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6的博文

对圣者造的恶业

图片
对圣者造的恶业            从前迦叶佛(Buddha Kassapa)的时代有一个寺庙的住持,接纳了一位阿罗汉云游僧,居士对这位云游僧非常的恭敬,于是这住持就很妒忌,有一天居士邀请他们去家中受供,但住持为了不让云游僧前去,清晨以指弹钟,如此钟声就不会太响,结果他一人去受供,居士问为何云游僧没来,他说他好睡,其实居士知道这是不正确的。         吃完后居士托他带了一包饭菜回去供养云游僧,但他在半路就把饭菜扔掉了,他不想让云游僧享受到这么好的食物,那么他将会呆在寺院更长久的时间,但阿罗汉的云游僧知道他的心念,在他还没回到寺院时以神通飞走了,他回来后看不到云游僧,很懊悔自己的悭吝心。         他死后下了地狱,后来又转世五百世为饿鬼,再转世五百世为狗,在这些生中他都得不到食物。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他转世在一渔村妇女胎中,他妈妈怀孕时,渔民捕不到鱼,并发生了七次火灾,还被国王惩罚了七次,村长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是这个未生孩子的妇女家所致,因此把他们全家赶走,村子遂得太平。但这妇女生下了这男孩后,穷困潦倒,最后她留给他一个碗,把他遗弃做乞丐。         他七岁在路边要饭时,遇到舍利弗(Ven Sariputta),舍利弗收他为沙弥,取名提沙(Lokassa Tissa),因为他在迦叶佛时的戒清净的缘故,他不久在舍利弗的教导之下就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他的恶业,他经常托钵得不到食物,所以舍利弗陪他去托钵,但是两个人同样都得不到食物,因此舍利弗只好自己一个人去托钵,得到了食物,并叫净人送一些食物给提沙,但是净人却在半路把食物吃了,舍利弗知道后,再向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要了些饭菜,亲自拿去,一手拿钵,一手喂他吃,这是他最后丰盛的午餐,吃完后,提沙就涅槃了。   法增法师 于澳洲佛宝寺

解脱之道

图片
解脱之道 法增比丘讲于福州,洛阳张熠璇笔录 解脱之道 法增比丘讲于福州,洛阳张熠璇笔录 我来国内是教佛法。这些佛法的内容跟我们所认识的佛教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先问一下自己我们是怎么样认识佛教的,可能你们认识的跟你们会听到的会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我们的观念里面的佛教,是通过我们在外头通过眼睛、耳朵等等所认识的,它跟真正的佛教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就是因为佛教来到国内之后跟我们中国的文化、习俗,以及我们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融入到社会里面,所以产生了我们所谓的那些佛教。 但是真正的佛教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佛教的中心的思想是四圣谛。四圣谛是讲什么呢?四圣谛是讲苦,巴利文叫 Dukkha 。苦,这个苦是什么东西呢?要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好的话,几乎多数人不会觉得有什么苦的。如果生活舒服、经济条件好,如果没有什么病痛的话,他们会觉得人生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西方的国家,欧美来讲,可以讲,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去追求宗教的东西。他们所追求的都是怎么样去找享乐。到处去追求享乐,追求新奇的东西,以及追求各种各样的——有什么地方好玩啊,这样的,他们就会去想办法去找那个地方看那个地方,然后去享乐。因此他们就不会发现佛陀所教的这个中心的问题,就是苦的问题。佛教我们所讨论的是有关生老病死的这个问题。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也是苦。这是我们身体所受的苦。 除了这些我们身体所受的四种苦之外,还有另外四种。这另外四种苦是心里面的苦。我们的苦不止身体的苦,还有心理的苦。心理的苦是指什么呢?心理的苦是指爱别离,跟我们的亲爱的人分离,他们可能搬去很远的地方;还有怨憎会苦,跟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物遇上的苦;还有就是求不得苦,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是我们得不到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也有苦。 这三种心理的苦,它的后面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这个身心的现象的错误的认知。也就是叫做五阴炽盛苦,也就是五取蕴苦。怎么说是五取蕴苦呢?因为我们对于我们身心的现象有一种错误的看法。我们认为这身体是我,感受是我,想是我,行为是我,以及我们的意识也是我。所以最完整的来说是这个原因。所以因此就有四种属于身体的,以及四种属于心灵上的苦。 所以,你问问你自己,这种佛法的内容,你有认识它吗?目前大多数人他不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