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坐的禅修系统 法增尊者
席坐的禅修系统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澳洲蓝山佛宝寺
目录
《大念处经》的教导
四种安般念业处的解释
1.入息和出息
2.长短息
3.全息
4.缓慢息
禅相
取相
似相
诸行止息和寂灭
修定功德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遍世界,至于今日,虽然佛法早已从印度消失,但是各种印度的外道禅修系统还秉承着古代的席坐于地的禅修姿势。乃至佛法外传之后,北传的除了做早晚课,南传佛法的各民族或国家都还保留着席坐于地的禅修姿势。
能坐于地,时间久了,自然身体的重心往下移动,然后口里生津,气沉丹田,自然而然就进入冥想禅修的状态,关注面前,觉知入息与出息进而修习安般念。可惜我们自从宋代以来,接受了胡人的椅子之后,就把以前汉唐老祖宗的席坐于地的传统抛弃了,以致从唐朝以来证悟的人大量减少,归根究底就是我们把席坐的禅修系统弃之不顾的缘故。
北宋的清明上河图片段---坐胡椅的汉人
席坐禅修
当我们静坐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听到头壳里不断生起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只是静坐到它们自然停止,然后你就自然会看到呼吸,就能以佛陀所教的安般念(anapanasati)的四个步骤进入禅定的境界。
席坐禅修
席坐禅修
《大念处经》的教导
佛陀教导的《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里谈到:“Ekāyano ayam,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m visuddhiyā, sokaparidevānam samatikkamāya, dukkhadomanassānam atthaṅgamāya, ñāyassa adhigamāya, nibbānassa sacchikiriyāya, yadidam cattāro satipatthānā.”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席坐禅修
“Katham c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ññagato vā rukkhamūlagato vā suññāgāragato vā nisīdati pallankam ābhujitvā, ujum kāyam panidhāya, parimukham satim upatthapetvā.
So sato va assasati, sato va passasati. Dīgham vā assasanto ‘dīgham assasāmī’ ti pajānāti, dīgham vā passasanto ‘dīgham passasāmī’ ti pajānāti. Rassam vā assasanto ‘rassam assasāmī’ ti pajānāti, rassam vā passasanto ‘rassam passasāmī’ ti pajānāti. ‘Sabbakāyapatisamvedī assasissāmī’ ti sikkhati, ‘sabbakāyapatisamvedī passasissāmī’ ti sikkhati. ‘Passambhayam kāyasaṅkhāram assasissāmī’ ti sikkhati, ‘passambhayam kāyasaṅkhāram passasissāmī’ ti sikkhati.”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
(1)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2) 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
(3) 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
(4) 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席坐禅修
席坐禅修
对于那些有善根的人,这善根是指那些过去曾经修过定的人,那是要很久的时间,很多很多世的修行累积的,所以你想想,这是很不容易的,这项工作是要经过长期培养的,使心能够安静,能够沉淀,坐在那边静静地跟着呼吸,没有胡思乱想,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的,很少人能够做得到。
席坐禅修
四种安般念业处的解释:
1.入息和出息( Assassati, Passasssati)
第一个步骤是专注在入息和出息上,通过感觉知道它是入息或出息,跟着它大概五次或者十次就够了。你也可以数它,但是你在数的时候必须默默地数,心一直注意鼻子前面的空气。
2.长短息(dīghamassasāmi,rassamassasāmi)
第二个步骤是分辨长短息,跟着它五到十次,你用更加专注的心观察鼻子前面的空气,你观察出入息,发现出入息有的长有的短。当你发现出入息有长有短的时候,你就在那边观察,它为什么会长,为什么会短。你一直观察,你就发现出入息的长短跟我们身体的温度有关系,身体如果里面不够热,它会吸多一点。我们吸进去的是氧气,身体会把它燃烧,把我们的肚子与身体周围的那些脂肪燃烧,燃烧就供应我们所需要的热量。呼出来短是保留我们身体的热量,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够热,所以我们的肺就会自动调节我们所需要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它是自动在工作的。这就可以看到这个身体是自生自灭,与我无关的。
3.全息(Sabba kāya patisamvedī assasissāmī,sabba kāya patisamvedī passasissāmī)
