣的八正道是入流,即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入流者也叫法眼净(dhamma cakkhum visuddha)。

断除‘有身见’的方法



在《持戒者经》(相应部22相应122)里尊者舍利弗(Ven. Sariputta)答与尊者摩诃拘絺罗(Ven. Makotthita)说:

「舍利弗学友!持戒的比丘应该如理作意什麽法?」

「拘絺罗学友!持戒的比丘应该如理作意五取蕴为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外来的、败坏的、空的、无我的,哪五个呢?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拘絺罗学友!持戒的比丘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外来的、败坏的、空的、无我的。

又,学友!这是可能的:持戒的比丘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中略)无我的,则可能证入流果。」

「而,舍利弗学友!入流者比丘应该如理作意什麽法?」

「拘絺罗学友!入流者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中略)无我的。

又,学友!这是可能的:入流者比丘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中略)无我的,则可能证一来果。」

「而,舍利弗学友!一来者比丘应该如理作意什麽法?」

「拘絺罗学友!一来者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中略)无我的。

又,学友!这是可能的:一来者比丘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中略)无我的,则可能证不还果。」

「而,舍利弗学友!不还者比丘应该如理作意什麽法?」

「拘絺罗学友!不还者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中略)无我的。

又,学友!这是可能的:不还者比丘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中略)无我的,则可能证阿罗汉果。」

「而,舍利弗学友!阿罗汉比丘应该如理作意什麽法?」

「拘絺罗学友!阿罗汉比丘也应该如理作意这些五取蕴为无常的、苦的、病的、肿瘤的、箭的、祸的、疾病的、外来的、败坏的、空的、无我的。

学友!阿罗汉不再有更进一步应作的,或对已作的增加[什麽],但当这些法已修习、已多修习时,当生导向乐的住处,以及正念与正知。」


要证初果行者的修习方法是:

1)断五下分结的前三结:即怀疑(viccikicca)、戒禁取(silabbatam paramasa)、有身见(sakkayaditthi);

(2)破除二十种‘有身见’,这二十‘有身见’也即是‘我见’。根据南传的论藏,需培育十六观智等观智来断除‘有身见’但有些南传的论者认为成就第一种观智「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 ñāna)的行者,可以称为‘小须陀洹’(cula sotapanna),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能够把五蕴破解为色法与名法。这是七清净的第一清净‘见清净’(ditthi visuddha)。

在《阿毗达摩》里曾提到小须陀洹cula sotapanna),是指朝向须陀洹的圣者,cula巴,是‘小’之义,sota巴,是‘入流’之义,即入八正道,入法水流。apana巴,是‘进入’之义,故曰:‘入流。’这种人在经历了长久的轮回,第一次‘见法’,见到‘正法’。他/她依信佛、信法、信僧、信戒而首次接受三宝(tiratana),并且受持五戒(pancasila),朝向涅槃。因此小须陀洹可以称为‘信行者’(saddhanusari),即是向须陀洹的行者,他可以从‘信行’与‘法行’(dhammanusari)入道,不过‘法行’应该在‘信行’之后。

3)断十六种‘我想’,依《一切漏经》(sabbasava sutta)里所教导的来断除‘我想’。即会明白身心的组合是色法、名法(五蕴:色、)它们只是随因缘生即灭,名色(五蕴)是每世都不同的。若能亲睹名色生灭的(无常、苦、无我)就能暂时平息我见’,而体证初果。因为能夠清楚、明及正知道作为观禅法,名色分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 ñāna受智Paccaya pariggaha ñāna),此二智也称为「知遍知」Ñata pariñña 三层中的第一层遍知

南传《阿毗达摩论》的第一本论书《法聚论》(Dhammasangani)里对须陀洹道这般提到:当(一个行者)心平静与专注时,他观察这复杂的五蕴,慢慢的生起对现象(名色法)的观智。那时他认识名色法是不断的生起与灭去的,是不圆满和苦的。由这观智所起的正见,他认识到对五蕴追求快乐是无益与无用的。这就断除对五执取蕴的执着,知道这五蕴是不实和空虚的,五蕴是无我的。五蕴毫无吸引人之处与美丽可言(破‘有身见’),它同时断除其他的须陀洹道的不善法。五执取蕴的生起一是因为凡夫通过贪爱去执取五蕴是‘我’,二是凡夫通过自身的邪见,即是‘有身见’执取五蕴是‘我’。

