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缘起法的正确认识



对缘起法的正确认识
法增比丘 讲于马来西亚 沙巴州 纳闽佛教会


三世缘起:

我们长期误解了佛陀对缘起的教法,以致认为佛陀是在教导有一个‘众生’,或有一个‘人’在三世轮回。把‘人’或‘众生’引进缘起法里,虽然是为了方便钝根的行者,但这样一来,甚深的佛法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

若是我们正确的理解佛陀在(《爱尽大经》Mahatanhasankhaya Sutta MN 38 PTS: M i 256。中阿含《嗏帝经》)里的教导,我们将会发现,不论南北传佛教,我们传统以来对三世缘起的解释是不完整的!当我们接受了三世的缘起说之后,我们的根本观念就会认为有一个‘人’在轮回,这就污染和障碍了我们的意念,妨碍我们证取道果的机会。

尊者罗陀(Ven. Rādha)问佛陀:众生!世尊!如何界定众生?
佛陀:任何对色相的欲望、爱乐、欢喜、或贪爱者。罗陀!当一个被结缚(satta),捆绑(visatta)者,他/她被称为众生(satta)。对任何的、的欲望、爱乐、欢喜、或贪爱者。罗陀!当一个被结缚(satta),捆绑(visatta)者,他/她被称为众生(satta)。(《相应部23.2》)

现象缘起(Paticcasamuppada
佛陀的缘起法是对现象的缘起的解释,这现象是五蕴(khandha)、十二处(六门Salayatana,六尘)、十八界、名色法(namarupa),它们也叫做“行法(sankhara)”。一个人(manussa),或任何众生(satta),本无实质的自性(subhava),存在只在刹那当中。因此在十二缘起与还灭,佛陀都不用世俗的名词,而只用佛教的专有名词,以别于世间法。在南传的十六观智里,同样的,欲解脱智也只是从名色法里的‘行’解脱(sankhruppekkhañana),而不是说一个人从轮回解脱。这可以从佛陀与比丘众的对话看出;
“「比丘们!你们看到众生了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你们看到众生需要依赖食物提供的营养,才能生存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你们看到当食物供给的条件消失了,众生就会死亡吗?」
  「看到了,世尊!」
  「比丘们!如果不确定以上说的这一些,那麽就会有怀疑,是吗?」
  「的确,世尊!」
  「比丘们!如果以正慧如实见以上所说的这一些,那麽就不会有所怀疑了,是吗?」
  「是的,世尊!」
  「比丘们!如果你们对这清淨、明亮的正确知见起了执着:珍爱它、宝贝它、拥有它,那算瞭解我教导过你们的筏喻法:筏是用来渡河,不是用来喜爱执着的吗?」
  「不算瞭解,世尊!」
  「比丘们!如果有外道问你们:『道友!你们确知这样清淨、明亮的正确知见,有什麽意义?有什麽用处?有什麽功德呢?』你们应当怎麽回答?」
  「世尊!我们会这样回答:『道友!清淨、明亮的正确知见,是为了厌离欲贪,是为了离欲,是为了如实知的缘故』。」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确实应该这样回答。
  比丘们!众生当生与来生,都需要四种食物来维持与延续生命。哪四种呢?即物质性的(粗)抟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触食,求生意志的(意)思食,以及攀缘执取的识食。
  比丘们!这四种食物的需求从何而来呢?其根源的『集』是什麽?从哪裡生起,从哪裡製造出来的呢?
  那是『爱』!
  爱又是从何而来?其根源的『集』是什么?从哪裡生起,从哪里制造出来的呢?是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这就是从无明而有行,从行而起识,从识而起名色,从名色而起六入处,从六入处而起触,从触而起受,从受而起爱,从爱而起取,从取而起有,从有而起生,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MN38 爱尽大经嗏帝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四种食能令已投生的众生得到持续,能帮助将要投生的众生得到投生。这四种食是什麽呢?第一种是粗幼抟食,第二种是触食,第三种是意思食,第四种是识食。
  “比丘们,四食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四食以爱为因缘,以爱而集起,以爱而生,以爱为源头。
  “比丘们,爱又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爱以受为因缘,以受而集起,以受而生,以受为源头。
  “比丘们,受又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受以触为因缘,以触而集起,以触而生,以触为源头。
  “比丘们,触又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触以六入为因缘,以六入而集起,以六入而生,以六入为源头。
  “比丘们,六入又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六入以名色为因缘,以名色而集起,以名色而生,以名色为源头。
  “比丘们,名色又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名色以识为因缘,以识而集起,以识而生,以识为源头。
  “比丘们,识又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识以行为因缘,以行而集起,以行而生,以行为源头。
  “比丘们,行又以什麽为因缘,以什麽而集起,以什麽而生,以什麽为源头呢?行以无明为因缘,以无明而集起,以无明而生,以无明为源头。
  “比丘们,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比丘们,刚才说,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生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老死呢?”
  “大德,你说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生作为条件,是会带来老死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有为条件而有生。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有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生呢?”
  “大德,你说以有为条件而有生。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有作为条件,是会带来生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取为条件而有有。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取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有呢?”
  “大德,你说以取为条件而有有。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取作为条件,是会带来有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爱为条件而有取。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爱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取呢?”
  “大德,你说以爱为条件而有取。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爱作为条件,是会带来取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受为条件而有爱。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受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爱呢?”
  “大德,你说以受为条件而有爱。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受作为条件,是会带来爱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触为条件而有受。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触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受呢?”
  “大德,你说以触为条件而有受。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触作为条件,是会带来受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六入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触呢?”
“大德,你说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六入作为条件,是会带来触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名色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六入呢?”
  “大德,你说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名色作为条件,是会带来六入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识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名色呢?”
  “大德,你说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识作为条件,是会带来名色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行为条件而有识。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行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识呢?”
  “大德,你说以行为条件而有识。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行作为条件,是会带来识的。”
  “比丘们,刚才说,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了无明作为条件,会不会带来行呢?”
  “大德,你说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我们也是这样想,有了无明作为条件,是会带来行的。”
  “比丘们,十分好。你们所说的,就和我所说的一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就是以无明为条件而有行,以行为条件而有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六入,以六入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

