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业,四食与轮回的关系
众生,业,四食与轮回的关系
法增法师
目录
众生与轮回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造作是苦
十二缘起、三连接、三轮转
何谓四食?
四食的生起为何导致苦生起和轮回生起呢?
四食的灭为何导致苦灭和轮回的终止呢?
四食与业的关系
如何断除四食
断四食的成就
众生与轮回
众生(巴利语Sattā,梵语Sattva,有情)生存的地方,简单的分类有三界:即欲界地,色界地,和无色界地。详细的分有三十一界:即四恶趣地,七欲善趣地,十六色界地和四无色界地。这些有情,形态各异,寿命长短不一,而且数量无限。他们统摄于三界、四生(胎、卵、湿、化)、六道、九有情居(九众生居)、二十五有1、二十九有(见表2.1)、三十一界2之内。这些芸芸众生皆有生死,依四食3而住世。
轮回(Samsara)之说在古印度为人们普遍接受。佛陀以他卓越的天眼通与宿命通,肯定多生轮回的存在,并以此教诫弟子们。这绝不是迷信,或以轮回来吓唬弟子们。近代更有心理学家用催眠术让病人说出前世的苦难与恶业,所带来今生病痛的例子,以证明轮回的存在。所以轮回并非宿命论,它有积极的伦理与道德的价值。
在《弥兰王问经Milindapañhā》中曾多次提到有关的问题,以下举几例:第二品六经:「大王,若其不转生,其得从恶业解脱。但大王,因其转生,所以其不能从恶业得解脱。」
第二品七经:「大王,(我死之时)若有取,我转生,若无取则不转生。」第五品五经:「大王,比如有人从一灯点燃另一灯,是否该灯转让给另一灯?尊者,否。大王,不转世者则不转生亦复如是。」
第六品九经:「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后种植其核,从此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果。其人再食彼熟芒果后又种植其核,从彼又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实,似此则其树之终尽不可知。大王,生于此者即死于此,死于此者即生于他处,生于他处者即死于他处,死于他处者又生另一处亦复如是。大王,如此即是轮回。」
在《杂阿含938经》中佛指出,我们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苦所流的血泪,比四大海洋的海水还要多。「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恒水及四大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非彼恒水及四大海(能比)。所以者何?汝等长夜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宗亲,知识,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冢间,脓血流出,及生地狱,畜生,饿鬼,诸比丘!汝等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其身血泪(所流)甚多无量。」
佛悲痛地道出轮回的苦:「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4这是因我们为无明所盖,贪爱结所系,不知五蕴的生灭性质与过患,也不知出离。如此,我们随着色相而转,随着感受而转,随着想念而转,随着诸行而转,随着意识而转,不能超越五蕴,不能脱离生死流转。
众生存在的世界,可以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界,如下表1所示。
表1 三界
三界 (种种想) |
九地 (九众生居) |
二十九有 (九众生居) |
无色界 (Arūpāvacarabhūmi) |
|
非想非非想处(九地) 无所有处(八地) 识无边处(七地) 空无边处(六地) |
色界 (Rūpāvacarabhūmi) |
五阿那含天 四禅天 |
色究竟,善现,善见,无热,无烦 无想天 (五地) 四禅 (4th Jhana) 三禅 (3rd Jhana) (四地) 二禅 (2nd Jhana) (三地) 初禅 (1st Jhana) (二地) 梵天 |
欲界 (Kamabhūmi) |
六欲天 (初地) (Deva) 人四洲 (初地) (Manussa) 四恶趣 (Apāyabhūmi) |
他化乐 (Para Nimmita Vasa
Vatti) 化乐 (Nimmānarati) 兜率 (Tusitā) 夜摩 (Yāmā) 仞利 (Tāvatimsā) 四天王 (Catumahārājikā) 东胜神洲(Pubbavideha-dvipa) 南瞻部洲(阎浮提洲Jambu-dvipa) 西牛贺洲(Aparagoyana-dvipa) 北俱卢洲(Uttarakurudvipa) 阿修罗 (Asura) 畜生 (Tiracchana) 饿鬼 (Petas) 地狱 (Niraya Bhumi) |
三界的有情众生若从形相与烦恼看,是由有形相,爱欲极重的欲界众生;到无形相,少起心念的无色界众生;由烦恼很多的欲界众生,到少有烦恼的无色界众生。众生的生命乃依其过去的业而决定,当他的识的种子落在其相应的业的土地或生存地时,就会随着它的缘与其业力而生根长大。
众生所以会有轮回,是因为众生们见解颠倒的关系,他们执持四种颠倒之见。首先是执持常见,认为世间或诸相包括自身为常;二是执持乐见,认为世间里他们所追求的事物会带给他们快乐;三是执持我见,认为有一个常存不灭的我;四是执持净见,认为自身是净,或可以用水或其它清洁东西洗净。因为见解颠倒故,众生见不到世间诸相的无常,苦与不完美的本质,见不到四大和合常变之身没有我,以及这色身九孔常流不净之物,比如粪泻尿脓疮汗涕唾液呕吐等等。由于邪见,他们造诸身口意三不善业,从这一世到另一世,从子宫到子宫。
欲界
欲界共分六道;即四恶道与二善道。
一﹕恶趣
恶趣有畜生道,包括天上的飞禽和昆虫类,水里的鱼类,和地面上的走兽,常为人类役使,饲养或捕杀,又互相残杀,弱肉强食 。阿修罗趣是憍慢忌妒极强的非天。饿鬼趣有内外之障,难得饮食。地狱趣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四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寿命极长 (以劫计,一劫为十八亿年乘三百六十再乘一千)15。
在《增支部1.19经》里佛言:「诸比丘
