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随念(Marananussati)

死随念(Marananussati)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死亡

死亡是一个有情命根的断绝,四大所造色的身体停止运作,食生色、业生色与心生色不再生起,而只要时节生色继续操作,把身体分解为基本的四大。凡夫视身体的死亡为恐惧,但阿罗汉等圣者则视为解脱,不再受轮回之苦。

死有「时死」和「非时死」两种。「时死」或因福尽,或因寿尽,或因两者同时发生所致。「非时死」是福未尽,寿未尽,遭受险难或意外而死。

死随念课诵文(Maranānussati)

当我们看到别人死亡时,我们应作如是死随念思惟;生命就像风下之灯,随时它都会熄灭。

一个享有大富贵的人亦都死去,有一天我也将会死。凡是生下来的,都会死去,死魔就像斩首官一般,等待着机会毁灭人。生命从生下来那一天起,不曾停留过片刻,像太阳升起后急急的走向日落。生命的现象犹如闪电、水中泡、叶上的朝露、水中痕、像死敌必定要执行杀人的任务一般。没人能躲避死亡。

若具有大福德、大智慧与大神通的佛陀都不免于死,何况是我?每一刻我都在逼近死亡,或因吃错食物、或因身内的疾病、或因外来的创伤,一眨眼而已,生命就结束了。

死随念的正思惟

人欲死时,药石无效,医生撒手,四大分离。身苦加上心苦,痛苦加剧。身体僵直,口唇枯干,遍体冰冷,呼吸喘急。未死之时,身体已经肿胀发臭。欲断气时,爱离死别,双目睁开,心大恐慌,不知死后将往何方。死尸肿烂,污血脓水,蛆虫遍生,心极不舍。唯有追随自己的业,再去轮回。亳无自主之能力。

以死来说,它发生在世上的每一个地方,不论男女老少,已生或将生,无一能幸免。这是死苦。对于死的思惟,要知将来必会死,无一能免;只是时间上迟早的差别;死时什么钱财都带不走,只有业跟随着自己;死的时候无人能幚得,只有自己对三宝的信念和修行能幚而已。

佛陀薄伽梵及诸多大弟子尚且身坏灭而入涅槃,佛对波斯匿王言:死亡像四座大山(老、衰、病、死)从四方面压來,无人能倖免。(相应部III.25 Pabbatopama Sutta)就算波斯匿王出动象軍、马軍、步兵、軍师、或以国庫藏金來賄賂等,亦无能制止死王。

寿命不能增加,每一刹那我们都接近死亡。像被送往刑場的死囚一样。若住世六十年,睡眠用去三十年,扣除飲食时间,真正用來修行的时间不到五年。很多人只想着修行就浪费了很多年,等到真的开始修行时,心念散乱,无法对治。就像割好的小麥放在麥場,一股突然暴发的山洪,从山谷冲下來,把所有的小麥捲走,我们只是旁观,束手无策,一粒小麥也收不到。

有的幼小夭折,有的少壮死去,有的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变成了屍体,许多年纪大的都在盤算退休後可以做某些事,这都是妄想,我们隨时都会死。《法集要颂经》有为品第一中说道:「或有在胎殒,或初诞亦亡,盛壮不免死,老耄甘心受,或老或少年,及与中年者,恒被死来侵,云何不怀怖。」「四大聚集身,无常讵久留,地种散坏时,神识空何用?」 死时神识随业而去,就像被魔王牵去一般。「父母与兄弟,妻子并眷属,无常来牵引,无能救济者?如是诸有情,举动贪荣乐,无常老病侵,不觉生苦恼。」 

佛言有四种馬:当一个人听闻到别个村里有人死了,心中起大悚懼的是第一良马(看见鞭影(老病死苦)就跑);不然看见别个村里有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二良马(鞭子触到毛就跑);不然看见自己村里有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三良马(鞭子触到皮肉就跑);不然看见自己的親人死了,依正思惟起大悚懼的是第四良马(鞭子触到侵肌彻骨才跑)杂阿含922)。

我们的身体有八萬种死缘在周旁虎视耽耽,另有四百零四种疾病,三百六十种魔,十五种厉鬼,三百六十种非人隨时会夺走我们的寿命。此外身内的气、胆汁、痰涎及四大若不调,也会丧命。佛言身中的四大就像四條大毒蛇,任何一隻咬一口就死了(相应部.六处相应.毒蛇品),隨时会死。我们的身体就如水泡一般脆弱,佛比喻身如聚沫(五陰譬喻经),一点都不结实,隨时会死。

死时在生前所努力积集的一切財物都没有裨益,全都得放下,摊开双手,連一个银角也带不去。仅管親友在旁,没有一人帮得上,死时孤身一人前往。活着时珍爱的身体,佛言死时就像一塊无用的朽木,臭穢不堪,連親人都远离,不屑一顧。一切都无益,唯有自己平时修习的佛法才能帮自己。念死至此,自念现在已得生人中,生在有佛的时代,诸根完具,未造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分裂僧团。)相三宝,而得修持佛法,如此决定应精进修行!

