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的持守与违犯
五戒的持守与违犯
法增比丘
在家众因为家庭与事业的繁多工作与责任,时间有限,因此要用极少的时间与精力來做好他们的修行。最基本的修持是天天皈依三宝,守护好五戒,培养正信,若是遇到出家众弘法时应常去闻法,作四事供养,广植福田,並常随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因随念三宝所熏,渐渐调服贪欲、瞋恚、愚痴,如实透澈观察五蕴法生灭的真相,对四圣谛如实知晓,乃至涅盘。
为了度生死苦海,我们必须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
在《增支部5.38》中说:「在家众正信有五利: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会先对正信者散发慈心,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造访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接受正信者的礼物,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教示佛法给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在家众正信者身坏命终,会生於善处天界。」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种利益。
在《杂阿含844经》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断四不信住:也就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若不将这四不信完全断除,将不能成就四不坏净(四乐意住)。四不坏净是指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所制订的圣戒(四乐意住);那么这个人,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佛记说这个人得须陀洹果(Sotapanna),不堕三恶趣,决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这在《杂阿含851经》里也称为“法镜”,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见自己,自己印证自己。(《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乐意住。)
一个人对佛有了信心,才会敬礼三宝,之后才会寻求皈依。皈依三宝是每个佛教徒的必修功课。寻求皈依者应找一位具德的僧人请求皈依,仪式很简单,法师不会向你作任何要求,也不会要你答应任何事,更不会要你发誓等。
五戒的传授
求受者念:
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第三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接下来,跟比丘唸。
赞佛偈
礼敬于世尊、应供、正等正觉者。[三称]。
三皈依
我以佛为皈依处,我以法为皈依处,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比丘说:三皈已授完毕。
受戒者答:是的,大德。
授五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任何能使神志迷乱之物皆属酒类之范围)。
这就是五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安乐,
持戒将给你带来财富,
持戒将使你达证涅盘,
故此,你(们)应该严持此净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善哉。
五戒介绍
1。杀生是对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乃至昆虫,无有慈悲,杀害令其命断,手染血腥,并以种种方法,捶、斩、烫、毒,令其命断。
2。偷盗是对他人的财物,于聚落或空地,物主没有给予,加以盗取,价值超过五钱(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2006年幣值))。
3。邪淫是对有父,有母,有兄弟姊妹,有亲属,有守护人,有夫,乃至与有华鬘饰的女人淫欲的行为。
4。妄语(虚诳语)是指在公众场合,做官为民,在亲属之中,在团体里面,或作证人时说不诚实的话,不见而说见,见而说不见,不闻而说闻,闻而说不闻,不知而说知,知而说不知;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了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肯坦白承认。
5。 不饮酒戒,是指酒醉后所产生意念失控而造十不善业,佛在《中阿含.善生经》里说道:「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把秘密说出来),五者不称不护(人不称赞不爱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这是饮酒的六种过患,它毫无利益。
五戒的持守
许多的在家人,因为害怕犯戒,不敢皈依持戒。若是不小心犯到,比如误杀了蚂蚁,若没动念杀它,恶业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我们须对戒有了解。明白造恶业的情况或条件,我们才知犯戒或不犯戒。若你不能明暸杀生是坏事,是造恶业,那你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身,那又怎么能够去伤害他人或別的众生呢?对於正念不强,常常犯戒者,应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再犯它。应思惟犯戒造恶的苦果。佛说:「若人已作恶,不应数重犯,莫喜于作恶,积恶乃痛苦。若人已行善,应当数重作,欢喜于行善,积善乃安乐。」(《南传法句经》117, 118偈) 善恶的果报是肯定的,行善种福者来生人中或生於天上,而造恶者最终自作自受,遭受畜生,饿鬼,或地狱之苦报。