! 于此阎浮提洲,只有少数之乐园、乐林、乐地与湖泊。而多为险峻悬崖地,难越之河川,茂密之荆棘林,难登之山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人死后再生为人。……或生于天神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天神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在地狱、傍生与饿鬼中的众生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所以要再生为人或天神是极稀有之事。
(一) 地狱道(Niraya)
这是最下的生存地,也是最苦之处。地狱里的众生从生到这儿开始直到离开,都在不停的生死,忍受着自己所造的恶业的苦果,没有暂时的休息,他们的寿命与诸天等长。地狱有八大热地狱,即是等活地狱(Sañ-jīva),黑绳地狱(Kālasutta),众合地狱(Sanghāta),号叫地狱(Roruva),大号叫地狱(Mahāroruva),燃烧地狱(Tāpana),大燃烧地狱(Mahātapana),及无间地狱(Avīci阿鼻地狱)。这些大地狱的四方又各有四个小地狱,称为近边地狱,因此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个近边地狱,如此共有一百三十六个地狱。
等活地狱的寿量是以四天王天的五百年为一昼夜,乘以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而其寿量为五百年(50X365X500=四天王天寿命X365X500
)。如此递增至无间地狱为一中劫。
在《经集》(Sutta
Nipāta) 的《拘迦利耶经》(同《增壹阿含》二十一第五经),里边说道拘迦利耶比丘(瞿波离)因为诽谤舍利弗与目犍连而在身亡后,堕落到大红莲地狱里去,那是最深的寒地狱。寒地狱有十个:即是水泡地狱(Abbuda),水泡裂地狱(Nirabbuda),阿咤咤地狱(Atata),阿诃诃地狱(Ahaha),阿婆婆地狱(Ababa),白莲地狱(Kumuda),水莲地狱(Sogan-dhika),青莲地狱(Uppalaka),红莲地狱(Puņda-rika),及大红莲地狱(Paduma)。世上有许多口如剑一般利的人,他们自以为口齿伶俐,常以言语伤人。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也不知道苦。就像拘迦利耶比丘那样要去地狱受长期的苦之后才会明白。这就是苦的真理。修慈悲心只是一种方便,要大家知道我们都是苦海同一条船上的人。言语伤人不比刀枪一般,刀枪只是伤色身,邪恶言语伤心,历久难愈。
近边地狱有火葬堆地狱,铁蛆虫污水地狱,刀叶林地狱,剃刀地狱,沸釜地狱,利石刀地狱,热风炭地狱,剌树火鬼地狱,飞虫地狱,热河灌铜地狱等。此外还有许多暗无天日无窗无门的孤独地狱。这些地狱众生在各个地狱里经常忍受种种不同的苦刑长达数千万年之久。《长阿含经》里卷十六地狱品有提到这些。
如何去到地狱呢?造十恶业就会去那里。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一者身行重恶业,二者口行重恶业,三者意行重恶业,四者起于断见,五者起于常见,六者起无因见,七者起无作见,八者起于无见,九者起于边见,十者不知恩报。以上十业,得地狱报。」
(二) 鬼道(Petas)
鬼也常被称为饿鬼,形色不同而近似人。这些有情常为饥、渴和疾病所困扰着而无能除苦。他们与人类同住在一个世界,其形体由微细物质组成,相貌丑陋,一般人看不到,除非是他们显给人看,但有天眼通的修行者能看到他们。他们的寿命为五百岁,以人间十年为一日夜,约为人间一千八百余万年。
他们须依赖他人的施舍才能获得饮食。饿鬼有两种障碍。先是外障,他们见到的清水泉池变为脓血而不能饮,设或能见到水,水池边会有执刀剑的勇士守护着,不让他们喝水;又把海水看成热沙暴;下雨看成许多箭从天上射下等颠倒相。这是他们生为人时的邪见所造成的。其次是内障,他们的口如针孔,或是吃食物时口吐烈火焚烧食物;颈项打结,腹大如鼓,皮肉枯槁,散发覆面,口常干焦以舌舐它,常食粪溺恶臭不净之物;或割自肉而食。
佛经里提到一种吃人的魔鬼叫夜叉(Yaksa)的,有些会向佛请法,如《经集》里的《雪山夜叉经》,《林主夜叉经》,和《针毛夜叉经》等。《正法念处经》饿鬼品里提到三十六种鬼:包括夜叉、罗剎、疾行鬼、吸精鬼、附人鬼、地狱执仗鬼等。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Dhata-rattha)统领干闼婆(香阴神)及吸精气鬼(Pisaca);南方增长天王(Virūlhaka)统领瓮形鬼(鸠盘茶Kumbhanda),它能作种种变化并五尘自娱,和饿鬼(Preta);西方广目天王(Virūpakkha)统领龙(Nāga)及主热病的臭饿鬼(富单那Putana);北方多闻天王(Vessavana)统领夜叉和罗剎(Raksa),它是一种食肉和吸血气的捷疾鬼,生子自食并食其夫。
造什么业就会去那里呢﹖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一者身行轻恶业,二者口行轻恶业,三者意行轻恶业,四者起于多贪,五者起于恶贪,六者嫉妒,七者邪见,八者爱着资生(维生物),即便命终,九者因饥而亡,十者枯渴而死。以上十业,得饿鬼报。」
(三) 畜生道(Tiracchana)
畜生也叫傍生,凡眼见或眼不见的动物皆属此类。它有天上能飞的,地上能爬的,水里能游的,肉眼不能见的人体内的细虫,以及身体由微细物质组成,肉眼难见的龙与金翅鸟等。畜生们弱肉强食,常怀恐怖;又因愚痴,为人奴役,负载重物,或作车乘,或被饲养作为肉食,榨取乳汁,剥取皮毛,牙角骨脂,割取内脏入药,或为猎人射猎。苦多于乐,而且无能造善业。各类畜生寿命各异。经中常提到要为畜生五百世,但有些陷于此道经历了久远的时间,还是不能脱离。经上曾记载过一只爬在佛前的蚂蚁,佛说它在很久远以前的年代就已经是蚂蚁,经历了上亿年到现在还未脱离畜生道。龙与金翅鸟各有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四种,若有众生,奉持龙戒,心意向龙,即生龙中。金翅鸟也一样。16他们寿命为一劫或略减。
佛世时有一个大富翁因为悭贪的缘故,死后转世为一条毒蛇,回到他前世的房舍,因为毒蛇咬死人,被国王知道后向佛请示,这毒蛇后来被佛度化。
造什么业就会去那里呢﹖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一者身行中恶业,二者口行中恶业,三者意行中恶业,四者从贪烦恼起诸恶业,五者从瞋烦恼起诸恶业,六者从痴烦恼起诸恶业,七者毁骂众生,八者恼害众生,九者施不净物,十者行于邪淫。以上十业,得畜生报。」
(四) 阿修罗道(Asura)