“无明的无馀、无欲、息灭,可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

  “比丘们,刚才说,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生的息灭会不会带来老死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生的息灭是会带来老死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有的息灭会不会带来生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有的息灭是会带来生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取的息灭会不会带来有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取的息灭是会带来有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爱的息灭会不会带来取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爱的息灭是会带来取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受的息灭会不会带来爱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受的息灭是会带来爱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触的息灭会不会带来受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触的息灭是会带来受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六入的息灭会不会带来触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六入的息灭是会带来触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名色的息灭会不会带来六入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名色的息灭是会带来六入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识的息灭会不会带来名色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识的息灭是会带来名色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行的息灭会不会带来识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行的息灭是会带来识的息灭的。”
  “比丘们,刚才说,无明的息灭带来行的息灭。比丘们,你们怎样想,无明的息灭会不会带来行的息灭呢?”
  “大德,你说无明的息灭带来行的息灭。我们也是这样想,无明的息灭是会带来行的息灭的。”
  “比丘们,十分好。你们所说的,就和我所说的一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是无明的息灭带来行的息灭,行的息灭带来识的息灭,识的息灭带来名色的息灭,名色的息灭带来六入的息灭,六入的息灭带来触的息灭,触的息灭带来受的息灭,受的息灭带来爱的息灭,爱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 ---MN38 爱尽大经
佛陀的教法只教导一种法,即是“解脱”。因此佛陀不会把世间法混杂在佛法里。“就如大海的海水,只有一种味 ---- ‘咸味’ ---- 同样的,在这法与律中,也只有一种味:即是‘解脱!’”(《自说语5.5
每一个缘起链的分析
在《相应部·因缘相应·第二食品·缘经》里佛陀说:「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佈,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缘起是个别缘生法的相互关系。)

「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无明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此等谓之缘生法。」(缘起里的十二支,各各是缘生之法。)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缘起及缘生之法,以正慧如实善见之,彼忆求宿世:「我于过去世有耶?我于过去世无耶?何故于过去世有耶?于过去如何有耶?于过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驰思未来:「我于未来世有耶?于未来世无耶?何故于未来世有耶?如何于未来世有耶?我于未来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于今之现世有惑:「有我耶?无我耶?何故有我耶?如何有我耶?此众生来自何处耶?彼将赴何处耶?」,无有是事。所以者何?诸比丘!圣弟子如实对此缘起及此等缘生之法,以正慧善见故。」(对缘生与缘起的正确认识,不会起有情或众生想。)



现在让我们从每一个缘起链来解释。

缘起链一:
由于无明(avijja无智。烦恼轮转kilesa-vatta,名法。对四圣谛sacca的无知)的缘故,行(造作,业)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缘灭:

因为无明的灭,行(业)不再积集,业灭尽,于是行法(现象)灭。无明是众生轮回现象的根本。


缘起链二:
由于行(sankharakamma业。业轮转kamma-vatta)的缘故,识(viññana认识、记录。果报轮转vipaka-vatta。名法)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业是土地,识是种子,贪爱是水份,一个众生为无明所障,为贪爱所结缚,将会引生至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于未来重复受生。这就是将来的‘有’。”(增支部3.76)识是四食之一:即粗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就像地界的特征,比丘们!四识的住处:色、受、想、行,应被认知。就像水界的特征,欢喜与爱乐应被认知。就像植物有五种繁殖的方法:根、茎、节、切枝、种子。识与它的食也应被知!” 《相应部22.54
缘灭:
无明的减轻与消灭,贪爱消失,于是行灭(avijjayatveva asesaviraga nirodha sankhara nirodho)。

因为行的灭,识(记录)不再积集,识灭尽,于是行法(现象)灭。

四食之三与四(意思食、识食)的消失,于是行与识灭。这‘食’的根本就是贪爱。

缘起链三:

由于识的生起,名色(行法)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嗏帝!你说的识,指的是什麽?」

「世尊!就是那‘能说、能感受、能到处经历善、恶行而受业报者’。」

「你这个愚痴人啊!究竟从谁那裡听我这样说的?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明『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吗?你这个愚痴人啊!我不曾这样说,而你自己却作这样的曲解与诽谤,这会伤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过,会让你长远受苦的。」

于是,佛陀转问在场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声回答:

「世尊!您确实用各种方法教导『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都记得我所说的『识为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条件,就无所谓的识』,所以,识随着所引生的因缘,就有不同的名称,如从眼睛看见东西所生起的识,就称为『眼识』;从耳听声、鼻闻香、舌嚐味、身触物、意识法的因缘而生起的识,就分别名为『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像火,其名称可以从所引生的燃料来称呼一样,如烧木柴的火,称为木火;烧一捆捆柴的火,称为薪火;烧乾草的火,称为草火;烧乾粪的火,称为粪火;烧穀壳的火,称为穀壳火;烧垃圾的火,称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们!你们都记得我所说的。只有这个愚痴的嗏帝比丘,颠倒了文句与含义,既诽谤了我,也伤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过。你这个愚痴人!知错了吗?」

受佛陀这般责备,嗏帝比丘内心忧慼,无言地低头,若有所思。”---MN38 爱尽大经嗏帝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你们有了这样的知、这样的见,会不会这样想过去: ‘我过去存在吗?’‘我过去不存在吗?’‘我过去是什麽呢?’‘我过去是怎麽样的呢?’  ‘什麽行为会影响我的过去呢?’

“大德,不会。”

“比丘们,你们有了这样的知、这样的见,会不会这样想将来: ‘我将来存在吗?’‘我将来不存在吗?’‘我将来是什麽呢?’‘我将来是怎麽样的呢?’‘什麽行为会影响我的将来呢?’

“大德,不会。”

“比丘们,你们有了这样的知、这样的见,内心会不会对现在生起这些疑惑:‘现在有我吗?’‘现在没有我吗?’‘现在的我是什麽呢?’‘现在的我是怎麽样的呢?’‘这个众生从哪里到来现在呢?’‘他来生又会去哪里呢?’ 2

“大德,不会。”

“比丘们,你们有了这样的知、这样的见,会不会这样想:‘导师是我的老师,我持这种见解是因为尊敬导师。’

“大德,不会。”

“比丘们,你们有了这样的知、这样的见,会不会这样想:‘其他沙门对我那样说,我不持那种见解是因为那是其他沙门所说的。’

“大德,不会。”

“比丘们,你们有了这样的知、这样的见,会不会再去寻找其他老师呢?”

“大德,不会。”

“比丘们,你们有了这样的知、这样的见,会不会去做凡俗的沙门婆罗门宗教仪式,以此为最高的修持呢?”

“大德,不会。”

“比丘们,你们是不是因为亲身有智、亲身有见、亲身知道这些法义,所以持这种见解呢?”

“大德,是的。”

“比丘们,十分好。你们能在我说的法义之中成长,这些法义是现生体证的,不会过时的,公开给所有人的,导向觉悟的,智者能在其中亲身体验的。

“比丘们,以上所说的,都是建基于‘法义是现生体证的,不会过时的,公开给所有人的,导向觉悟的,智者能在其中亲身体验的’这个义理之上。”---MN38 爱尽大经

缘灭:
因为行的灭,识就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缘起链四:
由于名色的生起,六入(六根门)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缘灭:
因为识的灭,名色(行法)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因为名色的灭,六根门不再追逐六尘,六根门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缘起链五:
因为六根门的生起,触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比丘们,三种东西在一起的时候,便会形成一个胎儿。如果父母和合,但母亲没有行经,便不会形成一个胎儿。如果父母和合,母亲行经,但没有众生入胎,也不会形成一个胎儿。如果父母和合,母亲行经,有众生入胎,便会形成一个胎儿。比丘们,三种东西在一起的时候,便会形成一个胎儿。

“比丘们,母亲在腹中怀胎九个月或十个月,当中带来很大的忧虑和负担。怀胎九个月或十个月之后,婴儿便要出生,当中带来很大的忧虑和负担。在婴儿出生时,母亲要用母乳──在圣者的律之中,母乳就是母亲的血液──来哺育婴儿。

“比丘们,这个孩子成长了,六根成熟了,开始玩如犂地戏、击木块、翻筋斗、风车转、量戏、车戏、弓戏等儿童游戏。

“比丘们,这个孩子再成长了,六根成熟了,开始有五欲享乐了:在眼识别色时,生起悦乐、恋栈、欢喜、锺爱、贪欲、染着,在耳识别声时,生起悦乐、恋栈、欢喜、锺爱、贪欲、染着,在鼻识别香时,生起悦乐、恋栈、欢喜、锺爱、贪欲、染着,在舌识别味时,生起悦乐、恋栈、欢喜、锺爱、贪欲、染着,在身识别触时,生起悦乐、恋栈、欢喜、锺爱、贪欲、染着。

