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08的博文

常见学法问答----30

30.修行是否一定要吃素呢? 答:素食不是佛陀订的戒律,所以修行不一定要吃素。在我们的汉传大乘佛教里有许多佛教徒认为不杀生就是等于要素食,这是错误的。一个人若奉行素食為戒律,结果就妨碍了证悟初果(Sotapanna)的机会,它是一种戒禁取见(Silabbatam Paramasa)。 佛陀允许比丘众吃三净肉,这在《律藏》中提到:“如果一个比丘看见,听见,和怀疑这肉是为他而杀的,他则不能吃。”又在《中部. 耆婆迦经》里佛说:“耆婆迦(Jivaka)!予又说三种状态可受用肉,三种状态者:即不见(不见杀)、不闻(不闻杀)、无疑(无疑为予杀);此三种状态可受用肉。”故此南传佛教国家没有吃素就是这个原因。 这是因为如果比丘吃这三种肉就牵涉到杀生。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为了分裂僧团而提出了要吃素的戒律,但是为佛陀所拒绝了。这个吃素的戒律违背了托钵乞食的原则,而且对比丘的修行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 汉传大乘佛教提出不吃肉的话,因此就不会杀生或不扶助他人杀生,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吃肉就等於帮助屠夫杀生,那么吃素菜,农夫也要喷洒农药杀虫,赶走动物等等。此外吃肉的人并没有杀动物的的念头,至多是有贪吃肉的念头而已。 要犯杀戒需具足五个条件∶有生命的众生(肉无生命),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知道是肉),杀生的动机(没有),杀生的行动(没有),造成有生命的众生死亡(没有)。 上市场去买已经处理好的肉品,或上餐厅吃已经处理好的肉食,都是不成问题,但是去餐厅点现宰的东西就是杀生了,因为那是亲自去指定宰杀某一只动物鱼虾等。 如果一个人心地慈悲,怜愍众生,决定吃素,这是很好的发心。或是为了身体健康而吃素,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常见学法问答----29

29.什么是五蕴? 答:佛陀把众生的身体与精神现象归纳为五蕴(khandha),即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若我们对诸色、受、想、行、识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受执取蕴’(vedanu-pādāna-kkhandha),‘想执取蕴’(saññu-pādāna-kkhandha),‘行执取蕴’(sankharu-pādāna-kkhandha),和‘识执取蕴’(viññānu-pādāna-kkhandha)。 身体的色蕴由四大组合而成,坚硬的部分叫地大,以地大为主的部位有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脏,肠 ,肠间膜,胃中物,粪,脑。液体的部分叫水大,以水大为主的有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温暖的叫火大,以火大为主的有间隔性发热之火,令成熟和老化之火,发烧之火,消化之火。推动或膨胀的叫风大,以风大为主的有上行风,下行风,肠外风,肠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与出息。 一切诸受的受蕴可分别为二: 身受,心受。诸受也可分别为三∶乐受(sukha),苦受(dukkha),中性受(upekkhā)。诸受也可分别为五∶身乐受(sukha, kāyikā sukhā vedanā),身苦受(dukkha, kāyikā dukkhā vedanā),心乐受(somanassa, cetasikā sukhā vedanā),心苦受(domanassa, cetasikā dukkhā vedanā) ,中性受(upekkhā, adukkha-m-asukhā vedanā)。受的生起是身心接触外境而起,受蕴的生起依五个过去因,即无明、爱、取、行与业。受的灭是离所接触外境,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受也灭尽。 诸想念的想蕴可分别为三: 善(kusala),不善(akusala),无记。诸想也可分别为六: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想的生是当根门触境后意门所起的认识与思。想的过去因也是无明、爱、取、业与行。它的现在因是触、目标、依处与相应名法。想也同样与受、行、识互为因果。比如想蕴是因,则受、行、识蕴是果;或受、想、行蕴是因,识蕴是果。想的灭是当境消失时或转去新的境时,想就灭了。当阿罗汉入涅盘时五蕴灭尽,想也灭尽。 诸造作的行蕴可分别为三: 身行(...

