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脱门





三解脱门

法增比丘

有三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有三解脱门:即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 它是指‘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和‘空解脱门’。这三门都是趣向涅盘之门。

我们应以无常随观断常想。了解有为法的无常,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诸法实无实相,而以‘无相解脱门’,证得涅盘。

我们应以苦随观断乐想。了解有为法的苦,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造作的厌倦,而以‘无愿解脱门’,证得涅盘。

我们应以无我随观或空随观断我想。了解诸法的空性,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法的空性的智慧,而以‘空解脱门’,证得涅盘。

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三门的差异

这三解脱门,由无我随观脱离坚固的我执,故名「空随观解脱门」。由无常随观脱离颠倒相(颠倒有三种:一、想颠倒,二、心颠倒,三、见颠倒。) 故名「无相随观解脱门」。由苦随观脱离渴爱的愿望,故名「无愿随观解脱门」。

他们的差异在于入门的不同,因为随观无常而证入‘无相解脱门’;因为多病随观苦而证入‘无愿解脱门’;和因为随观无我或空而证入‘空解脱门’。多数的人是随观无常证入‘无相解脱门’,或随观苦证入‘无愿解脱门’。极少数的人是随观无我证入‘空解脱门’。为什么呢?因为随观无我是更深的,它是从随观无常开始的。

每一个行者应该学习观照,观照的要点是必须很澈底的去观照诸名色法,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的外色做起。色法须从内外远近等十一种情况,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後转去观照名法,观照名法须先确定名法的种类,如受、想、行、识四蕴,诸烦恼结使等,然後观照它们生起的因缘,配合十八隨观与十六观智,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是现象普遍的特性;即无常,苦,无我。观照无常,对色法来说,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的十一种情况,都要观照一切色都是无常;然后观照它们皆是不圆滿,是苦;再观照它们是无我。然后再观照其它的受、想、行、识等五蕴法。

在《善戒行经Silavanta Sutta》有一位比丘问舍利弗如何证初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二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三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四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由此可知,唯有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才能达到解脫。

佛对弥醯说:「弥醯!一个已领悟无常者,无我的知觉亦生起。」(《弥醯经》)佛又说:「当自性的无常被观照,自性的无我也被理解,三相之一若被察觉,其他二相也会被领悟。」(《三菩提经Sambodhisutta》)

这里每个人虽有不同的习性,但是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是一致和必需做的,最后视观照的深度,而入不同的解脱门。每个人的行舍智可由三相随观而转起三解脱门。

三相的现起

[清净道论]在讨论‘生灭随观智’这么说:「因为不忆念,被什么所覆蔽而不现起三相的呢?

因为不忆念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
因为不忆念数数之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不现起苦相。
因为不忆念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不现起无我相。
然而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时,则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无常相。」

觉音在[清净道论]二十章讨论时说:「世尊以此等分别随顺智的方法,以(四十行相的)区别而说无常苦无我等的思惟,亦即以此而思惟此等五蕴。怎样思惟呢?即彼(瑜伽者)思惟一一蕴:

(1)‘是无常’──因为其结果不是常的,而是初后(生灭)之故。
(2)‘是苦’──因为给生灭所逼恼,是苦的基地。
(3)‘是病’──因为由于缘而得维持,是病的根本。
(4)‘是痈’──因为与苦痛相应,常流烦恼之不净,由生老死的膨胀,成熟,及破坏之故。
(5)‘是箭’──因生逼恼,刺击于内,甚难取出之故。
(6)‘是恶’──因为是可呵责,使无增益,为恶的基地之故。
(7)‘是疾’──因为不生独立性,是疾病的直接之因。
(8)‘是敌’──因为无自由,受支配之故。
(9)‘是毁’──因为被病老死所毁坏之故。
(10)‘是难’──因为招来的种种的不幸之故。
(11)‘是祸’──因为招来意外的广大的不利,是一切灾祸的基础。
(12)‘是怖畏’──因为是一切怖畏的矿藏,是称为苦之寂灭的最上入息(圣果)的对抗之故。
(13)‘是灾患’──因为给种种的不利所追随,为过恶所牵制,如不值得忍受的危险之故。
(14)‘是动’──因为被病老死及利等的世间法所动摇之故。
(15)‘是坏’──因为被手段及自然的破坏所迫近之故。
(16)‘是不恒’──因为这是可能落于一切地位的,没有坚定性之故。
(17)‘是非保护所’──因无救护,不得安隐之故。
(18)‘是非避难所’──因为不值得去隐藏,不能对避难者尽避难的工作之故。
(19)‘是非皈依处’──因为不能对依止者遣去怖畏之故。
(20)‘是无’──因为无有如遍计的常、乐、我、净的状态之故。
(21)‘是虚’──亦如无,或者少故为虚,如于世间说少为空虚。
(22)‘是空’──因无有主、住者、作者、受者、决意者之故。
(23)‘是无我’──因为非自非主等之故。
(24)‘是患’──因起(轮回之)苦,是苦的灾患之故;或者因为进行至于悲惨故为灾患──与悲惨之人是一同义语,诸蕴亦如悲惨者,因为像悲惨者的悲惨,故为灾患。
(25)‘是变易法’──因为由于老死二种的自然的变易之故。
(26)‘是不实’──因为力弱,如树壳的易于坏之故。
(27)‘是恶之根’──因为是恶的原因之故。
(28)‘是杀戮者’──因为如朋友之间的敌人,破坏友谊之故。
(29)‘是不利’──因无吉利,从非吉利(爱见)而生之故。
(30)‘是有漏’──因为是漏的直接之因。
(31)‘是有为’──因为是因缘所作。
(32)‘是魔食’──因为是死魔及烦恼魔的食物。
(33-36)‘是生法、老、病、死法’──因为有自然的生老病死之故。
(37-39)‘是愁、悲、恼法’──因为是愁悲恼之因。
(40)‘是杂染法’──因为是爱、见、恶、行、杂染的境法之故。如是以这样所说的(四十行相的)区别及以无常等的思惟而思惟。

