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缘(Paccay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自觉》
二十四缘(Paccaya)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这是在《阿毗达摩论》里第七部《发趣论(Patthana)》,解释缘力(Paccayasatti)或缘的特有资助力来详析名法与名法间的种种互相连系的关系。每一缘都有:
(1)缘法(Paccaya-dhamma)作为其他法之缘的法,这缘法产生,支持其他法而使其成为其缘。
(2)缘生法(Paccayuppanna dhamma)是指受到缘法缘助而生起或持续存在。
(3)缘力(Paccayasatti)是缘法作为缘生法的缘的特有方式。即由缘力所连系的缘法及缘生法。
这二十四缘是:(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五)相续缘;(六)俱生缘;(七)相互缘;(八)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生缘;(十一)后生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果报缘(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有缘;(廿二)无有缘;(廿三)离去缘;(廿四)不离去缘。
二 十 四 缘 |
业果 |
轮回 |
关系 |
修道 |
业缘 |
无间缘 |
因缘 |
道缘 |
|
果报缘 |
相续缘 |
所缘缘 |
根缘 |
|
有缘 |
前生缘 |
俱生缘 |
禅那缘 |
|
无有缘 |
后生缘 |
无间缘 |
增上缘 |
|
不离去缘 |
|
相互缘 |
|
|
离去缘 |
|
依止缘 |
|
|
|
|
亲依止缘 |
|
|
|
|
相应缘 |
|
|
|
|
不相应缘 |
|
|
|
|
重复缘 |
|
法增法师图表©2018
觉音在《清净道论》是用这廿四缘解释每一支缘起支的缘的生起;阿耨楼陀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把缘法与缘生法归纳为名法、色法与名色法三组,组成六对来解释每一对之间的缘。以下先分析廿四缘:
1. 因缘(Hetupaccayo)---“因缘”可指两个概念:一者因缘经(nidāna),二者因(hetu)和缘(梵语:pratyaya、巴利语:paccaya)的合称。因果(梵语:hetu-phala)或曰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ṭicca-samuppāda)。论中,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称作“因”(梵语:hetu),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称作“缘”(梵语:pratyaya,巴利语:paccaya)。“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是指依于因的状态而为缘,其法助成另一法的存在或生起。缘法的作用有如树的根,深固而善安住,使缘生法稳固。因有六种:贪因、瞋因、痴因;无贪因、无瞋因、无痴因。它包括名法的三不善因:贪、瞋、痴与三善因:无贪、无瞋、无痴。这六种因的因心与相应名法,「因心」有71种「有因心」、18种「无因心」两种,共有89种心。这六因是使「心生色」和「结生业生色」生起的「因缘」,故叫做「因缘」。缘生法是与每一因相应的名法与俱生色法:指依身、语、意造善恶之业,俱生色是指结生时生起的业生色与生命期里生起的「心生色」。比如贪爱,这是缘法(Paccaya-dhamma);对美女的贪爱,这是缘生法(Paccayuppanna dhamma);缘力则是因缘(Hetupaccayo)。修行就是对治我们心中的烦恼比如贪爱(tanha)。在「三因」资助下,「行」生起,然后「结生业生色」生起;「业」生起,然后「结 生业生色」生起。「无因心」不能当结生的业,只有「有因心」才可以当结生的业。但也不是每一个「有因心」都是结生的业。