当他重复观照五蕴的真相时,他深入的认识到,五蕴的名色法全是苦,除了自己找不到一个超能的主宰者能来解除苦。他因此生起修道的正见,这就是道智,他因此觉悟到为五蕴谋求福利与快乐是愚痴的,因为五蕴是一整堆的苦。于是他第一次在长久的轮回中,他对五蕴的执取被断除了。这样的去除对五蕴的执着,也即是放下了对五蕴有个‘自我’的‘有身见’。除了断‘有身见’,须陀洹的道智也断除轮回于苦难的其他不善法。

信行者依四种层次:(1)信佛,所以他不会再信或接受外道的神或上帝,并坚信佛陀曾经在世上的存在,而且相信只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而无其他佛。(2)信法,所以他不再信或接受外道或众多邪教的道理,并接受四圣谛和八正道。(3)信僧,所以他接受四双八辈行者(catari purisa yugani attha purisa puggala)是修行者的道理。(4)信戒,所以他第一次自动受持五戒,虽然他可能因为确乏正念而很快的就犯了戒,但他会马上忏悔并寻找再受戒的机会。

法行者则依四种层次:(1)亲近善知识,(2)听闻正法,(3)如理思维,(4)法次法向。(见《吉祥经》、《自说经》、《杂阿含843经》)这是一个行者想要证初果须陀洹sotapanna的先决条件

在《清净道论》,〈第十九 说度疑清净品〉说具有“缘摄受智”者,名为‘小须陀洹’。《阿含经》曾提到:「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法住智dhammavihari也即是如实智、正见、七清净的第四清净‘度疑清净的同义语。因为把握了对名色分別智受智智,断除了对佛、法、僧、修学、前际、后际、前后际、此缘性缘生法的八种疑惑,并镇伏了六十二种邪见(常见、断见)。又从缘生法paticcasamuppanna dhamma能如实知见诸行无常,是苦,善见诸法无我,断除了对彼等的疑惑。这是‘度疑清净--- 缘摄受智’。得此智的修行者觉得自在,并确信死后能生善趣,所以称证此智的人为小须陀洹帕奥禅师在《观察缘起 --- 缘起的四个要点》里写到:「名色分別智,能暂时去除身见。这身见是指有真实存在的男人、女人、动物、天神、梵天等有情。但是名色分別智并不能完全彻底地去除‘有身见’。

一个‘小须陀洹’会有以下的认识:
1)初步解析因果法。相信所有现象的因果关系。
2)不相信生存的现象是无因的。相信生存的现象不是自因,他因,自他因或无因的。
3)过去的业是唯一的因。相信生存的现象的唯一的因是过去的业所造成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说,‘小须陀洹’是‘向须陀洹’。他已经走在向须陀洹道上,但还没走完。而‘须陀洹’是已经走完须陀洹道的圣者,彻底的断除怀疑、戒禁取、身见三结。

南传佛法传统经论的观点

现在我们从南传佛法传统经论的观点来讨论“有身见”及其断除法。

《相应部22.155经》《有身见经》里佛陀教导:「舍卫城之因缘(Sāvatthi  nidānaṃ)。
比丘们(bhikkhave)!当以念(sati)注意时,(你们观察)执取(upādāya)于什么之后,于是(心中)把它高高的建立起来(abhi nivissa),而生起(uppajjati有身见sakkāya ditthi)呢?
尊者(bhante,)!世尊是我们法(dhamma)之根本(Bhagavam mulakā),世尊是我们法之导师(nettikā),世尊是我们法之归依(paṭisaraṇā,请世尊为我们解说。
比丘们!
于色(rupe),当以念注意时,于色执取,心中于色把它高高的建立起来,而生起有身见
于受(vedanaya),当以念注意时,于受执取,心中于受把它高高的建立起来,而生起有身见
于想(saññāya),当以念注意时,于想执取,心中于想把它高高的建立起来,而生起有身见
于行(saṅkhāresu),当以念注意时,于行执取,心中于行把它高高的建立起来,而生起有身见
于识(viññāṇe),当以念注意时,于识执取,心中于识把它高高的建立起来,而生起有身见
比丘们!你认为(maññatha)如何呢?色是常的(niccam),或是无常(aniccam)的呢?
无常的(Aniccam),世尊!
若是无常的(色),是苦(dukkham)还是快乐(sukham)的呢?
苦的,世尊!
若是无常、苦、变异之法(viparinama dhamma),还会对色执取,而生起有身见吗?
不会的(No hetam),世尊!
比丘们!你认为(maññatha)如何呢?受、想、行、识是常的(niccam),或是无常(aniccam)的呢?
无常的(Aniccam),世尊!
若是无常的(受、想、行、识),是苦(dukkham)还是快乐(sukham)的呢?
苦的,世尊!
若是无常、苦、变异之法(viparinama dhamma),还会对受、想、行、识执取,而生起有身见吗?
不会的(No hetam),世尊!
圣弟子(ariyasāvako)如是的观察(passam)色(受、想、行、识),于色生厌(nibbindati),(于受、想、行、识生厌),生厌(nibbindam)故离贪欲(virajjati),离贪欲(virāgā)故趣解脱(vimuttasmiṃ),解脱故生起解脱知见(vimuttam iti ñāṇam):我的再生已经完尽,梵行已经确立,该做的修行都已做完,自己知道将来不会再有这样的(轮回)情况了(Khin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m katam karaṇīyam nāparam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iti”ti)。’”