“比丘们,当他眼看到锺爱的色之后,便有染着;看到不锺爱的色之后,便有瞋恚。他没有保持身念,内心低劣,不能如实知可彻底息灭恶不善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他在各种感受──不论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之中取得满足或感到不满,持续对感受有喜贪、喜爱、爱着;因为持续对感受有喜贪、喜爱、爱着,便会生起爱喜;对感受有爱喜便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 ”(MN38 爱尽大经

缘灭:
因为六入的灭,触就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缘起链六:
因为触生起的缘故,受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缘灭:
因为触灭的缘故,受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缘起链七:
因为受的生起,贪爱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缘灭:
因为受灭的缘故,贪爱就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缘起链八:
因为贪爱生起的缘故,取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比丘们,当他眼看到锺爱的色之后,便有染着;看到不锺爱的色之后,便有瞋恚。他没有保持身念,内心低劣,不能如实知可彻底息灭恶不善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他在各种感受──不论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之中取得满足或感到不满,持续对感受有喜贪、喜爱、爱着;因为持续对感受有喜贪、喜爱、爱着,便会生起爱喜;对感受有爱喜便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

“比丘们,当他耳听到锺爱的声之后……
“比丘们,当他鼻嗅到锺爱的香之后……
“比丘们,当他舌嚐到锺爱的味之后……
“比丘们,当他身感到锺爱的触之后……
“比丘们,当他意想到锺爱的法之后,便有染着;想到不锺爱的法之后,便有瞋恚。他没有保持身念、内心低劣,不能如实知可彻底息灭恶不善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他在各种感受──不论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之中取得满足或感到不满,持续对感受有喜贪、喜爱、爱着;因为持续对感受有喜贪、喜爱、爱着,便会生起爱喜;对感受有爱喜便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 ---MN38 爱尽大经

“(佛陀:)犹如火的燃烧是因于有燃料而不是无燃料,因此我说一个有情的转生是因于有维生的条件而不是无维生的条件。

(瓦加苟塔(Vaccagotta):)但是尊师瞿昙,现在火焰被风吹得很远,你现在如何分辨维持它的燃料呢?

(佛陀:)瓦加(Vacca)!当火焰被风吹得很远,我分辨维持它的燃料是风,当时风是维持着它。

(瓦加苟塔:)当一个众生舍弃他的身体,还未得到另一个新的身体时,你如何分辨是什麽维持它呢?

(佛陀:)瓦加!当一个众生舍弃他的身体,还未得到另一个新的身体时,我辨别他是被渴爱所维持,因为渴爱是他当时的燃料。”(《相应部44.9》)

因此一个众生当他拥有色身时,就应不停的修习正念正知,对治和舍弃贪爱。而当他们死后舍弃他的身体,在还未得到另一个新的身体时,他是被渴爱所维持,因为渴爱是他当时的燃料!

“比丘们,如来出现于世上,是一位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者.天人师.佛.世尊;亲身证得无比智,然后在这个有天神、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众人的世间宣说法义;所说的法义开首、中间、结尾都是善美的,有意义、有好的言辞、圆满、清淨、开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于各种种姓的人听了这些法义之后,对如来生起了敬信;有了这份敬信,他这样反思: ‘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碍,是尘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旷的地方那样没有障碍。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圆满、清淨、如螺那样洁白的梵行之中。让我剃掉头髮和鬍鬚,穿着袈裟衣,从家庭生活中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吧。’ 后来,他捨弃所有财富,捨弃所有亲属,剃掉头髮和鬍鬚,穿着袈裟衣,从家庭生活中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学和比丘的正命。他捨弃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对所有生命都有悲悯心。他捨弃偷盗、远离偷盗,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取,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要;有一个不偷盗的清淨心。他捨弃非梵行,他是一个梵行者,远离性行为这世俗的行为。他捨弃妄语、远离妄语,他说真话、只说真话、诚实、可信赖、说话没有前后不一。他捨弃两舌、远离两舌、不会说离间别人的话,他帮助分裂的得到复合、喜欢和合、景仰和合、欣乐和合、说使人和合的话。他捨弃恶口、远离恶口,无论他说什麽,都柔和、悦耳、和蔼、亲切、有礼、令人欢喜、令人心悦。他捨弃绮语、远离绮语,他说适时的话、真实的话、有意义的话、和法有关的话、和律有关的话、有价值的话,他在适当的时候说话,说话有道理,适可而止,对人有益。

“他远离损害种子和植物的行为;他一天只吃一餐,过了中午不吃东西,远离非时食;远离观看跳舞、唱歌、奏乐、表演;远离花环、香水、膏油、饰物;远离豪华的大床;远离接受金银钱财;远离接受穀物;远离接受生肉;远离接受妇女;远离接受僕人;远离接受禽畜;远离接受农田;远离替人做信使;远离做买卖;远离欺骗的量秤;远离贿赂、欺骗、诈骗;远离伤害、杀害、綑绑、拦劫、抢掠。