阿修罗是指非天,它包括了几种有情,男丑女貌,他们是像饿鬼一样长期受折磨的,因为受用和德行不及诸天,所以妒忌、怀疑又好斗,常与诸天战争,多数失败,其寿命如四天王天。《楞严经》指出有天趣、鬼趣、人趣与畜生趣的四种阿修罗。阿修罗寿命是其寿之千年,或更少。17
造什么业就会去那里呢﹖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一者身行微恶业,二者口行微恶业,三者意行微恶业,四者憍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回诸善根向阿修罗趣。以上十业,得阿修罗报。」
二﹕善趣
善趣有人道及天道。
(一) 人道
如何去到人道呢?造十善业就会去那里。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见,于十善业,缺漏(无漏)不全(不造恶)。以上十业,得人趣报。」
1.四天王天(Cātummāhārājikā)—依四个方向各有一天,有一天王统辖,其鬼众眷属如前所述。东方的持国天王统治干达婆(Gandhabba),即天界的音乐神,也有一说是香阴神;南方增长天王统治守护神(Kum-bhanda),他们守护森林,山岳及宝藏;西方广目天王统治龙;北方多闻天王则统治夜叉与罗刹。他们住在须弥山腰。此天天寿五百岁。其一日为人间五十年。
2.仞利天(
Tāvatimsā)—也称三十三天。据称古时有三十三位舍命为人谋福利的善男子,死后成为此天的大王与三十二位小王,中央为一天国,四方各有八天。帝释(Sakka)居中央善见城里的最胜殿。此天在须弥山顶。此天天寿千岁。其一日为人间一百年。
3.夜摩天(Yama)
—意为焰分。其王是苏夜摩(Suyāma)。此天在仞利天上十六万由旬处,日月光照不及。此天天寿二千岁。其一日为人间二百年。
4.兜率天(Tusita)
—意为知足。在夜摩天上三亿二万由旬处。有内外二院。外院为一般欲天,内院为菩萨成佛前最后一生住处,现为弥勒菩萨净土。此天天寿四千岁。其一日为人间四百年。
5.化乐天(Nimmānarati)
—是义译。指天神能随心所欲化出欲乐之物。此天在兜率天上十三亿二万由旬处。此天天寿八千岁。其一日为人间八百年。
6.他化乐天(Paranimmitavasavatti)—也是义译。指天神享用他神所化之境而自娱乐。一说魔王波旬(Mahapapiyas) 居此,常率眷属到人间破坏佛法,阻挠修行人,魔为佛所降服。此天天寿一万六千岁。其一日为人间一千六百年。
如何去到天道呢?造增上十善业就会去那里。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佛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世人都羡慕神仙,很多人想在死后生到那儿去。实际上天寿尽时,善业亦尽,最终还是跟随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栽到恶道去。天帝死后堕入驴胎的真实故事可为借镜。
色界
色界是指物质的世界,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每种物体都是由坚固的地界,液体流动的水界,温热的火界和流动推动的风界所组成。它们在我们的身体内。比如毛发皮肉筋骨内脏等是属于地界,唾泪血尿脓痰等是属于水界,温暖是属于火界,气息和胃肠风是属于风界。
表2 色界天
禅天 |
色界 |
寿命 |
初禅天 1st Jhāna |
1梵身天
(Brahma kayika) 梵众天 (Brahma pārisajjā) 2梵辅天
(Brahma purohitā) 3大梵天
(Mahā brahman) |
⅓中劫 ½ 中劫 1中劫 |
二禅天 2nd Jhāna |
4少光天
(Parittābha) 5无量光天 (Appamānābhā) 6极光净天,光音天(Abhāssarā) |
2中劫 4中劫 8中劫 |
三禅天 3rd Jhāna |
7少净天 (Pārittāsubhā) 8无量净天 (Appamānasubhā) 9遍净天 (Subhākinhā) |
16中劫 32中劫 64中劫 |
四禅天 4th Jhāna |
10无云天,小严饰天 (Anabhraka) (少福天)
(阿毗达摩论无) 11福生天,大严饰天 (Punyaprasava)(阿毗达摩论无) 12广果天,严饰果实天(果实天) (Vehapphalā) |
500中劫 |
五阿那含天 Suddhāvāsa |
13,无想天
(Asañña sattā) (俱舍论无) 14无烦天
(Avihā) 15无热天 (Atappā) 16善现天
(Sudassā) 17善见天 (Sudassī) 18色究竟天(阿迦尼咤天Akanittha) |
1000中劫 2000中劫 4000中劫 8000中劫 16000中劫 |
(表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五章)
色界是有别于欲界和它之上的无色界,此界众生无男女相,已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以光明作为食物和语言,已无憎恚之心﹐但是仍贪着于清净微细的色法。依照他们入定的程度可分为四禅天。《俱舍论》详分为十七天,《大毘婆沙论》则详分为十八天,《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则分为十六色界地。
这色界的初禅地有梵众天、梵辅天、及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三禅地有少净天、无量净天、及遍净天;四禅地有七天(缺无云天及福生天)或九天,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及五阿那含天。色界天的寿量由三分之一劫到一万六千劫。
五阿那含天也叫净居天,这些是三果圣人投生之地,他们投生至此会在这儿般涅槃。它之所以有五种,乃是因为修定所证境界的差别的关系,最高的色究竟天也叫阿迦尼咤天。密宗里称它为真言密剎或邬金净土,它是要靠证三果后修色遍与光明遍而在死时修迁识法投生到那里去,不再回到欲界来。
青(蓝)、黄、赤(红)、白色,光是色界;这和上述的地、水、火、风四大都是属于普遍性的。这些都能作为修禅定的课题或目标。它们叫做‘遍’(Kasina)。从修定来说,上述的‘遍’和安般念(出入息)都能修到第四禅;身念处(三十二身分和死尸观)能修至初禅。
六根中的五根,即是眼、耳、鼻、舌、身也叫做五内色或净色,其相对的境,即是色、声、香、味、触,也叫五外色,或境色。这些是用来修根门接触境时所生的受,和三受(乐、苦、不苦不乐)所生的思和想,以及接踵而来的污染心。(十二因缘的:六入→触→受→贪爱)《俱舍论》把香、味二境与鼻、舌二识以外的十四界作为色界的系缚。