《中部2》《一切漏经》(Sabbasava sutta)里讨论的16我见
我于过去存在吗?我于过去不存在吗?我于过去是什麽?我于过去是如何呢?我于过去世是从什麽成为什么?

我于未来存在吗?我于未来不存在吗?我于未来是什麽?我于未来是如何呢?我于未来世是从什麽成为什么?

我现在存在吗?我现在不存在吗?我现在是什麽?我现在是如何存在呢?我是从何处来?我将往何处去?



如何破除这十六种‘我见’呢?它只有修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观照五蕴每一个都是缘生缘灭的,是‘无常’、‘苦’、‘无我’。

我论取 attavādupādānam):也称我语取,即是执著“有身见sakkāyadiṭṭhi),认为五蕴的任何一个是我所有我论取则是邪见心所的呈现方式。四种取:1.欲取;2.邪见取;3.戒禁取;4.我论取。在南传经典里提出二十种身见,即对五蕴的每一有四种执取,例如对色蕴:“认为色蕴是我,或色蕴有,或色蕴是在我里面,或我在色蕴里面”,对于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也是如此,如此二十种身见。


《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第十七 说慧地品 里也指出语什么或取什么呢?即自取自己的语为我语取。或(人们)以此而取我语是我故为我语取。这是先就它们(四取)的意义的分别。

又解释说:“兹有无闻凡夫……于善人法不能调顺,(一)视色是我,(二)视我有色,(三)视色在我中,(四)视我在色中,(五~八)视受是我……(九~十二)视想是我……(十三~十六)视行是我……(十六~二十)视识是我,我有识,识在我中,我在识中,这样的见)……乃至颠倒执着,名为我语取由此可见,其实这‘我语取’即是‘有身见’。

《长部经典33》 合诵经》Sangiti Sutta指出有四取: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也。

《中部经典44》《有明小经》Culavedalla Sutta
“圣尼(Dhammadinna),云何为自身见(有身见)耶?”
居士毗舍佉(Visakha)!无闻凡夫,不识圣者,不知圣者之法,不调御于圣者之法。不识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不调御于善士之法。

而且观色即是我也,或观我为有色者,或观我于色中,或观色于我中。
又,观受即我也,或观我即是受者,或观受于我中,或观我于受中。
又,观想即是我也,或观我即是有想者,或观想于我中,或观我于想中。
又,观行即是我,或观我即是行者,或观行于我中,或观我于行中。
又,观识即是我,或观我即是有识者,或观识于我中,或观我于识中。

居士毗舍佉!如是谓自身常往见也。

“圣尼!云何为无自身常住见耶?”
“居士毗舍佉!多闻圣弟子,尊重圣者,知圣者之法,善调御于圣者之法。尊重善士,知善士之法,善调御于善士之法。然而,
不观色即是我,不观我即是色者,不观色于我中,不观我于色中,
不观受即是我,不观我即是受者,不观受于我中,不观我于受中,
不观想即是我,不观我即是想者,不观想于我中,不观我于想中,
不观行即是我,不观我即是行者,不观行于我中,不观我于行中,
不观识即是我,不观我即是识者,不观识于我中,不观我于识中。
居士毗舍佉!如是则无自身之常住见也。”

在《相应部22.12322.122 《多闻经》(Sutavanta sutta)及 《具戒经》(Silavanta sutta)里尊者摩诃俱絺罗Mahakaccayana尊者舍利弗Sariputta问有关证初果的问题:「摩诃俱絺罗,五种执取蕴为有德行的比丘需要彻底注意的,观它们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刺、是痛、是疾、是敌、是坏、是空、是无我。的确,友,一个有德行的比丘非常彻底的了解此五取蕴是无常的,可能获得预流果位。」他一直问到如何阿罗汉果,舍利弗给的答案也都是观照五执取蕴是无常、苦、无我

