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09的博文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

图片
从五比丘和须跋的例子看阿罗汉的道与果 法增比丘 必须证阿罗汉果以断轮回 [大般涅盘经]里世尊告诸比丘说:「诸比丘!因为我等不证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是那四种法呢?诸比丘!因为不证知、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因不证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轮回流转。诸比丘!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导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我们在经过学习戒学一段日期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观照,观照的要点是必须澈底的去观照五蕴诸名色法,並且顺序从观照色法做起。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然后进而观照名法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苦、无我。 世人执着于有众生,有有情,认为自己不灭,是堕于常见;这是「因为没有专注生灭,为相续所覆蔽,因此不现起无常相。」([清淨道论]21品)。有些人认为死了就没了,灭绝,是堕于断见。正观的人,如实的知道五蕴,便精勤地厌离于贪,为寂灭而努力行道,佛称这种人为具眼者。 在[增支部IV.189經]里佛言:「比丘!此世间为‘想’所引导,此世间为‘想’所牵。‘想’生之后,此世间为‘想’所支配而行。 在[长阿含.梵动经]中佛指出外道因为萨迦耶见(Sakkaya-ditthi)故生起六十二邪见或恶见:即本劫本见十八,是过去计有我;末劫末见四十四,是未来计有我。十八过去有我见:即常见论四,亦常亦无常论四,有边无边论四,无因而有论二,种种论四。四十四未来有我见:即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断灭论七,现法涅盘论五。修习上述的观禅以破除这些邪见。 解除了想的执取后,行者要解除对识的执取。 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世尊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又[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在[杂阿含42经]里佛陀讨论七处善三种观义指出:「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

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3

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3 清净三业的道路 正信的佛法,不论那一教派,必有戒、定、慧三学;戒律是指:在家戒有五戒、八戒;出家戒有十戒、二百五十戒。禪定是指:四色界定,四无色界定,无想定,灭尽定。智慧是指:透彻认识四諦智,十二因缘顺逆智,十六观智等,而得三解脱门。 正信的佛法,必有四圣諦、十二因缘法、三十七菩提分法。这是佛教的教法核心。 佛陀教导我们依三宝,四圣谛和八正道,戒定慧学,相信因果的法则,来寻求方法解决烦恼苦疼,而不是依靠迷信的方法来解决。 《阿含经》 还提到四个修行的步骤∶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三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 1.亲近善知识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议,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清净道论]指出:瑜伽者随念佛陀之德,(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时则不被贪所缠之心,不被瞋所缠之心,及不被痴所缠之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乐;有乐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佛德而生起,故称佛随念。 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戒行清净),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故在《增壹阿含》卷四十第十经佛说:「夫善知...

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2

图片
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2 灭除苦恼须靠修行 在佛经里佛常把不知苦,不懂生死的道理,不知因果业报,又不信三宝的人称作愚痴无闻凡夫。这些迷失的有情众生因为对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又不求取圣道,灭寂诸行而清净解脱,所以对圣道「该求的不求」。 因为见解根本错误的关系,为诸苦所逼恼时,不但不知断恶修善,积集来世福德资粮,卻反而纵欲,乐于追逐世间八法(得失,誉毁,称讥,苦乐),造作众恶,于佛法僧三宝及圣戒,不乐希求,纵有所接触,亦不觉希有难逢,所以对世间欲乐「不该希求的反而希求」。 一个人若不能感受到苦的话,那么佛法对他来说将如隔靴抓痒一般,不能相应。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静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世间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观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里肯定这些苦是存在之后,再返回头肯定自己也会得病苦,死苦。等到观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后,再来观察心的苦,这时从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时去冷静地观察,就会契入正道。 在《杂阿含922经》中佛以四种马的比喻来说明对生老病死苦的思惟:「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种善男子;何等为四﹖谓善男子,闻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顾影(鞭的影子)则调(心就调服而领悟)。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见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毛尾,能速调服,随御者心(随顺调御者的心意)。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见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所亲近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肤肉,然后调服,随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于圣法律,而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亲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厌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侵肌彻骨,然后乃调,随御者心 。是名第四善男子,于圣法律,能自调服。」 读者您是属于那一种的马呢﹖ 凡夫的生、老、病、死苦,这些是身体的自然生理现象,若不如实去认识它们,就会带来身心的苦恼。但是一个圣者,只要证悟须陀洹果(初果),就能够如实地去观照这生、老、病、死苦的真相。虽然他也受生、老、病、死的苦,但他能以观照力,排除心的苦。并能...

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1

图片
人生的要务与清净之道---1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讲于新加坡佛教显密研修院素食林午餐开示,5.7.2009 正思惟人生难得的道理 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要作的事,他们都认为必须先把它们作好,因此他们毫不犹豫的投入时间与精力,把事情办好了。 人生只是短短的几十年,试想想若是你只有六十年命,我们都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睡觉,小孩时玩了六年,少年时读书花了十二年至十六年,接下來为家庭与事业忙碌而花费了其余的人生,毫无时间修行,死后去了恶道。因此是不是有必要为自己着想,並以最少的时间,作精密与正确的修行呢? 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行,这是佛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极为稀有,就如百年盲龟颈项入于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在享尽天界的荣华富贵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 但是因为多数的人为邪见所困,因此把不是重要的事先行处理,浪费了精力与时间,结果重要的事反而没有处理好,还一拖再拖的押后下去,对于认识与学习佛法,许多人以为可以等到以后才来学,或者等到退休之后才来学也不迟,或者等到儿子大了,或者等到儿子娶了媳妇,或者等到女儿嫁了才来学,或者孙子大了,总之,理由多的是。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我们的心长期为邪见所困,为邪见所指使,不能明智地分析事物,错误地认为一切的现象是常,是快乐,是有我,是清净的。凡夫所持的错误观念即是四颠倒:把世间的事物的无常看成是常,这叫‘常颠倒’;他们甚至要把涅槃想象成是一种清净国土境界,修行完后去到那儿享受长生不死的快乐。凡夫把世间的众苦当成快乐,这叫‘乐颠倒’;成天到处见得到的生老病死苦都视若无睹。凡夫把身体与种种不净之物看成是净,这叫‘净颠倒’;天天洗啊扮啊抹啊扫啊,要把身体与地方清理干净,却忘了思惟这身体与物质的本质是不净。凡夫把无我的事物当成有我,这叫‘我颠倒’。 这邪见(六十二邪见)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三界里,不得出离,也无能证悟涅槃。错误的理解或相信世上的东西,他们不愿见到僧人,认为见到僧人是不吉利的事。世间人缺乏正见,被邪见(Ditthi)稠林所重重围困住,不能对世间有如实的知见。因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