在《中阿含.意行经》里,佛详细开示生色界和无色界乃至涅槃之法:
「佛言: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初禅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觉观已息,内靖(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晃昱天(光音天)中。诸晃昱天者,生彼住彼,受定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二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晃昱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二禅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定),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遍净天中。诸遍净天者,生彼住彼,受无喜乐(喜乐已舍),及比丘住此,入第三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遍净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三禅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果实天中。诸果实天者,生彼住彼,受舍念清净乐,及比丘住此,入第四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果实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四禅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Ākāsāncāyatana)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空处天中。诸无量空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空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空处想,此二无量空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空处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无量空处禅定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度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Viññānancāyatana)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识处天中。诸无量识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识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识处想,此二无量识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识处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无量识处禅定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度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Ākincānnayatana)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所有处天中。诸无所有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所有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所有处想,此二无所有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所有处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无所有处禅定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想,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Nevasannānāsannāyatana)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诸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者,生彼住彼,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及比丘住此,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此二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禅定者,若死时仍未证将会生此。生到那的境界与禅定境界是一样。)
复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犹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如是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复受生老病死苦,是说苦边。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修至灭尽定者,不再受生老病死苦。)
上经所说的是各个色界及无色界诸定的禅支(定的特征),一个行者若修到该定,命终时若未能解脱,就能在死后生到该处。而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的定是灭尽定(nirodha samāpatti,saññā vedayita
nirodha),那是把一切的感受与想念都灭尽无余的定,这种修定者,不再回来受生死。