此(四十行相之)中,是无常、毁、动、坏、不恒、变易法、不实、不利、有为、死法,于一一蕴,各有这十种思惟,成为五十‘无常随观’。

是敌、无、虚、空、无我、于一一蕴,各有这五种思惟,成为二十五‘无我随观’。

其余的苦、痈、箭、恶、疾、难、祸、怖畏、灾患、非保护所、非避难所、非皈依处、患、恶之根、杀戮者、不利、有漏、魔食、生、老、病、愁、悲、恼、杂染法等,于一一蕴,各有这二十五思惟,成为一百二十五‘苦随观’。

以此无常等二百种思惟而思惟于五蕴者,则他强化了称为方法观的无常、苦、无我的思惟。」

「忆念无常者,生起什么审察智?忆念苦者,生起什么审察智?忆念无我者,生起什么审察智?忆念无常者,生起‘相审察智’。忆念苦者,生起‘转起审察智’。忆念无我者,生起‘相与转起审察智’」。

「此中:‘相审察’--是以无常相而知行的相‘是非恒与暂时的’。虽无先知而后起智,但如‘以意与法为缘而起意识’等,是依惯例而说的。或者是依于(因果)同一之理,把前后作为一而这样说。当知这种方法亦得适合其它的二句(转起审察,相与转起审察)之义。」

随观无常而生起无相解脱门,这种行者信根增盛,胜解多。随观苦而生起无愿(无作)解脱门,这种行者定根增盛,轻安多。随观无我而生起空解脱门,这种行者慧根增盛,知多。

[清净道论]在二十一章里在讨论‘审察随观智’时说:「如是欲求解脱于一切有、生、趣、识住、有情居中可破坏的诸行,为欲从一切行而解脱,而再以‘审察随观智’限于生灭的、坏灭的、剎那的、动摇的、破坏的、非恒的、变易法的、不实的、非有的、有为的、死法的种种理由而观‘无常’。

以因为是屡屡逼恼的,是有苦的,是苦之基,是病,是痈、是箭、是恼、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非救护所、非避难所、非皈依处、是过患、是痛苦之根、是杀戮者、是有漏、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愁法、是悲法、是恼法、是杂染法等的种种理由而观‘苦’。

以因为是非可爱的、是恶臭的、是可厌的、是可恶的、不值得庄严的、是丑陋的,是弃舍的种种的理由而观为苦相的随伴的‘不净’。

以因为是他、是无、是虚、是空、无主、不自在、不自由等种种的理由而观‘无我’。如是而观,则说是他提起三相而把握诸行。」

道果的证得

修道行者须断除五下分结的前三结(八十八使),即怀疑、戒禁取、和有身见而证得初果或预流果。随著烦恼的渐次減少,再断除五下分结的后二结(粗贪、粗嗔)而证得二果(一来果),再徹底断除五下分结的后二结(贪、嗔)而证得三果(不来果),最后断除五上分结(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我慢、无明)而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道的主要烦恼是五上分结,即是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我慢、和无明。色界爱是对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无色界爱是对无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掉举是正念还不能完全园满,我慢是潜在的我执,无明是对四圣谛未能园满透彻三转十二行。從预流果到阿罗汉果,一般上称为四沙门果,是靠观照无常、苦、无我而证入‘的。

法增比丘11/12/2009于马来西亚宜力佛教会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hotmail.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tw.myblog.yahoo.com/dhammadhatu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学习南传佛法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42224818639#/group.php?gid=42224818639 The Taste of Dhamma 佛法之味
http://www.facebook.com/inbox/?drop&ref=mb#/group.php?gid=35770357307 Young Buddhist Fellowship 佛教青年友谊会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73746084157 ANAPANASATI 安般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身体的32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