在北传《法句经》生死品里的偈,很深刻地道出众人对生死的邪见:「自涂以三垢(贪瞋痴),无目(无有智慧)意妄见,谓死如生时(指人死后去到另一世界犹在生时,是常见),或谓死断灭(死后就没了,是断见)。」「三事(命、暖、识)断绝时,知身无所直,命气熅暖识,舍身而转逝。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观其状如是,但幻而愚贪。」

我们是在不情愿下离开世间,对这世间仍有许多留恋。死时身受死苦,心受求不得苦和死的恐惧。死后不知将会转生何方?死时只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离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这一世在世间的努力都将留下,不能带到下世去享受。为了追逐世间财利,以贪瞋痴心造作许多恶业,伤害其它有情众生。这些恶业将会随着自己去到下世受苦。从现在到死时,生命日減,时间无多,而死因极多,戒定慧学还修习不好,所以应趁早努力。死的时候,谁能来帮我们呢﹖唯有我们对三宝的信念和我们平时做功课的观修。

在修习死随念时,当起「死将来临」的如理作意。然后思惟一切生命,凡是生出来的,必将死去。一切有名誉的,有福德的,有权力的,乃至有大神通的,大智慧的辟支佛或佛都会死。再思惟这身体碎弱的很,死缘很多,四大不调,感染疾病,遇到怨贼,蚊虫嗤咬,意外等都能致死。再思惟身体再努力保养,也不能阻止它不老病死去。再思惟人中长寿者,亦不过百岁左右。再思惟死后随所作业,又再转世去了,不能自主。如是思惟的结果,心念将会很清醒,

死随念的修法

《清淨道論》提到念死有二法;其一是如理作意「死将来临,命根将断」,以镇伏五盖,生起正念而得证近行定。其二是钝根者得以如下八法念死:
(一)杀戮者追近;
(二)死之必然;
(三)将己与有大名、大福、大力、大神变、大慧、辟支佛、和正等觉者比较;(他们都死了,自己也一样难免;)
(四)身为诸多虫类(八十种虫类所共居,死缘甚多;
(五)身命无力无主,因须赖出入息,四威仪平衡、冷热平衡、四大平衡、适当食物维生;
(六)寿命不定,因时间、疾病、时刻、死处、生趣都不定;
(七)寿命不长;
(八)寿命剎那相续。如是住于不放逸,殷勤修习断漏。死时不陷于恐惧与昏昧。

念死(Maranāussati)应思惟以下的情况:
(一)死亡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Marana dhammohi maranam anatito
(二)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才是永恒的。Adhuvan jivitam, dhuvan maranam
(三)我们将会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Avassam maya maritabbam, marana pariyosanam me jivitam.
(四)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能保持不变的,我们的死亡才是必然的。Jivitam me aniyatam, maranam me niyatam
实在的啊 ! 这个身体,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一旦没有了识,即被抛弃了,将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没有任何的用处了。(Aciram vatayam kayo, pathavim adhisessati, chuddo apeta viññano, niratham va kalingaram.)
一切众生确在死亡,过去时死,未来将死,我也一样会死,对此我没有怀疑。Sabbe satta maranti ca, marimsu ca marissare, tathevaham marissami, natthi me ettha samayo.

在《经集》中有许多佛答修行者的提问。比如答布那迦问时佛说:「布那迦啊﹗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剎地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布那迦啊﹗他们执着老年,盼望与世长存,所以举行祭祀。 ﹍﹍﹍ 布那迦啊!他们盼望、他们赞美、他们渴求、他们祭祀;他们由于有所获得而渴望爱欲、热衷祭祀、贪恋生存,我说他们不能超越生和老。﹍﹍﹍布那迦啊﹗洞悉世上万事万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冲动、平静、无激情、无烦恼、无贪欲,我说这样的人能超越生和老。」

佛答宾吉耶问时说:「宾吉耶啊﹗看到世人懒惰懈怠,受害于诸色,受苦于诸色;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诸色,不再再生。﹍﹍﹍看到世人受贪爱摆布,受衰老折磨,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贪爱,不再再生。」

在《如是语》7273偈里佛说:
「欲界之出离,知已越色界,勇猛者常触,一切行之静,正见之比丘,解脱在此处,贤者悟神明,离世成牟尼。」「入色界众生,停无色界者,不知有灭界,唯知往他生,认识色界者,不停无色界,解脱灭界人,成为舍死者,无漏正自觉,身触不死界,离依舍依者,无忧离染道。」