常见学法问答---28

28.什么是三法印? 答:在宇宙万物之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现象(行法),有三种共同的特性,在佛法称之为三法印(Tilakkhana)∶即无常性(Anicca),苦或不园满性(dukkha),无我性(Anatta);也称为诸行无常(Sabbe sankhārā aniccā),诸行是苦(Sabbe sankhārā dukkhā),诸法无我(Sabbe dhammā anattā)。 万物的无常性是因为一切现象皆因缘生,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小至微尘,大至星系皆随着因缘的作用而生起,并需依赖其他的缘而存在,当和合的因缘离散时,这现象就消失了。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精血和合而生起,依赖食物空气和水的缘而存在,但身体老化疾病侵犯时,死亡接着来到。一切现象只是因缘的聚散关系,而非神或上帝所造。佛陀透视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常理,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此宣说‘诸行无常’。 万物的苦或不园满性是从无常性进一步观察而得,一切现象皆随因缘生灭,故是无常的诸行法,无常变易的诸行法是不园满的,是属於苦的,而非快乐的。因为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现象不园满的结果,佛陀才要寻找一个解除疼苦的方法,因此佛陀才要宣说‘四圣谛’,‘八正道’的法理。佛陀透视一切现象的苦或不园满性,因此宣说‘诸行是苦’。 万物的无我性是从无常性,苦或不园满性进一步观察而得,一切现象皆随因缘生灭,它们不园满,缺乏‘自主性’,以我们的身体来说,它是地水火风的组合,若身体是我或属於我的话,那我们应该能够要它不老,不病,不死,但就连有大智慧大神通的正等觉者也办不到。身体病死时,四大离散,依赖有生命的身体才能产生作用的精神四蕴也就跟着消失。身体的生老病死使佛陀透视它的无常性,苦或不园满性进一步观察而得这身体是‘无我性’,因此宣说‘诸法无我’。 我们的精神现象的感受,想念,造作,和意识活动也同样的是‘无常性’,‘苦或不园满性’及‘无我性’。

常见学法问答----27

27.什么是十二缘起? 答: 缘起法是佛陀教法里最重要的自发智慧辩证法。缘起法它分为十二个层次,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它是用来说明众生轮回的原理。佛教的根本教理就是这个,是与其他印度同时的教派不同之处。我们要清楚的是佛陀否定一个不变的自我,若把十二因缘解释成三世两重因果,或二世两重因果,或者二世一重因果的关系都违背了佛的无我的教旨,所以不应以纵的两世、三世的说法,而应以横的现在世的说法较为恰当。缘起本身的实质就说明了无我,一切只是法的因缘关系。转世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说不是同一个人!诚然,用三世或两世的轮回说法来解释缘起是行不通的。 觉音在《清净道论》里把缘起依照三世两重因果来解释:「在圣典中,从它们的自性说:无明与行二支为过去时,以有为最后的识等八支为现在时,生及老死二支为未来时。」及「过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今世有五因,未来有五果。」过去五因是无明、行、爱、取、有。今世五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今世五因是爱、取、有、行、无明。未来五果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种解释法对初学者说是可以的。 最简单的缘起教法就如同马胜比丘说给舍利弗听的,上根的人一听就明白无我,三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甚至十二支十七支缘起的教法是说给不同根器的人听的。比较困难解说的最后两支是生与老死,那它是不是说明轮回到下一世呢?答案肯定不是。因为若说明有下一世,听的人会以为识相续,就会生起常见。若说无呢,听的人又会生起断见。这生与老死只不过是说明愚痴无闻众生,因无明入胎从生开始到死受苦的过程。最清楚的是十七支缘起,它直接从无明排到苦。每一经都说明苦生及苦灭的过程,都没提到三世。 前四支是说明生命的活动现象(无明→行→识→名色),中间的五支是说明有情心理活动的情况(六入→触→受→爱→取),依这九支才能说明这活动现象的‘有’,这‘有’代表前九支,因它而带来种种苦及其变化,也即是生老病死等众苦,末三支是泛指众生从‘生’至‘老死’的过程。这种解释符合佛在《嗏帝经》中解释的第一义的精神(无常住不变的识,识往生更异);所以结尾三支是结论,缘有故生,缘生故有老死。一个修行者能各自证知的。这是一种中道的说法。 

