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10的博文

厌离、离欲、与灭尽---3

图片
厌离、离欲、与灭尽---3 4.3七种断烦恼法 在《中阿含》的《漏尽经》里佛陀教导七种断烦恼的方法如下: (1)有漏从见断:由於正知正见的缘故才能断烦恼。遇到善友善知识,听闻圣法律等正法,思惟如何实践正法,如实的知苦、苦之因、苦之灭、苦灭的方法。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和对戒律与道法的戒禁取三结。并且断除常见(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见解)、与断见(死了就没了的见解),消除对三世的疑虑,如:我有过去世吗?我无过去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无来世吗等?自疑我是谁呢?众生那儿来呢?有灵魂吗?无灵魂吗等等的邪见? (2)有漏从护断:由於防护、收摄自己的六根来断除烦恼。当我们的六个根门对着外头的六境(色相、声音、香气、味道、身触之境、法)时,能对心加以防护,修持不净观来断除对六境所生的欲贪。 (3)有漏从离断:远离险恶的环境来对付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沟涧、深泉、山岩等;这些是比喻远离恶知识、恶友、恶外道、恶邻居、恶居住处。若与恶伴党相处,不坏也学坏,对圣道不疑也会生疑。 (4)有漏从用断:当穿用衣服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妆扮身体,只是为了防止蚊虫、风雨、寒热的缘故,及为了遮羞。当受用饮食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身体能够长期健康,去除烦恼忧愁,旧病痊愈,新病不生,而为了修习清净梵行。当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之心、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身体疲倦时,得以用它休息及静坐。当服用汤药时,应当思惟我不是为了得到特别利益、不为此而自生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壮,只为去除病恼,而能保住命根。 (5)有漏从忍断:由於忍受苦楚来断除烦恼,常想精进修习断除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有恶境磨练时,如饥渴、寒热、蚊蝇、蚤虱、风日所逼,恶人的恶声、捶杖、拳头所辱,乃至身遇诸病,极为苦痛,乃至命欲断绝时,种种极苦不乐之事皆能忍受。若不能忍受,烦恼忧愁就会生起,若能忍受苦恼,烦恼不会生起。 (6)有漏从除断:由除去、断除、舍离来断烦恼。当烦恼生起时,思惟该如何舍离或除去这烦恼,观察它生起的原因和缘,断除烦恼之因与缘,就不会再受烦恼来困扰我们的心了。并且思惟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攀取外缘外境;...

厌离、离欲、与灭尽---2

厌离、离欲、与灭尽---2 离欲与断欲的思惟 1.欲的作用 欲的生起是从触开始,当根门触境时它对我们身心产生乐受,心中认知它是乐受是想,想后有思,思后生爱,意念对爱反复思念,不肯舍离。是故佛说:「欲从思想生。」。 它的生起过程是:触→受→想→思→爱。因此要修习到无欲是:知欲→离欲→灭欲→断欲→无欲。先得了解欲如何生?常观察它,知道它是源于对境的接触之后,才修远离这些生欲之境,以免受引诱再生欲念。 若心数数忆念于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灭除欲;这包括远离生欲的境,修不净观,无常观,思惟欲的过患,思念佛与罗汉的庄严与清净,思惟恶道的苦,死,自己的修行时间不多,同时要对圣道常常向往,出离之心才能修好。 要常用攀缘四识住的道理;一次成功灭欲之后,将来触境时欲还会再攀缘生起,那时还得再做灭欲的工作,直到该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算是断欲。 这只是断我们心里的一种欲而已,我们六个根门对可爱境的欲是很多的,要踏实的修,修到无欲的成果叫做“心解脱”,是心对欲不再思念,如实地知道它会带来苦而放下它,免得被它烧着了。 2.欲的比喻 在《中阿含经》《阿梨吒经》( 大正藏1册, p763b)里记载:「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指淫欲)者无障碍。-----诸比丘訶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吒!汝可速捨此恶见也。-----世尊叹曰:善哉! 善哉! 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 我亦如是说,欲有障碍,我说欲有障碍。欲如骨锁! 我说欲如骨锁。欲如肉臠! 我说欲如肉臠。欲如把炬! 我说欲如把炬。欲如火坑! 我说欲如火坑。欲如毒蛇! 我说欲如毒蛇。欲如梦! 我说欲如梦。欲如假借! 我说欲如假借。欲如树果! 我说欲如树果。-----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行野林间,见极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迴举头,或蜇手足及餘支节,彼人所為求取捉蛇,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 为何说欲如骨锁呢?因它把你紧紧的锁住,不...

厌离、离欲、与灭尽---1

厌离、离欲、与灭尽---1 --修行的次第--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修行从凡夫到圣人有不同的层次,佛陀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根性的人说不同层次的修法。归纳有以下几种: 1.修习厌离、离欲、与灭尽。如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先要认识三界和诸苦,才能生厌离,生起出离之心,然后才去找苦的原因,修习离欲和断除欲望,最后尽除对五蕴的执著,亲证涅盘。 在[杂阿含209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触入处、鼻触入处、舌触入处、身触入处、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於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來世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於耳、鼻、舌、身、意觸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來世永不复生,所谓意识及法。」 在《杂阿含279经》中佛说:「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我们若不下工夫在六触入处学习调服欲贪,关闭根门,守护根门,修习佛法,执持心念,断欲贪,越欲贪的话,那么我们将无从灭除苦,及於未來世永不复生出来。 2.修习调服欲贪、断欲贪、越欲贪。 如在《杂阿含42经》中佛说:「谓于色(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受想行识)离。如是色(受想行识)离如实知。」这是对五蕴法修习调服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最后尽除对五蕴的执著,亲证涅盘。「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舍利弗语》,《中部》卷一) 如何达到这殊胜的道与果智呢?这要从八方面观修五蕴法(五受阴法)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1)如...

六触处的集、灭、味、患、离

图片
六触处的集、灭、味、患、离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陀说苦 我们長劫轮回,受苦无量,乃是由於不知苦,不知苦之本际,不思惟灭除苦,以及不修行灭苦的圣道所致。我们具有四颠倒:执无常的人、事与物为常,执苦为乐,执非我为我或我所有,执不淨为淨。因此,由於邪见邪思惟的关系,我们认为身心是我或我所有,五蕴是我或我所有,六根是我或我所有。長久以來,我们执假为真,於三界不知出离,長久受苦。 佛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133经]) 因色身出现,於是見色是我,而生起各种纏结执著。所以认知苦是貫徹四圣谛的首要任務,正确认识苦,是全围绕着色相来修。 佛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杂阿含6经]) 认识苦之後,我们的工作是对四大、五蕴、六入、六境辨清真相。佛对四大、五蕴、六入、六境作譬喻说:「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杂阿含1172经]) 四毒蛇即四大:地界丶水界丶火界丶风界。五拔刀怨者,即五受阴(五蕴)。六内贼者,即六爱喜。空村者,即六内入处。 佛陀说苦的生 佛陀说:「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六入缘触,触只是这些生老病死苦的一环,明白了触,就能断除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因此就能断除苦。 在[杂阿含209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