根据《中阿含经》五下分结经 里指出:“佛言:阿难,或有一为欲所缠,欲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欲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为恚所缠,恚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恚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为身见所缠,身见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身见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为戒取所缠,戒取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戒取转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或有一为疑所缠,疑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疑转炽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结。

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不截根、茎,得实归者,终无是处。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不依此道、不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终无是处。

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彼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阿难,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人见树成就根、茎、枝、叶及实,彼人截根、茎,得实归者,必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依道、依迹,断五下分结;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者,必有是处。

阿难,依何道、依何迹,断五下分结?阿难,或有一不为欲所缠,若生欲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欲缠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恚所缠,若生恚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恚缠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身见所缠,若生身见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身见缠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戒取所缠,若生戒取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戒取便灭。

阿难,或有一不为疑所缠,若生疑缠,即知舍如真;彼知舍如真已,彼疑缠便灭。阿难,依此道、依此迹,断五下分结。

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是烦恼的总称,这十结若断尽,就是解脱。五下分结的前三结解除已,就证初果,再继续削弱贪与瞋就证二果,贪与瞋的灭尽就是三果。至于阿罗汉道则把五上分戒完全解决就证阿罗汉果。






怀结(viccikicca以下面的六种方法消除疑惑:(1) 精通佛法;(2) 向有修学者询问有关佛、法、僧的问题;(3) 透澈了解戒律;(4) 对佛、法、僧的真实性建立信心;(5) 结交善知识;(6) 讨论有助于灭除疑惑的适当言论。

戒禁取结Sīlabbataparāmāsa是一种恶见,邪见心所,它可与恶见合为一。它也是四取之一,十结之一,属于见随眠。行者的恶见使它从想执取蕴延伸为色执取蕴。若人相信并执着于宗教的仪式,或某种形式的修行法,认为这样做有能力排除障碍并净化自己,戒禁取结就生起。戒禁取结的对治主要是靠正思惟,依正思惟生起正见。依下面五种方法能消除戒禁取:(1) 精通佛法;(2) 向有修学者询问;(3) 透澈了解戒律;(4) 结交善知识;(5) 讨论有助于灭除戒禁取的适当言论。



 


这二十种‘有身见’(visativatthuka sakkayaditthi)对五蕴的执取,必须修止禅(samatha)与观禅(毗钵舍那vipassana),重复反复的天天修,止禅必须达到定境心才会纯净,然后观照五蕴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随念法,即是随念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Sanditthiko),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Akāliko),是可奉行,可得成果(来见Ehi-passiko),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向内返照(诱导Opanāyiko),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有智者应自知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通过修习身念处里的法门,即是修安般念培养定力,钝根与想盛者修经行培育定力常觉知四威仪的行、住、坐、卧的姿态,观禅修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与觉知身体的四界差别观,对身体有极端贪着者(淫欲炽盛者修九墓墟观或十不净以断除对身体的爱恋。

有身见这是属于无明(avijjā),是痴(moha)的同义。缅甸的班迪达尊者(Pandita Sayadaw)指出这是人们最严重,力量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有身见’(sakkāyaditthi),或说‘我见’(attaditthi)。‘有身见’有两种:
1--常见 (sassata ditthi)
2---断见 (uccheda ditthi)

常见是相信有一个恒常的自我实体、灵魂存在,独立自存,有别于身心现象,死后仍会继续存在。

断见是相信有一个自我的实体存在,略等同于身心现象,死后就荡然无存。

有身见常见断见的根源。如果没有有身见 ,常见或断见就不会生起。《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里讨论的六十二种邪见就是从有身见衍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禅修中应该努力通过精进atapi),培养正念sammasati修习身念处,培育正念(satima),生起强大的觉知力(sampajanno),观照三十二身分,四界差别与生灭缘来断除有身见

