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觉知的心1



训练觉知的心1
法增尊者2014讲,四川佛子笔录

什麽是觉知?
心的功能只是配合六根纯粹的觉知知道(sampajanno satima),不要让它去想这想那。而身体只是心利用的工具,要好好的利用它,别让它去做伤天害理的事。当你看着身体与心的现象,看到它的变易,看到它的生起,或生起的因缘,和身心现象的灭,你将能看到它无常,看到无常,你将能看到无我,也将能看到它的不圆满的性质。能看到它的因缘生灭,能观照的身体的‘无我’就是达到初果须陀洹。

修行的过程第一步就是解除对身邪见与执取,然后接下来仔细观察心的运作,从一步一步认识心到厌倦五蕴、离欲、灭尽,解脱于五蕴而证悟涅槃。这不是只给会识字的人修的,就算一个人不识字,只要他/她听得懂,依照正确的方法,如理思维,也是一样能证果。

觉知的过程是慧学的部分,慧有三种:闻慧(sutamaya pañña)、思慧(cintamaya pañña)、修慧(bhavanamaya pañña)。看书闻法所得的智慧是闻慧。以闻慧做基础而思的是思慧。通过对戒、定、慧学的修持而对五蕴渐渐认识所得的完整智慧是修慧。

要培养起全面的觉知力,定的修习是绝对必要的。定的修习以安般念(ananpana sati)和经行(cankama)为主。行者必须致力修习达到禅那(jhana),这些色界禅有四种。修定过程所起的光是定光,观照所起的是慧光。它是心生的色法,这光有生、住、灭三个阶段,在住时这光里的火界能产生极强的时节生色,能让禅修者见到。

行者无论是修四十业处的任何一种都能达到不同程度的禅那。要培养起持续的正念sammasati)以达到定境(jhana这样心才会纯净,这样对修观照有极大的助益。有了定然后就转去修观照vipassana不要执着于定境,佛陀苦行六年无果就说明了只是修定而不做观照是不能达到解脱的。观照过程又要边提升正念,再回来观照,观照完又再去培养正念。一个行者就是这样的来回一直做。因为观照后正念就弱了,正念就变成疏散了。好像切绳子,要先磨刀,绳子这么粗,里面有几百根细细的纤维,要怎么样断这根绳子?所以一定要用一把很利的刀,而且一刀是不会断的,你要一直切的,一次你切断几十根,它里面有几百根纤维,所以刀不利的话怎么切?切不断,所以你必须要先磨刀,磨刀就是在修定,磨到刀很利,那你就能够切断你的烦恼,这个烦恼里面有几百根,你就把这几百根烦恼一一边磨刀,一直在那拉来拉去,那个烦恼的纤维一根根把它断,直到全部断掉为止。

观是随观(Anupasana),修定之后随观,真相就显现。必须通过觉的层面去体验真谛。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里边,它包含了想蕴,行蕴,识蕴,受蕴和色蕴。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也是从五蕴里得知。五蕴是凡夫所执取的本体’。观照是先要对色法观照是它是无常、苦、空、和无我,然后才进而对名法观照亦是无常、苦、空、和无我。观照到五蕴是无常、苦、空、和无我者,对五蕴才会生厌离,因为厌离故,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喜贪断故,心则解脱,心解脫者,心解脫故,能逐步证取四个圣果。

觉知的技巧
训练觉知的方法第一是觉知当下的身心现象,一切的现象都是觉知的目标。佛陀在《一夜贤者偈》中说:「不顾于过去,不欣于将来;过去已抛弃,未来还未至;下愿能见,慧观每一法;肯定不动摇,修习得彻见;今日精勤修,谁知明日死?」我们不需要去发掘目标,或者去创造觉知的目标。任何第一时间显现的身心现象都是觉知的目标。随缘而观察,而不是刻意去找目标,观察者先要安住身心,等待身心自然发生的现象,然后以清醒的觉知力去观察它们,不加以判断,接受一切发生的现象,不论它是‘好’或‘坏’的。在观照的过程,一个行者是在发展他的‘正念’、‘正定’、‘正精进’和‘正思惟’。