“他对能蔽体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里,都只是和衣钵随行。就正如雀鸟和牠的羽翼,无论雀鸟飞去哪里,都只是和双翼随行。同样地,一位比丘对能蔽体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里,都只是和衣钵随行。他具有圣者之戒蕴,亲身体验没有过失之乐。

“他在眼看到色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眼根的话,贪着、苦恼这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眼根,守护眼根,修习眼根律仪。

“他在耳听到声之后……
“他在鼻嗅到香之后……
“他在舌嚐到味之后……
“他在身感到触之后……
“他在意想到法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意根的话,贪着、苦恼这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意根,守护意根,修习意根律仪。他具有圣者之根律仪,亲身体验无染之乐。

“他在往还的时候,对往还有觉知;在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的时候,对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有觉知;在屈伸身体的时候,对屈伸身体有觉知;在穿衣持钵的时候,对穿衣持钵有觉知;在饮食、咀嚼、感受味觉的时候,对饮食、咀嚼、感受味觉有觉知;在大便、小便的时候,对大便、小便有觉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觉、睡醒、说话、静默的时候,对行走、站立、坐下、睡觉、睡醒、说话、静默有觉知。

“他具有圣者之戒蕴、圣者之根律仪、圣者之念和觉知,居住在丛林、树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旷野、草堆等远离的住处之中。他在化食完毕,吃过食物后返回,然后盘腿坐下来,竖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弃世上的贪欲,超越贪欲;内心清除了贪欲。
“他捨弃瞋恚,心中没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悯所有众生;内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弃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觉知;内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弃掉悔,没有激盪,有一个内里平静的心;内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弃疑惑,超越疑惑,没有疑惑;内心清除了对善法的疑惑。
“他捨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内心离开了五欲、离开了不善法,有觉、有观,有由离开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初禅。

“比丘们,再者,这位比丘平息了觉和观,内里平伏、内心安住一境,没有觉、没有观,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二禅。

  “比丘们,再者,这位比丘保持捨心,对喜没有贪着,有念和觉知,通过身体来体会乐──圣者说: ‘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乐之中。’ ──他进入了三禅。

“比丘们,再者,这位比丘灭除了苦和乐,喜和恼在之前已经消失,没有苦、没有乐,有捨、念、清淨;他进入了四禅。

“比丘们,当他眼看到锺爱的色之后不会染着;看到不锺爱的色之后不会瞋恚。他保持身念,内心质素高,能如实知可彻底息灭恶不善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他对各种感受──不论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捨弃了满足或不满,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因为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对感受的爱喜便会息灭下来;爱喜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

“比丘们,当他耳听到锺爱的声之后……
“比丘们,当他鼻嗅到锺爱的香之后……
“比丘们,当他舌嚐到锺爱的味之后……
“比丘们,当他身感到锺爱的触之后……
“比丘们,当他意想到锺爱的法之后不会染着;想到不锺爱的法之后不会瞋恚。他保持身念,内心质素高,能如实知可彻底息灭恶不善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他对各种感受──不论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捨弃了满足或不满,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因为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对感受的爱喜便会息灭下来;爱喜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MN38 爱尽大经

缘灭:
因为受的灭,贪爱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马甘地亚,你认为如何呢?一个人以前的行为,于眼识辩别色时,给他带来喜乐、愉快、欢喜、喜悦、伴随着贪欲、爱染于色;后来他发现,如实和显然的正确知道色欲的集、灭、味、患、离,于是他捨弃了对色欲的渴爱,去除了对色欲的热恼,摆脱渴爱,内心住于平和寂静。马甘地亚,这个人那里有值得受谴责的地方呢?」

「乔答摩贤者,没有任何可以谴责的地方。」(《中部75经》《马干地亚经》)

因为贪爱灭的缘故,取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马甘地亚,同样地,以前我过在家生活时,追逐五欲的享乐:在眼识辩别色时,生起喜乐、愉快、欢喜、喜悦、伴随着贪欲、爱染于色;在耳识辩别声时,生起喜乐、愉快、欢喜、喜悦、伴随着贪欲、爱染于声;在鼻识辩别香时,生起喜乐、愉快、欢喜、喜悦、伴随着贪欲、爱染于香;在舌识辩别味时,生起喜乐、愉快、欢喜、喜悦、伴随着贪欲、爱染于味;在身识辩别触时,生起喜乐、愉快、欢喜、喜悦、伴随着贪欲、爱染于触。

后来我如实和显然的正确知道欲乐的集、灭、味、患、离,于是我舍弃了对欲乐的渴爱,去除了对欲乐的热恼,摆脱渴爱,内心住于平和寂静。当我看见其他众生对欲乐不舍离贪爱,受欲乐的渴爱所吞噬,被欲乐的热恼所燃烧,沉溺于欲乐之中时,我是不会欣喜他们的,对欲乐也不会感到欢喜。为什麽呢?我所安住的喜悦不是由欲乐而生,不是由不善法而生,胜于天界的快乐,因此我对低劣的欲乐不会感到羡慕和欢喜。」