2. 所缘缘(Aramanapaccayo)---此缘的缘法是六种所缘,它使缘生法取它为目标而生起。这是心识(「能缘」)攀缘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处等六处是「所缘」,取它们任何一个作为心与心所的目标的缘生法,所以皆是「所缘缘」。
(一)「色所缘」---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
舌净色、身净色叫做「所缘色」;而眼净色所缘的「颜色」则是「色所缘」。「颜色」是资助「眼识心」和「相应名法」生起的状态,是「所缘缘」。因此颜色是眼门心路过程的「所缘缘」。眼睛(「所缘色」)看见美女(「色所缘」),心中生起贪爱(「相应名法」)就是「所缘缘」。
(二)「声所缘」---耳朵缘「声音」,是「声所缘」。「声音」是资助「耳识心」和「相应名法」生起的状态,这叫做
「所缘缘」。当你听到一首好听的歌,这是「声所缘」,然后心里很喜欢,然后这个「声所缘」资助耳门贪心心路过程生起,这个贪爱就是不善心。
(三)「香所缘」---鼻子缘「气味」,则是「香所缘」。「气味」是资助「鼻识心」和「相应名法」生起的状态,这叫做
「所缘缘」。
(四)「味所缘」---舌头缘「味道」,是「味所缘」。「味道」是资助「舌识心」和「相应名法」生起的状态,这叫做
「所缘缘」。
(五)「触所缘---身体缘「触」,是「触所缘」。「触」是资助「身识心」和「相应名法」生起的状态,这叫做
「所缘缘」。
(六)「法所缘」---意缘「法」。听到开示是「声所缘」;然后思维所听的法义,心里回想起影像和开示的声音是「法所缘」。「开示」是「法所缘」。「开示的声音」是资助「耳识心」和「相应名法」生起的状态,这叫做
「所缘缘」。
在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等生起时,我们要保持正念,如理作意,不让烦恼随之生起,它是缘力。比如贪爱,这是缘法;对乐境的贪爱,这是缘生法;缘力则是乐受之境的「所缘缘」。修行是在不善因生起时就对付它们,对治贪爱(tanha)等等。通过时时修习安般念(世俗谛,概念),使它生起似相(panibhaga nimitta)它是概念,也是缘法,缘生法是禅那心,缘力就是安般念带来的禅定的「所缘缘」。
在这里要提到的一个是概念(Paññatti),它是世俗谛,它有两种﹕即意义概念,比如有毛的四脚家畜是狗的观念是意义概念(attha-paññatti) ,或所知概念;它的名称叫「狗」则是名字概念(nama-pannatti),或令知概念。概念与名色以两种方式作为名的缘,即「所缘缘」和「亲依止缘」。「亲依止缘」下面会谈到。
在北传佛教里「所缘缘」又分「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亲所缘缘」是与能缘心直接关联的影像,如眼识所见的山河大地影像。「疏所缘缘」是「亲所缘缘」的实体基础,如形成影像的实在的山河大地。
3. 增上缘(adhipatipaccayo)--- 「增上缘」是指:欲、勤、心、观这四种增上。想要解脱烦恼是「欲增上」。在行、住、坐、卧中精进禅修是「勤增上」。在行、 住、坐、卧中,保持正念,如理作意是「心增上」。懂得用适当的业处,比如心贪时,知道要修三十二身分、白骨观、不净观等;心嗔时,知道要修慈心禅;心痴时知道要提起正念,如理作意,修缘起观,这叫做「慧增上」(「观增上」)。与这四种增上相应的心法:即是八种贪心、两种瞋心、大善心八种、大善唯作心八种、广大善心和广大唯作心十八种、出世间心八种。
这个「欲」,帮助心生色的生起叫做「增上缘」是依于主要义资助而成之法。有「所缘增上缘」(arammanadhipatipaccayo)和「俱生增上缘」(Sahajatadhipatipaccayo)两种。「所缘增上缘」指以某法为主而使非色法(心与心所法)转起,则该法是彼法(非色法)的「所缘增上缘」。它与「所缘亲依止缘」相同只是缘力稍异,「所缘增上缘」拥有极强吸引与支配该名法之力,「所缘亲依止缘」则拥有极有效能使心与心所生起之力。