第二是观察者以平静而放松的态度观察它,不参与,不过于专注。我们的目的是在修毗婆舍那(vipassana),即是‘观’,所以不能参与所观察的现象,不要把现象变成‘所缘’,然后变成修奢摩他(samatha),即是‘定’了。所以观察者是不能加入任何个人的感情作用,对所观察到的身心现象,以热诚(atapi)和平等的心态去观察它们。禅修者纯粹的只是觉知或知道所观察到的身心现象。所以我们不须要耗费很大的气力去修,只要能够觉知就够了,越是装作,就越难觉知,因为心已经变的紧绷了,过于造作了,这将会引起疲倦,所以必须要放松。当心粘着于目标时,要觉知它是‘贪’,知道它是‘贪’时就已足够了,不需要克制它。同样的,对任何不愉快的身心现象,心中生起的不喜之念,或排斥它,我们也只要知道它是‘’就够了。这是佛陀在大念处经心念处部分的教导,其他的心态也是一样。

第三是让真相自然显现,这即是修慧,即是看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和‘无我’。这必须在不想的状态下出现的,任何从想而出现的都不是‘观智’,它是想。想即是五蕴之一。

就如下经所示。舍利弗尊对焰摩迦yamaka说道:「愚痴无闻凡夫对五蕴作常想、安稳想、不会病想、我想、属於我想。对这五蕴善加保护爱惜,终於被这五个怨贼所害,就如那个大富翁,被怨贼假装成亲友所害而不觉知。焰摩迦,多闻圣弟子对这五蕴观察它们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他们对这五蕴不执著、不执著感受、不执著感受故不粘著,不粘著故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104南传《相应部22 相 应85 

我们一愚痴起来,会执着‘身体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一下子二十个就生起来,结果就是在造业,然后又忘记了觉知被贪和瞋控制住。这是修行人常犯的毛病。

那些人会证果就是他们能专注于修定所缘,不论是安般念(Anapana sati)或是经行cankama,然后以纯净的心观照身心,时间够了就能够看到真相。他是一直认真的按照导师的教导做,在修行上,不画蛇添足,不自以为是,专心的做,安静有序的做,对付心里的和痴对身体的错误看法是一种邪见,也是痴,贪和瞋也是会随时随地出现的,所以必须非常安静,一直在觉知!觉知!觉知!佛陀的觉(buddhi)就是觉悟真相,看到了真相,知道了真相。训练觉知的心一直在观察身心全天候的随时随地觉知它,不觉知它的话,那就不是修行。

认清我们所遇到的色法后心的反应,就是一直在认识我们的心,就是在修眼意。我们的心一直通过眼意而知道,知道什么?知道外的色法,这样,我们的心就会一直起各种各样的念头,就是它会起爱,会起恨,我们的工作第一步是要认识它们,这就是觉知,能觉知,当烦恼(kilesa)持续时我们就要调伏它,以佛陀教我们的各种方法去调伏心中所起的kamachandatanha)、瞋恨vyapada)、昏沉睡眠(tinna middha)、掉举uddhacca kukkucca、怀疑(viccikicca)、我慢(mana)等烦恼。如果我们一直这样调伏的话,我们就是在修六根,也叫律仪,恶未生不生,恶已生即断,就是在调伏心中的烦恼

修慧的次第
1. 改正错误的见解
人苦,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什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些什麽事?思惟我们长远在六道三界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不思念‘死’,结果就被‘生’所累。我们应时时皈依三宝,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生起希求之心。有善根的弟子,就会天天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我们自己要量,怎么样去做自己的修行,而且要相信佛所讲的道理,佛是绝对不会说骗话的佛陀来人间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证悟后留在人间继续转法轮?他这样做为了一个原因而已,就是他对众生的大悲心(Mahakaruniko)。南传佛法的修持原则是先度自己。天天皈依,持戒,做早晚课,修经行和安般念anapana sati,观照三十二身分Patikkūlamanasikāra和四界差别Catu dhatu vavatthana当一个行者能够正确的掌握自己的心的时候,能够随时随地觉知,那时要帮人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这自度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或几十年,看各人的情况而定。

我们就是因为执着于一个,所以才有轮回。本来就没有’的只是在轮回,识是缘生的,我们却不认识点,不知‘是不停地在变都抱着这个识继续去轮回佛陀说: 任何的识,过去、未来、现在, 或者内、外, 或者粗、细, 或者劣、 胜, 或者在远、在近, 所有的识应该以正智被如实地看到它是这样:‘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转法轮经