佛对罗睺罗说:「罗睺罗!观照自己的身,语,意业,应如何做?」
「任何未做的身业(语业,意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语业,意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语业,意业)。罗睺罗!观照一下,任何未做的身业(语业,意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语业,意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语业,意业),就不应做。反过来,任何未做的身业(语业,意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语业,意业),不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不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不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善巧,调服,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语业,意业),就应做。」(《芒果园罗睺罗经》MN61)所以做任何事,慢一点,想一下,然后才做,以免做错。
在《南传法句经》刀杖品里佛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其它如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喝酒、贪、瞋、痴等亦以同理来了解。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在家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几乎全是因为欲望而产生。我们若对欲望时时观察思惟,必对佛为何制戒有所省思。佛若不制戒,但说出离欲界,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也会自然而然的,为了出离欲界,为了行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平常的欲念是不善的,而邪恶的欲念更是不善的。我们要断除平常的欲念,也要断除邪恶的欲念。因此对瞋恚、怨恨、怨结、悭贪、愚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我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等都要断。贪欲是不善的,执著更是不善的。我们要断贪欲,也要断执著。这才是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着法,次第学法,得通达,得觉悟,亦得涅盘。(见《中阿含》88经,《求法经》)
持戒波罗蜜是以思为主要因素,它还包括三离(离身恶行,离语恶行,离邪见),无贪,无瞋,无痴,念,慧,精进,诸心与心所。戒的相是防护人的身语业,使导向善处;它的作用是防范;它的现起是身语意之清净,当智者省察戒时,会知觉它是清净三业;它的因是惭(羞于作恶)与愧(惧怕作恶),听法是戒的远因。
不杀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经许可的东西,不邪淫(除夫妇的正淫外),这三戒是世间正业。出世间正业,是一个行者证悟涅盘时所做的身三妙行(不杀,不盗,不淫),其余身恶行也远离并加以断除,不行,不作,不去与境合,不去理会境所带来的诱惑。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时,这是世间正语。当证悟涅盘时,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而行口妙行,说法语,发言真实,用词友善,充满意义与利益,说话照顾人、时、与地,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这是出世间正语。一位行者念苦、集、灭、道谛后,观自己所念,观察诸行及其过患,欲求涅盘,以求心能速得解脱,会依正见正思惟而舍离邪命以求正命,这是世间的正命。出世间的正命是当一个行者证悟涅盘后,以其道智灭除邪命的恶不善法,而有出世间正命。
以上的三种正语,正业和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
我们应注意不杀生的戒条,不要为了口腹之欲而去杀生,但佛方便允许持戒比丘吃三净肉;即可吃不眼见被杀的动物的肉、不耳听被杀的动物的肉、及不疑为我而被杀的动物的肉,在家人若欲吃肉可以用这个準则。在《经集》小品第二经《荤腥经》里佛说道:「世人不克制欲望,贪求美食,过混杂不凈的生活,信奉虚无,行为不正,思想顽迷;这才是荤腥而非肉食。」其他的四戒也一样。
当我们依持戒来清净自己的身语业之后,自能离于贪和瞋,生起不颠倒的正见。是故佛说:「离于贪欲,不于他财他众具(物品),作己有想,而生贪着。离于瞋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正见成就,不颠倒见,有施,有说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1039经》。)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里记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涅盘经》中佛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无追悔。」「有福为天人,非法受恶形(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圣人明独见,常善承佛令。」(《北传法句经》737偈)
五戒的违犯