中部43毗陀罗大经Mahāvedalla sutta(庄春江译)
.......学友!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五根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五根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寿命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寿命缘于暖而住立。」
  「学友!暖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暖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如今,我们知道尊者舍利弗这么说:『寿命缘于暖而住立。』但,学友!如今,我们又知道尊者舍利弗这么说:『暖缘于寿命而住立。』那么,学友!这所说的义理,应如何而得见呢?」
  「那么,学友!我为你作个譬喻,智者在这里以一些譬喻而知所说的义理。学友!犹如当油灯燃烧时,火焰缘于光而被了知,光缘于火焰而被了知,同样的,学友!寿命缘于暖而住立,暖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寿行是能被感受法,或者寿行是一,能被感受法是另一呢?」
  「学友!寿行是不能被感受法,学友!如果寿行成为能被感受法,入想受灭比丘的出定就不被了知,学友!因为,寿行是一,能被感受法是另一,因此,入想受灭比丘的出定被了知。」
  「学友!当这个身体多少法离开时,那时,这个身体被舍弃、被丢下,如无思的木柴而卧呢?」
  「学友!当这个身体三法:寿命、暖、识离开时,那时,这个身体被舍弃、被丢下,如无思的木柴而卧。」
  「学友!这死者死了与这入想受灭的比丘,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呢?」
「学友!这死者死了,其身行已灭、已止息,语行已灭、已止息,心行已灭、已止息,寿命已灭尽,暖已平息,诸根已破坏。入想受灭的比丘,其身行已灭、已止息,语行已灭、已止息,心行已灭、已止息,寿命未灭尽,暖未平息,诸根明净。学友!这死者死了与这入想受灭的比丘,这是其差异。.......身体的色法,只不过是四大与四大所造色、命根、温暖和识,此外无他。而这些都是随缘而生的,缘去就灭。

身念处的修法

要破除身见,得修32身分与四界差别观。这三十二岁身分,分为八组:(1)发、毛、爪、齿、(2)皮、肉、腱(筋)、骨、(3)骨髓、肾脏、心脏、肝脏、(4)肋膜、脾脏、肺脏、肠、(5)肠间膜、胃、粪、脑。这五组是地大(地界是通过觉知全身的硬软部位来觉知)。(6)胆汁、痰、脓、血、(7)汗、脂、泪、膏、(8)唾、鼻涕、关节滑液、尿。这三组是水大(水界是通过觉知全身水分的流动与粘结来觉知)。此外火大有四部分(火界是通过觉知全身的火大的温暖与冷来觉知),风大有六部分(风界是通过觉知全身的风大的支持与推动来觉知)

根据法聚论Dhammasangani)的论点四界差别观十二特相地界:硬、粗、重、软、滑、轻;水界:流动与粘结;火界:冷与暖;风界:支持与推动。如此的去反复修习辨识身体内外的色法时,能够暂时断除有身见’。然后再对五蕴的名法进行观照它的微细分别,来破除对众生、有情、男人、女人等等的邪见最后发现它们只不过是色法名法而已四大只具有坚、湿、暖、动的性质。一切的色法本身都是无记,没有所谓善或不善的性质。在《分别论》(Vibhanga)和《法集论》(即是法聚论Dhammasangani都是这么认为。

先以安般念anapanasati修到定(初、二、三、四禅)后,就修观。禅修的每一座都得止观双修。

根据《清净道论》里所教的方法,分为七种:(1)背诵,(2)忆持,(3)观颜色,(4)观形状,(5)观方位,(6)观处所,(7)观界限。其实它们就只要以两种方法观修,即是记取它们的名字(名法),与观察各部位的颜色形状(色法)。

观照要点:(1)32身分以破除整体想,即是观身体是多块组成的。(2)观照它们每是独立的,无自性的。(3)观块是无思念的,无意识的。(4)觉知并观照它们的界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5)观照各部位的生灭

我们会生起无明,一起无明,贪瞋痴就跟着来,然后于五蕴起二十种‘我想’。我们要断的就是这二十种‘我见’,从向须陀洹开始,慢慢一步步减轻它,直到彻底断除为止,然后一个行者就会一步步的因为烦恼的减轻而证果。
 
须陀洹果的特点

得须陀洹果的圣者,他们有两个特点:

1不堕法(avinipata-dhamma),又称不堕恶趣法,确立戒行,不犯导致投生恶趣的六种恶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分裂僧团及持邪见。《律藏》),不会得恶果报,不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三宝经》)

你知道地狱、饿鬼、畜生道有多苦?难道真要去到那里你才相信啊?灌铜地狱、拔舌地狱,铁树铁狗地狱、大油锅地狱还有许多的大大小小地狱;那些完全没有食物、水、衣服与住所的到处漂荡的饿鬼众;那些完全没有自由、弱肉强食的畜生道众生等等。你真要去到那里才相信啊?但是若是你真诚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努力守持好五戒,你就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道里去。这个人就是随信行的行者,一踏上路就决定不再沦落到下三道里去。

2正定聚( sammatta-niyata),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三菩提、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洹之后,定力不退,因此再也不会转为凡夫,最多天上人间七世必定涅槃(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杂阿含1044经》)


法增比丘2016.6.20整理于悉尼云居兰若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死随念(Marananus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