「俱生增上缘」的缘法是以「增上缘」之力支配缘生法,使俱生的名色法的生起。此缘的缘法是欲、勤、心与观这四种「增上缘」(四神足),这些资助善或不善(心)的生起就叫做「增上缘」。在任何时候,一位修行者具有这四种「增上缘」的其中一缘作为「增上缘」,它只发生在心路过程的速行心里。以观「俱生增上缘」来说,修行到解脱的过程,无痴是缘;慧或观是心所,是俱生的名色法,是缘生法;缘力则是「俱生增上缘」。
4. 无间缘(anantarapaccayo)---
「无间缘」是由于无间(没有间隔)而助成之法,此缘是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使其它名法不能插入其间。一个心灭去之后,下一个心即刻生起,所以称为「无间缘」。生死轮回的现象是心的生灭之流,即是「无间缘」。
5. 相续缘(等无间缘)(Samanatarapaccayo)---
「相续缘」是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在它灭尽之后依照心的定法即刻生起。在我们日常修法里,修习安般念,注意鼻子的触觉,第一速行生起后灭去,接着第二速行生起,心还是觉知鼻子的触觉,这就是「无间缘」;第一速行灭去后,第二速行生起,这就是「相续缘」。第三速行会延续第二速行的「相续缘」;第四速行会延续第三速行的「相续缘」。「无间缘」与「相续缘」二缘可以应用在任何一个心识剎那灭尽的心与心所,以及紧随它们之后生起的心与心所。刚灭尽的心与心所是缘法,随后生起的心与心所是缘生法。至于阿罗汉的死亡心,没有「无间缘」与「相续缘」,因在这死亡心之后并无任何心生起。
6. 俱生缘(Sahajatapaccayo)---是指一法生起之时,其他法俱生,如灯火点燃时,光明、颜色与热能与它同生。俱生是同时的意思,四个名蕴(受、想、行、识)个别一起俱生,这是「俱生缘」。它可详分为六种:
(1) 名与名(心与心所):四非色蕴(受、想、行、识)相互由「俱生缘」为缘,或名法为相应名法的「俱生缘」。比如眼取色为所缘,而起眼识。眼识是缘法;眼识随「所缘缘」(色相)生起后,其他俱生心所(名法):触、受、想、思、作意、一境、命根俱生,这些是缘生法;缘力即是「俱生缘」。这些心与心所都是「俱生缘」。四名蕴结生(无色界天)的受、想、行、识是「俱生缘」。一蕴结生(无想天)的识蕴则不包括。
(2) 名与色:每一名法都作为俱生色法的「俱生缘」。五蕴的名法与色法是「俱生缘」。人道、欲界天、色界天、四恶道都有五蕴的名法与色法,是「俱生缘」。一蕴结生(无想天)的识蕴则不包括。
(3) 四大色:四大种(元素色)的每一个作为其它三个的「俱生缘」。在一个色聚里有四大界(地、水、火、风),这四大界不能分开。地界让水、火、风依靠它;火界使色聚温暖,让色命根住世;水界使色聚粘在一起与柔软;风界使色聚推动、活动。若是没有地界的依靠,水界、火界、风界不能住;地界需要靠它们,它们也需要靠地界,四大界是一起相互支持,所以叫做「俱生缘」。
(4) 四大与所造色:四大种的每一个都作为所造色(三十二身分)的「俱生缘」。
(5) 于结生时,心所依处(色法)作为果报名法的「俱生缘」,而果报名法又作为心所依处的「俱生缘」。
(6) 色法(心所依处)对于非色法(名法)有时由「俱生缘」为缘,有时对无色界的心、心所法不以「俱生缘」为缘。
7. 相互缘(aññamaññapaccayo)---它是「俱生缘」的一个分类。是以相互生起和互相支持之法,如三脚架互助而立。可详分为三:
(1) 四名蕴(受、想、行、识)由「相互缘」为缘;
(2) 四大种(地、水、火、风)由「相互缘」为缘;
(3) 入胎剎那的名法(结生识)与色(心所依处)由「相互缘」为缘,它也是「俱生缘」。
8. 依止缘(nissayapaccayo)---这缘的缘法作为缘生法的资助或依处而导致后者生起。如大地支助树木等等或如风支助云朵等。它有:
(1) 心与心所互相作为「依止缘」及作为俱生色法的「依止缘」;
(2) 四大元素互相作为「依止缘」及作为所造色的「依止缘」;
(3) 六依处作为七识界的「依止缘」。「依止缘」的例子如心所依处(心脏)的色法是意界及意识界及彼等相应诸心所法的「依止缘」;
(4) 四大界与所造色是「依止缘」;
(5) 净色帮助识心与相应名法生起的缘是「依止缘」;眼睛缘色以及相应名法生起的缘是「依止缘」;
(6) 意界与意识界与其相应名法都是依靠「心所依处色」,这是「依止缘」。
9. 亲依止缘(Upanissayapaccayo)---这缘是强力的「依止缘」助成而生起的。它有三种:
(1) 所缘亲依止缘(arammanupanissayapaccayo)---它与「所缘增上」没什麽差别,「所缘增上缘」是指比如修行做布施、持戒、忏悔、禅修等法,尊重而行观察,而以强有力的原因为修道的「所缘亲依止缘」,它使属于缘生法的名法有极强度依止它而生起以便识知它。
(2) 无间亲依止缘(anantarupanissayapaccayo)---它与「无间缘」相同,只是缘力稍异,「无间缘」是导致后生名法在前生名法灭尽之后即刻生起之缘力,而「无间亲依止缘」是导致后生法极度依靠前生法的灭尽而生起之缘力。
(3) 自然亲依止缘(pakatupanissayapaccayo)---《清净道论》称「本性亲依止缘」,它涉及范围极广,其缘法包括一切能够在以后有效地使属于缘生法的心与心所生起的过去名色法,比如以前的贪欲是作为后来的杀生、偷盗、邪淫等邪思维的「自然亲依止缘」。
10. 前生缘(purejatapaccayo)---它是由于先前生起而进行资助之法。如眼处对于眼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由「前生缘」为缘。其它的五处也同。意界及意识界依于心所依处而转起,该色法对意界及彼相应心所法以「前生缘」为缘;至于意识界及彼相应心所法,有时由「前生缘」为缘,有时不以「前生缘」为缘。它有依处前生(vatthupurejata),和所缘前生(arammanapurejata)两种。「依处前生缘」指在生命期中,六依处色(眼、耳、鼻、舌、身、意)作为名法(识)的依处「前生缘」。比如缘眼生眼识,眼是缘法,眼识是缘生法,缘力是「前生缘」。所缘前生是指五所缘(色、声、香、味、触)是五门心路过程心与心所的所缘「前生缘」。比如缘色起贪心,美色是缘法(所缘),贪心是缘生法,缘力是「所缘前生缘」。
(1)眼处是眼识心与相应名法资助的生起,是「前生缘」。
(2)五种「所缘色」(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帮助「眼识心」与相应名法的生起,是「前生缘」。
(3)依靠色(心所依处)后,意界、意识界与其相应名法才能生起,这个缘叫做「前生缘」。
11. 后生缘(pacchajatapaccayo)---此缘刚好与前生缘相反。它的缘法协助并增强在它之前生起的缘生法。此缘开始于一世当中的第一个有分心,并资助在结生时生起的业生色。五蕴在结生时,后面出现的四个名蕴,是帮助前面色法活到17心路过程刹那的缘,是叫做「后生缘」。比如第一个结生心,生起之后,接下来的十六个心路过程心的资助,它是缘法;心路过程是缘生法;缘力是「后生缘」。后面出来的心与心所,帮助前面的色法(结生业生色)继续活着,这是「后生缘」。
12. 重复缘(asevanapaccayo)---《清净道论》将此缘作「数数习行缘」。它的缘法是导致与它同类的缘生法相续地生起,并对后者注入更强劲之力。所以任何世间善、不善及唯作速行名法若能作为下一个速行剎那里拥有同一业力品质(善、不善或唯作)的名法之缘,即是「重复缘」,后者是此缘的缘生法。心路过程里的七个速行心就是「重复缘」。人的善恶习气,就是「重复缘」。然而四出世间道心虽是善速行,但不能作为「重复缘」的缘法,这是因为在它们之后是果报心的果心。
(1)前面前面的善法(如布施、持戒、禅修等等)协助后面后面的善法生起,这是「重复缘」。
(2)前面前面的不善法(如贪、嗔、痴、慢、怀疑、妒、吝啬、追悔、掉举等)协助后面后面的不善法生起,这是「重复缘」。
(3)前面前面的无记法,协助后面后面的无记法生起,这是「重复缘」。
13.
业缘(Kammapaccayo)---它是指善业、不善业资助果报色生起的缘。是心的加行,有助成的作用。它有两种:
(1)
俱生业缘(Sahajata-Kammapaccayo)---它的缘法是八十九种心里的思心所,缘生法是与思心所相应的心与心所及俱生色法。这是作为俱生业缘的思,使其相应名法执行各自的作用,并促使某些色法生起。即是先由无明,然后思心所,行、爱、取,帮助行蕴的缘,这叫做「业缘」。
(2) 异剎那业缘(Nanakkhanika-Kammapaccayo)---过去世临死速行出现的业力,资助到这一世「结生业生色」,这是「业缘」。它的缘法是过去的善或不善思,缘生法是结生与生命期里的果报心及其心所及业生色,两者隔一段时间,不会在同时生起(异刹那),缘力是‘思’产生相符的果报名法及业生色之力。此缘也存在于道心与果心之间。
14.