我们的烦恼有三种:一、违犯性的烦恼(vītikkama kilesa),侵犯他人,作奸犯科,破毁已受持之戒条等,是粗的烦恼;它从身语意门显现。二、纠缠性的烦恼(pariyutthāna kilesa),只出现在意门,还未在身语门造业,是中的烦恼;三、随眠性的烦恼(anusaya kilesa),潜伏在意识里,等待着发动的因缘,是细的烦恼。戒的持守是对付粗的违犯性的烦恼;而定的开发是对付中的纠缠性的烦恼;至于慧的开发是对付细的随眠性的烦恼。
一个修行人若在事後觉得心不安乐的话,多半是跟犯戒有关。这是捡讨有没有犯戒的最简单指标。
下面从五戒来看犯戒的情况:
杀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动机:有杀害的意念,(2)对象:对方为有情众生,(3)看法:知道他是有情众生,(4)行动:杀害的行为,(5)結果:造成受害者死亡。最重要是动机,它发动我们去造杀业
盗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动机:有偷盗的意念,(2)物品:他人的财物值过五钱,(3)看法:知道是他人的财物,(4)行动:偷盗的行为,自手取或教他取,(5)结果:占据他人的财物,取离原处。最重要是动机。
邪淫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对象:男女人,以为邪淫是一种享受,(2)动机:起淫念,(3)行动:造邪淫的行为,三道交媾,(4)知道:得到淫欲的满足。最重要还是动机。
妄语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看法:已知不是真实,(2)对象:人,(3)动机:有欺骗的意念,(3)行为:以言语欺骗的行为,(4)结果:完成欺骗的事实。最重要还是动机。
犯饮酒戒須具足二个条件∶(1)对象:酒類,(2)行動:飲用。也有的说犯此戒 須具足四个条件∶(1)对象:迷幻物,(2)动机:饮用的慾望,(3)行动:饮用,(4)结果:迷幻物经過喉咙。最重要还是动机。
因此我们须有正念,知道分辨是恶或是善,但因为我们常不知不觉的犯戒,所以不只是正念,还要有强大的正念竭止我们的意念发动自己去做坏事。这必须靠天天皈依,天天修习持戒,时时看住心,不让它乱来,才会成功。
因此持戒的作用是让在家众持守禁戒,因持戒而培育起正念;因为正念故能时时刻刻舍弃恶不善法,培育诸善根,生起善力,解除烦恼结缚;预流道断七随眠的二随眠(即断邪见与疑,还剩欲贪、有贪、嗔、慢、无明)而证预流果。他不会随其余五随眠的粗烦恼造业而堕在恶道,也不会因过去世的恶业而生于恶道。因为善根之力而能善于观察身口意诸行的真相;令未度者得度,自度度他,以及令佛法久住
违犯的对治
对治戒的违犯就好比盖房子,若是柱子或樑歪了,那就要矫正它,不然房子盖了绝对成为危楼。犯戒有故意作业,也有不故意或无心的。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属于重业或定业。因此罪业的轻重取决于最初的动机,若无意踩死一只蚂蚁,它是不定业,业报较轻。可以通过忏悔,使这不定业变得很轻。此外通过日日皈依守戒,修定修慧,我们天天在增加善业,恶业就会被淡化。
杀生的对治是慈爱,偷盗的对治是施舍,邪淫藉由不净观来对治,妄语的对治是真实或真诚,饮酒的对治是远离与正思惟。
违犯的对治法详列如下:
1.远离---远离能使我们犯戒的处境。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恶环境;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佛的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2.离欲---对境生心,因为定力不够,不能自持,所以要知道是欲望在作怪,学习放下心里的欲望。我们凡夫对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若细心观察一下自己从早到晚所做的事,无不跟欲念有关,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要花许许多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得到它,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却烧个不停,日以继夜。在《杂阿含913经》里「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习(狎习),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
3.疏远恶友---与恶友交往,只是造身口意的恶业,种下三恶道之缘。
4.亲近善友---善友品行端正,是好的榜样,又能适时規劝,提供意见。这是预流道的初支。
5.听闻正法---听闻邪法只有学坏,作去恶道之业。听闻到正法才能提供我们心灵思维正确的资料。在《增一阿含经卷第28听法品》里佛说:「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1)未曾闻者,便得闻之。(2)以得闻者,重讽诵之。(3)见不邪倾。(4)无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义。随时听法有五功德。」这是预流道的第二支。
6.如理思惟---听闻了正法之后,我们才会一层一层的思惟,把是非道理想清楚,深入认识,了解戒律,这是预流道的第三支。
7.选择正确的方法---饮食知量和适当,修不净观对治净想和淫想,修念死来对治放逸,修观死尸来对治淫欲想,修安般来对治纷乱想,修念休息来对治忙碌想,修观空来对治有想,修慈心以对治瞋心,修悲心以对治害心,修喜心以对治妒心,修舍心以对治我执。
8.提起正念---正念的修习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因为定力不够,而几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样,所以必须培养起强大的正念,以制止犯戒,这是绝对需要的。正念加強之後,带來正定;因为正念与正定的关係,当我们面对境尘时,当下生起正知,不为境界所惑。凡夫因为没有观照现象的真实性,整天在众多的现象中团团转,回想消失的过去,憑着不足夠的经验策劃未來,嘗试控制变幻不定的现象,就算他们能夠如愿的暂时获得成功,不久就栽在自己错误所得的结论中。这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现象无常的真理。
