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09的博文

Monk or nun for two months Jan-Feb 2010, Kuala Kangsar, Perak, Malaysia

Monk or nun for two months Jan-Feb 2010 The Kuala Kangsar Guanyin Temple( 江沙观音佛堂) is an applied for Registration (Malayan Buddhist Association) Chinese Temple situated in Kuala Kangsar, Perak. This temple was established for seventy years now. Presently there are one monk and one nun staying in this temple. We are conducting our First novitiate programme this year. Date: 1-1-2010 to 25-2-2010 Venue: Kuala Kangsar Guanyin Temple Behind main street, Kuala Kangsar, 33000,Perak, Malaysia Novice monks and nuns (Ten precepts): One week (1-1-2010 to 7-1-2010) Two week (1-1-2010 to 14-1-2010) One to two months (1-1-2010 to 25-2-2010) Lay people (white robes, eight precepts): Dates same as above Precept Master: Thera Dhammavaro Cost: Novice (Rm$50, buying robes +$50) Lay people (Rm$50) Application form: Young novice with guardian must complete the enclosed Application form and supplied a photocopy of Birth Certificate, together with parental consent, fees, and turn ...

如何对治瞋害心?

图片
如何对治瞋害心? 法增比丘 我们常常发脾气,生起瞋心,在生气的当儿,总是理直气壮的指责他人,责骂他,咀咒他,甚至狠心想害他,常不能自已,事後心平静以後,回想起來,又觉得似乎小题大作,但又礙於自尊,死也不肯認错。想想一下,瞋恨心发作时,是不是自己在受苦呢?是不是也给他人帶來苦呢?那么,有没有方法來对治瞋害心呢? 瞋恚生起的原因 首先要知道自己内心的瞋恚的烦恼,先要能觉察自己内心的瞋恚,要是不能够知道自己有瞋恚存在,那又怎么能够去对治它呢?知道瞋恚存在后,才去追寻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后才能用方法消灭它,消灭了瞋恚之后,将来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时,可能还会忍耐不住,又再生起瞋恚,所以还要再对治它。直到成功对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灭尽的瞋恚,于未来永不生起。 在《杂阿含715经》的经文中:「何等为瞋恚盖食(产生原因)?谓障碍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为瞋恚盖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 瞋恚的产生,乃是因为对所接触的感官目标心生不喜的缘故,这不正思惟与贪欲的产生是一样的,基于四颠倒见(视无常为常,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若数数对不喜或可憎的目标作不正思惟的结果,就会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长它。 瞋恚的产生是非常迅速的,跟贪欲一样,几乎每一次都是在事后才发现它,但是不要气馁,这是因为心还未经过训练的关系,不能观察到自己的心态和意念,也不知道瞋心的生起。只要常常作意观察它,你将在不久的将来找到它,它不在什么地方,就在根门接触境时从心中生起。 根据阿毗达摩的教法,瞋包括一切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等。瞋的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身心或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于他人的福利,近因是九或十瞋怒事。 这瞋怒事有: 1.当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不利之事’而感到生气。 2.当想到‘现在他正在做着对我不利之事’ 而感到生气。 3.当想到‘未来他将做着对我不利之事’ 而感到生气。 4.当想到‘过去他曾做了对我喜欢的人不利之事’而感到生气。 5.当想到‘现在他正在做着对我喜欢的人不利之事’ 而感到生气。 6.当想到‘未来他将做着对我喜欢的人不利之事’ 而感到生气。 7.当...