在《小部Khuddaka
Nikaya》经典《如是语》经中第七十二经佛言: é诸比丘!此等为三出离界。何之为三?欲界、出离此为舍弃;色界,出离此为无色,所有存在者,已作者,依缘起者,出离此为灭尽。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出离界。û
在《如是语》七十三经中说:é诸比丘,由色,无色胜;由无色,灭尽胜。û
欲界有众多欲望,多欲为苦,出离为净;色有定中乐,但出定后烦恼仍未断,出离为寂;无色界虽长期在定中,甚至到非想非非想天仍未能脱离轮回之苦,故出离为妙,灭尽为乐。请看下边的《二种随观经》就会明白。
无色界
这界无有物质,无有色法,也无场所。空间大小高底的差别。依果报的胜劣,可分为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寿量很长,《长阿含》里记载四处各为一万劫,二万一千劫,四万二千劫和八万四千劫。众生皆是男性,但无男根。在定中的众生对欲、色等都不起念头。在十遍(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里,没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色界,只有空及识。
在《经集.大品》第十二经《二种随观经》里佛开示:「依他之异门(指其它方法),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一随观,灭尽定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1)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2)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色界诸有情,及住无色界,不知灭尽定,是为再来者。遍知色界定,善住无色界,灭定解脱者,彼等舍死魔。」
因为无色界虽然有很长的寿命,但最终果报竭尽时,也要死,不得解脱,所以学佛的人要对色界及无色界有正确的认识,若到了色界及无色界,只修禅定,不起慧观,最终还是要回来。
造作是苦
我们造作是因为追求乐受的缘故,心识对可爱之境产生的贪着。这是因为我们愚痴的关系,执持非我的为我,执持无常的为常,执持苦为乐,执持垢为净。因此我们天天依痴行事,造作种种意口身业,累积轮回的薪火,不能脱离众苦。认知苦是贯彻四圣谛的首要任务,正确认识苦,是因为它全围绕着色相而转。
一切我们当成是‘我’或‘我的’诸‘色’;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色’,或从空间上来探究,不论内、外、粗、细、美(高贵)、丑(低下)、远、近的‘色’;若正确地观察它们,皆是‘色’,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
佛说:「痴之有情,依痴行恶,胜观之人,正知断痴,断于此世,决不再来」(《如是语》,十一经。)「他无一法,有覆群生,日夜流转,如为痴(无明)覆,然如舍痴,破除闇聚,更不流转,亦无他因。」(《如是语》,十四经。)「爱为第二,长夜流转。生此生彼,不超轮回,知此轮回,知此灾祸,爱之生时,无执爱心,比丘游行。」 (《如是语》,十五经。)
佛在《杂阿含6经》中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在《杂阿含5经》中佛说:「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佛说常观无常的话则能断贪。这在《杂阿含1经》中记载:「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修观无常的行者,若欲自证,只要自观身,波罗蜜成熟,破除对身体的邪见,灭除疑惑与戒禁取,须陀洹道须断五下分结(Samyojanāni)的疑(vicikīcchā)、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身见(sakkaya-ditthi)三结或三随眠(Anusaya)就能自证初果(Sotapanna);若再减弱贪欲和瞋恚就能证二果或三果。若正观触境时心解脱于喜贪及瞋恚,自证三果。
诸行无常,我们的根门在接触境时所起的思惟造作,都是属于行,因为是因缘和合,故是无常。但我们却对这根境的和合,起心动念生爱恨,招受众苦。正确认识它们(行)是无常,是苦,才能舍,才能断除爱欲,一切行灭时,心已寂静,故名为灭。如此做,可以免除四有(Upadhi或译生存因素,执着):即欲有,染(烦恼)有,业有和蕴有。
佛在荅覆一位天神的问话时说:舍弃爱欲是涅盘。」(《相应部》卷一。) 佛对舍利弗这么说: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中部》第廿八经。)爱欲是苦因,根除它才能达到清净。
佛陀证悟最初的格言偈:「在无数生死的轮回中,无法寻获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发现,你已无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毁,柱梁也已折断。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爱欲皆尽灭。」你若不想‘死’,你就天天想‘活’,那你就很忙,忙世间事,你就不想‘修行’。
十二缘起,三连接与三轮转
十二缘起是:十二支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与死。
三连接是:
一、过去因(行),与现在果(识)的因果连结;
二、现在果(受),与现在因(爱)的果因连结;
三、现在因(有),与未来果(出生)的因果连结。
三轮转:
一、无明、爱与取属于烦恼轮转。
二、称为业有与行的生存一部份,属于业轮转。
三、称为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属于果报轮转。
这三种轮转,显示了生死轮回的流转方式。最为基本的轮转,是烦恼轮转。在受到无明蒙蔽及渴爱驱使之下,人们投入于造作种种世间的不善业与善业。如是,烦恼轮转引生了业轮转。当此业成熟而产生果报时,那即是业轮转引生了果报轮转。在对这些苦乐的果报作出反应时,还沉溺于无明的人,即会受到渴爱所制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悦体验,执取已获得的及尝试避免痛苦的。如此,果报轮转再引生另一个烦恼轮转。于是,这三轮转不断地转着,直至无明被诸圣道根除。
何谓四食?