9.精进---修行是天天时时的做,日积月累,时间久了,就成功了。详细的说有四种精进:即是精进令不生起未生之恶,精进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精进令生起未生之善法,以及精进令住于已生之善法。
10.厌离---在《杂阿含282经》中,佛对阿难说:「(1)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喜爱)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2)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不喜爱)故,修如来不厌离(不讨厌)正念正智。」
11.守护根门---在北传《法句经》中记载:「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把六个根门好好地藏起来,以智慧与魔决战,到触六境时心能不受诱惑就没有苦患了。依守护六根门而断除烦恼。
12.忍耐---依忍耐苦恼而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持戒的功德
佛说:「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恒水经》(卷1))「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又说:「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勳巍巍,众圣嗟歎,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在《长阿含经》(卷二)里说道:「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24.6)
我们应常如此思惟:「(1)衰老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衰老;(2)病苦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3)死亡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4)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5)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这是肯定的,我们应当天天如此的思维及反省。」(《佛教朝暮课诵》早课)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佛言:「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长部.涅盘经》)
法增比丘谨识,澳洲佛宝寺。2010年5月9日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法增比丘
在家众因为家庭与事业的繁多工作与责任,时间有限,因此要用极少的时间与精力來做好他们的修行。最基本的修持是天天皈依三宝,守护好五戒,培养正信,若是遇到出家众弘法时应常去闻法,作四事供养,广植福田,並常随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因随念三宝所熏,渐渐调服贪欲、瞋恚、愚痴,如实透澈观察五蕴法生灭的真相,对四圣谛如实知晓,乃至涅盘。
为了度生死苦海,我们必须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
在《增支部5.38》中说:「在家众正信有五利: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会先对正信者散发慈心,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造访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接受正信者的礼物,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教示佛法给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在家众正信者身坏命终,会生於善处天界。」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种利益。
在《杂阿含844经》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断四不信住:也就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若不将这四不信完全断除,将不能成就四不坏净(四乐意住)。四不坏净是指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所制订的圣戒(四乐意住);那么这个人,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佛记说这个人得须陀洹果(Sotapanna),不堕三恶趣,决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这在《杂阿含851经》里也称为“法镜”,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见自己,自己印证自己。(《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乐意住。)
一个人对佛有了信心,才会敬礼三宝,之后才会寻求皈依。皈依三宝是每个佛教徒的必修功课。寻求皈依者应找一位具德的僧人请求皈依,仪式很简单,法师不会向你作任何要求,也不会要你答应任何事,更不会要你发誓等。
五戒的传授
求受者念:
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第三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五戒。
接下来,跟比丘唸。
赞佛偈
礼敬于世尊、应供、正等正觉者。[三称]。
三皈依
我以佛为皈依处,我以法为皈依处,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比丘说:三皈已授完毕。
受戒者答:是的,大德。
授五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任何能使神志迷乱之物皆属酒类之范围)。
这就是五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安乐,
持戒将给你带来财富,
持戒将使你达证涅盘,
故此,你(们)应该严持此净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善哉。
五戒介绍
1。杀生是对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乃至昆虫,无有慈悲,杀害令其命断,手染血腥,并以种种方法,捶、斩、烫、毒,令其命断。
2。偷盗是对他人的财物,于聚落或空地,物主没有给予,加以盗取,价值超过五钱(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2006年幣值))。
3。邪淫是对有父,有母,有兄弟姊妹,有亲属,有守护人,有夫,乃至与有华鬘饰的女人淫欲的行为。
4。妄语(虚诳语)是指在公众场合,做官为民,在亲属之中,在团体里面,或作证人时说不诚实的话,不见而说见,见而说不见,不闻而说闻,闻而说不闻,不知而说知,知而说不知;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了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肯坦白承认。
5。 不饮酒戒,是指酒醉后所产生意念失控而造十不善业,佛在《中阿含.善生经》里说道:「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把秘密说出来),五者不称不护(人不称赞不爱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这是饮酒的六种过患,它毫无利益。
五戒的持守
许多的在家人,因为害怕犯戒,不敢皈依持戒。若是不小心犯到,比如误杀了蚂蚁,若没动念杀它,恶业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我们须对戒有了解。明白造恶业的情况或条件,我们才知犯戒或不犯戒。若你不能明暸杀生是坏事,是造恶业,那你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身,那又怎么能够去伤害他人或別的众生呢?对於正念不强,常常犯戒者,应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再犯它。应思惟犯戒造恶的苦果。佛说:「若人已作恶,不应数重犯,莫喜于作恶,积恶乃痛苦。若人已行善,应当数重作,欢喜于行善,积善乃安乐。」(《南传法句经》117, 118偈) 善恶的果报是肯定的,行善种福者来生人中或生於天上,而造恶者最终自作自受,遭受畜生,饿鬼,或地狱之苦报。
佛对罗睺罗说:「罗睺罗!观照自己的身,语,意业,应如何做?」
「任何未做的身业(语业,意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语业,意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语业,意业)。罗睺罗!观照一下,任何未做的身业(语业,意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语业,意业),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不善巧,未调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语业,意业),就不应做。反过来,任何未做的身业(语业,意业),欲做时,若做这身业(语业,意业),不会给自己带来苦果,不会给他人带来苦果,不会给自他皆带来苦果,善巧,调服,不会带来苦果的身业(语业,意业),就应做。」(《芒果园罗睺罗经》MN61)所以做任何事,慢一点,想一下,然后才做,以免做错。
在《南传法句经》刀杖品里佛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众生畏刑罚,众生皆爱命,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其它如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喝酒、贪、瞋、痴等亦以同理来了解。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在家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几乎全是因为欲望而产生。我们若对欲望时时观察思惟,必对佛为何制戒有所省思。佛若不制戒,但说出离欲界,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也会自然而然的,为了出离欲界,为了行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平常的欲念是不善的,而邪恶的欲念更是不善的。我们要断除平常的欲念,也要断除邪恶的欲念。因此对瞋恚、怨恨、怨结、悭贪、愚痴、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我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等都要断。贪欲是不善的,执著更是不善的。我们要断贪欲,也要断执著。这才是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着法,次第学法,得通达,得觉悟,亦得涅盘。(见《中阿含》88经,《求法经》)