果报缘(Vipakapaccayo)---《清净道论》作「异熟缘」。它的缘法是使与它同生的缘生法保持被动及不活跃。它的缘法是果报心与心所;缘生法也是该些果报名法及俱生色法。诸果报心是因为业成熟而产生,故不活跃且被动。如于熟睡者心中,果报有分心(bhavanga)连续不断生灭,但并无造业,也不清楚觉知目标。
15.
食缘(aharapaccayo)---它的缘法维持缘生法存在,并资助其成长。它有两类:即色食(Rupahara)叫粗食或段食,以及名食(Namahara),它有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种。四种色聚(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食生色)里的「食素色」是资助色聚存活的缘,这是色法的「食缘」;色食是食物中的食素或营养,滋养身体,它是色身的缘法,食物消化后生新的食生色,食生色资助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及制造新的色聚。因此食物是缘法;身体是缘生法;缘力是「食缘」。
名食的三食(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因)是俱生名色法的「食缘」。比如眼触生三受,触是缘法;受是缘生法;缘力是「食缘」。意思是业,分善恶业;善业又分欲界、色界、无色界善业。若一个人遇到僧人而开始修行证果,僧人是缘法,修行是缘生法,缘力是「意思食缘」。识食是指结生识,前世的死亡心是缘法;下一生的新身体(识缘名色而生)是缘生法;缘力是「识食缘」。「识」生起是因,「识蕴」生起是果,所以是「食缘」。
16.
根缘(indriyapaccayo)---它是除去男、女根的二十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它的缘法是通过在其范围之内,执行其控制力而资助缘生法。眼根等五根对非色法(眼识界及彼相应心所法)为缘。比如眼根只能看,不能听,如此眼根以其「根缘」之力,执行控制眼识及其相应心所。其余十四根对诸色及非色法为缘。对于诸业生色聚里的命根,以其色命根为缘。信根,比如给孤独长者在朋友处听到佛陀的名号,这是缘法;他开始跟佛修行是缘生法,缘力是「信根缘」。
(1)色法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五根的色法资助「五识心」与「相应名法」的生起,所以叫做「根缘」。
(2)名法里的「识」、「命根」、「受」、「信」、「精进」、「念」、「心一境性」、「慧」,是「名命根」,也叫「心命根」,它资助89种心、52个相应名法,以及「心生色」与「结生业生色」的生起,这叫做「根缘」。名根生起是因,心生色生起是果,缘力「根缘」。
17.
禅缘(jhanapaccayo)---它的缘法使缘生法紧密地观察目标,它是除去二种五识中的乐受与苦受的两种身识,一切有善、不善、无记等个别的七禅支(即寻(vittaka)、伺(vicara)、喜(piti)、一境(samadhi三摩地)、悦(Somanassa)、忧(domanassa)、舍(upekkha)),但只有五种心所,因悦、忧、舍都是受,受只是一个心所。缘生法是与禅支相应的心与心所及俱生色法。如修安般念时,能够把心固定在呼吸上,达到寻,就是「禅缘」之力。
18.
道缘(maggapaccayo)---它的缘法是使缘生法依导引而生起。有善、不善、无记等个别的十二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思惟、邪精进、邪定)。它有十个心所(正见是慧心所,正思惟是寻心所,正精进是精进心所,正念是念心所,正定是一境性心所;正语、正业与正命是三个离心所(Virati),邪见是邪心所,邪思惟是不善心的寻心所,邪精进是不善心里的精进心所,邪定是不善心的一境性心所。)四邪道分是导向恶趣的「道缘」,八正道分是导向善趣与涅槃的「道缘」。缘生法是除了十八无因心(ahetukacittani)之外的一切与道分相应的心与心所及俱生色法(无因心中的道缘是不可得的)。缘力即是「道缘」。
19.
相应缘(Sampayuttapaccayo)---它是属于缘法的名法,导致属于缘生法的名法同生、同灭并互相资助,他们是同一所缘,拥有同一依处色。若心是缘法,心所就是缘生法,或者心所是缘法,心就是缘生法。缘力即「相应缘」。即四名蕴相互由「相应缘」为缘。若取任何一心(指心与心所的组合)的任何一个名法为缘法,其它的「相应缘」。
20.