佛教要处理的是人的生死的问题。死是生法的灭,或说是坏灭,凡是出现的,一定会消失。凡是组合的,一定会溃散,这是定律。所以佛说: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一切因缘和合法是苦,一切法无我。Sabbe sankhārā aniccā, sabbe sankhārā dukkhā, sabbe dhammā anattā ti人因为是能思考的,所以对这特别有兴趣。因此对这色身坚持不舍,在死时生起大恐怖。佛陀出现于世,以大智慧把我们生存的真相解释的极详尽和明白,通过学习和修行,一个行者才会渐次的放下邪见,解脱对色身与心灵的执着,渐次的证得道果,达到解脱与安乐。

佛陀说:生命是不稳定的,死亡才是确定的。我们将会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能保持不变的,我们的死亡才是必然的。实在的啊 ! 这个身体,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一旦没有了识,即被抛弃了,将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没有任何的用处了。一切众生正在慢慢死去,过去的已死,未来的也死,我也一样将会死,此我没有怀疑。(南传死随念)

大部分的人都是懈怠的,不愿意老老实实的修的,我观察很多人,你要他经行,当我看着他的时候,他走一阵子,我一走开,再过几分钟回来看他们,人都不见了。所以一个人若是不是自发的,自己在激励自己去修的,你逼他也没用。因此修行人要怎么样才能激励自己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思念将来死的时候,我将会是怎么样?我们死时啊,钱是帮不上忙的,什麽权力都没用,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全帮不上,求佛呢?佛也帮不上,因为佛只是导师。那么那个时候,什麽能帮得上,就只有自己平时的一点一滴的修行。

若一个行者按正确的教法修,破除怀疑viccikicca,戒禁取silabatam paramasa,和身见sakkaya ditthi,证果是可预期的。怀疑师,不要怀疑教法,不要怀疑会不会证果,不要胡思乱想,因为这样只能延缓自己行道的速度,努力天天的做:皈依,持戒,早晚课,安般念,经行,观五蕴无常,早晚做一个小时,会难吗?时间修够了,自然会有成绩!我有闲的时间说跟法无关是事时间太宝贵啦,一转眼,人就死啦!广东揭阳的那位老先生我遇到后不到天就没啦!死魔不等人的,别傻啦,趁年轻,提正念,修佛法,证道果!我们什麽事心烦呢?还有什么比我们都要死更的事呢?人为了挣钱而摧残了自己的健康,然后又为了健康而耗尽了所赚的钱。那多不值得啊!懊悔已失去的过去,和担忧还没到的未来,而不知活在当下。活着的时候的心态就当自己是永远不死似的,死的时候他的确没有真正的活过,白来这一生,死后又随业跑了所以痴傻的很啊

所谓的‘我’就只是名色法’(namarupa而已,他是对欲的执取,渴爱,欣喜,贪爱,念著,因此被这些系缚着而轮回不已。修行就是要对付那个‘我’,就是因为‘我’的关系,我们看不到五蕴,看不到名色法,我们一直认为有个‘我’,‘我’在修,‘我’要做什么?‘我’要得到什麽?等等你想想,我们的心要在哪里,怎么样修行?要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工作是一直对付那个‘我’,什么时候心不够细,心没能够看到它,没有了觉知,结果就被蒙蔽住了,就不知不觉地被那个‘我’控制住,然后就跟随着造了贪瞋痴业。

我们自己的障碍和恶业,减轻可以,去除不能。恶业好比一杯水里放了许多的盐,水咸难饮,非得喝它,那要怎么喝?所以比须加水冲淡它,加水就像是多行善业,众多的各种各样的善业就能把恶业相对减轻。这是佛陀在盐喻经里所开示的道理。一个业障深重的人,修学佛法是很难的,障碍会很多,这业是不能消,不论是善或恶业,但要是能多行善,增加善业,所以相对的来说,恶业就能减轻。因此应该多忏悔,多行善,这有绝对的作用。

我们待人要有真诚心,这是当然的,不管别人怎么待我们,若他们知道,也以诚相待,没问题。他们不以诚相待,也没问题。只要我们没亏待了别人。各人是各人的业的主人,是业的继承人,善恶之业,各等果报吧!

2. 自然地觉知
觉知是心在不参与的情况下出现的,心一投入我们在觉知的现象,觉知就失去了。烦恼起时,提起正念,觉知它,应用正确的佛法去调服烦恼,当我们把执着舍弃的时候,就具足正念、择法,精进、喜、乐、一心、舍,这就是七觉支,即是一次观如意足Vimamsiddhipādo的修习;即是一次的厌nibbindaya、离欲viragaya、灭nirodhaya;即是四圣谛的一苦已知、一苦集已断、一苦已灭、一苦灭道已修。修行若是退步了,老是被情绪控制住,心里好苦!所以需要得到法乐(修行的快乐===无欲之乐,离欲之乐,禅定之乐,和无三毒之乐),这些要靠守持清净的戒,戒清净就心清净,心清净就见清净,因此放松一下,修修经行,轻轻松松的做,要知道,过于造作的修行,不会产生你所要预期效果,当然信念要强,对三宝的信念,永不离佛!