持戒波罗蜜是以思为主要因素,它还包括三离(离身恶行,离语恶行,离邪见),无贪,无瞋,无痴,念,慧,精进,诸心与心所。戒的相是防护人的身语业,使导向善处;它的作用是防范;它的现起是身语意之清净,当智者省察戒时,会知觉它是清净三业;它的因是惭(羞于作恶)与愧(惧怕作恶),听法是戒的远因。
不杀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经许可的东西,不邪淫(除夫妇的正淫外),这三戒是世间正业。出世间正业,是一个行者证悟涅盘时所做的身三妙行(不杀,不盗,不淫),其余身恶行也远离并加以断除,不行,不作,不去与境合,不去理会境所带来的诱惑。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时,这是世间正语。当证悟涅盘时,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而行口妙行,说法语,发言真实,用词友善,充满意义与利益,说话照顾人、时、与地,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这是出世间正语。一位行者念苦、集、灭、道谛后,观自己所念,观察诸行及其过患,欲求涅盘,以求心能速得解脱,会依正见正思惟而舍离邪命以求正命,这是世间的正命。出世间的正命是当一个行者证悟涅盘后,以其道智灭除邪命的恶不善法,而有出世间正命。
以上的三种正语,正业和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
我们应注意不杀生的戒条,不要为了口腹之欲而去杀生,但佛方便允许持戒比丘吃三净肉;即可吃不眼见被杀的动物的肉、不耳听被杀的动物的肉、及不疑为我而被杀的动物的肉,在家人若欲吃肉可以用这个準则。在《经集》小品第二经《荤腥经》里佛说道:「世人不克制欲望,贪求美食,过混杂不凈的生活,信奉虚无,行为不正,思想顽迷;这才是荤腥而非肉食。」其他的四戒也一样。
当我们依持戒来清净自己的身语业之后,自能离于贪和瞋,生起不颠倒的正见。是故佛说:「离于贪欲,不于他财他众具(物品),作己有想,而生贪着。离于瞋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正见成就,不颠倒见,有施,有说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1039经》。)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里记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涅盘经》中佛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无追悔。」「有福为天人,非法受恶形(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圣人明独见,常善承佛令。」(《北传法句经》737偈)
五戒的违犯
我们的烦恼有三种:一、违犯性的烦恼(vītikkama kilesa),侵犯他人,作奸犯科,破毁已受持之戒条等,是粗的烦恼;它从身语意门显现。二、纠缠性的烦恼(pariyutthāna kilesa),只出现在意门,还未在身语门造业,是中的烦恼;三、随眠性的烦恼(anusaya kilesa),潜伏在意识里,等待着发动的因缘,是细的烦恼。戒的持守是对付粗的违犯性的烦恼;而定的开发是对付中的纠缠性的烦恼;至于慧的开发是对付细的随眠性的烦恼。
一个修行人若在事後觉得心不安乐的话,多半是跟犯戒有关。这是捡讨有没有犯戒的最简单指标。
下面从五戒来看犯戒的情况:
杀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动机:有杀害的意念,(2)对象:对方为有情众生,(3)看法:知道他是有情众生,(4)行动:杀害的行为,(5)結果:造成受害者死亡。最重要是动机,它发动我们去造杀业
盗业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1)动机:有偷盗的意念,(2)物品:他人的财物值过五钱,(3)看法:知道是他人的财物,(4)行动:偷盗的行为,自手取或教他取,(5)结果:占据他人的财物,取离原处。最重要是动机。
邪淫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对象:男女人,以为邪淫是一种享受,(2)动机:起淫念,(3)行动:造邪淫的行为,三道交媾,(4)知道:得到淫欲的满足。最重要还是动机。
妄语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看法:已知不是真实,(2)对象:人,(3)动机:有欺骗的意念,(3)行为:以言语欺骗的行为,(4)结果:完成欺骗的事实。最重要还是动机。
犯饮酒戒須具足二个条件∶(1)对象:酒類,(2)行動:飲用。也有的说犯此戒 須具足四个条件∶(1)对象:迷幻物,(2)动机:饮用的慾望,(3)行动:饮用,(4)结果:迷幻物经過喉咙。最重要还是动机。
因此我们须有正念,知道分辨是恶或是善,但因为我们常不知不觉的犯戒,所以不只是正念,还要有强大的正念竭止我们的意念发动自己去做坏事。这必须靠天天皈依,天天修习持戒,时时看住心,不让它乱来,才会成功。
因此持戒的作用是让在家众持守禁戒,因持戒而培育起正念;因为正念故能时时刻刻舍弃恶不善法,培育诸善根,生起善力,解除烦恼结缚;预流道断七随眠的二随眠(即断邪见与疑,还剩欲贪、有贪、嗔、慢、无明)而证预流果。他不会随其余五随眠的粗烦恼造业而堕在恶道,也不会因过去世的恶业而生于恶道。因为善根之力而能善于观察身口意诸行的真相;令未度者得度,自度度他,以及令佛法久住
违犯的对治
对治戒的违犯就好比盖房子,若是柱子或樑歪了,那就要矫正它,不然房子盖了绝对成为危楼。犯戒有故意作业,也有不故意或无心的。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属于重业或定业。因此罪业的轻重取决于最初的动机,若无意踩死一只蚂蚁,它是不定业,业报较轻。可以通过忏悔,使这不定业变得很轻。此外通过日日皈依守戒,修定修慧,我们天天在增加善业,恶业就会被淡化。
杀生的对治是慈爱,偷盗的对治是施舍,邪淫藉由不净观来对治,妄语的对治是真实或真诚,饮酒的对治是远离与正思惟。