常见学法问答---26

图片
26.什么是八正道? 答: 八正道也称为八支圣道(Ariya atthāngika magga),它是正道因为它不是偏激的。佛陀教导我们以避免走极端的方式来过生活,不纵容自己去追求感官的欲乐享受,或是以折磨身心的方式来求净化自己,而应是以中道的方式来净化自己。八支圣道是解脱轮回的方法。 (1) 正见是对三有、轮回、佛、法、道、四谛、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的正确的认识。 (2) 正思惟是向灭之道实践无欲、无瞋、无害的身口意行;修习礼敬与皈依三宝,信、愿、行,布施供养,忏悔恶业,忍辱、随喜,慈、悲、喜、舍,与回向功德等。这无瞋、无害的思惟接下来就能应用在正语、正业与正命上。 (3) 正语是口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若在意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语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真实语、爱语、关怀语、与和协语等。这是与五戒十善有关系的。 (4) 正业是身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杀、盗、邪淫。同样的,若在意念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嫉妒、憍慢等烦恼,正业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不作一切恶行,以正念正知贯彻于一切衣食住行,言行举动,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合理的行动。这也是与五戒十善有关系的。 (5) 正命是以正确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来谋生活命,以便实现单纯为了生存,以合法的正当职业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这里边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在《增支部》5.177中说∶「在家众不应经营五邪命∶买卖武器,买卖人畜,买卖肉类,买卖酒品,买卖毒药。」这也是与五戒十善有关系的。 (6) 正精进是以正见、正思惟配合来修习正语、正业、正命。因为专注于正见,故培育起正念。又因为正念与正精进的缘故,正定得以生起。正精进对其他七支圣道要密切配合以修习圆满。 (7) 正念的详述是四念处的内容,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达到四念处修习圆满。从八正道的核心来看,正念是对灭苦的忆念与专注。不忘于七觉支的修习。 (8) 正定是修习四色界禅定达到心一境性,这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 八正道与身语意三妙行的关系如下表∶ 身妙行: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语妙行: 正语, 正精进 意妙行: 正见, 正思惟,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八正道与戒定慧学的关系如下表∶ 戒学: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定学: 正精进, ...

常见学法问答--25.什么是四圣谛?

25.什么是四圣谛? 答:佛陀在菩提迦耶的金刚座亲自证悟的人生轮回生死苦恼的真理,以及脱离轮回生死的方法叫做四圣谛∶ (1)苦圣谛:是生命多苦的真理,一切众生都有身体的生老病死苦;人生还有心灵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总结为五执取蕴苦。整个生命过程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苦,虽然有时也会快乐,但快乐都是短暂的,所以仍是苦。一切所经历的苦也叫苦苦,一切所经历的身心事物的消失毁灭的苦也叫坏苦,一切所经历的身心事物的诸名色法的因缘生灭的苦也叫行苦。 (2)苦集圣谛:集是一切苦生起的原因。众生轮回生死的苦因是因为以贪瞋痴之心造作违逆道德的恶业,自食苦果。众生轮回受苦之时,又继续造作恶业,因此业不能灭尽,一生死后,又随业受报去了。 (3)苦灭圣谛:灭除了生苦的原因,息灭对欲乐的渴求,把大小诸烦恼结全部斩断,而在圣者的正道中成长,成就四双八辈果位,朝向涅槃之道迈进。 (4)苦灭道圣谛:这是通过实践八正道而达到涅槃的途径。依戒定慧三学,或八支圣道,通过清净戒学,克制欲望,守护六根,调服散漫,培养定力与观照力,破除愚痴而亲证涅槃。

常见学法问答23,24

23.在家众修行现世如何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 答∶在家众修行现世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有四∶善於营生的技巧;善於守护财物;与有信(saddha),戒(sila),施(caga),和慧(pañña)之善知识交往;於钱财善於量入为出。 24.在家众修行后世如何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 答∶在家众修行后世达至富裕与安乐的方法有四∶於如来有信敬心;五戒具足;乐行布施;苦、集、灭、道四圣諦如实知晓。

法的认识----22

22.在家众修行的六根本是什么? 答∶佛陀教导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在家众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的六根本修行。 (1)正信主要是对佛陀的佛陀。佛陀佛陀是如来(Tathagata)、应供(Arahat)、等正觉(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u)、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师(Sattha deva 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 )。 (2)念戒是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布施是一位行者在发愿行布施后,常慷慨布施。自念在众多悭垢众生中我得到利益,得於心离悭垢,常常自手布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布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心。 (4)闻法会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於未曾听闻之法得以听闻,於未曾思惟之法得以思惟,於未曾证悟之道得以证悟。 (5)修慧是於身心组合的五蕴生灭法,能如实知它们是苦,苦圣諦如实知,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諦如实知,透澈观察五蕴,灭尽无余。 (6)舍是在明白名色法是无常、苦之后,不愿继续造业受生,决定舍弃名色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中道与舍的态度过活。

法的认识---21

21.初学佛法者应如何开始修行呢? 答∶[阿含经]提到两种初学者∶一个是随信行,一个是随法行。随信心的行者追随善知识的教导而按步就班的修习,随闻法的行者听闻善知识的教导,思惟后而按步就班的修习。 《阿含经》 还提到四个修行的步骤∶一是亲近善知识,二是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三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 每一位行者的修行都要贯澈戒定慧三学, 对四圣谛澈底明了, 三转十二行, 成就四双八辈的果位, 然后达到清净的涅槃境界。没有捷经, 那些若是在今生解脱的行者, 只是因为他的修行波罗蜜已达园满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