学会活着自己的修行的生活,活在当下,活出自己,做一个自在的人。我们跟别人的关系,再不如意,也要决意放下,为什麽要为他人而活呢?为什麽要他人的错误而活呢?我们一失去觉知,就落入凡夫的思想框框里,所以每一天正念正智的活,念住当下,念住每一刻的时光,正念的做事,正念的舒解自己的情绪,正念的活自己修行的生活。在这过程中,全是在觉知自己,当觉知存在时,你不会评论,你不会抱怨,你不会参与,你不会投入,你只是觉知而已,觉知的当下,你就能知道身心的真相。同时也能察觉自己的觉知是不是全面性的,还是只是有时候有觉知,有时后没有觉知,有觉知就是正念正知四念处的修行,没有觉知就是凡夫了

若是全面在觉知,就没有所谓好的或坏的,我们所接触的与我们所处的世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色法与名法。眼;和我们认识的也只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全部是色法与名法。禅修的过程是学习认知这些法。

我们从眼睛,通过眼门看东西,通过眼门看不同的东西,它一直在变,通过耳门又有不同的东西来,通过眼门是色法,通过耳门是声音,通过鼻门是香味,一直在变,所以像魔术师在变化样,若不觉知,我们就被骗了,因为外头的境界变来变去,我们的心一直执着它是我在看,是我在听,结果我们就被骗了。

‘依自然法得解脱’(pattanuppatti dhammatam,也可以说是平时在觉知,在‘修习而得悟法性’。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即是戒定慧学,七清净,八正道等,而对五蕴有正确的认知,见到法的自然本性。要能圆满完成达到,就看我们能不能开发自己的觉知。

修习四念处第一步就是修身念处,破了身见,然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个行者就一步步的走向完全的见到真实法。要提升我们的觉知力,我们无须刻意地去强制自己,只要能让心平静下来,心能够冷静平和的处于热诚atapi、正知sampajanno、正念satima的状态,就要随时随地观照诸名法与色法。无须特意的找观照的对象,当下的名法与色法就是我们觉知的目标,无论是在什麽地方,都能发现它们。因为色法较为粗显,所以能够极快的觉知到,而名法则相对的微细,比较难以觉知到,因此第一步应修习觉知色法,也即是身念处。对当下显现的名色法如理作意的观照它们,就算发脾气,一发现自己发了脾气,当下就觉知它,当下就观照它,唯有通过这样长期的观照,正见正思惟才会生起,通过智慧的累积,正解脱才会出现。

禅修是要改正我们对这身心现象的错误见解,所以越是执着于有个要修得什么成果,或证得什么果位,将会越难进步,我们求的将是遥遥无期。学习放松身心,持之以恒,时时觉知当下,就像母鸡在孵卵,只管坐,不问几时它的小鸡会破壳而出,时间到了,温度够了,小鸡自然会出来。修行也是这样。

3. 保持安静
在任何处所,让心安静,不追求欲乐,不妄想,培养起觉知力,正念观照,这是观神足Vimamsiddhipādo、念根 Satindriya、念力(Satibalam)、念觉支(sati bojjhagā)的培育。细心的观察身体与心的一切现象,不让心漏过了观察的机会,这就是慧学,解脱是要靠智慧,若一个行者只是依靠纯粹定学的修持,而不修慧,则不能断除诸烦恼,就不能达到解脱境界。

修行是要控制说话,不要说话,越是说话,那个‘我’越强,为什么因为那个‘想’一直在控制着,才会一直说话,说话就是那个‘想’一直在控制着,‘想是我’,‘想是属于我’,‘我在想里面’,‘想在我里面’。如果一直在说话,那个‘想’就一直控制着‘识’也是在控制着