违犯的对治法详列如下:
1.远离---远离能使我们犯戒的处境。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恶环境;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佛的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2.离欲---对境生心,因为定力不够,不能自持,所以要知道是欲望在作怪,学习放下心里的欲望。我们凡夫对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若细心观察一下自己从早到晚所做的事,无不跟欲念有关,但这欲念却是无常的,要花许许多多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去得到它,我们内心中的欲火却烧个不停,日以继夜。在《杂阿含913经》里「佛告聚落主:是故当知,众生种种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习(狎习),欲起,欲因,欲缘而生众苦。………若都无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
3.疏远恶友---与恶友交往,只是造身口意的恶业,种下三恶道之缘。
4.亲近善友---善友品行端正,是好的榜样,又能适时規劝,提供意见。这是预流道的初支。
5.听闻正法---听闻邪法只有学坏,作去恶道之业。听闻到正法才能提供我们心灵思维正确的资料。在《增一阿含经卷第28听法品》里佛说:「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1)未曾闻者,便得闻之。(2)以得闻者,重讽诵之。(3)见不邪倾。(4)无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义。随时听法有五功德。」这是预流道的第二支。
6.如理思惟---听闻了正法之后,我们才会一层一层的思惟,把是非道理想清楚,深入认识,了解戒律,这是预流道的第三支。
7.选择正确的方法---饮食知量和适当,修不净观对治净想和淫想,修念死来对治放逸,修观死尸来对治淫欲想,修安般来对治纷乱想,修念休息来对治忙碌想,修观空来对治有想,修慈心以对治瞋心,修悲心以对治害心,修喜心以对治妒心,修舍心以对治我执。
8.提起正念---正念的修习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因为定力不够,而几乎所有的修行者都一样,所以必须培养起强大的正念,以制止犯戒,这是绝对需要的。正念加強之後,带來正定;因为正念与正定的关係,当我们面对境尘时,当下生起正知,不为境界所惑。凡夫因为没有观照现象的真实性,整天在众多的现象中团团转,回想消失的过去,憑着不足夠的经验策劃未來,嘗试控制变幻不定的现象,就算他们能夠如愿的暂时获得成功,不久就栽在自己错误所得的结论中。这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现象无常的真理。
9.精进---修行是天天时时的做,日积月累,时间久了,就成功了。详细的说有四种精进:即是精进令不生起未生之恶,精进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精进令生起未生之善法,以及精进令住于已生之善法。
10.厌离---在《杂阿含282经》中,佛对阿难说:「(1)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喜爱)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2)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不喜爱)故,修如来不厌离(不讨厌)正念正智。」
11.守护根门---在北传《法句经》中记载:「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把六个根门好好地藏起来,以智慧与魔决战,到触六境时心能不受诱惑就没有苦患了。依守护六根门而断除烦恼。
12.忍耐---依忍耐苦恼而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持戒的功德
佛说:「持五戒者,还生世间作人。」(《恒水经》(卷1))「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又说:「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勳巍巍,众圣嗟歎,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在《长阿含经》(卷二)里说道:「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佛由其持戒,五戒、十善,无愿不获。诸比丘!若欲成其道者,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24.6)
我们应常如此思惟:「(1)衰老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衰老;(2)病苦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3)死亡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4)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5)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这是肯定的,我们应当天天如此的思维及反省。」(《佛教朝暮课诵》早课)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佛言:「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长部.涅盘经》)
法增比丘谨识,澳洲佛宝寺。2010年5月9日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