第三个步骤是全息,即是整个的入息和出息,跟着它十到二十次,你就在第一秒入息,入息,入息,到最后一秒入息结束,你就开始出息,你停一两秒钟,你就开始出息,你就观察它。在入息之后,它会停大概一两秒,然后开始出息,它不可以马上一停止入息,就变成出息,不会的,有时间间隔的。好了,就开始出息,出息,出息,出息完它也停大概一两秒,又再入息,你就观察它。到了第三种——全息,不用数太多。在做的过程,不管你看到什么东西,不要理那些东西。要是出现任何形状,任何现象,你不要理它,我们的意门会投影,把过去或者别的地方见到的东西,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心安静的缘故,所以就投影出来。
4.缓慢息(Passambhayam kāya sankhāram assasissāmī,Passambhayam kāya sankhāram passasissāmī)
第四个步骤是缓慢息,安般念越修下去呼吸就越缓慢。这个时候你大概要花长一点的时间,数至少30以上到50左右。这个时候非常容易产生杂念,杂念来的时候你怎么样控制它?你咬紧牙齿不要去想它,抓紧自己,但是我们的心要放松,但对杂念不要宽容,不要手软,来一个就解决一个,这些是来骚扰的。如果杂念越多,就修不到定了。杂念会突然间冒出来,让你去想它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一点,我们不要有杂念,修定最大的功夫就是花在调伏杂念。身心要放松,舌头顶着上面的上颚,它叫作搭桥,这样我们身体的气血水火就会平衡顺畅。
席坐禅修
席坐禅修
禅相
从这里继续修下去,行者就能进入安止定(Appana samadhi)。初禅具有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那即是寻(vitakka)、伺(vicāra)、喜(piti)、乐(sukha)、一心(ekaggatā);二禅具有喜、乐、一心;三禅具有乐、一心;四禅具有一心,最后再修就是舍。这是因为心识一直被净化,越来越细的关系,所以维持禅定的因素 (禅支) 就一直减少。
若是在修习出入息时出现禅相(nimitta勿须开眼看),这禅相是因为定力而产生的,这些亮光产生光明的禅相,定力深时,这禅相会从不稳定而稳定下来,从灰、白到藍的亮光。
取相
什么叫取相?我们以安般念遍作相一直跟着入息,出息,一直用鼻子来觉知;如果觉知不到,就深呼吸,稍微用力一点呼吸,你就能觉知它。你可以觉知你呼出来的时候的空气没有吸进去的凉,呼出来温度高嘛,所以你就这样觉知了,你一直注意这个空气,一直注意,这个就是你的取相,就是你的心在抓住它的那个相,抓住它的目标的意思,这些相能变成像云朵般飘来飘去,带有微微的光,然后慢慢它就会变成似相。
似相
似相是什么?你的心越来越细,看得见空气里面的温度,空气里面的温度有火界。我们修安般念时注意三种东西:第一,遍作相,就是我们要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空气,你用你的鼻子去觉知吸进来的空气和呼出去的空气。空气没有形象,我们怎么知道它呢?我们通过鼻子的感觉来知道它,这个就叫作遍作相。
然后你就一直看着这个相,就叫作取相。慢慢的这个相就会显现出来,就像空气这样,在那边穿来穿去。就像云,你看云在天空会翻来覆去,那个就叫作取相,因为已经看见了空气里面的温度,看见里面的火,火是微微发光的火。这个取相不稳定,它会摇来摇去像云一样,飘来飘去,滚来滚去,翻腾的,慢慢的这个相稳定下来变成光,透明的,很平均的颜色,会发亮,那个东西就叫作似相,这个要坐好几座才会看得见。而似相是稳定的,发亮的,就像我们看玻璃窗这样,玻璃窗是亮亮的。它不一定是白色的,它可以是其它颜色,不过以白色为主,白色是最普遍的。我的似相已经出来了,这个要靠我们专注,把心专注在气息上,就会达到似相,就是空气里面会发光的火界,光很柔和,很普遍的整片的颜色。
五自在
当能够认清五禅支后,那时可修五自在:即是入定自在(samapajjana vasi),住定自在(adhitthana vasi),出定自在(vutthana vasi),转向自在(avajjana vasi)和审察自在(paccavekkhana vasi)。因为这关系到修习第二、第三与第四禅。
诸行止息和寂灭
从初禅到四禅,诸行会渐次止息和寂灭,这在《杂阿含474经》里提到。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言语寂灭;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觉观寂灭;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喜心寂灭;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出入息寂灭。故此在初禅时声音是刺(会使禅定退失),二禅时觉观是刺,三禅时喜悦是刺,四禅时出入息是刺。在四禅时出入息的止息(停止),修定的人是不会死的。从身口意行来看,入定先是口行止息,然后身行止息,然后意行止息;出定时意行先动,然后身行,然后口行才动。
修定功德
(1)现法乐住──阿罗汉乐于入定,修习安止定,所以佛说这样做于圣者之律不会损减,有四色界定增上心,叫现法乐居(住)。(《中阿含.周那问见经》)
(2)毗钵舍那(vipassana)──因为修习安止定是毗钵舍那(观禅)的近因,因此有学人在出定时以定心修观,定能使心纯凈,脱离烦恼的障碍,对诸名色法能如实观知。
(3)神通成就──修习安止定是成就神通(abhiñña)的近因。这些神通有宿命通、天眼(生死智)、他心通、天耳、神变、及漏尽通。
(4)生于胜有──修习禅那的人,若得初禅,死后能生于梵天作为梵众天的伴侣。达近行定者,能得欲界善趣的胜有。
(5)得灭尽定──灭尽定是指受想灭定,若已得八定(八等至),能入灭尽定,于七日之中无有心念,能于现法证灭尽涅槃,以十六观智及九次第定得灭尽定之智。
故此修安般念,能得定,尽诸漏,能由初禅修到第四禅,然后再由第四禅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到四无色界禅,乃至四禅八定具足。依自己修观断除三结:身见,疑,戒禁取而证初果,再削弱贪、瞋二结而证二果,再灭除贪、瞋二结而证三果,然后断除五上分结的色爱、无色爱、掉悔、我慢、无明,得诸五神通力,修至漏尽而证阿罗汉果。
法增比丘。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