观察名法是跟观察色法一样,要分辨它的、集、灭、道。痛觉是一种苦受(dukkha vedana)。它的生起之因是触,根与境的触。离开了境它就灭了。道是八正道。所以坐时脚的麻痹先不要动,等你研究清楚了才动还不迟。但是它不是这么简单的,当感受痛觉时,我们已生起厌恶和逃避心,这是嗔心,要学认识这个心,而不是痛觉。当你认识这个心的时候就是觉知。同样的,桌上摆着的食物,有你喜欢吃的,也有你不喜欢吃的,心若没有觉知,对喜欢吃的食物,多夹几口就没了觉知,就无从去观照。

在吵闹的地方长时间待着,不适合修。这种环境适合做观照,但心达到刹那khanika samadhi),才能观照目标。觉知就是当下能够知道的能力,知道腹部起伏是一个,修安般念是另一个,经行又是另一个。六根触六尘生六识,修习正知正念,就是起了六识,但不起想,所以才不染。觉察不到自己的烦恼,是因为心太浑浊了,成天被贪嗔痴等的污浊心所染,因此要每天腾出点时间,让心能净化一下,就是持好戒,修好定,有觉知,好比肾是身体的净化器,心也得有净化器,它是什么呢?佛法的戒定慧学就是心的净化器。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教导我们在四威仪与一切状态里学习‘热诚、正知、正念’这就是觉知。佛陀并没教只是在坐禅或经行里‘热诚、正知、正念’,这三种修行的要素是需要在任何时候,任何处所,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名色法的真相。

佛陀讲的两句话:“你喜欢的不要靠近它,你不喜欢的你要亲近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对付那个‘我’,你喜欢的靠近它就是纵容贪,那个‘我’不是生起来了?你不喜欢的你要靠近它,因为你讨厌它,不要嘛,所以你好好靠近它。你还是要对付那个‘我’!禅修为的是什麽?就是要认清自己的真相!不然是辜负了佛陀和他的法,辜负了教导的法师,辜负了这宝贵的人生。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脚摆好姿势,就赶快姿势摆好,不要动了,但是们还是继续在动,继续动的话,就是没有觉知,继续调整姿势避开苦,避开苦的话就看不到苦,没有了觉知就看不到无常,也看不到无我,就变成痴了,就不能生起不痴正知Asammoha-sampajanna

各人是各自业的拥有者,各人是各自业的继承者,各人随各自的业而出现在这世间,业是各自的亲族,各人随各自的业而住世,善恶之业各自承担。业是相续的,但它也是累积的,不是不变。因此三世能够成立,现在世能知过去世,但过去世不能知未来世。因这是业的累积和相继,就能知道‘识’不是恒常不变,所以我们能够清净自己,放下这个包袱。

邪见使人见不到苦,见不到轮回的真相,这邪见就是‘无明’!除非你对三宝信心十足,把戒持好,培养好安般念的定,能进入四禅定,使你见到自己的过去世,真正认识到轮回的苦,并且常常观照五蕴无常,这样才能修好慈爱;一般人不愿意,也不努力去修,所以只有继续在黑暗中造更多的恶业,继续在轮回的大苦海里浮沉,因此如何又能修出真正的慈爱心,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安乐,所以他们才会越想得到却越不知道如何得到,越想知道却越不晓得如何知道,每个人期望更多的回报,想获得安全,释放自己的恐惧,但又沾沾自喜于当下的欲乐,蝇头微利,继续遭受到心灵的污染,那又如何能出离,获得清净与解脱。

我们应该尽快学习随时让心维持平静,当心平静时,就能觉知,观照身心的活动。身在行卧等姿态,应观察它只是皮骨的运动和四大所致,不是‘我’或‘我的’;身在吃穿衣洗漱大便小便等,只是经过三十二身分的运动和四大所致,每天继续按照七个方面观察(语唸、意想、颜色、形状、方位、处所、界三十二身分,要在意这些‘相’,因为这些相让你见到所谓‘我’或‘我的’身体的真相。不是‘我’或‘我的’。心的喜乐、思索、计划、六识活动,只是命根、根、尘、识的操作而已,不是‘我’或‘我的’。所谓‘我’或‘我的’只是四大、三十二身分、与命根、六根、六尘、六识的运作而已。

你若是能修安般念达近行定upacāra samāpatti有了觉知,就可以观照,但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破身见。你若是能修安般念达初禅定,觉知力就提高了,观照会相对的快。你若是能修安般念达二禅定,观照会更快。你若是能修安般念达三禅定,观照又会更快点。你若是能修安般念达四禅定,那观照时会马上破身见。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南传佛教回向文

南传常用偈诵

死随念(Marananussati)