在《长部33经,等诵经》中佛言: 「一法者何耶?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Sabbe satta ahara thitika),一切之有情依行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見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蓋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四食有充分的认识,当不令由于对四食缺乏认识,而在僧团之间起纷诤。为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了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与慈愍世间,为了诸天、人之利义、利益与安乐,我们学习认识四食。
食(ahara)有四种,即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相应部12.11食经》记载佛言:「四食者何?或粗、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食’是指作为強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这‘食’是指‘因’,不是指食物。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食维持受;意思食维持三界轮回,业即是思,业导致众生轮回三界;识食則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於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种名食則属於三种善、不善或无记的心或心所法。
根据阿毗达摩的教法,它谈到二十四缘,食緣(āhāra paccaya) 是其中之一,它维持色身,食缘的缘法維持缘生法存在以及支助缘生法成長。這就好比柱子支撐着旧屋子以防止它倒塌,因此食緣的主要作用是支持或鞏固众生的存在。食緣有兩種:一、色食(rupahara);二、名食(namahara)。(一)色食是食物里的食素(營养),它是色身的缘法。当食物被消化时,其食素制造了新的食生色。食生色当中的食生食素也能支助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以继续制造新的色聚。在体內,由四因所生的一切色聚里的食素能增強與它共存於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也能支助其它色聚里的色法。(二)名食有三种:一、触食;二、意思食;三、识食。它們是俱生名色法的食缘。
1. 段食(kabalikarahara)
段食也译为粗搏食,即粗细之搏食。段食是指食物。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四大所造,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的四元素色(mahabhuta),以及四大所造色(upadaya rupa)合成的。身体需要依靠食物的滋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食物也是四大所造色。饮食不知量,它的背后是贪,那些胖子的身体,就是贪吃所造的业生色。
因此比丘食钵食时要饮食知量,克制贪欲,对食的省思的巴利文句如下:
Patisankhā yoniso pindapatam patisevāmi neva dāvaya na madaya na madanāya na vibhusanāya yāvadeva imassa kāyassa
thitiyā yāpanāya
vihimsuparatiyā brahmacariyā nuggahāya iti
purānañca vedanam patihankhāmi navañca
vedanam na uppadessāmi yātrā ca me bhavissati anavajjata ca phāsuviharo
cāti
「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饮食,那不是为了纵情玩乐,那不是为了肥壮,那不是为了美丽,那不是为了装饰,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让它能够支延生存下去, 令不损伤,以便助于修习梵行。依照如此的实行,我将消除旧有的(饥饿)感受,以致不令新的(饱胀)感受产生,这样我才不致受苦,而得以无过的安住。」(《增支部II.145》)
2. 触食(Phasssakarahara)
触食是六根门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外头的色声香味触法,也有译为‘细触食’,‘细滑食’,‘更乐食’,它指感官之触。眼对色的触食,耳对声的触食,鼻对香的触食,舌对味的触食,身对触的触食,意对法的触食。触是指与思和识的触心所。在《杂阿含209经》里佛对诸比丘说:「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我们对触若不去认识,实如佛所说:「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因为这正是我们日日做修行之处。
在《中阿含大品嗏帝经》中佛言:「缘更乐(触)有觉(受),此说缘更乐(触)有觉,于汝等意云何?比丘答曰:「世尊,缘更乐有觉,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更乐有觉也。」(佛言:)此说缘六处有更乐,于汝等意云何?」比丘答曰:「世尊,缘六处有更乐,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六处有更乐也。」
触有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与意触;触产生受,受有二受的身受与心受,或三受的苦,乐,不苦不乐受;或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六受。而触是由六处生起的,六处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意处。
3. 意思食(mano sañcetanākarahara)
意思食是‘思’(cetana),也有译为‘念食’,指意念之食。由‘思’而造业,这思是二十五种能够产生色法的业是十二种不善心、八大善心及五种色界善心里的思心所,因之而流转三界。‘思’是指‘行’而言,也即是‘业’,它导致投生于三界。俱生思是俱生名色的业缘(kammapaccaya),它包括八十九种心里的思心所,以及与思心所相应的心与心所和俱生色法。异剎那思是业生名色的业缘,它是过去的善或不善思;由它导致在结生与生命期里的果报心及其心所生起,和业生色(kamma-samutthanarupa)。《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菩提长老诠释阿耨楼陀尊者的文句指出:「从结生的生时的小剎那开始,在每一心识剎那里的生、住、灭三个小剎那里,业都产生了色法;业继续在一世当中如此产生色法,直到死亡心之前的第十七个心为止。业生色有十八种:在九种业生色聚里的八不离色(见节十七)、五净色、两种性根色、命根色、心色及空界。当中,八根色及心色只由业产生;对于其余九种,只有在业生色聚里的才是业生色,在其它色聚里的是由其它因所产生。」两者(俱生思与异剎那思)都导致造业,并使造业者继续流转三界。
佛说:遍知『触』(phassa),可使人解脱贪与
遍知『想』(sanna),即能横越轮回的瀑流。《经集.