不相应缘(Vippayuttapaccayo)---它的缘法资助现在的色法的名法,或资助现在的名法的色法是「不相应缘」,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类。它有俱生、后生与前生三种:俱生是指诸结生时,心生色是名蕴的「不相应缘」,结生识是名法,它与心所依处同生,但心所依处的寿命比名法的结生识长,所以不同灭,故结生识是缘法;心所依处是缘生法;缘力是「不相应缘」;后生是指后生的名法是前生色法的「不相应缘」,比如看见不喜爱的人(缘法),心生讨厌(瞋心,是缘生法),瞋心灭后,但脸色还很难看,这缘力就是「不相应缘」;前生是指前生识是后生六依处的「不相应缘」。
21.
有缘(atthipaccayo)--- 「有缘」与「不离去缘」含义同而名称异。「有缘」指缘法资助缘生法的生起,或与缘生法同在时资助缘生法继续存在,或两者暂时同时存在以资助缘生法。它是因现在存在相及由于有的关系。可由七点来解释:
(1)
四名蕴相互以「有缘」为缘;
(2)
四大种相互以「有缘」为缘;
(3)
入胎剎那的名(结生识)色(受精卵)相互以「有缘」为缘;
(4)
心、心所法对于心生色相互以「有缘」为缘;
(5)
四大种对于诸所造色相互以「有缘」为缘;
(6)
眼处对于眼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乃至身处……色处……乃至触处对于身识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色处……乃至触处对于意界及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
(7)
凡依止于某色(心所依处)而意界及意识界得起作用,则彼色之对于意界与意识界与彼相应诸心所法,以「有缘」为缘。
此外它亦可由五种来说:
(1)
俱生,以一蕴对于其它三蕴及心生色,以「有缘」为缘;
(2)
前生,眼等以「有缘」为缘;
(3)
后生,对前生来说,此身是由于后生的心与心所法,以「有缘」为缘;
(4)
段食对于此身,以「有缘」为缘;
(5)
色命根对于业生色,以「有缘」为缘。
22.
无有缘(natthipaccayo)---这缘是对名法之灭尽给予其它名法有机会随其后生起。「无有缘」与「离去缘」相似,它是以不存在的缘力支持缘生法。
23.
离去缘(Vigatapaccayo)---这缘是对名法之离去给予其它名法有机会随其后生起。「离去缘」是以名法的「离去缘」缘力支持缘生法。
24.
不离去缘avigatapaccayo)----它与「有缘」含义相同而名称不同。「有缘」支助名色法是生、住、灭过程。而「不离去缘」的缘法是依不离去的状态而资助名色法的生、住、灭过程。此缘的缘法资助缘生法生起,或与缘生法同时存在并资助缘生法继续存在,或两者暂时同时存在以资助缘生法。
缅甸的列迪(Ledi Sayadaw)长老将这些缘归纳为四大缘:即所缘缘、亲依止缘、业缘与有缘。以下列为参考:
1.所缘缘──所缘增上,所缘前生,前生依止,不相应。
2.亲依止缘──所缘增上,前生依止,所缘前生,异剎那业,不相应,无间,相续,重复,无有,离去。
3.业缘──异剎那业。
4.有缘──所缘增上,俱生增上,俱生依止,前生依止,依处前生,俱生业,不相应,因,俱生,相互,果报,食,根,禅那,道,相应,不离去,后生。
又根据阿褥楼陀尊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对缘的解释;它以六种方式来分类:
1.名作为名的缘──无间缘,相续缘,无有缘,离去缘,重复缘和相应缘。
2.名作为名色的缘──因缘,禅那缘,道缘,业缘和果报缘。
3.名作为色的缘──后生缘。
4.色作为名的缘──前生缘。
5.名色作为名的缘──也是概念与名色作为名的缘,它有所缘缘与亲依止缘。
6.名色作为名色的缘──增上缘,俱生缘,相互缘,依止缘,食缘,根缘,不相应缘,有缘和不离去缘。
法增比丘2025夏重新整理于鎏弥亚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mai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澳洲佛宝寺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