「马甘地亚,犹如一个麻疯病人,遍身伤患,身体溃烂,有虫寄生,常用指甲抓破伤口,常在火坑上炙热身体。他的亲友找来一位医生为他治病,那位医生给他药物,他服药后治好了麻疯。那人没有病痛,快乐、自在、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到处行走。他被两个强壮的人捉着双臂,想把他拖进那个火坑。」

「马甘地亚,你认为如何呢,那人是否会挣扎逃避呢?」

「乔答摩尊者!是的。为什麽呢?大炽热、大炽燃的火是一种苦触。」

「马甘地亚,你认为如何呢,没有麻疯时,那大炽热、大炽燃的火是一种苦触;他以前有麻疯时,那大炽热、大炽燃的火又是不是一种苦触呢?」

「乔答摩尊者!没有麻疯时,那大炽热、大炽燃的火是一种苦触;他以前有麻疯时,那大炽热、大炽燃的火也是一种苦触,只不过麻疯病人,遍身伤患,身体溃烂,有虫寄生,常用指甲抓破伤口,因为根门受伤而引致颠倒想,才将火的苦触视为乐。」

「马甘地亚,同样地,过去的欲乐是大炽热、大炽燃的苦触,未来的欲乐是大炽热、大炽燃的苦触,现在的欲乐是大炽热、大炽燃的苦触。众生对欲乐不舍离贪爱,受欲乐的渴爱所吞噬,被欲乐的热恼所燃烧,因为根门受伤而引致颠倒想,才将欲乐的苦触视为乐。」

「马甘地亚,犹如一个麻疯病人,遍身伤患,身体溃烂,有虫寄生,常用指甲抓破伤口,常在火坑上炙热身体,即使他的伤口越来越多不淨,越来越多臭味,越来越多烂坏,但在搔痒的时候也会感到少许程度的满足与享受。」

「马干地亚,未脱离感官享乐之欲的众生,受到欲乐的折磨,受到欲乐的烧烤,却仍然沉溺于感官的欲乐。这样的众生愈沉溺于感官的欲乐,他们的欲爱就愈强烈,他们就愈受到欲乐的烧烤;然而在他们沉溺于五欲之乐时,他们仍感到少许程度的满足与享受。」

「马甘地亚,你认为如何呢,你曾否见过或听过,国王或大臣追逐五欲的享乐,不舍弃对欲乐的渴爱,不清除对欲乐的热恼,而能内心一直没有渴爱,保持平和寂静呢?」

「乔答摩尊者!没有。」

「善哉!马甘地亚。马甘地亚,我也是一样,从没见过或听过,国王或大臣追逐五欲的享乐,不舍弃对欲乐的渴爱,不清除对欲乐的热恼,而能内心一直没有渴爱,保持平和寂静。」

「马甘地亚,任何沙门婆罗门,要内心一直没有渴爱,保持平和寂静,都先要如实和显然的正确知道欲乐的集、灭、味、患、离,然后舍弃对欲乐的渴爱,清除对欲乐的热恼,才能内心一直没有渴爱,保持平和寂静。」(《中部75经》《马干地亚经》)

缘起链九:
因为取的生起,有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因此,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比丘们!有了这样的知见,(你)还会耽缅于过去,想着:‘我过去存在或不存在?我过去是什麽?后来又变成怎样?过去如何?’吗?」

「不会的,世尊!」

「有了这样的知见,(你)还会飞驰于将来,想着:‘我将来会存在或不会存在?我将来会是什麽?之后又会变成怎样?我将来会如何?’吗?」

「不会的,世尊!」

「有了这样的知见,(你)还会困惑着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麽?如何存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了这样的知见,还会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让如来流血’等五大重罪吗?还会故意犯戒、舍戒、放弃在僧团中修学吗?或者,转向跟随外道修学、求福、持咒,以求离苦、息苦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了这样的知见,(你)还会有第八次的轮迴受生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有了这样的知见,(你)还会因尊敬老师而说吗?会因大沙门世尊这样说就跟着说吗?还会去追随其他人为老师吗?还会献身于尊奉一般沙门、婆罗门,重返他们的喧闹讨论,以及求吉祥的符号仪式吗?」

「不会的,世尊!」

「比丘们!你们只会说自己所知、所见,以及自己所瞭解的,是吗?」

「是的,世尊!」

「很好啊!比丘们!我以‘当生可见证、可直接领受、劝引验证、向上引导、智者内证’的正法来教导大家,我为大家说的,就是这样的法。”---MN38 爱尽大经嗏帝经)庄春江译)

缘灭:
因为取的灭,有就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缘起链十:
因为有生起的缘故,生(行法的生)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这个‘生’是最难理解的,它应被理解为行法(现象)的出现,而不只是一个有情众生的身体的出生。