窟八偈经 》
4. 识食(viññanakarahara)
识食是导致名色法的生起。‘识’是指‘业识’,结果众生因有识又起了名色,带来六入,再用六根门去感受世间。
在《中阿含大品嗏帝经》中佛言:「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说,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触)灭则觉灭,觉(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纯)大苦阴灭。 」
如是可知,识是随所触缘,而生起个别的识,识不是不变的,所以并没有一个恒常的识在轮回受苦;识的生起(识集),名色就生起;若无识食,识灭就名色灭,其他就不生起了。
有人说:谁在老死呢?老死属于谁呢?而认为是我,这种说法:命即是身,而起常见。有人说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而起断见。佛教我们离此二边,正向中道。生起如实不颠倒的正见,所谓缘无明行...
离欲而生明,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一切的现象包括众生皆应因缘而生灭,佛法的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轮回的真相,众生缘于无明,而起造作,造作已把所作善恶之业储藏于意识里,因此死后识又再投胎受报去,修行的人是依修持八正道而把烦恼灭尽,没有储藏的业识就再也没有轮回的动力,因此就寂灭而涅槃了。
四食的生起为何导致苦生起和轮回生起呢?
在《相应部12.11食经》里佛言:「诸比丘!此等(为)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入。缘六入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如此,这四食:粗细搏食、触食、意思食、识食;食是支撑,支柱,维持众生,它的背后支持食的是爱,它的背后支持爱的是受,等等,追寻下去,结果发现,还是无明在作怪,导致众生轮回。它的九支缘起关系如下:
四食集→爱集→受集→触集→六处集→名色集→识集→行集→无明集
找到了苦生起之因,和轮回的主脑,事情就好办啦。
四食的灭为何导致苦灭和轮回终止呢?
在《相应部12.11食经》(同《杂阿含371经》,《增壹阿含29.4经》)里记载:「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或麤、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受乃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起。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入。缘六入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识灭乃名色灭,名色灭乃六入灭,六入灭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爱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知道了它的缘起,要灭除它就只是停止四食。它的缘灭九支关系是:
四食灭→爱灭→受灭→触灭→六处灭→名色灭→识灭→行灭→无明灭
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倍注意,注意这四食的生起。
四食与业的关系
明白了以上各点,我们再来看四食与业的关系。在《相应部12.64有贪》(同《杂阿含374-379经》)的经文:「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四食。 四食者何耶?麤或细之搏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触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意思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于其有识之住、有增长。有识住增长,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染工或画师、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以茜,善磨于板上,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妇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世尊曰:)「诸比丘!同此,若于搏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触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意思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则而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触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意思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世尊曰:)「诸比丘!譬如宫殿或楼阁,北、南、西边有窗。太阳上升时,光由高入,照何处耶?」(诸比丘曰:)「大德!照西壁。」(世尊曰:)「诸比丘!若无西壁,照何处耶?」(诸比丘曰:)「大德!照大地。」(世尊曰:)「诸比丘!若无大地,照何处耶?」(诸比丘曰:)「大德!照水。」(世尊曰:)「诸比丘!若无水,照何处耶?」(诸比丘曰:)「大德!则不照任何处。」
(世尊曰:)「诸比丘!同此,诸比丘!若于搏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触食,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意思食,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世尊曰:)「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识住、无增长。因无识住、无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之生、老死。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这部经里佛提到四个识住之处:于搏食识住,有贪、有喜、有爱者,增长,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老死,有愁,有苦,有恼。于触食识住,有贪、有喜、有爱者,增长,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老死,有愁,有苦,有恼。于意思食识住,有贪、有喜、有爱者,增长,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老死,有愁,有苦,有恼。于识食识住,有贪、有喜、有爱者,增长,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老死,有愁,有苦,有恼。
众生如是陷于轮回当中,生死于六道,它们的关系是:
四识住→识增长→名色之显现→行(业)之增上→后有之再生→老死→愁→苦→恼
我们若是善于观照,精勤于观照,若于搏食无识住,无贪、无喜、无爱者,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亦无未来后有之再生,亦无老死,无愁、无苦、无恼。若于触食无识住,无贪、无喜、无爱者,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亦无未来后有之再生,亦无老死,无愁、无苦、无恼。若于意思食无识住,无贪、无喜、无爱者,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亦无未来后有之再生,亦无老死,无愁、无苦、无恼。若于识食无识住,无贪、无喜、无爱者,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行的增上,亦无未来后有之再生,亦无老死,无愁、无苦、无恼。
若能在段食时,观照身体的依赖性,就能看到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在触食时,观照受是因缘而生的,就能看到感受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在意思食时,观照思念是触后因缘而生的,就能看到思念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各种善恶业的随缘受报,无我的本质。在识食时,观照识是一定要名色法在一起时生起的,就能看到识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无食就无识住,无识住就不会有名色,无名色就无生死,轮回就止息了,它们的关系是:
无四识住→无识增长→无名色之显现→无行(业)之增上→无后有之再生→无老死→无愁→无苦→无恼
如何断除四食?