十六观智

图片
十六观智 法增比丘 在南传佛法里有一个殊胜的法门,名为十六观智,它是观照的法门。它是法宝中之宝,观照是一种渐次开发的慧学。我们在经过学习戒学一段日子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观照,观照的要点是澈底的去观照五蕴的诸名、色法,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进而观照名法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苦、无我。 十六观智 这十六观智是: 1.‘名色分别智’是首先要作的工作,用来破世人的“一个”,“一体”的邪见。 2.‘缘摄受智’是帮助我们观照名、色法个别的生起因缘。 3.‘三相思惟智’是断除我们对五蕴的执著。 4.‘生灭随观智’是观照名、色法的生灭。 5.‘坏随观智’是觉知名、色法的坏灭。 6.‘怖畏现起智’是生起对诸行法的怖畏。 7.‘过患随观智’是观照色法的过患与危厄。 8.‘厌离随观智’是对诸行法的厌离。 9.‘欲解脱智’是欲解脱出离于一切行。 10.‘审察随观智’是审察前面的六智,它也是三相思惟智。 11.‘行舍智’是舍离诸行的智。 12.‘随顺智’是随顺于前面的八智及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以行道而得其道果。 13.‘种姓智’是超越凡夫种姓的智。 14.‘四道智’是走向四位圣人的道智。 15.‘四果智’是产生四位圣人的果智。 16.‘余漏智’是审察自己的剩余的烦恼,而用择法去断除这些烦恼的智慧。 介绍如下: (1)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ñāņa)── [清淨道论]指出有倾向之相的为名,有恼坏之相的为色[1]。名有倾向或面向于所缘,它的功能是攀缘于色。色法依智慧观察而知一切色法都是恼坏的,恼指恼乱众生之心,坏指它本身只有有限的生命而会衰坏。一个修行者要常常以正念(samma sati),并依正见(samma ditthi)与正思惟(samma sankappa)观察当下的身心,以便生起正确的名色分别智。如在修安般念(anapanasati)时,出入息、鼻孔、肺、身体的运动都是色法,专注的心是名法,观察到禅支,进入定境的心都是名法。 名色法可依以下几点观照: (i)四界──色法可分为四界,修定或修观的修行者,可用在[大念处经]里身念处章里第六节的四界差别的解释来观察身体内的四界。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2]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

三解脱门

图片
三解脱门 法增比丘 有三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有三解脱门:即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 它是指‘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和‘空解脱门’。这三门都是趣向涅盘之门。 我们应以无常随观断常想。了解有为法的无常,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诸法实无实相,而以‘无相解脱门’,证得涅盘。 我们应以苦随观断乐想。了解有为法的苦,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造作的厌倦,而以‘无愿解脱门’,证得涅盘。 我们应以无我随观或空随观断我想。了解诸法的空性,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法的空性的智慧,而以‘空解脱门’,证得涅盘。 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三门的差异 这三解脱门,由无我随观脱离坚固的我执,故名「空随观解脱门」。由无常随观脱离颠倒相(颠倒有三种:一、想颠倒,二、心颠倒,三、见颠倒。) 故名「无相随观解脱门」。由苦随观脱离渴爱的愿望,故名「无愿随观解脱门」。 他们的差异在于入门的不同,因为随观无常而证入‘无相解脱门’;因为多病随观苦而证入‘无愿解脱门’;和因为随观无我或空而证入‘空解脱门’。多数的人是随观无常证入‘无相解脱门’,或随观苦证入‘无愿解脱门’。极少数的人是随观无我证入‘空解脱门’。为什么呢?因为随观无我是更深的,它是从随观无常开始的。 每一个行者应该学习观照,观照的要点是必须很澈底的去观照诸名色法,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的外色做起。色法须从内外远近等十一种情况,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後转去观照名法,观照名法须先确定名法的种类,如受、想、行、识四蕴,诸烦恼结使等,然後观照它们生起的因缘,配合十八隨观与十六观智,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是现象普遍的特性;即无常,苦,无我。观照无常,对色法来说,不论过去、未来或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等的十一种情况,都要观照一切色都是无常;然后观照它们皆是不圆滿,是苦;再观照它们是无我。然后再观照其它的受、想、行、识等五蕴法。 在《善戒行经Silavanta Sutta》有一位比丘问舍利弗如何证初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二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三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

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

图片
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 法增比丘 在[杂阿含270经]里佛陀说修习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而证得阿罗汉果。 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杂阿含(二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2)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3)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4)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5)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6)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7)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8)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 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这部经里,佛陀以八种比喻来解释整个修行的过程:相信佛陀、修习正法、清净戒行、守护根门、具足波罗蜜、断除烦恼、精进不懈、观照无常、和向于涅盘等。 这八种比喻:田夫深耕断草、人揽草取其长者、风摇落庵罗果、楼阁依众材、象迹最大、诸河赴大海、日出除闇冥、转圣王于诸王最胜。...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法增比丘 何谓入流分?何谓入流成就? 入流分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向初果):「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入流是指入于圣道,所以是向初果,若具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分就是向初果的圣人。这是四双八辈圣者的第一位。成就初果者就是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成就)不坏净(信),于僧(成就)不坏净(信),圣戒成就。这是四双八辈圣者的第二位。 在《长阿含.遊行经》里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盘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法镜者,即能自照,得知未来生处。 向初果的条件 1.亲近善知识kalyanamitta 在《增一阿含》卷四十第十经里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 (指宝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提和竭罗佛(灯光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