缘灭:
因为有灭的缘故,生于是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同样的,这个‘生’的灭也是最难理解的,它应被理解为行法(现象)的灭,而不只是一个有情众生的身体的死亡。

缘起链十一:
因为行法的生起,衰老和死灭的现象就跟着生起,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比丘们,如来出现于世上,是一位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者.天人师.佛.世尊;亲身证得无比智,然后在这个有天神、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众人的世间宣说法义;所说的法义开首、中间、结尾都是善美的,有意义、有好的言辞、圆满、清淨、开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于各种种姓的人听了这些法义之后,对如来生起了敬信;有了这份敬信,他这样反思:‘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碍,是尘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旷的地方那样没有障碍。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圆满、清淨、如螺那样洁白的梵行之中。让我剃掉头髮和鬍鬚,穿着袈裟衣,从家庭生活中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吧。’后来,他捨弃所有财富,捨弃所有亲属,剃掉头髮和鬍鬚,穿着袈裟衣,从家庭生活中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学和比丘的正命。他捨弃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对所有生命都有悲悯心。他捨弃偷盗、远离偷盗,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取,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要;有一个不偷盗的清淨心。他捨弃非梵行,他是一个梵行者,远离性行为这世俗的行为。他捨弃妄语、远离妄语,他说真话、只说真话、诚实、可信赖、说话没有前后不一。他捨弃两舌、远离两舌、不会说离间别人的话,他帮助分裂的得到复合、喜欢和合、景仰和合、欣乐和合、说使人和合的话。他捨弃恶口、远离恶口,无论他说什麽,都柔和、悦耳、和蔼、亲切、有礼、令人欢喜、令人心悦。他捨弃绮语、远离绮语,他说适时的话、真实的话、有意义的话、和法有关的话、和律有关的话、有价值的话,他在适当的时候说话,说话有道理,适可而止,对人有益。

“他远离损害种子和植物的行为;他一天只吃一餐,过了中午不吃东西,远离非时食;远离观看跳舞、唱歌、奏乐、表演;远离花环、香水、膏油、饰物;远离豪华的大床;远离接受金银钱财;远离接受穀物;远离接受生肉;远离接受妇女;远离接受僕人;远离接受禽畜;远离接受农田;远离替人做信使;远离做买卖;远离欺骗的量秤;远离贿赂、欺骗、诈骗;远离伤害、杀害、綑绑、拦劫、抢掠。

“他对能蔽体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里,都只是和衣钵随行。就正如雀鸟和牠的羽翼,无论雀鸟飞去哪里,都只是和双翼随行。同样地,一位比丘对能蔽体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里,都只是和衣钵随行。他具有圣者之戒蕴,亲身体验没有过失之乐。

“他在眼看到色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眼根的话,贪着、苦恼这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眼根,守护眼根,修习眼根律仪。

  “他在耳听到声之后……
  “他在鼻嗅到香之后……
  “他在舌嚐到味之后……
  “他在身感到触之后……
  “他在意想到法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意根的话,贪着、苦恼这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意根,守护意根,修习意根律仪。他具有圣者之根律仪,亲身体验无染之乐。

“他在往还的时候,对往还有觉知;在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的时候,对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有觉知;在屈伸身体的时候,对屈伸身体有觉知;在穿衣持钵的时候,对穿衣持钵有觉知;在饮食、咀嚼、感受味觉的时候,对饮食、咀嚼、感受味觉有觉知;在大便、小便的时候,对大便、小便有觉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觉、睡醒、说话、静默的时候,对行走、站立、坐下、睡觉、睡醒、说话、静默有觉知。

“他具有圣者之戒蕴、圣者之根律仪、圣者之念和觉知,居住在丛林、树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旷野、草堆等远离的住处之中。他在化食完毕,吃过食物后返回,然后盘腿坐下来,竖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弃世上的贪欲,超越贪欲;内心清除了贪欲。

“他捨弃瞋恚,心中没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悯所有众生;内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弃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觉知;内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弃掉悔,没有激盪,有一个内里平静的心;内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弃疑惑,超越疑惑,没有疑惑;内心清除了对善法的疑惑。
“他捨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内心离开了五欲、离开了不善法,有觉、有观,有由离开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初禅。

“比丘们,再者,这位比丘平息了觉和观,内里平伏、内心安住一境,没有觉、没有观,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乐;他进入了二禅。

“比丘们,再者,这位比丘保持捨心,对喜没有贪着,有念和觉知,通过身体来体会乐──圣者说: ‘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乐之中。’ ──他进入了三禅。

“比丘们,再者,这位比丘灭除了苦和乐,喜和恼在之前已经消失,没有苦、没有乐,有捨、念、清淨;他进入了四禅。

“比丘们,当他眼看到锺爱的色之后不会染着;看到不锺爱的色之后不会瞋恚。他保持身念,内心质素高,能如实知可彻底息灭恶不善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他对各种感受──不论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捨弃了满足或不满,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因为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对感受的爱喜便会息灭下来;爱喜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