食的灭尽之道唯有八支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Sammāditthi) 的实践有世间正见,在于知业的运作,知十恶业,知四食,知十事(Dasavatthuka
Sammāditthi ),正见的出世间正见在于知四圣谛,于圣谛三转十二行。正知正见于名色法的无常苦与无我,故得舍弃四食。
正思维(sammā-sankappa)的实践在于正思出离欲和苦(Nekkhamma sankappa ),正思无怨,于众生生起慈心(abyapada sankappa ),正思无害, 于众生生起悲心(avihimsa sankappa )。故得舍弃为噉众生肉而杀生,在家众不为饮食而杀生,出家众随缘托钵维生。
正语(sammā-vācā)的实践在家众在于不妄语(Musāvādā virati) ,不恶口(Pharusavācā virati) ,不两舌(Pisunavācā virati) ,不绮语(Samphappalāpa virati) 。出家众保持神圣的沉默,除了问法解答。
正业(sammā-kammanta) 的实践在家众在于不杀(Pānātipāta virati) ,不盗(Adinnādāna virati) ,不邪淫(Kāmesumicchācārā virati) 。出家众守持波罗提木叉,八正行。 正念正知于诸触, 诸念,与诸识。
正命(sammājíva) 的实践对在家人在于不邪命(Duccarita micchājiva
virati) ,不做伤害他人的职业,包括贩卖人口,烟酒,毒品,睹博,毒药,武器,饲养生畜,贩卖鱼肉,经营妓院,走私逃税等非法行业。对出家人要求不对在家人献花果讨好(Anesana micchājiva virati) ,不显现神通(Kuhanadi micchājiva virati) ,不说吉凶星象梦兆(Tiracchāna vijja micchājiva virati) 。这犹如《大智度论卷三》所说的(1)下口食,又作下邪,係以和合汤药、种谷、植树等不淨方式活命者。(2)仰口食,又作仰邪,由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作为生計者。(3)方口食,又作方邪,由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4)维口食,又作四维口食、维邪,以学习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不淨方式活命者。
正精进的实践是四正勤,恶未生不令生(Anuppannānam akusalānam dhammānam anuppādāya vāyāmo) ,恶已生令断(Uppannānam akusalānam dhammānam pahānāya vāyāmo) ,善未生令生(Uppannānam kusalānam dhammānam uppādāya vāyāmo) ,善已生令增长(Uppannānam kusalānam dhammānam bhiyyo bhāvāya vāyāmo) 。
正念的实践是四念处,身身观念处(Kāy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受受观念处(Vedan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心心观念处(Citt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法法观念处(Dhammānupassanā satipatthānam) 。(《长部22大念处经》)
正定的实践是四色界定(rupa jhana)与四无色界定(arupa jhana)。善巧于六法:入定自在, 住定自在,出定自在,欲定自在,熟悉定境,熟悉应用。(《增支部6.24》)
断四食的成就
若得学习观照四食,随起随断,于段食不起贪,于饮食犹如不食子肉;于触食分辨应触不触,正念于触,不噉无皮牛;于意思食不闲思,不邪思,正念于思,乃致断除思,便得业清净,犹如不入炭火坑受苦;于识食日夜注意,不受三百矛之刺。断得四食,究竟成就,达到涅槃。
「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识不住、不增长;识不住、不增长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长;行不增长故,当来有不生不长;当来有不生长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起,如是纯大苦聚灭。」《杂阿含374经》《相应部12.64》
愿有志者事竟成。萨度!萨度!萨度!
法增尊者2013.4.14于尔本卫Urbenville佛宝寺
2023.1.9修订于澳洲鎏弥亚Leumeah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main 学习南传佛法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澳洲佛宝寺
註:1二十五有(Bhava):欲界四恶趣,四洲人,六欲天﹐色界的初、二、三、四禅天,大梵天、净居和无想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五有。
2三十一界:四恶趣,人,六欲天,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天,二禅天有少光、无量光、光音天,三禅天有少净、无量净、遍净天,四禅天有广果、无想天,加上五阿那含天,与四无色界四天共三十一界。
3四食:指粗搏食(段食kabalinkarahara),即食物;细触食(phassahara),即苦乐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即思惟;识食(viññanahara),即意识。
4 《杂阿含266经》。
15 《增一阿含》﹐卷四十三﹐第十经。
16《长阿含.世纪经》龙鸟品。
17《长阿含.世纪经》仞利天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