《南传法句经新译》153偈佛证道偈:「多生轮回中,探寻造屋者,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 

《南传法句经新译》150偈:「骨架为城廓,血肉作涂饰,蕴藏老病死,憍慢与虚伪。」

凡夫的生、老、病、死苦,这些是身体的自然生理现象,若不如实去认识它们,就会带来身心的苦恼。但是一个圣者,只要证悟须陀洹果(初果),就能够如实地去观照这生、老、病、死苦的真相。虽然他也受生、老、病、死的苦,但他能以观照力,排除内心的苦。并能以依赖三宝的信力(皈依与信),知道能够回来人道继续修行,他的心会平静坦然地面对死亡。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转,只是跟随自己的欲念造作各样的业,从来没有冷静地来观察一下或思惟一下。这无休止的轮回本质是什么?它只有“苦”。生命依赖于这身体,它是多变的,它是组合的,它是依赖食物和水而存在的。它是一个碎弱的生命体,它有出生,成长、老、病和死亡!虽然有的人会想他有选择食物与饮料以及行动与工作的自由。但是这身体要依赖于食物和水,就表示我们没有自由选择,而老、病、死却像魔鬼或敌人一般等待着,又怎能说是有自由,有选择呢﹖

佛陀在菩提伽耶证得佛果时所说的话:「在无数生死的回中,无法寻获那造屋的人,一次的生死流都是苦。啊!造屋的人我已发现你已无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柱梁也已折断。心已不再造作,一切的欲皆尽。」我们回了这么长久的时间,我们所遗留下来的骸骨,堆得像山一般高,佛说:「有情一劫中,积骨如须弥(昆富罗山),大觉如是语。」(《如是语》24经)

我们每一世遭遇亲友爱离死别,哭泣流泪,比四大海水还要多。佛说:「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四大海之水,与汝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何者为多耶?

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说法,大德!我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法,能如是知之矣。诸比丘,汝等怨憎相会与喜爱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母之死,逢子之死,逢女儿之死,逢眷属之失,逢财宝之失,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病之失,汝等逢此等之病失,怨憎相会,与喜爱者别离,悲叹时所流注之泪为更多,其非大海所能比拟。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  诸比丘,是人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相应部》无始相应,薪草品第三《泪水经》

不净观者,可以轻易地转修死随念,修毕起来后,再也不想胡里胡造作贪瞋痴等恶业,并会精勤于断恶修善,自净心意。当心怠惰並对轮回失去怖畏时,和心散漫攀缘时,就应修习死随念。

  

  在一次的集会中,佛陀勉励比丘们说:
  「比丘们!多修习念死,可以使大家获得许多成果,成就许多功德,就像沉浸在甘露中,而且是究竟的甘露之中。所以,比丘们!大家应当多修习念死。」
  听到佛陀这么说后,在座的一位比丘,就起来报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常常修习、思惟念死。」
  「比丘!你是怎么修的呢?」佛陀进一步问。
  「世尊!当修念死时,我作这样的思惟观想:我只剩一天一夜可活了,我要充分地把握这一天一夜的时间,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修学世尊所教导的,赶快得到佛法的利益,让死后没有遗憾。世尊!我就是这样修的。」
  另一位比丘接着说:
  「世尊!我是这样修的:观想自己只有一个白天可活了,激励自己要好好把握这个白天的时间,尽我所能地专注于修学世尊所教导的,这样,死后就不会遗憾了。」
  就这样,继续有比丘起来作报告。报告的内容都相同,所差别的,是观想还可以活命时间的长短不同:有观想只剩下半天的,有观想只剩下吃一顿饭时间的,有观想吃半顿饭的,有观想吃四、五口饭的,有观想吃一口饭的,有观想只剩下一呼一吸的一口气的。
  最后,佛陀对以上几位比丘的报告,作了这样的评论:
  「比丘们!有比丘观想只剩下一天一夜的时间可以活命,有观想一天的,有观想半天的,有观想只剩下吃一顿饭时间的,有观想吃半顿饭的,有观想吃四、五口饭的,像这样的修习念死,都算是放逸。因为,以这样来修习念死,对于助成断尽所有烦恼的修学,其效果是缓慢的。
  而观想只有吞一口饭、只剩下一口气可活的随死念,是不放逸的,以这样来修习念死,对于助成断尽所有烦恼的修学,其效果是勐利的。
  比丘们!因此,我们应当学习不放逸,以不放逸的观法来修习念死,勇勐锐利地助成所有烦恼的断尽。」

 (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七四二经》、《相应部第四六相应第六八经》,后段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七三经》、《增壹阿含第四0品第八经》 《阿含经故事选》 庄春江 编着)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九年写于澳洲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改。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