“比丘们,当他耳听到锺爱的声之后……
“比丘们,当他鼻嗅到锺爱的香之后……
“比丘们,当他舌嚐到锺爱的味之后……
“比丘们,当他身感到锺爱的触之后……
“比丘们,当他意想到锺爱的法之后不会染着;想到不锺爱的法之后不会瞋恚。他保持身念,内心质素高,能如实知可彻底息灭恶不善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他对各种感受──不论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捨弃了满足或不满,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因为持续对感受没有喜贪、没有喜爱、没有爱着,对感受的爱喜便会息灭下来;爱喜的息灭带来取的息灭,取的息灭带来有的息灭,有的息灭带来生的息灭,生的息灭带来老死的息灭,及带来忧、悲、苦、恼、哀的息灭。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息灭。

“比丘们,你们要受持这个简略地说的爱尽得解脱的法义,而沙提(嗏帝Bhikkhu Sati)比丘则被大爱网捕着。”---MN38 爱尽大经

缘灭:
因为生的灭,老死就灭,于是行法(现象)灭。

缘起链十二:
因为老死现象的出现的缘故,于是行法(现象)生起。

缘灭:
因为老死现象的消失的缘故,于是行法(现象)灭。

「马甘地亚!但是,这身体是疾病、烂疮、箭刺、是祸、是疾,你却把这充满疾病、烂疮、箭刺、是祸、是疾的身体说为:‘乔答摩尊者!这是无病,这是涅槃。’马甘地亚!你没有能知道无病、能看见涅槃的法眼。」

「我对乔答摩尊者是有淨信:乔答摩尊者能教导我法,使我能知道无病、能看见涅槃。」

「马甘地亚!犹如一个盲人看不见黑色,白色,蓝色,黄色,红色,或粉红色的物体,看不见粗或滑面,看不见日与月。如果他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请了外科医生,那位外科医生会用药物,由于那药物他的眼视力仍然不会生起、不会淨化,马甘地亚!你想:那位医师会感到疲劳与厌烦吗?」

「是的,乔答摩尊者!」

「同样的,马甘地亚!如果我教导你法:‘这样是无病,这样是涅槃。’但你仍然不能知道无病,不能看见涅槃,那对我来说是疲劳,对我来说是厌烦。」

「我对乔答摩尊者是有淨信:乔答摩尊者能教导我法,使我能知道无病、能看见涅槃。」

「马甘地亚!犹如一个盲人看不见黑色,白色,蓝色,黄色,红色,或粉红色的物体,看不见粗或滑面,看不见日与月。他听到一位具眼者说:‘这布真好啊,是一块白布---美丽、无染、乾净的白布。’ 于是他就去找白布。一个骗子拿了一块沾染了污垢、油迹的破布对他说:‘朋友,这是块美丽、无染、乾净的白布。’那个盲人就相信了他的话,把它拿来披上。然后他赞叹说:‘这布真好啊,是一块白布---美丽、无染、乾净的白布。’他会接受它;接受它后把它拿来披上。」

「然后,假使他的朋友、伙伴、亲戚带他去求医,医生用药为他治疗:从上清洗、从下清洗、涂上药膏与辅助药膏、通过鼻腔用药。幸亏有了这药,他的眼视力就出现、清晰起来。接着,随着眼视力的生起,他会放弃对那块沾染了污垢、油迹的破布的喜爱。并且他会以那人为敌、根本不以他为友、还认为他该死。‘我的天啊,我被那人和他那块沾染了污垢、油迹的破布愚弄、欺骗、哄瞒了多久!----‘朋友,这是块美丽、无染、乾净的白布。’」

「同样地,马甘地亚,如果我把法教给你----这样的去除疾病、这样的解脱----而你,从你的角度,则要理解怎样的去除疾病、亲见怎样的解脱,之后,随着你的眼视力的生起,你会舍弃任何对于维持五蕴的喜爱。并且你会想‘我的天啊!我被这个心愚弄、欺骗、哄瞒了多久!原来当我在执取,我只是在执取色相;我只是在执取感受;我只是在执取想念;我只是在执取行为;我只是在执取意识。以我的执取为缘,就有了生命的缘起、出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这就是整个苦蕴的集。’」

「我对乔答摩尊者是有淨信:乔答摩尊者能教导我法,使我能知道无病、能看见涅槃。」

「既然如此,马甘地亚!你应该亲近善知识;马甘地亚!当你亲近善知识时,马甘地亚!你将听闻正法;马甘地亚!当你听闻正法时,马甘地亚!你将如理思惟法、随法行;马甘地亚!当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时,马甘地亚!你将自己知道、你将自己看见:‘这些是疾病、烂疮、箭刺,把这些疾病、烂疮、箭刺灭尽无馀;以我的执取灭而有灭;以有灭而生灭;以生灭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这就是整个苦蕴的灭。’」(《中部75经》《马干地亚经》)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九年九月写于澳洲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www.theravadins.org  南传上座部佛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死随念(Marananus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